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弟子規的讀書心得
我們就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入則孝》主要體現了一個“孝”字,讀了之后,我感到自己十分慚愧。原以為自己還是個孝子,經常為父母做家務事,現在才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父母每天辛辛苦苦掙錢,對我總是百般疼愛,百依百順,寧愿自己受苦受累,只要是我想要的東西總是想方設法的滿足我,我心里從來也沒有什么想過感激,甚至沒感覺到一絲的不舒服,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有時還埋怨他們沒有別人的爸媽有本事,掙錢多,我真是太不孝順了
《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讀了《謹》,我知道了我們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我作為我們小學生要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對同學有什么意見要當面說出來,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弟子規中還教育我們要講誠信,有愛心。但讓我感受深刻的是《余力學問》中的句子,當我讀到“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我每天要耽誤多少時間啊,老師為了我的功課多給我補課 我還覺得他耽誤了我的休息時間,我有空就偷偷上網玩游戲,看電視一直到很晚,星期天不想做作業,與《弟子規》對照一下,我徹底的知道自己錯了,,人常說: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以后我一定珍惜時間,好好學習。
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愛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儉節約,什么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讀《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獲。《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像一盞紅燈,給我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關于弟子規的讀書心得篇2
這個月我們主要學習了《弟子規》中的—泛愛眾—部分。通過這個月的學習讓我懂的了以下幾點:
1、人和人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我們不能鄙視任何人,也不能因為某一個人有財有權有勢就去巴結他,我們大家應該互敬互愛,相親相愛。現在的有些孩子們就特別有這種歪風邪氣,天天比自己家里多有錢,比自己穿的名牌衣服等等,其實孩子就是要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們的內心是空虛的,是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陪伴。
2、一個人受人尊敬不是因為他得容貌好看,而是這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才能,德行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有才有能力的人,人們在和他相處以后會更加欣賞佩服他的處事能力。我在外面工作時遇到同事特別有能力的我們就會主動稱呼他為老師,這就能看出一個人受人尊敬不是他所在的位置和他如何能說大話而是他的內在才能。
3、當你有能力而別人沒有這種能力時,你要無私的奉獻去為眾人服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對于他人的才能,應當學習欣賞贊嘆,而不是批評、嫉妒、毀謗。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或者輕視他們。不要喜新厭舊,不管是人還是物。別人正在忙碌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使其分心,當別人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說話干擾他,增加他的煩惱與不安。父親經常告訴我:不要吝嗇你的贊美,也許你的一個小小的舉動或語言就能成就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
4、別人的短處,不要去揭穿,對于他人的隱私,更不能去和別人說。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等于自己在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贊之后,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相反宣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作了一件壞事。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朋友之間應該互相規過勸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有缺陷。
5、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寧可多給別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廣結善緣,與人和睦相處。要讓他人做事時,先要反省問問自己:“如果換作是我,我愿意嗎?”,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受人恩惠要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應該寬大為懷把它忘掉,不開心的事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處罰自己,苦惱自己!至于別人對我們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常思報答。俗話說:滴水之恩乃當涌泉相報。我家昨天把地里種的姜刨了,今天給親戚朋友都送一些,婆婆說讓我把好的留著自己吃不好的送人就可以了。我說要送就送好的,不然就不送。婆婆不高興了我就不吱聲了,然后偷偷把好的一份一份包裝好,今天都給送出去了。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別人給你送東西都是不好的你會怎么想,雖然我沒能說服婆婆但是她知道以后也會理解我。
關于弟子規的讀書心得篇3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一聲聲稚嫩的童聲為我拉開了桌上那已被陽光照耀得暖融融的書本。是古代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孔子教誨的精華,流傳千年而不變,孔子信仰著“百善孝為先”的說法,他的弟子們用短短的三言韻語簡潔明了地指示出學生該走的正確的道路,我也受益匪淺。
孝是一個人應盡的職責,讓每一個老人都能享到天倫之樂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責任,可又有多多少人為了一張張花花綠綠的鈔票喪盡了天良,干出了如同禽獸一般的事。《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意思是:冬天要讓父母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孝者就是如此,黃香可謂是古代難得的孝子,他的母親在他9歲那年因病去世,父親的身子也很虛弱,他從小就很懂事,家里的苦活累活都是他承擔起來的。夏天的傍晚,太陽雖然已經躲到了山后可床上的枕席還是如火中燒般的滾燙他就搖著蒲扇把枕席扇涼,讓父親舒舒服服的入睡;冬天,他更是用自己的體溫來溫熱父親的被窩。
