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孔子的心得
歷史上的孔子,曾被困于陳蔡,電影上的孔子,被困在了平庸的鏡框之中。
作為電影,《孔子》是一部過于保守的作品,看了開場的五分鐘,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攝影、剪輯,一切都那么平平無奇。那個覆倒又立起的欹器仿佛是全片一個隱喻,告訴我們藏在這個貌似古奧的作品后面的,是多么可怕的直白。
《孔子》再次提出了一個恒久的問題:如何在銀幕上表現我們的文化英雄?
一部英雄的傳記電影,可以有很多種辦法來塑造偉人的高大形象,其中最笨的一種,就是讓偉人自己出來告訴大家,他有多么偉大。不幸的是,《孔子》恰恰就是這個思路。
片中的孔子幾乎成了一架復讀格言的機器,而往往是格言警句還沒念完,甚至還沒開始,趙季平的交響樂就已經急不可待地提醒大家“立正,格言來了”!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格言加交響樂”這種招數在片中被重復了多少次,要不是周潤發老到的臺詞功底,保不齊會笑場。發哥偉岸的身形和炯炯的目光,成為了這種貧乏的一個擋箭牌,不知是幸或不幸。
用電影的手段表現偉人,各國電影人有各自的招數,這與人們通常認為的“畫面是國際語言”的假設,多少有點出入。歐美人拍基督或者天使,多半會采取逆光拍攝,正面補光的辦法,拍出此人“身負神的旨意而來”的威勢,背后強烈的光芒隱喻著神恩眷顧。這與西方人有一個單一人格神——上帝的觀念緊密相關。與此相仿佛的,是拍攝“神性景觀”時,好用濃密云層中透出的縷縷筆直的光線,大自然普通的丁達爾現象,在西方人眼中卻隱藏著天國的旨意,仿佛救贖人間的使者。這些氣勢非凡的場面都是既有西方文化背景,又符合電影特性的手段。是西方電影百余年發展的結晶。
日本人拍武士,就不用這種手段。他們注重的,多半是人物的姿態和表情,以及畫面位置和周圍人物的襯托,這是很有趣的一個東西對比。中國在20__年電影期間,也曾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賞善罰惡”美學,簡單說,就是拍好人必用仰角、平光,拍壞人必用俯角、光源來自下方,好人站得高,壞人站得低,老觀眾都很熟悉這套編碼系統。李向陽和豬頭小隊長出場,不用說話,觀眾一眼就分得清善惡。與此同時,香港人也發展出了一套拍英雄的辦法,關鍵要素之一是利用“時間的特寫”——慢鏡頭來表現英雄的威勢。當年英雄片看得多了,偶爾見到周潤發出場不用慢鏡,我居然都會有些出戲。
把東西方的這種差別做個比較,會挺有意思。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斯曾經有個精辟的概括,他認為世界上的宗教分為三大河系:歐洲-西亞的“先知宗教”,包括、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印度次大陸產生的“神秘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以及中國產生的“圣賢宗教”,標準版本就是儒教。西方宗教電影拍攝的對象,永遠不會是上帝本身,而是他的使者或者在人間的代理人——先知。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那種逆光拍攝的效果,就是專為“背后有上帝撐腰”的先知們準備的,重點不僅僅在于拍攝的對象人物,更在于其背后的神恩浩蕩。而東方“圣賢宗教”講究的是人間的德行和禮儀,對神仙之事不能說不承認,只是敬鬼神而遠之。日本也好,大陸也好,香港也好,拍攝英雄時注意的都是他作為人的屬性,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慢鏡后面隱藏的,是東方人特有的對于時間流逝的敏感,以及“英雄歷風霜而不朽”的理念。
用這個角度去看《孔子》,你會發現其背后并沒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在支撐。除了讓發哥一臉真誠地面對鏡頭講格言之外,導演似乎沒有什么一以貫之的塑造英雄的理念。各種辦法都用了一點,但都沒用到位。全片絕大部分時間一直在用平視鏡頭拍孔子,然而在構圖、場面調度方面均平平無奇,內景不斷的正反打讓人以為在看電視劇。你要說他是在蓄意強調“圣人也是普通人”吧,“儒道高峰會晤”那段顯然又不是,說明導演還是想突出孔子的,只是沒辦法而已。最要命的是,就連這種“沒風格的風格”也沒保持住,從季孫斯遣人迎接孔子回鄉開始,視聽風格陡然大變。孔子及其弟子先是在逆光中傲然挺立,秀了一下“英雄群像”,然后又是在“神光護佑”下返回了魯國,這些都顯然是在亂抄西方電影。此后孔子跪拜故城一節,又破天荒用了一個仰鏡頭。看這意思,是在恭維“喪家犬”的崇高理想終于得到了故國的承認,可是難道挨餓受凍的孔子就不崇高了么?這一記仰視,給得未免有點勢利。
《孔子》的這個毛病,也是中國電影的問題。自從擺脫了“敵俯我仰”的革命電影美學之后,我們塑造英雄人物就沒了個章法。《席卷大西南》等抄過香港電影里的槍林彈雨慢鏡頭,效果頗雷,《超強臺風》讓爆炸的水柱從西裝革履的領導背后沖天而起,雷點已經接近霹靂級別。《孔子》實在沒辦法了,就干脆電視劇化,最后再抄一點國外的成規了事。水土不服不要緊,反正現在觀眾看好萊塢也習慣了。把《孔子》拍成《魔戒》才好呢!
