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的閱讀心得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經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可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并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往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往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里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可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淀。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當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于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國藩家書的閱讀心得篇2
說起曾國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風,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實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了60多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蔣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介石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曾國藩家書的閱讀心得篇3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現在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曾經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曾經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文明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里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現在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淀。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可以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該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的閱讀心得篇4
初讀《曾國藩家書》,是在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時候。在單位的書架上,不經意發現書架上放著一本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清代曾國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進行評析,內容比較全面且深刻。書的品相九成新,書頁有點泛黃,但仍能嗅到出廠時的淡淡墨香。那時捧讀《家書》,只覺得曾國藩是個異常心細又貧困交加的人,從北京運往湖南的幾兩白菜種子,都要在信里反復詢問收到了沒有?關于兄弟子侄的教誨,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點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書信是向家人借錢,真有點“啃老族”的感覺。那時候,對工作與生活的閱歷較少,雖然通讀《家書》,但不求甚解、感觸不深。
再讀《曾國藩家書》,工作的第二年。有了對生活的感悟,有了對工作淺顯的思考和感悟。靜夜之時,便常常將《曾國藩家書》置于床頭,圈圈點點、細細品味。讀書的過程,讓我漸漸了解到,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毀譽參半:他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多延續了60多年,但他處理“天津教案”受到榮祿欺騙,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節不保,成為時人眼中的“賣國賊”;他地位顯赫、修養精湛,但他也鎮壓農民起義、手段老辣,被民眾冠以“曾剃頭”的惡名……
當然,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歷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論。但無論關于他的爭議多大,我們都無法否認他的《家書》平淡中蘊含著真知良言,那些關于修身齊家、為學處世、用人交友、理財帶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思想精華。
因此,品讀《曾國藩家書》,就像與一位歷盡滄桑、充滿智慧的老者晤談,字里行間書寫著他對世事變遷的獨到見解、對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對學養修為的孜孜不倦。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比如,關于治學,他力求有志向、有見識、有恒心。他說,“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讓我想到自己讀書時常半途而廢,貌似博覽群書,實際未通一本、未精一門;更讓我聯想到,讀書治學如此,為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作為年輕人,我們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長志”,往往在業務上“囫圇吞棗”而做不到 “如琢如磨”,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覺得慚愧?
關于做人,他力求謙虛謹慎、謹言慎行,他說,“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讓我常常反思作為年輕人,我們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狀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貪圖“安逸自在”而不愿經受“艱難困苦”,往往在處事上喜歡“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謙虛謹慎、虛懷若谷,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汗顏?
曾國藩家書的閱讀心得篇5
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電視連續劇影響,第一反應就是紀曉嵐、劉墉甚至還有想到和珅的。可是歷史上,尤其是晚清歷史上,有個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何許人也,開國領袖以往以“獨服曾國藩”作為評價。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也被奉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八十年代之后,關于曾國藩的評價,逐漸客觀,這個歷史人物在民間逐漸“活了過來”。
想要了解一個人物,沒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曾國藩最為出名的便是《曾國藩家書》,這封涵蓋治政、治軍、治家的家書,擁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譽。
因為讀書活動,我又將這篇家書拿來讀了一遍。曾公的家書,行文從容淡定沒有絲毫矯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蘊含真知灼見,最有感染力。
整篇讀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無窮。例如“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淺顯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簡。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例如,“行事則不激不隨,處位則可高可卑”。
好的書則是這樣,發人深省。好的道理也是這樣,震撼人心。每每翻閱這些書籍,感覺精神都被洗禮一遍。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覺無比通達,事事清晰。
或許一本曾國藩家書,不能帶給人官運亨通,不能帶給人奇淫巧技。然而這本書如同一趟旅行,讓你在封建社會最終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歷一遍。畢竟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身體和精神,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吧。
曾國藩家書的閱讀心得篇6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他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同時也是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立人。毛澤東有曰:“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表達出對這位鄉人的推崇之情。
曾國藩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塵。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以海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清官,他們的特點是寧折不彎。但海瑞一生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來辦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國計民生的大事。官場之中,行事過于方剛者,表面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強者,恰是表面上看起來謙虛退讓、大度包容之人。曾國藩有意取海瑞一塵不染之實,卻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選擇,遠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更不易。
我喜讀史書,喜讀傳記,但平日輕易不愿讀近代史,因為讀后往往令人義憤填膺。讀曾國藩家書,更多是出于對斯人的由衷欽佩。讀他與祖父、父母、叔父、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書,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義,感悟頗深,這也得益于學生時代良好的古文基礎。“大地數萬里,人于其中,晝僅一室、夜僅一榻”。是啊,人于天地間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萬年間何其短暫,即便如此,我們生而為人,要養心、虛心、慎獨、立志,要做謙謙君子,要做于國于家有益之人。從家書中,篇篇可見曾國藩其孝、其儉、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嚴。我總結了幾條,即使今日看來,也頗有教益。
其一,“治家貴嚴”。這是曾國藩一生奉行的準則,他對子女、兄弟的教育,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家人們和睦相處,崇尚儉樸的家風。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襪,多為夫人親自所做。嫁長女時,陪嫁費用不超過二百兩白銀,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兒媳也絕不鋪張浪費。他吃飯僅一葷,即使當了大學士后仍每餐仍是僅一個葷菜,人稱“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葷”也。這樣克勤克儉的總督,天下能有幾人?
