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1
第一次看的時候,就把它當作一個現代偵探小說欣賞。今天又看了一遍,只用了5個小時,感觸卻比第一次深很多!(或許是印象深的緣故吧)作者對歐洲的歷史文化的深厚知識,對歷史認真審視的態度,尤其對宗教的批判,讓我很是佩服!
雖然我是一個中國人,但是對西方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十字軍東征,耶路撒冷圣戰,亞瑟王,羅馬帝國,都讓我感到真實而震撼,不得不承認,來外的史官寫的很棒,讓人看了都熱血澎湃,崇拜那些英雄!
不過就這部小說,我對作者的文筆真不敢恭維。也可能是翻譯的不好吧,心理和細微描寫好差勁,如果不是故事情節寫的好,我真不太想看!我個人沒有信仰崇拜,所以不是很了解任何的宗教,唯一看過的宗教書籍就是一本《金剛經》。
我想沒有任何宗教比基督更復雜了,不過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楚基督和天主有什么區別,感覺上差不多嘛!這可不是我不認真,實在沒興趣去分辨!小說中所講的歷史也只讓我更多的了解了耶穌,原來他也是個凡人嘛!呵呵!甚至他是已婚,還有后裔,還是個女權主義,真的是大開眼界!宗教在人類歷史上一直都是政權機構利用來控制人民的工具,在任何國家都同樣。
很奇怪,歐洲的宗教怎么可以凌駕于政府之上呢?
到現代的意大利更是個特例,實在是難以理解!這部小說吸引我的是破譯密碼,少為人知的歷史,對神秘的“圣杯”的闡釋,驚奇的故事情節,還有就是對生活的價值觀!真是沒想到,達.芬奇原來是那么的BT,在畫里竟然隱藏了那多的秘密,還那么巧妙的表達了自己的真知灼見,讓我佩服不已!
最讓我長見識的就是那幅《最后的晚餐》,多出來的一只手,酷似女人的圣徒,簡直就是一個頑童的惡作劇!當男主角最終發現了“圣杯”原來就在尋找的出發點時,讓我感悟很深!
其實很多的事情都是這樣!專注的去干一件事的同時,會忽略了身邊很多美好而應該珍惜的東西!總是干一件蠢事,那就是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才明白錯過了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事業如此,愛情亦如此!
小說里的索菲的祖父的睿智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他老人家咋就那么的聰明和有遠見呢?密碼設計的又是那么的巧妙,我有他一半聰明我就樂死了!好了,不說了!俺媽都朝我甩口水了!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2
上周讀《達芬奇密碼》,在這大夏天的被丹·布朗精心設計的情節嚇得立毛肌全線癱瘓,簡直是不能忍。
不過說回來,還是得佩服作者的腦容量,不論是環環相扣的情節,還是背景環境的描寫,他這一部懸疑可謂寫得完美。作者是美國人,居然對法國和英國那么熟悉,這讓我十分驚訝。他筆下的建筑物栩栩如生,連盧浮宮里的畫作都仿佛是他親自掛上去的,還有各種我不甚了解的密碼符號學知識,紛繁龐雜,難辨真偽。作者對它們的描寫如此真實,不免讓我有種小說中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錯覺了。
不同于東野圭吾式小說,接連死去的人是故事的線索,《達芬奇密碼》始終只圍繞著一個死者展開。但就是這么一個死者,卻引出了幾十萬字的劇情,我想,大概是二者的關注重點不一樣。東野圭吾的我看的不多,就針對《沉睡的森林》來講吧,這里面終究只在探尋誰是真兇,接連死去的人和兇手有什么關系,而《達芬奇密碼》不同,它關注的不是誰殺了誰,而是隱藏在這之后的歷史密云,講到最后似乎就和死者沒什么關系了。好一個”故事在別處“!
