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童年》心得800字
寫《童年》心得800字篇1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經歷創作的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的生活,既抨擊了黑暗,也展示了光明。高爾基就在這樣的環境里,度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他沒有放棄生活,而是堅強地從陰霾中走了出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幼時喪父,自小就跟著外祖母和母親來到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
外祖父掌管著家中的一切,他視財如命,性格也是十分的古怪、暴躁。兩個舅舅也是十分的自私、粗野。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常常因為財產而大打出手;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竟把他打得失去了知覺;他的兩個舅舅讓工人“小茨岡”去抬沉重的十字架,活活地把工人壓死……一件件丑事,一樁樁暴行,一幕幕慘劇,真是令人目不忍睹。這都給阿廖沙的童年留下了陰影。
幾年之后,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到許多地方打過雜,這些時間里他飽受欺辱,可都堅強地熬了過去。因為他一直被自己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和信念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我不禁曾想:要是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和俄國沙皇時期差不多,會怎么樣呢?豈不是認為這不是人生活的地方?
溫室的花朵,到野外如何茁壯成長?時代在更新,科技在進步,可現在的孩子卻是越來越嬌弱。蘇聯小說家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首先要學會吃苦。”為歷經風雨怎能見彩虹?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獲得。就像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涯,首先就要學會吃苦。現在地努力學習,就是為了今后的知識儲備打下扎實的根基。好比是我們想要學會跑步,首先要學會站立、走路是同一個道理。
高爾基,這一個奇跡的名字,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寫《童年》心得800字篇2
《童年的秘密》是早教經典原著,此書揭開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神秘面紗,提出了“敏感期”這一及富革命性的理念,即兒童在智力、節奏、運動、人物角色認識和工作等方面的發展擁有一個特殊的敏感期,處于敏感期的孩子會根據“敏感性”的指令,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從周圍的環境中進行吸收和學習。如果能很好的抓住敏感期,將對兒童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本書也對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進行了反思,指出成人應該處于觀察者的地位,不要壓抑孩子的發展,要學會富有智慧的愛孩子。怎么叫有智慧的愛孩子呢?我認為可以做到這幾點:
1、對兒童不必熱衷于“出手相助”。
成人比較注重行為的終極結果,總是將“最大效益”作為重要的行事法則,選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和策略,以最快的速度達成目標。在我們眼里,兒童對某些看起來非常鎖碎而毫無價值的東西十分熱衷,比如兒童發現桌布歪了,想要去鋪平整,我們看著兒童完成困難,就去給予幫助,直接鋪好就走人。當我們做出這個行為時,就剝奪了兒童成長的機會。
2、成人應承擔幫助孩子的責任。
兒童總是充滿熱情的觀察著周圍的環境,我們的行為更容易吸引他們,我們必須慢慢的、平靜的行動,只有這樣,才能為兒童提供正確的指導,讓兒童清楚的觀察到動作的細微之處。就是我們說的以身作則。
3、做溫柔的人。
我們經常會針對兒童的某種行為大發脾氣,發脾氣就像一場暴風雨,它會使兒童的內心無法真實展現出來,而深深掩藏了起來。那么我們就不能無法真正的認識兒童,并把他們從所有的束縛中解救出來。兒童只有生活在一個不受約束的環境中,才能使他們的心理生活自然而然的獲得發展。
4、自由的選擇。
兒童所進行的自由選擇,使我們看到他們的心理需要和傾向。兒童的興趣和專注才會發自內心的產生。
最后與大家分享一句話:愛默生所說“兒童就像彌賽亞,他降臨到墮落的人間,是為了引導人們重返天國。”
寫《童年》心得800字篇3
《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向我們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同時,這本書真實的照射了作者高爾基自身的坎坷經歷。
阿廖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在外祖父家,外祖母是他最親近的人。之后,他經歷了許許多多磨難。他只上過三年學,11歲就走向社會,過早的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16歲時,他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斗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低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地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其中,有一句令我為之感動的一段話“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層充滿種種畜生般的壞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而且還因為從這層土壤里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著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或許這正體現了高爾基面對生活的艱辛卻依舊努力的向前看齊,義無反顧的為了創造美好生活而奮斗的人格魅力。他提醒著我們那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難做到的一個道理。這也許是作者在批判當時社會和講述自身經歷之外的另一個寫作意圖吧。高爾基能成為的作家,并不只是才華的橫溢,更多的是人生的閱歷和對生活的獨到看法。
想想我們現在生活著的社會,不會有拳打腳踢,不會有暴力相向,有的這是美妙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可是,即便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誰又會有高爾基那一半以上的勤奮,努力和堅毅呢?或許生在這個環境中的我們不需要這些潛質,但這樣的精神應該永存于心的,難道不是嗎?