然而單從《孔子》出發,我們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拍孔圣人會更好呢?如何才能在鏡頭和場面調度中體現出“中庸”、“禮讓”乃至“中和位育”的儒家思想來呢?適當用一點慢鏡頭來表現孔子“萬世不朽”,會不會效果也不錯?還有沒有別的法子?這些都是留給整個中國電影界的大問題。
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電影里發明了一種低機位、微微仰起的視角,就被世界目為東方傳統禮俗在電影界的代言人。而在傳統的禮儀之邦拍攝的一部講述儒家圣人的電影,卻只能七零八碎地照抄他國電影的陳規,說起來,畢竟是個遺憾。這大概也正是今日中國的一個寫照——急于擁抱傳統,卻還遠遠沒有體認到傳統的核心。
電影的另一大敗筆在于音樂,趙季平的配樂不能說沒有用心,但是純西化的交響樂放在這部定位“民族史詩”的電影里面,就好像《國風》里插進了十四行詩,說不出的別扭。不知從何時開始,這種風格的配樂變成了主旋律電影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好拍檔。青藏高原上的《紅河谷》是這個調調,河南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是這個調調,兩千年前的《孔子》還是這個調調,其中偶爾點綴一些時代或地方音樂元素,就算是“民族化”了。衛國宮廷中的舞樂本來是還原春秋文化原生態的一個大好機會,可惜樂聲甫起,就被宏大的交響樂壓了個嚴嚴實實,只剩下一絲磬聲在重圍中苦苦掙扎,全片其他部分的配樂,也大抵若此。姍姍來遲的《幽蘭操》也沒能挽回敗局。沒有了可信的音樂,電影說服觀眾“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力量,無形中消失了一半。
不過所有這些,都比不上劇情上的疏忽。影片前半部分的緊湊和后半部分的疏松已經受到許多詬病,我認為更大的問題出在對孔子這個人物及其精神的把握。夫子一出場,就被設定成了一個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中年男人,可任誰都知道,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這樣的。對于走進電影院的大多數觀眾來說,他們需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意義,這在今日的中國,不能假設為是盡人皆知的背景知識。然而電影的主創人員卻似乎并未把精力放在這上面,除了開始的反對活人殉葬稍有涉及之外,影片對于儒家學說的社會背景、在當時的意義、與其他學派之間的辯難、孔子的心路歷程等等都毫無涉及,仿佛他天生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殉道者,儒學天然就是救國救民的大道。這樣想當然的劇本,根本上是缺乏力度的,是屬于意識形態上過分自信的作品(鮮明的大陸特色)。所以有的觀眾看完之后質疑“孔子有什么偉大?他不就是一個失意的政客嗎?”,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客氣地說,《孔子》是在用拍“好干部”的思路在拍一個文化圣人,去掉了所有那些屬于思想家的猶疑和彷徨,去掉了思想背后的所有社會根基,只留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還有戰爭和美女。這樣的電影,看似寫實,實則神話,再好看也不過是場熱鬧而已,打動不了人心。
在我的想象中,今日中國拍攝《孔子》,從他弟子的視角來進入這個人物的人生,會更適合當下的觀眾。用群雄爭霸與百姓疾苦之間的矛盾來說“仁”,用諸侯僭越與周代禮儀之間的矛盾來展現“禮”,角度會更好。前者重煽情,后者有奇觀,都是既讓片子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角度。總比把寶押在無關緊要的CG戰爭場面和“香艷秘聞”上好。
可惜,如今這個時代,好大喜功和省錢省料才是王道。相比其他的豆腐渣工程,電影至少不會鬧出人命來,而且好歹還有周潤發的表演撐著。“正面表現偉人生平”的《孔子》從開鏡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會是一個文化事件,至于電影本身,只能說聊勝于無,如此而已。
讀孔子的心得篇2
看完《孔子》電影后,心情非常激動,同時也被孔子的“仁”“禮”思想和他以及他的弟子們的治學精神感動著……其中,最讓我震撼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顏回!
