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桃花心木讀后感
讀桃花心木讀后感篇1
“不確定的生活中勤加磨煉,適應自然就能學會生存。”這是我從《桃花心木》一文中得到的啟示。我其實也算一個溫室里的花朵。父母是精心的的呵護。雖然還沒到“捧到手里怕摔了,含到嘴里怕化了”的地步,但我從這篇意思淺顯的課文中感受到了許多許多……
讀了這篇文章,我十分感動。樹木想要茁壯生長必須先學會在無規律中找到可以讓自己成活的養份,人要想成長、成才也必須經得起生活的考驗。的確,在現實生活中,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大家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學校的生活中,那些嬌生慣養的同學,在家幾乎什么都不做,讓父母為他們服務,自己卻舒服地享受著父母的“服侍”。學校打掃衛生時,有些同學利利索索、非常迅速地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務,而那些父母慣著的的孩子卻干什么都干得不是很好。最后干半天不是這兒沒弄干凈就是給其他同學幫了倒忙。總有一天,他們的家長也會為此感到后悔,后悔在小的時候對自己的孩子太過溺愛,使得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中、在離開家的的時候什么也做不好。因為他們的孩子已經從小養成了一種依賴的心理,認為什么事由別人去做就好了,自己可以不用做。但是從小獨立的孩子就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將自己照顧得非常好。
人在艱苦的環境下要自立自強,克服依賴的心理,和桃花心木一樣,才能學會生存。
讀桃花心木讀后感篇2
林清玄,當代作家,臺灣高雄人。1953年生,畢業與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連續7次獲得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
今天,我有幸讀了林清玄的一篇著名文章《桃花心木》,讀了這篇課文后,我有很深的感悟。
本文記敘了:在“我”的鄉下老家,有一個種桃花心木的人。種樹人不按規律的給樹苗澆水,使我感到非常奇怪。在我與種樹人的一番意味深長的交談后,我明白了種樹人這樣做的原因,也解開了我心中的謎團。
我讀過這一篇課文后,不僅見識了種樹人獨特的在培植桃花心木的方法,還領悟到了:一個人,只要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只要能克服依賴性,才能學會獨立自主。
讓我們克服依賴,揚起自信的風帆,駛向成功的港灣。
讀桃花心木讀后感篇3
前不久,我們學完了《桃花心木》這篇課文,它使我感受頗深。
課文記敘了種桃花心木的人把樹種下后澆水澆的不定量,來的時間也不一樣,隔幾天來一次,一點也沒有規律,有時桃花心木都枯萎了,后來種樹人對作者說,如果每次澆一樣的水,桃花心木就活不了,而在不確定中能找到水源的樹才能活下去,這讓作者深受教育。
聯系生活,在學校里,有時老師不在,有的學生便不遵守紀律,而老師在的時候就沒有人違犯紀律,難道我們沒有老師的監督就不能好好學習嗎?
社會上也是這樣的,在不確定中磨練自己才能在社會上有所創造,可要是被寵壞了的話,要想走向社會,只有兩個字“沒門”。
生命的法則是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的,因為固定和完美的法則,只會養成機械的狀態,機械的狀態正是通向枯萎的前兆。
讀桃花心木讀后感篇4
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
它們說:“給一片天空,于是,我們學會了飛翔,緊追著夢想。”
——引子
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話語描述了人生中的哲理,這是生命的震撼;種樹人的一席話,平淡卻引人深思,他的語未完,那些空白,需要我們填補,這是平凡的震撼;桃花心木從幼苗時接受的訓練,同我們一樣,是汗水和淚水的澆灌,使它的根扎到很深,汲取著百年生長的營養,這是自然界的震撼……
他,是夢想的締造者
在樹的生命里,他是靈魂的工程師。我是羨慕他的,種樹人見證了參天大樹的成長;我是佩服他的,種樹人與眾不同的睿智,成就了百年的基業;我是敬仰他的,用一份平凡,創造了一片綠洲——當生命的定義,融入在這圈圈的年輪。
他,是夢想的締造者。
有一種榮幸,是超越了人與自然的界限。種樹的他,不是桃花心木的種植者,更像是它們的父親。用年老者的睿智,憧憬著百年后的花紅柳綠;用年老者的心態,去培養自己的孩子,讓它們獨自去適應、去接受,面對命運的考驗,退或進,他的目光選擇了答案——
于是,我笑了。因為他和桃花心木,同樣選擇了后者。
它們,是成功的接受者
簡單的文字,不加華麗的辭藻。這篇文章里,你們一言不發。但你們是主角,我和種樹人一樣,期待著百年后,你們的枝繁葉茂;千萬讀者和種樹人一樣,我們憧憬著一片桃花心木創造的綠洲……
你們笑了,風輕撫桃花心木的面頰。你們迎風招展著,在這個春天,努力成長著。種樹人走了,他模仿老天下雨的時節走了,但那殷切的目光卻依舊閃耀在你們的身上——種樹人選擇了靜靜等待,或許他看不到你們枝繁葉茂的歲月時,但他卻給后人的心中,根植了一份恬靜、播撒了一片希望。
一個溫柔的名字——桃花心木,是春日桃花的淡淡粉色,還是心中參天木材的高大偉岸?輕喃這個名字,穿過厚實的土地,我看到你們的根脈相連,扶持著成長。暴雨來了,你們棵棵不倒;狂風將至,你們脊背挺的更直。
桃花盛開的季節,將心中之木采擷。
百年之后,這片桃花心木林將會成為一片參天的蔭蔽。
每個人都應當擁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克服對他人的依賴——這是種樹人無言中的話語。
在我學會獨自生長的那一刻,我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護送葉子去飛翔——這是桃花心木的話語。
于是,讀罷此文,我也學會了飛翔。
讀桃花心木讀后感篇5
《桃花心木》這篇文章是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作品,學習了這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
學習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非常優雅自在。一開始,我就認為,桃花心木一定非常美麗,需要人工精心培養,可是到了后來,我完全不這么認為了,因為文章中說到:老天下雨是說不準的,所以桃花心木自己就要在土地里找水源,如果它們自己不能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如果找到水源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是啊!所有的事物,只有經歷挫折、磨難,才會變得堅強、勇敢,變得自強不息。
