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書心得900字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方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并不費力,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教師的解說,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涵養為基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固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導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終究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分,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重的興味,在并不深化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慨嘆古人的聰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亂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本來明晰的文化脈絡慢慢含糊,特別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__和建國首領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肉體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解體,物資的充分愈加彰顯肉體的慘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肉體貧乏的時期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盼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規范都報以疑心的態度,不屑于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本人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在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曾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范本,遵照著約束著,在短短的時光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圣賢書指引著,不論對個人開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終身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仍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單薄的中央。古人訓誡做人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關心朋友,都由于心胸感恩,正由于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忠誠的敬重之心,尊崇發至內心,然后狂妄自大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普通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然后標新立異,自在散漫然后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納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讀書心得900字篇2
進入小學的校門第一次學習弟子規,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書心得900字篇3
最近,我們的鄭樂校長從海口帶回了《弟子規》,送了我一本。課余,我通閱了。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體會很深,而且從中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后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里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更對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規》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的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么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弟子規讀書心得900字篇4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中的第二部分"入則孝"就說了要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道出了怎樣孝順父母。但是,在看>之前,我卻不懂得孝順父母。
有一次,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憊。剛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后讓我給她倒一杯水。而我卻看書入了迷,嘴上敷衍著,可卻沒什么行動。直到媽媽憤怒地叫了一聲:“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愿地去倒了一杯水,嘴里還嘟囔著:“倒就倒嗎。”事后,爸爸和媽媽批評了我,我忽然間感到很慚愧,感到無地自容。父母為我們可以傾其所有,可我卻連一杯水也不肯為他們倒,這件事令我羞愧難當,慚愧至今。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很好理解,自己身體受傷,親友們就會為自己擔憂,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這個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損的話,人們不但會取笑自己,還會笑自己的父母教子無方,父母臉上也無光,從而又是不孝了。
讀了兩年的《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承載了古人先賢對于人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標準:孝順、友悌、嚴謹、誠信、愛心、仁義和好學。我從身邊的電影卡實際出發,寫下了這篇。
入則孝,這是弟子規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圣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于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們一生都無法報的了。對于我們這種長期出門在外的打工仔,雖然不能待在父母身邊以盡孝道,但我們可以盡自己的努力,替父母分擔一些,多打電話回家和爸爸媽媽聊聊天就是對他們最基本的孝道。
泛愛眾,其實就是前面說到了的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結富人,不看不起窮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同時在工作生活過程中,不說人是非,不揭人短處,要尊重同事朋友。我要努力學會去從真心里愛別人。我要不斷歷事煉心、不斷努力。仁慈、悲憫一切眾生,是圣人、菩薩的境界,我要從弟子規的基礎開始,從做一個標準的好人開始,立志向、學圣賢,做菩薩。盡可能的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讓我們這個集體更加團結、和諧。打造優秀集體,從我做起。
感謝看購這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不僅可以實現夢想,還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古人的洗滌。
弟子規讀書心得900字篇5
夜色闌珊,窗外是閃爍的霓虹,奢靡的樂聲,使空氣中充滿了曖昧、頹廢的味道。疲憊的擠一擠眼睛,合上《弟子規》,那些只有一句三字組成的話語,卻依然縈繞耳畔。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讓我懂得了誠信的至關重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讓我學會了心存愛心;‘‘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讓人明白了與人的相處之道……一本《弟子規》包含了通俗卻又深刻的哲理,是給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
環顧當今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而與此同時,人們也越來越向“錢”看齊。“圣人之言”早已被拋之腦后,“有錢能使鬼推磨”日趨盛行;“及時行樂”被津津樂道,一部分人浮躁、迷惘、自私、冷漠、懶于讀書、得過且過、生活毫無目的、毫無追求。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帝王之家王公王孫為爭王位做出的讓后世人不齒的故事。在今天,有多少手足為爭奪家財而反目成仇,彼此互相傷害,搞得家中雞犬不寧,父母左右為難。為了所謂的身外之物,全然不顧昔日的手足之情。親情對他們來說輕于鴻毛,遠不如那重于泰山的財物。倘若他們能謹記“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何至于此?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系可焉。”今何在?越來越多的詐騙技倆出現:手機詐騙、電腦詐騙、傳銷……到處充滿爾虞我詐。三鹿奶粉事件,讓那么多無辜的寶寶承受不該有的痛苦,本應該誠信為本的企業,卻作出如此不講誠信、傷天害理的事情。企業如是,有些人亦復如是,在和他人交往中無視誠信,隱瞞事實,靠各種各樣花言巧語來欺騙他人從而達到取利于己地目的。凡此種.種,人與人之間漸漸失去信任,歸根結底都是失去“信”造成的錯。
放眼看去,在茫茫人海中,如今還有多少人在誦讀《弟子規》呢?在歌舞升平、紅燈酒綠的紅塵中,還有多少人謹記著孔子的教誨呢?兩千多年過去了,還是那輪明月高懸,還是那浪花翻滾,還是那燈光閃爍,但有多少人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仍徜徉在《弟子規》中?
