《世說新語》閱讀感悟
《世說新語》閱讀感悟篇1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我被里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說新語》記述了魏晉人物言談軼事,它是一本筆記小說。里面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則。多以人物評論、做人道理和機智應對的故事為主。
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雅量第六”中的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只有七歲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經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邊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果,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有人問他,他回答道:“樹在路邊,又結了這么多的果子卻沒人摘,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當我讀這則故事,讀到前半部分時,第一反應是,王戎怎么這么笨,有這么多的果子,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則故事讀完的時候,我要為王戎聰明、機智、善于動腦點贊。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見的“迷惑”??梢愿鶕挛锏默F象思考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看完這則小故事,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發生在三年級暑假期間的一個故事。爸爸出差從海南回來,帶回了一個大大的菠蘿蜜。我初見菠蘿蜜時,只見它渾身長滿了小疙瘩,又粗又長,像個長滿“青春痘”的大冬瓜。我邊看邊搖頭,爸爸見我對它充滿了“敵意”。他告訴我,別看它長的丑,它的味道卻特別的鮮美。我頭搖的像撥浪鼓,嘴巴里一直說著: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僧敯职执蜷_它后,我的味蕾瞬間被空氣中彌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來,我嘗了一口,便從此愛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千萬不能光憑著外表或是現象,就急著去下結論,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時,一句話,也蘊含著大道理。在“輕詆第二十六”中有這樣一則: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意思是:過去人們評論韓康伯說:“胳膊肘粗壯,但是沒有什么剛氣、骨頭。它從人的體格外貌上去輕視詆毀別人,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边@則小故事警世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個的外型體貌上評論他人。這樣不但讓別人“受傷”,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檢查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優秀!
《世說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讀它。它不但讓我們能快速了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和各種歷史知識,它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指引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還培養我們對古文的閱讀興趣。
愛上它——《世說新語》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閱新語、明事理!
《世說新語》閱讀感悟篇2
目前出書成風,看過十本書的能出一本書,像我這種低調男人,看了一百本書連一篇文字都沒寫。平時看書積累些東西,心有郁積想發一發,記點讀書心得,梳理下自己的記憶,所謂好記性不如壞筆頭。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F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達到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俄n非子》里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為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說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打開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嘆:“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說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所以我看《世說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于字句的解釋、不拘于時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海火光一閃,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說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世說新語》閱讀感悟篇3
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么?
這個問題太過深奧,答案也太多。也許很多人終其一生,等到進入墳墓的那一天,也沒明白。數十年如一日,一生也就這樣過去了。那么,來此世上走一遭,究竟為了什么?怎樣才能算是絢爛一生?
在讀《世說新語》的時候,我看到這樣一則。兩位主人公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鳳雛龐統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兩位主人公是莫逆之交,德才也不分上下。龐統先生后來追隨劉備征戰四方,最終在入川時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而司馬徽先生一生隱逸山林。二者均算死得其所。在這則文中記錄了二人的一次見面: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②!”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后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⑦?!笔吭唬骸捌蜕鲞叴?,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p>
在這則文章里,呈現了司馬德操的人生追求:不慕名利,不羨財富。這對龐統也影響頗大。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人的追求是財富、地位等等。有人也在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覺得坐擁億萬,富可敵國便是人生意義所在;讀后感有人覺得過好自己的生活便是意義。在這里我不想評價某種認識或者價值觀念,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每個人因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見識和眼界所限,有自己的價值觀。無法強求,也沒必要強求。
