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閱讀心得
輕輕合上《聊齋志異》的最后一頁,望著手中的書,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的書名很有特色,其中“聊齋”是他書屋的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連起來解釋,顧名思義,在聊齋這個書屋記述的奇異故事。
這本書的作者是蒲松齡,他是清代文學家,小說家,字留仙,號柳泉。《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書中有六個最典型,最經典的故事《小倩》、《陸判》、《畫皮》、《小翠》、《阿寶》、《小謝與秋容》,各有不同的特色與風格。
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評價說:“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初讀聊齋,本以為是寫了人鬼之間的故事,實則不然,它是通過些鬼、狐一類的故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這些神狐鬼寐的故事,有的揭露封建官府的黑暗,有的批判科舉制度的弊病,有的表現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以懲惡揚善為主,表達了人民的愿望。
其中,我最喜歡《紅玉》一篇,馮相如在狐女紅玉的幫助下,同林村美麗的姑娘衛氏結婚了,不料罷官在家的宋御使依仗權勢,打傷相如打死相如的父親,強走了衛氏女。馮相如到處伸冤,可無人為他申冤。后來一位俠士,為他殺死了仇人,夫妻團聚,重整家業。這篇小說,不僅是暴露社會的黑暗,而且著重表現了人們同惡勢力的抗爭,使惡人受到懲治,善良的受害者受到救助。作家對“人俠”虬髯客,“狐俠”紅玉不不記個人得失助人為樂的品德十分贊頌,而且對豪紳和贓官,則表示了極大的憤怒。
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聊齋志異閱讀心得篇2
作為一部人人皆知的神怪小說,《聊齋志異》廣泛地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舉制度,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葉生》《王子安》等等。這些作品對考場的黑暗、考官的混憒,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對考生的變態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劃。
《考弊司》寫陰間主管考試的靠弊司司主虛肚鬼頒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謁見,要先割脾肉一塊孝敬司主,但賄賂豐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懸掛的楹聯卻是“孝悌忠信”“禮儀廉恥”。這正是對人間黑暗的考場和寡廉鮮恥的考官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
作者不僅寫了科舉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殘。 王子安因對功名利祿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為中了進士翰林,大擺進士翰林的架子,鬧出了許多悲劇性的笑話。葉生因屢試不第竟一病不起。在《王子安》中作家對考生們的心理和神態,作了窮形盡相的描繪,他們入場考試,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籠之病鳥;他們盼望喜報,坐立不安,如癡如狂,對秀才士子靈魂的這些刻畫細致入微。作品通過對知識分子變態心理的描寫,告訴人們科舉制度是怎樣侵蝕人們的靈魂的。所以《聊齋志異》的更深刻之處,是它揭示了腐敗制度對民族精神之摧殘。
《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小說提出的新的愛情觀。《阿寶》和《連城》是在愛情觀上別開聲面的作品。《阿寶》寫的是一個迂訥的孫子楚,不顧門第懸殊,迷戀著富商大賈的女兒阿寶。女戲曰:“渠去其枝指,余當歸之”。他果真用斧頭砍去枝指,雖“大痛徹心,血溢傾注,濱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鸚鵡,飛達女室。
聊齋志異閱讀心得篇3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里記錄奇異的故事。
蒲松齡從小就喜愛民間文學,喜好搜集民間奇聞異事,他一生貧困潦倒,當了三十多年的農村教書先生。可是,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為創作《聊齋志異》做了必須的準備。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風俗民情開闊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機會接觸社會各階層人物,異常是官僚縉紳和下層歌姬,為他在《聊齋志異》中塑造各種官僚豪紳和眾多女性形象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寄托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孤憤,人物形象刻畫得鮮明生動,多談狐、鬼、花、妖。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他們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抨擊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表達了作者既有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官狼狽為奸的鞭打,又有對勇于反抗敢于復仇的平民稱贊。
