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寒假論語讀后感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當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讓我們一起寫一篇讀后感記錄感悟。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放寒假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放寒假論語讀后感【篇1】
這個暑假,我參加了三味書屋舉辦的經典誦讀“《論語》10+10”夏令營。
我又見到遠道而來親切的“大蘿卜”—子舒老師。
子舒老師告訴我們,《論語》是記錄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在我心目中,孔子距離我們很遙遠。子舒老師像講故事一樣跟我們講述其中的道理。一下拉近了古代和現代的距離。其中有許多句子耐人尋味,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學到了知識或本領以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不也是令人愉悅的嗎?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是啊,在學習中,有時候學過了的字在應用時我卻不知道怎么寫,就是因為學過之后沒有復習,沒有牢記。我們應該經常復習,掌握好它的形態、字的意義,讓這些字牢牢地記腦袋里,就不會忘記了。我們讀書要經常讀,多讀書才會學到新的知識,學過的東西一定要復習,“溫故而知新”,只有這樣才能把學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上;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取長補短。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處處留心,處處都有老師。
放寒假論語讀后感【篇2】
從古至今,一切答案都需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探索。難道別人說的答案都一定是對的嗎?不是的,一切答案只在與自己去揭開“他”的真面目。論語也是如此,我不贊同孔子的一句話是:“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為什么我不贊同孔子的這句話?孔子一直不是說要孝順嗎?可是因為孔子說這句話而與孔子說要孝道而前后矛盾了。跪羊圖里寫到:“孝是人道第一步。”學習在第二,安全在第三。難道為了學習而不顧孝父母和自己的安危了嗎?
放寒假論語讀后感【篇3】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系。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并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放寒假論語讀后感【篇4】
這一則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學習和做人的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只有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這短短的一則語錄讓我聯想到了我身邊的人,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毅力。
努力學習,溫習,最終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人。
我們不也這樣嗎?如果我們被憂心煩惱甚至怨恨蒙蔽了雙眼,那么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學習。
子曰:由!悔文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中還提到:做了好事不一定要別人知道和理解。不管別人理不理解,知不知道,都應該多做好事。還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有道德的人。雖然,孔子距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孔子思想卻代代相傳。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好好學習,努力做一個正直,謙遜,與人為善的人,即使不能成為參天大樹,也要做好一顆螺絲釘。
放寒假論語讀后感【篇5】
《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回味深刻。其中,我記憶最深的有這兩句是:其中一句是,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說,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地積累知識;勤奮學習,從不自滿;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我認為孔子這句話說得十分有道理,別人來請教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謙虛,要耐心的教給別人,不能厭煩,這一點,我覺得我做的不是很好,因為有時候朋友來問我問題時,我因為自己的一些私人的事情,會拒絕他們,我以后一定要改正。我們學習是永遠不會學完的,所以我們不要對學習輕易滿足,我覺著這一點,我做到了。我看到有的同學比我學習好,我會把他看做我的榜樣,去追趕他。追上后,我還是不會滿足,我會再去追趕更好的同學。
另一句話是: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思為下矣。”意思是: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人。
背過這句話以后,我想:我是第幾等人呢?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也不是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更不是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呀!那我應該就是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啦。這正像《論語》八則中孔子說的`那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之者也。”我想,我就是這樣的人吧!
《論語》八則,不僅讓我吸收了許多的知識,也讓我懂的了許多的道理,對我有很大的用處,在以后的日子中,我會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放寒假論語讀后感【篇6】
在我讀的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論語》中《季氏十六》那篇文章。它說人可以分成四種;一種是生下來就懂得的人;一種是經過學習才懂得的人;一種是經過發奮圖強、努力學習才懂得的人;最后一種是要經過刻苦努力學習才能懂得卻偷懶不肯學習的人。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第一種人幾乎沒有,第二種人也很少,大多數是另外二種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發奮圖強、努力學習,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可不要做第四種人,不學習就想成功。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自以為是第一種人而不去努力學習,變成了第四種人。一輩子都一事無成。
放寒假論語讀后感【篇7】
自從媽媽給我買了一本適合兒童閱讀的注音版《論語》,我每天都會抽出一小時讓媽媽教我。
《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論。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開篇的第一章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學過的知識,在一定的時間里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不僅可以加強理解,同時也會從知識中領悟到新的道理。就是老師經常說的:“溫故而知新。”
在《論語》中,孔子對“誠信”二字做了詳細的解釋。誠就是以誠待人。信就是說過的話要算數。信字是人字和言字組成的,意思是人應該講信用,守諾言,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友好相處。
雖然我在很多詞語上磕磕碰碰,似懂非懂,有時甚至覺得枯燥無味,但我不知不覺中已經得到了啟發,油然而生的是一種對孔子的敬仰。我一定會花很長時間去讀,把里面的知識記在心里。
放寒假論語讀后感【篇8】
雖然每條引語用詞很少,但卻多次使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并頻繁使用幾個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達富有表現力和表現力,甚至把說話人的表達生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什么文章這么精煉,表達這么生動形象?不知道?我告訴你,就是《論語》里的十條。
孔子說:時不時學學不是很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道也不覺得溫暖,不是君子嗎?
對于知識來說,學習只是一個過程,而學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如果你想掌握更多的知識,你必須把學習和學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裝飾你的大腦,你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遠道而來。我們應該感到非常高興和榮幸。我們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增進友誼。那不是很開心嗎?我們要豁達,豁達。我們不應該在沒有被理解的情況下擔心事情。我們應該保持良好的態度,對待事情。
我知道如何學習,我知道如何做人,《論語》中的十篇文章教會了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