其二,知足常樂。他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末有常全而不缺者。”知足常樂是我們中國人人皆知的古訓,但真正做到的人則寥寥無幾。人們對金錢、權利等世俗欲望的追求常常不能停止。曾國藩教育子女,“境地須看不如我者”,要多想歡樂的事,快歡樂樂過每一天,我們平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其三,慎獨。“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思誠則神欽。”獨處時謹慎,則心胸安泰;端素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人們心悅誠服;信守誠意,則神靈欽敬。是啊,一個人獨處時的狀態是最最真實的,于獨處時、細微處最可見一個人的素養。外表要整齊嚴肅、內心要思慮靜定,這也是修身養性的一部分。要有愛民惜物的胸懷,大公無私,到達孟子所說的“俯仰無愧于天地”的境界。讀這些話,我最深的體會就是完全能夠用到我們自身。
其四,立志。“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于一發。”君子要有高遠的志向,有藐視帝王、退卻三軍的勇氣,但不要輕易表現出來。他還說,人在遭遇困境時,正是他的品德修養提高之時。這不僅僅要做到胸懷坦蕩,還要擁有健康的體魄。
其五,理財。“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絕不怕沒飯吃。”他認為居家之道,家中不宜有剩余的錢財,不能過于安逸懶惰,能走著就不騎馬坐轎,要常爬山,鍛煉筋骨。不積攢錢財,子女就沒有什么可依靠的,就會懂得自立。他還時常拿出家里的錢財接濟親戚家里貧困而年紀大的人。
其六,為官。曾國藩認為為官最重要的是勤且廉。這兩字看似平淡,但被上司看中、讓朋友信任、被百姓信服,都需這兩字。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正確總結。為官不是為一己謀私利,要磊落過人,公而忘私,做到“心定、氣定、神定、體定”。為官者要知悔,既知已過,就當"改去毫無吝惜之心"。為官要愛民。曾國藩每一天早晚兩次正餐都和幕僚們一齊吃,席上國事、兵事談得很少,大多談學問文章,甚至街談巷議。這與我們所說的密切聯系群眾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對我們今日仍有進取的借鑒意義。
其七,處事。首先要有雅量。曾國藩說,一個人的雅量有天性的方面,也有后天培養的方面。可舉一例: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我所敬佩之人,但兩人素來不和。曾國藩仕途順遂,左宗棠卻懷才不遇。曾國藩曾對左宗棠有舉薦之恩,但兩人在一些問題上觀點政見不一樣,尤其是左宗棠因曾國藩在向朝廷報功的奏折中有不實的成分,向朝廷告狀,使得兩人關系逐漸交惡。曾國藩死后,左宗棠寫挽聯一幅:“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表達了對曾國藩的敬佩和悔意。
曾國藩所處之時,國家內憂外患不斷,但正是那樣紛繁復雜的時局,造就了我們中華民族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不圖青史虛名,但求為國為民……引之后者幾多由衷的贊嘆。
曾國藩家書的閱讀心得篇7
關于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潔自守。他說,“予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后人。”讓我常常想到,從政做官不僅是組織賦予的一種權力,更是肩頭扛著的一份責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為榮辱的標志,更不能心存做官發財、謀取私利的念想。
關于胸懷,他力求心態平和、不悲不喜。他說,“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讓我常常想到,我們閱歷尚淺,看待功勞、苦勞,有沒有做到心態平和、隨遇而安?如果沒有,我們的境界和胸懷就還需要千錘百煉!
關于忠誠,他力求表里如一、至誠至真。他說,“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讓我常常想到坦誠、真誠、忠誠不僅是一個人應有的重要品行,更是為人做事、贏得認可的重要前提。只有坦誠待人,真誠做事,忠誠事業,我們才能在歷史長河里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開拓波瀾壯闊的明天,贏得大眾的點贊!
關于精神,他力求堅持不懈、昂揚上進。他說,“精神越用越多,陽氣越提越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晚上睡眠就越輕松”,要“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讓我常常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精彩,必須時刻保持飽滿向上的“精氣神”,不虛度、不耗費每一寸干事的光陰。這樣,當我們回首人生的時候,才不會覺得經歷單薄、記憶蒼白,才會欣慰的感到一路走來、收獲滿滿!
關于家風,他力求克勤克儉、杜絕浪費。他說,“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讓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年輕人,貧困時要學會“安貧樂道”,富足時要常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必須時刻保持刻苦勤勉、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
關于交往,他力求擇善而交、凈化朋友圈。他說,“道不同不交,諛人者不交,恩怨顛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德薄者不交……”。讓我常常想到,社會即是江湖,往來形形色色,與人交往還需慎之又慎,時時刻刻都要守住底線。
關于言談,他力求老成執重、不信口開河。他說,“道聽途說,聰明的人嘲笑你,無知的人為之驚駭。驚駭之人最終會弄明白你在騙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發誓他們也會懷疑”。讓我常常想到,當今時代通訊便捷,手機在握,人人都是電臺,面對網絡流言、官場傳說,必須嘴上掛起一把鎖,學會辨別真假良莠。
《曾國藩家書》洋洋灑灑數十萬言,品讀《家書》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雖然兩次讀它,感觸大不相同,但我理解的依舊比較膚淺。但我相信,隨著年齡增長、閱歷漸豐,等我再次品讀它的時候,一定還會有更多更新的感受。這些感受會更深刻、更透徹,可以幫助和指導我們的人生。
曾國藩家書的閱讀心得篇8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后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
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
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