寫《童年》心得800字篇4
童年是每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對于童年,我想最美好的詮釋應該是幸福了吧!我們每天都在無憂無慮的玩耍,每天都在天真爛漫的微笑。而對于他,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他的童年卻是在黑暗中度過,經歷了種種磨難。不過,這使他成為一個堅強,勇敢,有愛心的人。他就是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他將自己的童年生活用阿廖沙這一形象寫入《童年》中,充分體現了那時俄羅斯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
阿廖沙的父親是一個木匠,阿廖沙在3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和母親居住在外祖父的小染坊里。母親因受不了這一個充滿了血腥的家庭,拋下了阿廖沙一個人離開了。阿廖沙生活在這一個可怕的家庭中,過早的明白了人世間的痛苦與是非,同樣讓他有了正義感和同情心。他疾惡如仇,對壓迫者充滿了憎惡,對被壓迫者充滿了同情。還有了明銳的感知力和觀察力。外祖父就是一個壓迫者的典型,是邪惡的代表。他常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的剝削手下的工人。還有兩個舅舅,成天在為分家而爭吵不休,大打出手。這使阿廖沙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這里不是所有人都有著黑暗的心靈,相反還有許許多多的善良的人物。如:慈祥的外祖母,聰明的小茨岡,正直的格里戈里……就如高爾基后來所說的:“在她沒有來之前,我仿佛是在黑暗中睡覺,但是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
合上書,我浮想聯翩。
是啊!在那兒,對于親人,他們不聞不問。至于親情,早以被齷齪所代替!整個家殘無人性,接瞳而至的.恐懼并沒有壓倒阿廖沙面對生活的勇氣。但是那一幕幕恐怖而又目不忍睹的畫面還是深深印在年幼阿廖沙的心上,為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層可望而不可即的陰影。
小小的年紀飽嘗了太多的辛酸疾苦。我覺得,一個不曾擁有愛與被愛的孩子必定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吧!相比之下,我們每天都是在蜜罐當中,我們是幸福的人。想到這里,我暗暗的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像阿廖沙一樣勇敢的人,無論困難怎樣惡劣,都要懷著樂觀的上進心,不能心灰意冷,即使有再多的苦,也不能被扼殺靈魂!黎明的光署,只有充滿信心,具備實力的人才配擁有!
寫《童年》心得800字篇5
童年是人生中幸福、快樂的階段,我們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而對《童年》的作者高爾基,童年是痛苦的,并且這痛苦也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中。
《童年》講的是高爾基年幼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又改嫁,高爾基一直由善良的外婆和兇狠的外公照顧著。外公只要發現高爾基有錯,便會拿樹枝抽打他;外公心情不好時,也常常毆打外婆。外婆卻對高爾基百般疼愛:她常給高爾基講優美的童話故事,保護高爾基免遭外公的毒打……高爾基還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為財產大動干戈,用粗暴的言語互相指責。而且家里的女人永遠是男人的出氣包,她們一直遭到輕視,這顯然是一個俄羅斯小市民家庭……高爾基十一歲時,母親因為肺結核而永遠離開了他;不久,外公也破產了,他連寄人籬下的生活都過不了,只能自己養活自己,獨立走上社會。為了生計,高爾基到處撿垃圾,偷建筑材料,在學校還被侮辱成乞丐。他只能邊掙錢邊學習,贏得了同學的尊重。
高爾基從小父母雙亡,我卻有爸爸媽媽的照顧;他從小遭遇外公的毒打,我也沒有。現在我們過著幸福的生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然而我們還不滿足,常常攀比來攀比去。再看高爾基,他穿著外婆的外套,破舊的黃襯衫和媽媽穿爛的皮鞋,一身五顏六色地去上學。同學們看到后常常笑話他,高爾基卻更加努力地學習。我想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吧!
我的童年很幸福。小時候我很調皮,有一次,媽媽送給我幾條小金魚,放在一個小魚缸里。我覺得小金魚們只能橫著游,不能豎著游,太不自由。于是我找到一個花瓶,把金魚全部倒進去。看到金魚歡快地游來游去,我很興奮。過了會兒,媽媽發現我一直盯著花瓶,就發現了花瓶里的金魚,不禁哈哈大笑。我的幸福童年像一顆糖果一樣,永遠地埋在我的心中,我會一直珍惜它!
我們現在的生活很美好,與高爾基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我們一定要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既然我們有比高爾基幸福的童年,希望我們能有比高爾基更成功的未來!