《鬼哭》就是一個典例。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謝遷之變時,賊人占據王七襄的房子,官兵入城平定賊患,剿滅了盜賊。王學使派人處理掉家里的尸體。從此,宅子里總是出現鬼哭,直到做道場超度他們,這才滅除鬼患。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為人兇狠殘暴,鬼也不會怕他,公道正直,鬼也會感化。以‘人’的面目出現還不能嚇住‘鬼’,請不要裝扮成一副‘鬼’模樣來嚇‘人’!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鬼神之分。那些損人利己,殘害百姓,助紂為虐,仗勢欺人的人在人們心目中就是“鬼”。反之,在生活中那些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尊老愛幼的人在人們心目中就是“神”。以前的封建社會讓人們無法安居樂業,但此刻雖說科技發展迅速,人們不必為吃飽穿暖而發愁,但總有一些貪官、小人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到目的,決不罷休。這些人是社會的敗類,是國家的恥辱。
世界上總有善惡之分,我們雖然不能做什么,可是能夠適當的改變。讓善良多一點,惡毒的人少一點,甚至使這個世界沒有惡,僅有善,讓世界變成一個和諧、完美的家園。
聊齋志異閱讀心得篇4
《聊齋志異》是我國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一部志怪小說集,所記載的故事上百篇,有的講述了狐女的愛情故事,有的講述了修行得道的奇人的奇妙幻術,有的則記錄了枉死鬼的恐怖事件,還有的則是道聽途說的一些奇聞軼事。
然而,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則是《促織》。《促織》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明朝宣德年間,主人公成名是個老實迂訥的秀才。他多次考試不中,于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選上去做了里正,專門負責搜羅良種的蟋蟀。然而華陰縣本來就不是盛產蟋蟀的地方,往往是為了一只蟋蟀動輒好幾戶人家傾家蕩產,老實的成名不忍向百姓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計去尋找蟋蟀,結果經常逾期無法完成任務,屢遭毒打。好不容易在一個駝背巫婆的指導下抓到了一只強健俊美的蟋蟀,卻又被好奇貪玩的兒子不小心弄死,兒子畏罪投井,后經搶救挽回了性命。而成名也是命不該絕,居然又捕到了一只善斗的小蟋蟀,上級為此大為高興,又暗中照顧成名,使他當上了舉人。
讀完這個故事,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我們實在無法想象一只蟋蟀如何使人傾家蕩產,還要落得個被打到“雙股潰爛,血流不止”的地步。我們也不明白,一只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讓一個天真的孩童就畏懼到以死謝罪的程度;更令人感到荒唐的是,一個人考取功名,標志著古代文人前途和命運的科舉考試居然像兒戲一般,可以被隨意的踐踏和賞賜。這不禁又讓人想起了那首“紅塵一騎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那不也是荒唐之至嗎。那么多的人被一點精神上的愉悅蒙住了雙眼,他們又何嘗不是其別人的水深火熱于不顧呢?成名的兒子為了一只蟋蟀差點死于非命,而敬獻蟋蟀有功的成名卻可以輕而易舉的當上舉人,所謂的“以人為本”何在,所謂的“公平”何在!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這樣的蟋蟀,它們變換了自己的面目,以各種方式蠱惑著我們,稍有不慎,我們就會像故事中的人們一樣,小則身心俱疲,大則傾家蕩產。
我們看到,有人為了尋求刺激,誤入歧途,冒險嘗試毒品而不能自拔;有人為了一己私利,以次充好販賣假冒偽劣產品;有人為了逃避現實,沉溺于虛擬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還有人為了享受物質生活,窮奢極欲,揮金如土,醉生夢死……
如此種種,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蟋蟀呢?我們往往被種種淺薄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固步自封,蒙住了自己的雙眼,自己還渾然不知樂在其中,爾后有朝一日幡然悔悟,為時晚矣!對于中學生,尤其是我們國華的同學們更是如此,我們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社會將由我們新一代去構造。因此,我們的雙眼必須時刻明亮,我們的頭腦必須時刻清醒,唯有如此,眼前的迷霧才無法阻擋住我們前進的步伐,唯有如此,致命的蟋蟀才會變得微不足道,也惟有如此,國家和社會才能有希望!“蟋蟀”是可以致命的,然而請不要害怕,我相信,明者自會看清它的本來面目!
