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心得體會簡短
讀圍城心得體會簡短篇1
圍城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被圍困的城堡有很多種解釋,或許是封建禮教,或許是愛情,那些城里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熱血沸騰,想改變命運,依然尋找成功途徑的人。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海外留學回到家鄉,受到很多人的恭維,但其在留學期間游手好閑,無心學習,并未學到真本事,只混到一個假的文憑,所以回鄉后并未得到高就,只在一個規模較小的銀行工作。在工作期間與蘇文紈、唐曉芙發生愛情糾葛,后跟著趙辛楣同孫柔嘉等人來到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后因種.種原因回到上海,在途中與孫柔嘉訂婚。本以為結婚后生活會很幸福美滿,但終究因雙方家庭的關系與壓力和兩人性格的差異太多經常吵架,最后不歡而散。方鴻漸神經麻木,在睡夢中感到人生的諷刺與傷感……
方鴻漸的命運是幸運的,因為他早早的受到外國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他是走在時代前列者之一。方鴻漸的命運又是悲哀的,雖然他出洋留學,但沒有學到真本事,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這是他命運如此令人惋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對世人的一種警告。
同時方家的一些封建禮節,折射出當時社會還存在很多封建落后的現象。當方鴻漸回到家中不久,方父母便提出反對結婚自由,要早早的為兒子找一個媳婦。可見那種包辦婚姻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是令人恐懼,而且方鴻漸的兩兄弟的兩個兒子,一個叫阿丑,一個叫阿兇,說是為了避邪而取這種難聽的名字,真是令人無語!
方鴻漸命運里的幾個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蘇文紈,一個出洋留過學,可謂是才貌雙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廂情愿而已,鴻漸沒有為了一個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蘇文紈表妹唐曉芙,或許方與唐結合后方的命運結局不會那樣慘,但因種.種原因兩人各奔東西了。最后是他的妻子孫柔嘉。她是一個很平凡的女人,但兩人情投意合,相處得很好。只是雙方家庭的流言蜚語太多,兩人終被這種精神壓力攪得不得安寧。
小說中能值得一提的還有趙辛楣,他是一個很會交際的少爺,走到哪里都能吃得開,并且對于時局的預測有其自己的高見,而且往往能為自己找到一條最合適的道路。相對于李梅亭、高松年的虛偽,陸子瀟的故作深沉,韓學愈的“用心良苦”,蘇文紈的極富城府,趙辛楣可以算的上是個正義之士,一個熱血青年了。他不像方鴻漸,只是一個剛回國的新手,他在國內泡了好幾年,也磨了好幾年,對于國內各界的內幕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摸透了那些人的脾氣,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實現自己。從他自愿去當一個偏遠地區的老師這一行為,我們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正氣,至于說他是由于愛情失利,一時沖動,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他選擇去任教,而不是一些更輕松的、更體面的事情來看他仍是一個有良好品格的人。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百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里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鐘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我們不至于墜入虛無。
圍城中的愛情。愛情始終是這部小說的主題。以方鴻漸為代表的年輕人無論是家處上流社會的,不富裕的,才華橫溢的,狂妄自大的不是滿腹牢騷、無心勞作的都向往著美好的愛情而且都被愛情纏得死去活來。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屢屢失敗。有的結婚了又受不了婚后的無自由的生活,有的沒結婚的又想早早進入婚姻生活。很多人都矛盾著、猶豫著、惆悵著。