再想想我呢?父母對我盡可能地滿足我的欲望,希望我過一個快樂開心的童年,而我有時卻對他們有種.種的不滿,我現在很后悔,后悔我以前的歇斯底里,后悔對他們發過脾氣……
總之,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讓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這世上,孝可以讓人更加美麗。
關于弟子規的讀書心得篇4
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于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關于弟子規的讀書心得篇5
所以這本書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圣賢經典、效仿圣賢的人都應該讀的。這本書以孝悌仁愛勤謹信義為核心,具體列舉出了做子女或學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行為規范,概括了歷代對童蒙的要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弟子規》中,第一條的內容就是“入則孝”,由此可以看出《弟子規》非常注重感恩教育,入則孝”條目有六層意思,講的都是在家里與父母相處時的角色規范。聽父母話,接受教誨,照顧父母起居,讓父母安心,不任性,不藏私,滿足父母心愿,不講條件,父母有錯誤時,用委婉的方式規勸、精心侍候病中父母,辦喪事要心存哀戚、合乎禮節,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感恩”這兩個字出發。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都告訴我們要感恩父母,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情。讀了這本書,以前的我覺得對父母已經非常孝順了,但對照書中所說,才發現自己做得并不是很好。就拿《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來說,這短短的12個字就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在這一點上,現實生活中的我就做得很不好。有時爸爸媽媽叫我的名字讓我去做事,喊了好幾遍,我才慢慢地答應一聲。做事時也總是慢慢吞吞,父母催了好幾遍才加快速度把它做完,為此父母說了我好幾遍,我都不當回事。讀了這句話,我很是羞愧,以后一定要把這個壞毛病改掉,因為這不僅是對父母的不尊敬,也是對父母不知道感恩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知恩圖報的故事。在玉樹大地震期間,當救援人員把一位被困12小時的小姑娘從廢墟中救出來時,小姑娘對救援人員說的第一句話是:“謝謝你們,打擾你們,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你們!”小姑娘在生死存亡之時,還具有一顆感恩的心,實屬讓我們敬佩!花瓣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花朵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駿馬在麥綠的草原奔馳,舒展著一幅動人的畫面,那是駿馬對哺育它草原的感恩。讀完《弟子規》,感恩之心在我的心中扎根,讓我們在生活中學會感恩,那就要從生活中點滴小事做起,從言行到行動,在快樂成長中同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關于弟子規的讀書心得篇6
幸福,是一個很美的詞,像花開一樣沒有聲音,可是卻讓人感動得流淚。人們就像追求一切美好的東西一樣,也無悔地追求著幸福。而每個人都在追求著的幸福源于哪里呢?是那片蘸著奶酪的面包?還是那杯冒著熱氣的牛奶?真正的幸福源于我們的感恩的心。這是在讀了《弟子規》之后得到的感悟。
《弟子規》教誨我們要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古語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當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是什么也不懂什么也沒有的,我們只是帶著一具軀體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呱呱的哭啼聲。我們人生中的一切所得一切幸福也都是父母給予的。只要我們去學學一門外語,我們就能體會當初父母教育我們講話的辛苦了;只要我們用自己的雙手掙一筆錢,我們就能體會父母為我們的生活奔波的勞累了;只要我們去嘗試教育一個調皮的小孩我們就能體會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了。我們有了父母的關愛本是幸福的,但只有當我們真正的去感恩了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合家歡樂的幸福。
要如何感恩呢?父母對我們的索求并不多,只是孝順,便讓他們覺得欣慰。《弟子規》所教導的我們的感恩方式也是簡簡單單的生活禮儀。家和萬事興說的也就是一家人互相敬重互相關愛的幸福。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不能贍養,不能尊敬的話,如何能對別人友善呢?那他就更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禮讓了。所有,我們首先要培養的就是感恩的品格,尤其是對父母的感恩。每天早上起來關心父母的身體是否依舊硬朗,吃飯時間關注他們胃口是不是還一如以往,晚上睡覺留意他們會不會因為操勞過度而太疲憊,這些就是切切實實的感恩了。這些我們做到了嗎?如果做到了,那我們就是幸福的了。
我們不但要感恩父母的善待,更要感恩父母的斥責。虛偽之人常以笑臉相待,以阿諛奉承之語相贈,只有真正關心我們的人,真正為我們好的人才會斥責我們的過失并幫助我們改正自己的缺點。有了父母的斥責,我們才知道什么可為而什么不可為,我們才有了正確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因此,今天我們的成就最大的功勞就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這個感激的過程中,我們也在用心地感受著生活的美好,所有這也是一種巨大的幸福。
有父母的愛和養育是一種幸福,去感恩這種幸福本身也是一種幸福,幸福不需要尋找,只要用心去感恩,便已是身處幸福之中,而這份幸福恰恰是《弟子規》帶給我們的思考所得的。
關于弟子規的讀書心得篇7
《弟子規》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在學習了弟子規后,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的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立人之本,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富強。
關于弟子規的讀書心得篇8
李毓秀的《弟子規》是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范,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托,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么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么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于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