聊齋志異閱讀心得篇5
今年暑假里,媽媽給我買了厚厚的一本《聊齋志異》。
打開書的第一頁,上面介紹了作者的姓名:蒲松林,生于清初,是個文學家。
他寫的《聊齋志異》充滿了傳奇色彩,并寫了鬼與神仙的許多故事;讓人眼花繚亂。
畫皮是最精彩的,也是最恐怖的。
里面將了以為窮書生在路上遇到了一位眼睛大大猶如葡萄,兩條又細又長的柳葉眉,依仗櫻桃小嘴鑲嵌在俊俏的臉蛋上,一頭烏黑發亮的秀發。
魔鬼般的身材,可她路邊哭。
窮書生十分好奇,便問了姑娘的來歷。
原來,姑娘是被人販子賣到著而來的。
有興在半路逃脫卻不知回家的路,書生出于好心把姑娘帶回了家。
晚上,書生在窗旁走過,發現那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脫下了人皮,露出了張牙舞爪的樣子。
書生再定睛一看,立刻跌倒在地。
因為他看見了姑娘的真面目,所以女鬼把他的心給掏了出來。
家人四處尋醫,終于一個乞丐能醫治他的兒子。
但乞丐有一個要求,要大媽吃他吐他的痰,大媽硬吃了下去。
回到家中見兒子沒好轉,又撲在兒子胸口大哭。
忽然,大媽惡心想吐,一口吐在了兒子胸口;那竟是一顆心,兒子立即醒了過來。
大媽請來了大仙把那妖怪收服了……
從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麗的景象深處并不一定是美好的。
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還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純潔、美好加鉆石般透明閃亮的心靈,比海還深比宇宙還深的心靈。
聊齋志異閱讀心得篇6
《聊齋志異》這本書是我同學推薦在暑假里要看的書,起先我對這本書根本沒有興趣,覺得都是說那些妖狐、幽冥世界沒有什么好看的,等看完其它九本書才懶洋洋的翻開這本書,讀完第一個故事后立刻被它生動的描寫吸引住了。
《聊齋志異》是一部短篇小說集,一個個故事人物生動感人、離奇曲折、書的內容十分廣泛,表面上看上去只是狐鬼精怪的事情,但故事里卻包含著一層層的意思,我知道書中的的惡鬼就是當時欺壓老百姓的 污吏,那些軟弱的書生就是受苦受難的老百姓,作者蒲松齡是借用這些故事來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情被迫人民的痛苦,歌頌被壓迫者的反抗精神。
我覺得最好看的《畫皮》這一篇故事,講的是一位青年遇到了一個美女,回家以后,那美女變成鬼要將青年殺害,后來是一個道士及時趕到救出了青年殺了魔鬼,為民除了害。這篇寫得十分驚險、刺激、雖然電影《畫皮》我也看過,但故事的情節有些不同,書中寫的更神奇。
我敬佩蒲松齡,他前后歷時四十余年時間經過不懈的努力,堅持撰寫《聊天志異》,終于贏得偉大的成就,這本小說不僅僅帶給我們許多啟示,它也告訴了人們要想使惡人受到懲治,必須要救困扶弱,世界才會變的光明和美好。
聊齋志異閱讀心得篇7
今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讀了中國古典十大名著之一——《聊齋志異》,它是講了中國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它可以說是歷來人們茶余飯后的經典話題。
我在這本書中,無比喜愛一個故事——嶗山道士。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古時的一個小縣里有個姓王的書生,他自幼便很仰慕道學,聽說嶗山有很多仙人,就背著書籍,準備去求道。但在求道途中,十分累人,師傅自身的法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可是,師傅就是不將法術傳給王生,王生再也忍受不住了,就對師傅求了一個穿墻之術,在回家演練時,卻一頭撞在了家中的墻上。
我在讀了《聊齋志異》后,悟出了一點道理——書中,字里行間無不飽含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在現實生活中也能取之學習,它還含有一些道理。
就說我喜愛的這篇文章,在我讀后,感受到了:做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半途而廢。這篇文章就點明了,在開始學習中,師傅說:“要經過一大番拼搏,你才能走上仙道,學會許多仙術,就是不知你能不能吃苦。”王生就沒有下決心,我想:“他如能咬住牙,持之以恒,一定能成為仙人,修成正果。”但他還是沒有堅持,半途而廢了,吃過的苦全部白費了,仙人也不會教給他真正的法術。
在歷史中,半途而廢的人簡直是太多了,他們原本都可以成為一代名人,可是因為某人某事,動搖了自己的心,所以,不能像他們一樣不思進取。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要像王生那樣,讓我們持之以恒,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聊齋志異閱讀心得篇8
今天,我又學完了一篇初一新課文,這是一篇文言文,題目是《狼》,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首先,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狼在你們的心目中是什么樣子的?貪婪的、狡猾的&39;、兇狠陰險的,但這只是冰山一角,你們只記住了狼的不好的一面。課文主要講了,一個屠夫賣完肉,傍晚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兩只狼,狡詐的狼想使用計謀吃掉屠夫,卻最終雙雙斃命于屠戶的刀下。
這里雖然也寫出了狼的狡詐,但中間有一大段描寫了狼的聰明。其實狼也有好的一面,它們的強悍、智慧、溫情以及為了自由尊嚴以命相拼,銳意進取,冒險競爭,團結合作的精神等。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在草原的冬天,狼是群居的,因為這樣便于獵捕,再加上冬天,許多動物都已經冬眼了,所以狼經常饑一頓飽一頓。狼群來到一個樹洞前,里面睡著一頭大狗熊,狼不到萬不得已不去攻擊熊。這時一只狼先躥進去咬熊,把它引了出來,然后狼群分工與熊周旋,最后熊累得口吐白沫,狼群咬死了熊。從這就看得出,狼很團結且很兇猛。
現在人們大量捕殺狼,會使田鼠失去天敵而泛濫成災,草原會被田鼠啃得寸草不生,導致風沙肆虐。而狼吃田鼠,可以消除田鼠,這樣草原就會水草豐茂,可以讓更多的動物和人類在草原上幸福生活。狼是保護生態平衡重要的動物,我們期待人狼共舞,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