有人說,要是在大學里有機會談戀愛,就談吧,而且要談得烘烘烈烈!當你畢業后工作時,如果她和你談了三年而沒發現你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就完蛋了;如果你和她談了三年而沒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也完蛋了。所以,大學里的愛情才是最純真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但如果僅僅局限于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鐘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于人生各個層次的。
圍城里還有里勾心斗角的一面,我們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給那些滑稽可笑的情節弄得很不是滋味。但誰又能說我們不在一座城內呢?方鴻漸用他的眼光看走過他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們則借方鴻漸的眼睛去瞧那百味人生,去審視那人生大戲中每一個人的是非得失,而這些角色包括方鴻漸在內。而當我們在解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又在揣測錢鐘書先生的心理種.種,這很像卞之琳斷章中寫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讀圍城心得體會簡短篇2
去年在辦公室看見飛飛的桌子上有本圍城,跟她借了看。游戲之余翻倆頁,很久沒看完。寒假拿回家總想的能看完,不想還不如在學校看的多。這倆天終于零零散散看完。
第一次見《圍城》是高中的時候,宿長拿她姐姐的書看,深藍色封面,大大的寫了倆個字圍城。里面那句經典“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也是早有耳聞。覺得這本書是講婚姻的利害性。去年,看書之前在木魚說聽木魚講了電視劇,覺得方鴻漸是一個慫文人,弄了張假證明,還愛滿嘴諷刺別人,遇事又軟弱,覺得錢老拿他當主角簡直實在嘲笑。
當看完了書,又覺得我們哪里又比得過方鴻漸。就像辛楣說的,方鴻漸是個好人,但毫無用處。從書的中間開始,鴻漸的人生好像就在走下坡路,從他和唐小姐斷了聯系,到三閭大學,到輾轉回到上海,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很戲劇性但又那么真實可信。他像一個明眼人一樣聰明,對于發生在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能夠或快或慢的洞察,但對于周圍發生的一切卻又無可奈何。這多像我們周圍的生活。看書的時候,一直在等鴻漸結婚,看了一半多了,還是沒有結婚,看完之后發覺,圍城不是講婚姻。
我很喜歡辛楣,從書中看來他應該是比鴻漸關系硬,能力強點。他喜歡蘇玟紈,開始以為他是油膩的沒思想,被一腔熱血沖昏了頭腦的,只覺得蘇文紈好的人,后來才發現,原來他都懂,他知道蘇的嬌柔做作,知道她的所謂新詩可能是垃圾,甚至可以在蘇和曹元朗結婚之后,坦蕩表達自己的喜歡進而對他倆進行諷刺。這是很高級的愛啊。
看完了,又查了查錢老,錢老家庭氛圍好,很聰明,性格可以說很孤傲,留下了不少段子,和楊絳的愛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話。可以說是聰明的看透了身邊的人和事,所以才能寫的如此真實。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有時候我覺得鴻漸是錢老想象的平行世界里的自己。他寫書的時候,和楊絳倆人邊寫邊看邊笑,更是對世俗的嘲笑。所以,我覺得他沒有不喜歡方鴻漸也沒有嘲諷,只是無奈。
書里有太多精妙的比喻,讓人不得不服。“可是因為她是我們的恩人,我不忍細看她,對于丑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每逢鴻漸動了真氣,她就不再開口,仿佛和鴻漸搶一條繩子,盡力各拉一頭,繩子迸直欲斷的時候。他就湊上幾步,這繩子又松軟下來……”嘴太毒了,又很對。
錢老數學考了15分進清華的,其他方面都太優秀,我不得不懷疑他數學15分是裝的。大概如果好好學數學,分數不至于15,但語言方面天賦就會被剝奪,就是任性的不喜歡數學吧。
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心得體會簡短篇3
第一部分的感情糾葛很吸引我,最后一部分的婚后生活也很有趣。中間工作的部分我不喜歡。
方鴻漸和蘇小姐之間,寫得太精辟了!夫妻倆吵架也好玩。原來男人吵起架來和女人一樣小心眼。
蘇小姐后面的形象很可憐,她的優美氣質哪里去了?!孫小姐千方百計和方結婚了,可結果呢;這個女人訂婚前后判若兩人,悲哀!