顏回在電影中出現的鏡頭很少,共有五次出現,而且每次的鏡頭不到五秒鐘,只有在他臨死前的鏡頭拍的最詳細。
他的死是因孔子的書而死。當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正在趕路,冰天雪地。地上、湖里全是冰,當他們要穿過湖時,突然湖上有塊冰裂了,車子和書卷都掉進了湖里,這些書卷可都是老師一生的心血啊!顏回不顧一切的一頭扎進湖里,奮力搶撈那些書,他一次又一次的把撈上來的書送到冰岸上,然后又一次次的返回湖底去撈那些書。顏回本可以游上岸來的,可以不用去撈那些書,可是他做不到,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那些書落到湖底……當他再一次扎進水里時,他太累了,最后筋疲力盡,再也沒有上來…看到這里,我感動得哭了,我相信同學們也流淚了。
在顏回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無畏的精神,由此也體會到了兩點。
第一,他十分尊敬他的老師,因為他可以不顧惜自己的生命而去保護老師的書,他認為老師的那些心血比他的生命都重要。第二,顏回是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有信仰的人,當信仰和生命兩者只可取一時,他就會把生命置之度外。而顏回的信仰就是要發揚孔子的思想,而這些信仰都在他的老師孔子的書中。
顏回保護的不是簡單的幾卷書,而是他的偉大的——信仰。
讀孔子的心得篇3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
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于晚年返回魯國,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后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謚“大成至圣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這個小男孩并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后來,孔子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著弟子周游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艷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作為圣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于眼前,孔子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師徒的周游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于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
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對于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著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電影《孔子》讓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經歷,了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了解了圣賢孔子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
讀孔子的心得篇4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很多故事精彩情節,但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蕩。但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為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為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和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為他的正義和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后來回到魯國后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后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后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后人對我的贊賞是因為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后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并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后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么人該用什么人不該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很多關于現代管理的很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讀孔子的心得篇5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為坎坷,曾風塵仆仆地奔走于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
《孔子》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猶新。陪葬的一個小男孩漆思公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強力辯說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為師。這個事例說明了孔子宣傳“仁”道的重要性,在這個戰爭的世界,宣傳仁愛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傳的不僅僅是“仁”,還有“義、禮、和”,這四點綜合在一起,就是治國之本。在孔子離家出去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時,也曾大力倡導過這四點,可結果是處處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導演胡玫最巧妙的一點在于她把南子這個妖嬈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更從側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對南子,孔子沒有心動,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棄了對他的誘惑。
孔子被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對后人的影響力很大。我們也永遠記住了這位推廣“禮、義、仁、和”、心靜如水的先師——孔子。
讀孔子的心得篇6
有幸拜讀了陳家昌教授撰寫的《論語》導讀這本書,覺得孔子在兩千多年前總結出來的道理,在當今的社會里,又仍然那么實用,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是一種純粹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對當今社會的人,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那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讀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在生活如何去尋找快樂。
苦中作樂
我以為古來善苦中作樂者莫過于孔子。試觀孔子一生,雖心懷天下而不得用世,雖才華絕代而無人能識,先后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陳,在適楚途中始得一覺悟,乃自衛返魯,刪詩正樂作春秋以終世,其經歷可以說是辛酸悲苦極了,然而孔子始終沒有過怨言。他抱著“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堅定信念;安于“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和弟子燕居閑談悠然論道以為樂。這種“嶷巍蕩蕩,隨之自然”的雍容氣度,“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廣闊胸襟,真足以為萬世師表。
既然吃苦在所難免,我們就應該樂著吃,而不是苦中吃。換一種態度對待苦難,生活會少一分苦難,多一分容易;少一分憂愁,多一分快樂;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甜蜜。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數十年,若經常都是在愁苦中度日,多么不值得呀!即使再苦再累也應該學會苦中作樂。有的人感嘆教師的工作又苦又累,錢又少,但是若能幫這項工作看成一種享受,學生的進步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我想我們的工作會開展的更好。
苦中作樂,是做人的積極態度,是成功的奠基石,是快樂的姐妹。
助人為樂
儒家以“仁愛”為中心,助人為樂當然是儒家所奉行的。在《論語》中關于這些言論孔子多次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也記載了孔子的“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孔老夫子提倡助人為樂,并稱之為君子之行。孔子也說“大德必壽焉”,這是至理名言。一個人常年行善積德,身心就會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操,必然得到別人尊敬,由此產生心靈的慰藉,就會擁有知足長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的喜悅心情,免疫功能就會大大增強,就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孟子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也”,幫助別人,別人高興,自己也快樂,所以我們每個人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在每年的捐物中,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讓我們共同關心慈善事業。
手捧這本散發油墨清香的《論語》導讀,在一行行一段段雋永樸實的方塊字中神游,心里前所未有的充實,覺得自己的內心是如此的平和、快樂。人生短暫,如何把握自己的一生,讓生命充實變得有意義,我們每一個人都需不斷地探索。
讀孔子的心得篇7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他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他》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他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他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隨后孔子他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于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他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他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他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于孔子他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他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并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他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他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他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他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后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他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他抱著顏回的尸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愿,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他》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讀孔子的心得篇8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么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后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于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里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于有沉書入水然后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里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么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后,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終于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盡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圣人,這里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圣人孔子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