桃花心木之所以能長成百年的大樹,是因為它們從剛開始就面臨著種.種威脅,要自己去土地里找水源,它們只要找到一點養分就會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時間久了,它們就不用再去依賴種樹人給它們澆水。我們人也是一樣,文中有一句話這樣說到: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往往在逆境中生活的人,能擔當責任,遇到困難會勇往直前,而在順境中生活的人,遇到困難只會退縮。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就要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我們應該脫離父母溫暖而堅實的臂膀了,我們應該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再讓父母替我們做了,我們更不要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如果來上一點挫折、困難,你就會不戰而敗!
法國作家蒙田說過:“勝利是屬于自強不息的人。”讓我們在生活中當一個堅強、勇敢的人,遇到困難我們要迎風而上,這樣我們一定會成為勝利者!
讀桃花心木讀后感篇6
走進這篇文章,一棵棵參天大樹浮現在我的眼前。這就是林清玄的著名散文《桃花心木》,文中的種樹人給了我們一個做人道理,只有經過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是堅強的人,有所作為的人。
文章在寫樹,但是文章中心卻不是樹,而是一個做人道理,這篇散文給了我們一個道理,這就是這篇散文的不同之處,這篇文章要我們學會獨立自主,在一些突如其來的坎坷和磨難面前依舊能戰勝,才會從一個平凡的人變成有所成就的人,狐貍母親為了讓小狐貍獨立把它趕出巢穴才會讓小狐貍在磨練中逐漸的成長起來,才會激發動物本身特有的本能。其實人也一樣,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也正是經歷了,我們才逐漸的成熟,才能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立足。也正是有了母親的愛,我們才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獨立,學會了如何做人。當然,在眾多的母親當中,也有的母親對孩子過于溺愛,不是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嘛”慣子如殺子“也就是說,母親能夠獨立生存的時候,就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只有經歷了風雨,才得以見到彩虹啊!
讀桃花心木讀后感篇7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文章——《桃花心木》,它用借物喻人的寫法,告訴了我一個深刻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淺。
當我剛看到這個題目時,心想:”寫樹的,可能不好看。可當我仔細閱讀時,卻發現不是寫樹的,而是借物喻人,寫得很精彩。課文講述了在作者的鄉下老家,有一個種桃花心木的人,他不按規律的給樹澆水,使我感到很奇怪,經過和種樹人的一番談話,解開了作者心中的疑問,并明白了一個人生哲理。
我也有了很大的感觸。一些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會被人生的坎坷鍛煉成一個自立自強的人,而靠依賴別人生存的人,永遠都不會獨立。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坎坷。我們不能知難而退,要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勇敢挑戰,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堅強的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我們要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 。一句歌唱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是啊,只有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困難和坎坷,才能擁有美好的明天。
讀桃花心木讀后感篇8
最近,我們剛剛學了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這是篇十分耐人尋味的散文。我不僅見識了種樹人獨特的培植桃花心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從中體會到了人生的哲理。
樹木要能在不確定中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人也一樣,只有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克服困難,發揮潛能,成為堅強,有作為的人。
我看過一篇文章,題目叫《沒鞋的孩子拼命跳》:這是一個以手工為主的年代,穿在腳上的鞋,多半是母親縫制的。一個孩子,因為他的娘死得早,他差不多是光著腳上學。為抵御寒冷,他所能有的辦法就是不停地跳動著,以此增加身體和腳的熱量。長期地跳著,他的這雙腳竟然一不小心就跳出了幾項冠軍來——長跑區里第一,跳高、跳遠學校第一。
就如種樹人說的那樣,如果他天天定時定量的給樹澆水,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無法深入地下找水源,只能浮在地表上。如果哪一天,他停止了澆水,樹苗會枯死的更多,即使有些幸存下來,但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這是一個家喻戶曉,家長常常拿來教育孩子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孩子,每件事都依賴母親,指望媽媽幫他做,因此使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一日,母親要外出,為了不讓兒子餓死,于是,做了一個很大的餅,套在兒子的脖子上,給他餓的時候吃。當母親回來時,兒子還是餓死了。原來,兒子只吃低頭就能咬到的餅,吃不到了,就懶得轉頭吃。所以就餓死了。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