更堅定了我的信念,愛情里面不要耍手段,要真實坦誠。嗯,說不定最后嫁不出去的就是我,呵呵。
文中所謂的精彩諷刺,不好意思,我看不懂,也體會不到它的精彩。悲哀!我是一個文學素養極低的人。
讀圍城心得體會簡短篇4
第一次讀《圍城》,覺得懵懵懂懂的,潛意識中覺得此書不簡單,有深一層的含義,但一遍讀完,卻在云里霧里游蕩,全然不知在講些什么。精讀后,稍有感觸,仔細回味,才豁然開朗。錢鐘書展現了生活本身:捧書時,你進入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活;放學后,你亦生活在一個活生生的社會中。嬉笑怒罵,使你分不清是書中還是現實中的情景。
小說的魅力就在于有一種既睿智超拔又親切入世的人性洞察,在于對生活個性的智慧傳達。小說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在調侃的自然延伸上,使智慧與學識一任展開。
“圍城”中人在各種背景,糾葛,情勢之下的可憐,痛苦,感傷,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尷尬,當然也還有快樂——尷尬余縫中的快樂,快樂時的尷尬,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向我揭示某種哲理:圍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
書中有這么一段:斜川把四五張紙,分發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他覺得這些人都不懂詩,決不能領略他句法的妙處,就是贊美也不會親切中肯。這時候,他卻在等待他們的恭維---大家照例稱好,斜川客氣地淡漠,仿佛領袖受民眾歡迎時的表情。簡簡單單幾句,但人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董斜川,他虛偽的內心。他覺得他們不懂詩,卻傲然而又漠然地等待大家的稱贊,多矛盾的心理。
生活中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心理,又有多少像董斜川這樣的人呢?回答是:數不勝數。每個人都有虛榮的心理,每個人都有好與不好的一面。人無完人,物無全物,我想在矛盾心理作祟時,就是圍城里外的人流通時。一直讀不懂小說的最后一句話:這個時間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現在明白了,小說的結尾,祖傳的老鐘從容自在地打起五個鐘頭之前的六點鐘,然而對于主人翁方鴻漸來說:已經過去的一切都無法挽回了。或許整部小說,除了嘲諷調侃外。作家錢鐘書也有著某種無限的感傷!
《圍城》已讀,生活仍在繼續,圍城如社會,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會不是圍城,我的生活也不是故事。
讀圍城心得體會簡短篇5
《圍城》是我國著名文學家錢鐘書先生所寫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圍城》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圍城》總共分為九章,在本書中主要描寫了方鴻漸這樣知識分子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于他們的諷刺和批判。
在《圍城》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主人公方鴻漸,錢鐘書先生把這個人物非常生動的刻畫了出來。我認為,方鴻漸是一個悲劇,他是一個被動的,毫無奮斗意識,缺乏責任感的人。他的家境不錯,有所謂的丈人資助他出國讀書,在國外的這段時間,他并沒有好好的珍惜這個機會,而是在國外混日子,每天過的毫無意義,在畢業時,他盡然用錢去買文憑,可見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不思上進的浪蕩公子。以及在他在后來幾段感情所表現出的品性,都說明了他是一個經不住誘惑和失敗的人。有很多的人都探究其失敗的原因,有的人說是由于外部的原因所致,如果不是他出國留洋,就不會經不住誘惑,被已有未婚夫的鮑小姐所吸引,以至于為后來失敗的婚姻留下了伏筆,有的人說是當時的背景環境所致。但是更深層次是由于方鴻漸自己本身性格的弱點所導致的.。方鴻漸是一個失敗者,他的失敗不僅說明了他缺乏在惡劣環境下所具有的反抗精神,他只是一味的逆來順受,缺乏信仰和力量,所以他會生活的如此迷茫。最終,他失去了對與生活的希望。而且,他的失敗更加說明了像方鴻漸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始終游離在抗戰的烽火之外,他們受到過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卻是沒有一個遠大的理想,缺乏一個對于自己人生的規劃。所以,他們才會是一個生活的失敗者。我想,作者是像通過他們來表達自己所想表達的中心思想,表達出自己對于人生的思考。
總之,《圍城》的比喻,辛辣犀利,錢鐘書先生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向我們展現了像方鴻漸這樣的人,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丑陋,深刻的揭露了社會的現實。我們在書中有時好像看到了我們自己,在他們身上所表現的是所有人的性格中所潛在弱點,所以我們必須努力的改變,擁有崇高的信仰,不斷在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中取得進步。
錢鐘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我想不僅是婚姻,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時候同樣會碰見“圍城”,但是我們不能像方鴻漸一樣,只是一味的忍讓,我們應該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并且要擁有崇高的信仰。只有這樣,才能不會被“圍城”所困,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沖出“圍城”,最終取得成功。
錢鐘書先生的《圍城》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在這本書中,我們會學到很多,讓我們沖出心靈上的“圍城”,在人生之路上,收獲一份屬于自己的感動。
讀圍城心得體會簡短篇6