我想,真正能讓人尊重,真正能過好的人生,便是實現自己的期待,實現自己想做的事。不論這些事是像財富、地位這些物質的東西,還是自我實現之類精神上的東西。對于現在的我來說,人生的意義便是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不被外界和世俗所打擾,不被別人的價值觀綁架。無論財富多少,地位幾何,真正將自己想做的事做完,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便不枉此生了。
寫著篇文章并不是為了說在讀書時感受了什么,只是想將讀書時的思考和想法記錄下來,談不上感悟,只能算是一點想法罷。
《世說新語》閱讀感悟篇4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梢侨A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盡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世說新語》閱讀感悟篇5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诔缘泥嚢?,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彼贸懲ū扔骺鬃拥拿?,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庇昧艘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p>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奔仁墙^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閱讀感悟篇6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我被里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說新語》記述了魏晉人物言談軼事,它是一本筆記小說。里面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則。多以人物評論、做人道理和機智應對的故事為主。
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雅量第六”中的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只有七歲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經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邊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果,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有人問他,他回答道:“樹在路邊,又結了這么多的果子卻沒人摘,這一定是苦李子?!贝蠹艺吕钭右粐L,果然是苦的。當我讀這則故事,讀到前半部分時,第一反應是,王戎怎么這么笨,有這么多的果子,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則故事讀完的時候,我要為王戎聰明、機智、善于動腦點贊。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見的“迷惑”??梢愿鶕挛锏默F象思考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看完這則小故事,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發生在三年級暑假期間的一個故事。爸爸出差從海南回來,帶回了一個大大的菠蘿蜜。我初見菠蘿蜜時,只見它渾身長滿了小疙瘩,又粗又長,像個長滿“青春痘”的大冬瓜。我邊看邊搖頭,爸爸見我對它充滿了“敵意”。他告訴我,別看它長的丑,它的味道卻特別的鮮美。我頭搖的像撥浪鼓,嘴巴里一直說著: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僧敯职执蜷_它后,我的味蕾瞬間被空氣中彌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來,我嘗了一口,便從此愛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千萬不能光憑著外表或是現象,就急著去下結論,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時,一句話,也蘊含著大道理。在“輕詆第二十六”中有這樣一則: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意思是:過去人們評論韓康伯說:“胳膊肘粗壯,但是沒有什么剛氣、骨頭。它從人的體格外貌上去輕視詆毀別人,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這則小故事警世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個的外型體貌上評論他人。這樣不但讓別人“受傷”,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檢查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優秀!
《世說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讀它。它不但讓我們能快速了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和各種歷史知識,它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指引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還培養我們對古文的閱讀興趣。
愛上它——《世說新語》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閱新語、明事理!
《世說新語》閱讀感悟篇7
今天在翻閱《世說新語》時,偶然翻閱到了言語第二的第27篇,感受十分深刻。
簡文帝這種適應環境,創造壞境,滿足的心態可以令我們學習。文中簡文帝說:“會心處不必在遠?!边@句話的意思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地方不一定在遠處。”簡文帝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句很流行的現代語,那就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一句話。有的時候,人們總是把事情或目標看得很難,或定得很遠,其實身邊就有美,我們為什么不貼近生活,切合實際,真實地去看看這個世界呢?有的時候,有些東西,有些事情,我們有可能很努力也得不到它,因為現實擺在那里,但在這個過程中你有可能會失去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失去一些你曾擁有過的美好,我深刻的覺得要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其實幸福很簡單。
在學習中,我們也要學習簡文帝這種創造環境的能力,賞心悅目的地方不一定在遠處。我們經常會帶的作業去旅行,在旅行時的一些時候,爸爸媽媽便會督促我們寫作業,我們有沒有說過:“這么好玩,喧鬧的一個環境,你覺得我能寫成作業嗎?”為什么這時我們不能像簡文帝一樣,沒有環境,那就去創造環境。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案例。我有一個考上大學的姐姐,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在圣誕節那天,學校放假了,學校里所有的情侶都出去happy了,但唯獨她拒絕了男友的邀請,獨自一人留在了宿舍。她遠離了世間的嘈雜與喧鬧,盡管窗外的嘈雜聲不斷傳來,但她靜下了心,使她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事后,她說:“當窗外嘈雜喧鬧,我能避開人間的男歡女愛,靜下心來,寫一篇文章時,那是一種新的領悟和新的境界?!蔽疑钌畹恼鄯谒鄯谒@種創造壞境,淡泊的人生精神。
我想說的是:“有的時候,人人都說好的,對于你來說,不一定是真的好,只有是你內心深處想要的,對于你來說,才是好的。珍惜當下,其實眼前的也很好,如果沒有環境,我們何嘗不能創造環境呢?我們要相信,“會心處不必在遠?!逼鋵嵭腋:芎唵?”
《世說新語》閱讀感悟篇8
整個暑假,我終于把那本超級后的世說新語給讀完了,真爽,不過也挺累的。世說新語里的故事真的很多,有的長如龍,有的短如蟻,不過這里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你一個道理,雖然很枯燥,但它畢竟是一本好書啊,接著讀吧!