弟子規讀書心得900字篇6
早在幾年前,媽媽就買了《弟子規》給我看,當時的我年幼無知,不懂其中的道理,只覺得漫畫書很好看,漫無目的地隨手翻看了幾下。現如今,老師領我們深入走進了《弟子規》,學校發了《弟子規》讀本,我已經被她深深迷住了,也終于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其意:作為一個學生,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其次要做事謹慎,為人真誠,講究信用。看到這不僅讓我很慚愧,想想惜日的自己是多么不成熟,作為學生我在學校沒有認真學習,做事粗心馬虎,在家更沒有好好聽從父母的教導,曾經還把媽媽給氣哭過,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其意:父母的教導,必須恭恭敬敬地聽從;父母的訓斥是有道理的,必須虛心地接受。而我卻常常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吹過算了,一只耳進,一只耳出,從不放心上。做錯事要受到父母的批評,我便會很不耐煩,甚至還會頂嘴,有時還會滿嘴謊話為自己辯解,真是無地自容!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其意:長輩如果站著,我們絕不可以坐,當長輩坐下來了,吩咐我們也一起坐時,我們才可以坐下來。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社交禮節。而我卻從一為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每次吃飯我都是第一個坐下端起碗來自顧自地吃飯,有時看到喜歡的菜就全部夾在自己的碟子里,不給家人留一丁點,真是太不懂禮貌了!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其意:兄弟朋友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操心,和睦了,父母就少了一份擔憂,就等于孝敬父母了。可是想想在家里總是為了一些吃的、用的跟妹妹爭吵不休,常常鬧得全家雞犬不寧,惹得父母火冒三丈。爸媽一天工作已經很勞累了,我卻還要惹事生非,這樣的行為,真是太沒良心了!
再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做人要講究信譽,誠實善良;做人要謙虛謹慎、文明禮貌……是啊,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將來怎么能立足社會,成就事業呢?再讀《弟子規》也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我想在今年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以《弟子規》為準則,時刻鞭策自己,去做一個真正的好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900字篇7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著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著讀著。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于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資料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我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后,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此刻才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我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我過于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厭惡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當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于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樣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于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著…。此刻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當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發……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后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說的那一聲:我愛你們。
品讀《弟子規》,品讀《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齊來學習這做人基本準則——《弟子規》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900字篇8
《弟子規》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有心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賴,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應該及時趕到;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實,不能推遲;父母教你的時候,必須靜靜地聽;父母責罵你的時候,必須順著他們的意思。是呀,父母是把我們生出來。他給予了我們生命和無私的愛,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順著父母的意思去做,即使不能完成,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它。
在我看來,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怎么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進代屢遭浩劫,它在中國大地上還是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容易,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教誨貫穿到生活中,落實在一言一語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得和諧,變成和平的世界。
我喜歡《弟子規》這本書,它使我悟出了幸福的真諦,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霧,為過去的幼稚而感到無知羞愧,它還為我改變了思考方法;把我帶進一個神奇的世界,帶入知識的海洋;讓我成功地取得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讓我知道如何來處理自己所處充滿文化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