這本書,人物不多,而且幾乎整個故事就發生在一個晚上,可見其情節之緊湊。整本書都在挖掘秘密,秘密背后有更多的秘密,再加上中世紀宗教題材獨有的神秘感,每個章節的結尾都在留懸念,一步步把我這個本以為會沒耐心讀完的小屁孩給逗得團團轉。orz
但是我被騙得很爽。讀第56章時,我在床上打著充電LED,那時已經很困了,所以打算第二天再讀。可是這一章居然說達芬奇就把秘密畫在了《最后的晚餐》上,他特地沒有畫本應該出現的圣杯,而且結論居然是:圣杯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女人!達芬奇還為她畫過肖像! 我在進入睡眠的恍惚間想到,難道圣杯是蒙娜麗莎嗎?!這似乎很合理啊!《蒙娜麗莎》神秘莫測,這幅世界第一的名畫藏著說不清的秘密,就連現在也沒有一個非常權威的說法。而前幾章又講到達芬奇的特殊身份,且蒙娜麗莎這個名字就有深層含義。
你簡直沒法想象我當時的感覺,困到極致,四周又黑,被如此怖人的懸念給纏繞著,精神在困倦與亢奮中徘徊,哇塞,太難形容了。
我發現,最可怕的不是親歷一個駭人的事情,而是未知的東西剛剛展露頭角,你心里有種合理的解釋,但是真相就是模糊著,仿佛它在看著你笑,而且是蒙娜麗莎的那種笑。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3
為我們靈魂服務的不在于圣杯本身而是它身上藏著的謎,以及令人驚嘆的東西。圣杯美就美在它虛無飄渺的本質。 ——瑪麗·肖維爾
這幾天看了美國作家丹·布朗的一本書——《達芬奇密碼》,主要講的就是一個美國符號專家在接到了一個匿名的電話之后,被法國警察署長法希邀請去破盧浮宮館長雅克索尼埃莫名被殺的案子,同時被密碼專家奈芙·索菲也就是館長的孫女識破這是一場陰謀,他們根據雅克索尼埃死前留下的線索從而開始了一場揭開圣杯秘密的旅途,一方面是逃亡,另一方面是解密。最后卻發現眾人夢寐以求的圣杯其實就在羅斯林教堂的玫瑰線也就是初子午線的另一端,倒置的玻璃金字塔的下方,而那個代表著劍刃與圣杯的標志,是在保護著它。而尋找圣杯之旅,就是希望能到抹大拉的瑪利亞墳墓前跪拜的探索之旅,是想在這位被放逐者腳下祈禱的探索之旅。結局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并沒有過分的夸大圣杯的威力和蘊含的無窮權力和力量,反倒最后卻成為了一種精神源泉,一種圣潔的精神力量。最后羅伯特·蘭登陡然升起了一股敬意,他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
《達芬奇密碼》的確是一本邏輯性非常強,情節緊扣的書。雖然它的結局差強人意,至少我這樣認為,因為在看到結局的時候才突然意識過來這只是一本小說罷了,一下子就把我從虛擬現實中拉了回來,畢竟它的每一個細節都顯得太過真實,關于隱修會,關于達芬奇的名畫,關于耶穌瑪利亞以及他們的子嗣,還有歷史上真真假假的故事,我們都無從探究它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只是真理信仰這種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罷了。除了這點之外,其余的還是挺完美的,它是一本集藝術、宗教、信仰、探索、推理懸疑于一身的小說。當然,在我們這樣一個宗教信仰并不很濃厚的國家里,可能對于上帝以及耶穌的理解,并沒有像國外教徒那么狂熱,但依舊讓我覺得藝術和宗教似乎能夠相似相融,兩者之間存在著某些共通性,他不是像一個框架和另一個框架之間存在著某種不可突破的隔閡,它更像是兩種流動性的液體,相互交融,相互融合。至少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列昂納多·達芬奇,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當然,他也在其他的很多領域都很有造詣,比如天文、宗教還有發明等領域。他是位狡黠而又喜歡惡作劇的藝術家,他在他的很多的作品里都摻雜了很多異教符號,使整幅作品都顯得鬼魅而神秘,令后人驚嘆不已。又比如蒙娜麗莎,《蒙娜麗莎》其實是達芬奇將自己作為一個女人來畫的自畫像。