第一次聽到《圍城》這部小說是在高中生活初期,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談到的,當時我只是知道關于這部小說的幾句話,現在深入去閱讀它,了解它,才發現它是那么的精彩,深入人心。
《圍城》并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征是多層次的。《圍城》的象征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但如果僅僅局限于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鐘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于人生各個層次的。后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并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鐘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征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里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鐘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這部作品最讓人覺得佩服的是它那犀利的諷刺。《圍城》被很多人譽為現代的《儒林外史》,是因為錢鐘書在這部小說中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知識分子。這種諷刺基于時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錢鐘書個體的原因。
先說個體的原因。錢鐘書是個不世出的天才,同時,他也是最純粹的學者,對學問懷著最深摯的虔誠,在學術上他不能容忍一丁點兒的虛偽和取巧。這樣使得一般的學者難以逃脫作者的諷刺,如《圍城》中的頭號小丑李梅亭肯花力氣去抄卡片,在我眼中,他已經是個值得表揚的人,但在作者眼中,他是個讀書而沒把知識裝進腦的人,是個天大的笑話。
再說說時代的原因吧。在當時還是封建的社會,人的思想沒有進步,如方鴻漸的父親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薦的線裝書中“中國人品性方正所以說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圓滑,所以主張地是圓的”之類。方老先生正好像《家》中的那位大老爺一樣受封建思想,變得頑固。
《圍城》中的文化諷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沖突、碰撞的歷史平臺,而這正是錢鐘書的著力點之一。嘲諷對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制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丁,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愛利惡魔(艾略特)《荒原》的《拚盤姘伴》詩,又如買辦張先生式的洋涇濱。三是探討對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誕,如方鴻漸在家鄉中學演講時所說的,“海通幾百年來,只有兩件西洋東西在整個中國社會里長存不滅。一件是鴉__,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閭大學中的“導師制”。正好像方鴻漸回到本縣探望自己的父母,聽說方家留洋的博士回來了,當地的校長想請方鴻漸為學生們做一次演講,誰知方鴻漸竟對學生們大講特講起鴉__和梅毒來,這讓校長很尷尬。
小說里也少不了對人性的剖解。比如方鴻漸著名的克萊登大學假博士,集中體現了人性中的欺詐、虛榮、軟弱、對環境的無奈等,還有陸子瀟以國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贈書給自己等等,舉不勝舉。讀者捫心自問,做過這些事的似乎不止這些人,有時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們在阿Q的臉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樣。我們讀書不只是為了了解更多,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如何做人,從中得到領悟。
我們老師經常說描寫人物要注重細節,《圍城》中作者對各人物的描寫運用了成功的心理描寫,把人物性格很好的表現出來。在方法上,一是以情節曲傳心理,并且調動一切表面看來無助或破壞那中心情景的瑣屑細節。如結尾一章,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后,正回家想消釋柔嘉的怨氣,柔嘉剛才正向姑媽講鴻漸的不是,害怕已被鴻漸偷聽到,方鴻漸其實并沒聽到,只得擺空城計:“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說。”結果柔嘉心虛之下,說“本來不是說給你聽的,誰教你偷聽?”這就無異承認了她在“背后糟蹋”方鴻漸,結果正準備向妻子低頭的方鴻漸和一心想給丈夫找個好工作的孫柔嘉竟然越吵越厲害,終于走向“不離而散”,不歡而散。第二個常用方法是通過一系列的妙喻來曲傳人物的心理,如趙辛楣與方鴻漸初次見面,趙“傲兀地把他從頭到腳看一下,好像鴻漸是頁一覽而盡的大字幼稚園讀本”,充分傳達了趙對情敵方鴻漸的故作姿態的輕視。
《圍城》塑造的人物性格現實、典型,心理描寫的逼真、傳神以至于讀者們心靈感應。讓我們覺得這些人好像真的存在,似乎在自己身邊。我們不僅要記住他們,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或以其為教訓,而且我們要知道他們背后的故事。
我讀這本小說,讓我印象挺深的除了方鴻漸之外,還有趙辛楣。
先說說趙辛楣吧。趙辛楣和文紈從小一起玩,辛楣對文紈一往情深,可蘇文紈的心思卻在方鴻漸身上,趙辛楣與方鴻漸初次見面,就產生醋意。趙辛楣也因此對方鴻漸產生了恨意,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掃方鴻漸面子的機會。在一次聚會上,趙辛楣故意將方鴻漸灌醉,讓方鴻漸當著蘇文紈的面出丑,可事情的發展沒有如他所愿,蘇小姐對方鴻漸表示關心,并送方鴻漸回家,這讓趙辛楣感到很失望。之后趙辛楣因與中文系主任汪處厚的年輕太太有了越軌交往,而老校長高松年也對汪太太抱有非分之想,就向汪處厚揭發他們的私情,趙辛楣只得離開三閭大學。他到了重慶進了國防委員會,頗為得意,比起出走時的狼狽,像換了一個人。這就是他的故事。