作為一篇教育方面的書,劉墉的《世說新語》實在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書籍,確實文如標題“新語”。他用最樸實生動,形象有趣的語言呈現了一個又一個小事件,小故事,而這些文章都顯示了他對教育的態度與思考。讀來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看了他的文章,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對待孩子的那種態度。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就是——“寬容”?,F在的社會主流文化早已不在倡導“嚴師出高徒”的方法了,那么作為老師或家長,到底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小孩子呢?劉墉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向。
我是個00后,在我還是個小屁孩兒的時候,常常聽到外界對我們這代人的評價,例如:獨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爺等等,總之大人們對我們充滿了不信任。
《世說新語》閱讀感悟篇9
孝,是一種境界,指的是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順,擁有對長輩的孝,就會擁有一些美名,如孝子等,讀了《世說新語》,讓我更加懂得孝之道,懂得那份親情。
今天我讀的是“德行第一”中的第9章,故事講的是這樣的一件事:王祥對后母也非常恭敬。后母讓王祥去守護李樹,有時忽然刮風,王祥就抱著李樹哭泣。王祥一次在別的床睡覺,后母走去用刀砍他,恰好王祥去小便,后母只砍到被子,王祥回來后,求后母把他砍死,后母被感動了,于是像對自己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
讀完這個故事,我同樣被王祥感動,當王祥做出去求后母把自己砍死的決定時,是冒著多大風險去做的啊,如果后母沒有被王祥感動,那么一位孝子,一位讓人尊敬的孝子,就會死在后母的砍刀下,我想:如果我是王祥,遇到這樣一條冷血的毒蛇,要么逃得遠遠地,要么自己好好侍奉她。
百事孝為先,王祥能對一個想殺死自己的后母那么孝順,我們為什么不能對愛護自己的長輩更加尊敬,更加孝順呢?我們在長輩們給予的優良環境下學習和生活,怎能不感激,不回報呢?孝,是我們最好的回報方式。
孝,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世說新語》這本小說集,對孝之道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解釋。
《世說新語》閱讀感悟篇10
劉墉的《世說新語》應該出版已經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這本書。
今天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劉先生改動的一句話:“人無近憂,必有遠慮?!狈旁诮暗膯栴}不解決,實在是可怕之極的。如果解決眼前問題不用長遠眼光,就會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了。
有意思。劉先生同時推薦還有孔子另兩句話:“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薄熬泳右滓再姑?,小人行險以僥幸?!?/p>
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是無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
劉先生推薦的登山領隊的也值得珍惜:“已經熟悉的路,作進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苯浀涞娘L險控制論。
讀書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實用的原理或行為的結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幾件事情。順便記錄一下讀來的句子。
龐加萊說: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動力來自于自然本身的美。
狄拉克說:我認為哲學永遠不會導致重要發現,它只是人們談論已發現事物的一種方式而已。
狄拉克給莫斯科大學的黑板題詞:任何物理學定律都必須具有數學美。
在閱讀以及聽駱老師講解《名教與自然》過程中,我注意到魏晉文化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王弼。于是查閱了一些資料,了解了一些相關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發。
駱老師的《<世說新語>精讀》一書中提到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駱老師講的理念與實存,用理念來規范事實;而道家卻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從哲理的高度講這兩者結合成了一體,認為名教出于自然。我個人認為這既體現了他作為玄學創始人的思想,也是當時魏晉士人思想的寫照,對思想文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見之。晏聞粥名,因條向者勝理語粥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粥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于是粥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說新語·文學》)。王弼口才出眾,辯得眾人理屈詞窮,自己還羅列觀點繼續佐證。王弼是當時最杰出的清談家和哲學家。由此看出當時文風還是很盛的,而且清談相當流行,士人們都崇尚這樣的風氣。
而在宣揚玄學的過程中,王弼提出的關于家族制度中等級關系的“分”與血緣關系的“合”,就是在相愛中有敬,在同中有異,形成和諧的社會整體,體現了當時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價值取向,可見魏晉時期人們的觀念已經被受到了玄學的影響。并且在世說新語玄學與清談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名教與自然和和諧統一,更協調了儒道文化,促進當時人們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創始的玄學正始之音開始了魏晉清談時代。從此,評論人物著眼于談論和義理,即不僅看人的談吐辭藻,而且要看他對義理的領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后世名士奉為榜樣。魏晉人士對正始談風之仰慕,于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