這種雙性性格反映了耶穌和抹大拉的瑪麗亞神圣結合所蘊意的男性和女性的莊嚴的結合。這種陰陽的宇宙力量之間存在的對等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是教會的力量的一個深刻威脅。蒙娜麗莎(Mona Lisa)的名字其實是由“Amon L'Isa”變換字母順序而來,說的是古埃及的父神和母神(名為阿蒙和伊希斯,Amon和Isis)他把男性和女性的特征相互融合在一起,代表了男性女性的陰陽和諧,可以對比這幅作品,以及他自己的自畫像可以發現,兩幅作品的相似度有90%。我想這應該不是簡單的巧合吧!顯然達芬奇早就已經設計好了套路。
我喜歡結尾索菲的祖母對蘭登說的那句話,她說:“蘭登先生,那你就把你的那本書寫完,繼續吟唱贊美她的歌謠,我們的世界需要當代的吟游詩人。”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4
《達芬奇密碼》是本通俗的懸念小說,美國人寫的。懸疑小說都是這樣,撲朔迷離堆積一些讓人奇怪驚訝的事情,然后再揭開謎底。這中間只是玩弄一些邏輯技巧,看似有趣吧。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誤導,千萬不要相信書中的種.種暗示,這種暗示往往是作者下的套,他希望你按照暗示去做一些猜測,而這些猜測給他抖包袱增加效果。
如果讓人毫不費力的猜中了,這書簡直就是一堆廢紙,作者一定是小兒科。
這本書能在那么多懸疑小說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結合宗教、歷史、藝術中的懸案,講述了一些常人聞所未聞的觀點,再加上密碼的破譯和神秘詩句的雙關寓意,這些增添了很多的神秘色彩和新鮮感。不像其他的書就是人被殺了,東西丟了,然后開始追查,象洋蔥皮一樣,一層一層往下剝,直到最后揭露真相,而整個事件的背景遠沒有這么豐富多彩。這是這本書勝出的根本原因。
就這本書的推理水平來說,沒有什么推理,談不上是推理小說。說到懸念,作者有意編纂的跡象太明顯。從事情的發生開始,就是兩個人一路狂逃,一路解密。凡事總是這么巧,他們剛剛好能逃脫警察的追捕,剛剛好能靈感閃現破密碼。一個老頭花了巨大精力制造的密碼,一步一步指引他們,而他們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全部找到答案。整個過程又有一個神秘的導師監視著,利用著。一切的事情只能是編造,不能讓人感覺信服。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5
對于懸疑的書向來是不能慢慢看的,當慢慢的看到凌晨一點的時候整個人已經完全地想想自己可以怎樣來破這樣一個謎題!但是也因為故事情節一點點的撲朔迷離和自己的想象力,在夜晚的時候也就不知不覺的增加了對于宗教信仰的魔力!
以至于讀完之后完全不能想象這是一個怎樣的結局,會以為這樣的結局是一個夢,會以為這樣一種對于學識的追求本來就是沒有結局的,以至于在詢問周邊同學的時候被告知說其實:這本書并不是講一個破案件的故事,而是用一個故事來傳遞一種宗教文化一種信仰。
這里讓人會想到一個哲學問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信仰在某種條件下也就是相當于規矩,所以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有信仰的國家就會有更明確的目標去實現,雖然說會束縛,但相對于沒有條條杠杠的我們國人來說,會顯得很迷惘,這也有可能是當代大學生會手無足措的原因吧。
再者而言,達芬奇密碼可能會讓人發現一個關于懸疑類作品的大方向吧:國內的大Boss都是不為人知的離現訴故事很遙遠的人,而國外的大Boss都是一直潛伏在身邊的。這也可以看出不同國度的人對于一些人和事件的思考。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6
偉大的藝術品的偉大所在往往不在作品本身,而在其作品之外所蘊藏的歷史背大景的折射和藝術家的個人精神的側面反映。