最后說說主人公方鴻漸吧,他在歐洲留學四年換了三所大學,仍學無所成,最后從愛爾蘭騙子手中買了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四年后與蘇文紈乘同一條船回國。
方鴻漸回到上海,出于禮貌去拜訪蘇文紈,在蘇家認識了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和趙辛楣。這是與趙辛楣的矛盾的開始,但方鴻漸無意與趙辛楣為敵,因為他并不愛蘇小姐,他愛的是年輕漂亮、聰明活潑的唐曉芙。蘇小姐明白了這一切之后,惱羞成怒,將方鴻漸以往買jia文憑、與鮑小姐鬼混等丑事添油加醋地告訴了唐曉芙。唐曉芙退回了方鴻漸寫給她的情書,并要方鴻漸把她的信也全部退回。方鴻漸感到像從昏厥里醒過來,開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脈流通,就覺得刺痛。被心愛的人如此拋棄,他真應該反省自己以前做過什么。
我們也一樣要時時刻刻反省一下,不要等到做錯了才去后悔,我們要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并改正。
說回主人公吧。方鴻漸在報館里的差使沒了,趙辛楣為了讓他遠離蘇文紈,介紹他到三閭大學去任教,但三閭大學是為了躲避戰亂而重新組建的學校,學校只有一百五十八位學生,剛剛聘好的教授十之八或九托故不來了。因方鴻漸的學歷中沒有學位證書而被聘為中文系副教授。在一次宴會上聽說有人追求孫柔嘉,他不知為什么下意識起了妒意,建議孫小姐將陸子瀟的情書,不加任何答復地全部送還。在辭去教師職務后,與孫柔嘉結為了夫妻,但因婆媳關系不好,他們整天吵吵鬧鬧,猶如冤家相逢。一天,柔嘉讓鴻漸到她姑母的廠里去做事,而鴻漸想到重慶去找趙辛楣,托辭了,兩人為此事又大吵一頓,最后鴻漸離家出走。一個人在大街上閑逛,最后還是決定回家與柔嘉和好,等他到家時發現柔嘉已經走了。
方鴻漸最終悲劇收場,因為在結婚后他想沖出“圍城”,并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進去了,他沒有再走出來,這反映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
人類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也如“圍城”困境;人一旦陷進這“圍城”,你會想著出去,但出去后你又想回去,這困境是人需要面對。“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里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
“圍城”這個讓人熟悉,又讓人陌生的詞。
讀圍城心得體會簡短篇7
第一次讀《圍城》這本書,花了不少時間讀完。當然書名卻早就聽說過,看了書之后和自己之前以為的書的內容所差甚遠。原以為想婚姻,戀愛本像圍城的樣經典的話會在全書反復提起,不想卻不是這樣。不過全書也無不透露著“圍城”這一信息。讀書的時候倘若不看其他書友的評論我還真不一定就能讀出書中人物的話中話來,所以從對話中倒是“學習”了不少。讀完此書,還是不能理解為什么這本書的評價如此之高,看了幾條書友的總結評論,無一例外的大加贊賞,然鵝并沒有說出書好在哪里,有人舉出一兩例作者用詞用句特別考究之處,但并沒有讓當下的我覺得十分驚艷。不過看評論好多人看了不止一遍,想或許這本書放一放再去看,我或許能體會到評論中的感覺。
讀書時,喜歡去把自己和書中的人物對比,遇到他們身上表現不好的地方趕快回想自己過往是否有過類似不當之舉;看到其中的人物(孫、趙)心細為家人朋友之事操勞退讓之時,也會思考自己如何學習一下。
書看到最后,感覺故事像是突然的結束,結束的很意外。總之,目前還是沒能完全理解此書,歡迎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和我討論。
讀圍城心得體會簡短篇8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的有關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假的有關文憑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并沒有表達什么。到后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39;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里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說: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里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里,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也許從第一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方就絕對沒有。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甚至最后娶了孫柔嘉了,還要計較計較她的姨媽給他工作,使他失尊嚴……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一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范的舉躁,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躁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后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一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一樣,有那么一點的良心,有那么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似乎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