寫《童年》心得800字篇6
童年如畫,記錄著精彩的瞬間;童年如歌,跳動著歡快的音符;童年如海,翻動著我們快樂的回憶。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著美好的童年,有著幸福的過往。可是,不久前我讀了《童年》這一本書。它讓我產生了一個愿望,那就是我要長大。
《童年》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它真實描繪了俄國社會生活,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甚至令人窒息的生活,表現了一代新人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崇高理想。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種種遭遇,使我極為難過。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外祖父的自私殘暴,舅舅們的唯利是圖,使他的童年那么不幸,甚至可以說悲慘。
回憶起我的童年,多么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啊!我在爸爸媽媽的懷里撒嬌,在爺爺奶奶的疼愛下長大。可我還不滿足,肆意發脾氣。而阿廖沙呢?他很小就失去了爸爸,媽媽又把他丟在了外祖父家。除了外祖母沒有人關心他疼他,想到這里,我忽然為我的任性而感到羞愧。想想那時,我是多么的幼稚無知啊!
是啊,我從小就對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心里只想著依賴父母,讓父母為我遮風擋雨,卻忘了自己也要學會長大。是《童年》喚醒了我,教會了我,它讓我知道,要像阿廖沙一樣,堅強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苦難,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因為我們總要學會長大。
作為新一代的少年,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我不會再懼怕苦難,再懼怕失敗,因為這些與阿廖沙的悲慘命運比起來,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與他相比,我擁有的太多了,也幸福多了。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堅強呢?回首往事,我要改變那個任性的我;珍惜現在,我要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展望未來,我會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夢想!因為我已長大。
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我會把童年的點點滴滴,當成一份最美好的回憶,用我的力量,譜寫我人生最美的篇章!
寫《童年》心得800字篇7
讀了高爾基的《童年》之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環境是讓人心酸的,他三歲上父親生病去世了,便跟著媽媽來到外婆家。外公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兩個舅舅也同樣是粗暴、自私的人,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是這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公經常痛打外婆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常在這樣黑暗的的環境下,誰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我讀了之后心情非常壓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都是丑陋不堪的,他的身邊還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著,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于光明的。其中,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陽。外婆總是用她的溫存用她的寬容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外婆用她的愛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里,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于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所以高爾基又感慨地說:“她(外祖母)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結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
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
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么,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難免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請你相信,黑暗過去之后,太陽總會出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即就是你眼前可能還是黑暗,即就是你的生活還有悲傷,但你堅持讓自己做一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人。
寫《童年》心得800字篇8
《童年的秘密》讀了5遍了,還是意猶未盡,感慨萬千。工作之余我都是盡可能的自己照顧陪伴孩子,平時也特別重視和他的交流互動,所以我的孩子比周圍同齡的寶寶在語言、動手操作和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超前很多,7個多月能夠非常清晰的叫“爸爸媽媽姐姐”等一些簡單的稱呼,然后各項能力迅速發展,現在22個月的他已經能夠很準確很完整的表達他的需求和想法,而且經常一天當中N次“語出驚人”,超強的想象能力也常讓我蒙圈。他能準確辨認各種顏色,可以獨立的從數字1數到10,可以和我接唱簡單的兒歌童謠,對誦三字經……很多人感覺照看小孩子又累又無趣,其實完全不然,只要足夠用心,你會發現孩子雖小,但是他其實懂得很多,他的感情世界也特別豐富細膩,他帶給你的驚喜和感動可以瞬間擊退你所有的疲憊,那種感動和滿足真心是不在其中難以體會的。
為了孩子,除了必要的工作,我幾乎放棄了一切娛樂休閑的時間,只為了多一些陪伴,不想缺失他成長道路的每一步,畢竟孩子能和我們朝夕相處的時間有限,隨著他的成長,幾年之后他就不會再如此依賴,黏著媽媽,所以真的特別特別珍惜這段能與他相伴的日子,不想給自己留下遺憾。本來感覺自己做得很不錯了,但是這兩天聽完樊登老師解讀的《好奇心》和《童年的秘密》,才發現自己有太多的不足,我雖然重視了和孩子的交流互動,但是也對他有太多的限制,“不行”、“不可以”“不能這樣”……這些都是我經常掛在嘴邊的,他常常會因為我的限制不開心,甚至哇哇大哭。現在想想很多事情他都是可以做的,只是我認為不可以,我不喜歡,就強行阻止了他。表面上看我行使了媽媽的權利,孩子順從聽話照做了,其實呢?他很委屈,很不開心。我扼殺了他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抹殺了他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