通過《達.芬奇密碼》,我認識到了達.芬奇的偉大所在,他可真是一個天才,既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喜歡捉弄人,而且具有別致的幽默,因此他的作品繼承了他的這個特點,在書中對《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的解析真是再讓人震撼不過了。
原來自己還真的沒有真正的理解過那些藝術品,對很多東西的理解都是膚淺而片面的,這是讓我震撼的第一點。
對有信仰的人來說,有些東西超脫個人,可以花費自己的生命去保護,但是我們卻沒有權利去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奪取別人的生命,任何形式以任何借口去謀害一個無辜人的性命都是可恥的。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7
《達芬奇密碼》是一部以懸疑推理為刃,在世間紛繁書林中殺出一條血路的科普作品。
達?芬奇密碼所揭示的,是一段失落的真理,蘭登與索菲全力的追尋,是真理失落過程的還原。
女神崇拜。
早已被十字軍的鐵騎踏碎的靈魂,被一點一點拼湊起來,每一位殫精竭慮的守護者,都在自己亙古流傳的作品中,靜待她重臨人間。
當宗教被強加征討之實時,人們便失去了它真實的面貌。
欲望的沾染,將精神的信仰扯下神壇,淪落為當權者蠱惑人心的手段。真相被埋葬,值得敬仰的人們被扭曲成怪,真正的教義被撕碎,人們徹底陷入精心編寫的騙局之中。
“男人的騙局是多么黑暗”,為了一己私欲,將上天的賦予踐踏成泥,將同為人類的女性誣陷成魔。那段黑暗的歲月,血流成河,殺盡了卓越崇高,也殺盡了無辜純良。
亂世之中總有英雄臨世,或提劍跨騎平天下,或隱忍周旋謀久遠。
先賢們殫精竭慮窮極一生留下揭開真理的線索,后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一刻不停地探索尋覓,曾被最殘暴狠絕的方式毀滅的珍寶,用這樣無言的方式得以留存,得以跨越火與時光。
世間一片祥和之時,會有等量的黑暗在醞釀,世間一片血腥之時,會有等量的光明在成長。若說這是權衡一切的法則,那么人類豈不是永生永世都要在掙扎中度過了嗎?希望與絕望相共存是一個沒有終結的劫難,難道我們就要永遠被困于此嗎?
這個問題的解答應該在失落的秘符里能找到,丹布朗的答案,眾生成圣。
提彬因其狂熱,阿林加洛林主教因其教會,塞拉斯因其信仰,這部作品的反派們的出發點似乎都沒有太多的惡意,卻把這些事經營成最慘痛的悲劇。
達芬奇的密碼讀后感300字篇8
很不好意思的告訴大家《達芬奇密碼》我讀了有半個月,哈哈真的是跟蝸牛爬似的,覺得實在是太慢啦,今天把什么都放到一邊啦,將它讀完。還好我的記憶力好,故事情節能鏈接上,哈,先夸一下自己
看了這本書我真的很佩服文章的作者丹·布朗,他對藝術史、基督、建筑、秘密儀式都有非常深的了解,很佩服。看了這本書,我覺得我應該把上學時的藝術史,中外美術史這類的書應該翻出來重讀。說實話把這本書讀到將近三分之一的時候才完全把我吸引住,書里從蘭登被法希誤以為是兇手,然后是蘭登與索菲為了解開謎團的一系列解密,懸疑,被追捕,各種事態的急速180度的轉彎,真的很令我驚嘆,作者把這些和藝術史,宗教史,象征學,還有很多的文獻柔和到一起,與這個錯綜復雜的故事融合到一起恰到好處。
有時想想真的有神存在嗎?以我這個無神論者的角度來觀察,書里說的沒錯,其實神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而已,任何的故事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但是書中有一點讓我迷惑,提彬說過一句話:“我的意思是,先輩教導我們的關于耶穌的一切都是假的。關于圣杯的事也不例外。”那么為什么到最后,他又那么迫切的要得到圣杯呢?有點迷糊,看來有時間我再讀一遍才好,但在這之前我要去買碟片,這個電影我還沒有看呢,每次哪個著作被拍成電影了,我都要先看書再去看碟片,這樣可以去挑一下這個電影哪里的不足,也可以讓自己看得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