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350字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后人讀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合適什么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讀三字經有感350字篇2
寒假里,我認認真真地看完了國學叢書之一的《三字經》,這本書介紹了很多歷史人物生活和學習的典故,這些故事都用三字詩歌編成,讀起來瑯瑯上口,也便于我們記憶。
書中介紹有孟母三遷、孔融讓梨、四面楚歌等故事,我最為感動的幾句是:”批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它講的是西漢路溫舒刻苦學習的故事。他家里很窮,買不起書,常常借別人的書來讀,一天,路溫舒在放羊的時候看到蒲草的葉子很寬大,就想到要用蒲草的葉子來編成席子,在上面抄書、寫字,于是他就趁放羊的時候到處割草、編席,然后再把借來的書抄在上面,他就是通過這種方法讀了很多的書,成為一名大文學家。
看了這個故事我很有啟發,首先就是做事情要有毅力,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獲得成功。其次,做事情要突破現有條件的束縛,自己去創造機會。最后,和路溫舒當時相比,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真是好太多了,我們更要珍惜當下,好好學習。
讀三字經有感350字篇3
《三字經》是一本教我們怎么做人的一本書。
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他為了救自己的母親到處去借米,夏啟奪天下等等的故事。看了這些故事后都讓我感觸很深。其中讓我最為感動的是孔子認錯,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們到一個地方,突然下起了雨,后來有一個小孩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山洞里躲雨,后來孔子說:“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把沙灘萬點坑。”那個孩子說:“千層浪和萬點坑你數過嗎?”孔子很佩服他,于是就和他的弟子門說:“以前我講過上等人有智慧,而下等人愚昧,看來是錯的。”后來當著眾多弟子孔子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并想弟子們道了謙。看了這個故事 讓我明白了做錯事一定要大膽承認,并要誠心改過。
《三字經》里還有很多故事,如方仲永,陽春白雪等等,我們不能小看著本書,其實《三字經》里的每個故事都有一個教我們做人的道理。讀完這本書后,雖然有些我并沒有看懂,但我知道從今以后我會認真讀書,讓自己以后能成為有用的一個人,那樣才對的起辛苦養育我的父母和精心培養我的老師們。
讀三字經有感350字篇4
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很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會教我們知識,也會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開篇就講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很清楚,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時候,這種天性人人都很相近,但長大后,受環境和教育的不同影響,人的性情才有了差別。我覺得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在和諧社會環境,良好的教育氛圍,做一個善良的人。“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意思是做人首先要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是多見識天下事理,懂得計算、計量,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我覺得這句話告訴我要做一個尊老愛幼,懂禮數的好孩子。
讀完《三字經》,讓我想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350字篇5
寒假中我讀了國學經典《三字經》這本書,感受頗多,下面和大家說說。
我覺得古人很聰明,別看那一組組句子只有三個字,可卻包含了很多做人的大道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趁著年少時用功學習,不要等老了無所作為而后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樣的句子和道理還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這句話。它講述的是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令家長們驚訝的故事,這么小的年紀就已經知道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知道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再想想自己以前都是只想著選最好的吃,感到很是慚愧,媽媽對我說:“你現在能體會這個道理也不遲,相信你也會慢慢改變進步。”我心里想:“以后我要向孔融學習,更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好東西要和別人分享。”。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的收獲真不小,明白了更多的道理,我感覺自己長大了。
讀三字經有感350字篇6
這里面蘊含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這個暑假,我對它可謂是頂禮膜拜。
其中,最令我映象深刻的是“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講得就是孫敬和蘇秦刻苦學習的事。孫敬年少好學,讀書時,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于是,他每次讀書時都會找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粱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發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發,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一定會把《三字經》上的知識時時刻刻都牢記在心,避免一些在生活中和學習中不該犯的錯誤,自己的學習不能放松。同樣,在做人、行事方面,《三字經》中用精簡的語言涵括的深刻道理同樣使我受益匪淺。
讀三字經有感350字篇7
自從上學期以來,我校開展了《三字經》朗誦活動。從中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青赤黃,乃黑白,此五色,目所識。酸苦甘,及辛咸,此五位,口所含。膻焦香,及腥嗅。這段話使我感受十分強烈。
這段《三字經》是教育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尤其是讀了相關的故事。我思緒萬千。
陳遺是個小官他十分珍惜糧食,每天把鍋巴收集起來,在一次打仗時,他們的糧食吃完了沒有陳遺突然想起了鍋巴,他拿出鍋巴分給戰士們吃,解了燃眉之急。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應該珍惜每一粒糧食。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的用汗水換來的。想到這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我每天吃飯的樣子,要是吃米飯,我的嘴像是個漏勺一樣,漏了一桌子,而且我還挑食,奶奶說我,我還跟奶奶頂嘴。想到這兒,我感到非常慚愧,為以前的所作所為感到深深的自責。我從今以后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并且告訴我身邊的朋友也要珍惜糧食。
讀三字經有感350字篇8
國學《三字經》中包含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后人讀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適宜什么是不適宜。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異常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經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讀三字經有感350字篇9
《三字經》人人都會背,可大家背了而做到了嗎?而我就承認我只做到了一點,而另一大半都沒有做到。
就像《三字經》里寫的“惜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樣一句話,可同學做到了嗎?沒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樣一句話講的是孟子的母親孟母第一次把家安在了墓地附近,孟子學人掘土筑墳;孟母第二次把家遷到離屠宰場不遠的地方,孟子學人殺豬宰羊;第三次把家遷到了學宮旁邊,孟子才開始好好學習。沒想到有一天孟子覺得學不進去了,就逃學回家,孟母看見孟子逃學回來,就拿把剪刀剪斷了織布機上的線,孟母告訴了孟子一些道理,孟子領悟了母親的教會,就發奮篤志勤奮學習,最終成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大人們和老師是多么不容易,我們不要在和大人們斗嘴,我們要認真聽取他們的勸告,認真學習,不讓他們生氣,認真對待你做過的每一件事,當然,我們做事之前,先考慮大人們會不會同意,這件事會不會給特人帶來損失,如果有什么對自己他人都不好就千萬不要去做,現在,我們好好學習就很開心了。
讀三字經有感350字篇10
我愿做一只小鳥在書的天空飛翔,我愿做一條可愛的小魚在書的海洋里遨游,我愿做一只小小的書從在書的世界讀全世界的書。這個月我讀了國學啟蒙的精典《三字經》。
這本書的外皮是黃色的有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那個男生在讀一本書小女生在旁邊看著小男生讀書在書中有三字經,又有一點故事。
在這本書中有我最喜歡的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是《和氏璧》這個故事里講的:“何氏在上山撿到一塊玉石,他獻給了當時的國王楚力王,歷王沒發現這是一塊玉,砍斷了他一條左腳。他又獻給了武王,武王也沒發現這是一塊玉,砍下了他右腳。后來文王發現這是一塊好玉,人們為了紀念他發現這個玉,玉就叫《和氏璧》。《和氏璧》雖然名貴,可不被打磨只是一塊石頭。這個故事主要講玉石不被打磨就不能成為一塊精品好玉。
我讀了這本書不僅會背三字經,還學會做人的一些道理,大家快來讀一讀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