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觀后感800字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農民的典型。
他深受剝削壓迫,卻極為糊涂落后,其性格呈現(xiàn)出十分復雜的狀態(tài)。不過在諸多因素中,有一個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勝利法”。
阿Q不正視現(xiàn)實,不思做真正的反抗,而用“精神勝利法”,自欺自慰,知道臨死前,在死刑判決書上畫圈,他也“立志”要比別人畫的圓,結果畫成了瓜子模樣,他還自我安慰:孫子才畫得很圓呢!
我想,正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一輩子被剝削被壓迫被欺凌,卻始終處于一種麻痹狀態(tài),直至被無辜殺害。
而魯迅塑造阿Q的目的,也是為了“寫出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是那個“吃人”時代的特定社會的產兒,有其鮮明的個性,因而是具有巨大概括力的成功的典型。
阿Q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也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其“精神勝利法”是社會的通病,并非落后人士所特有。
當與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時,用并不存在的過去來夸耀于己,僅為獲得心靈上的一絲慰藉。
遭別人毆打,無力還手,懊喪過后,心想:我總算被打了,他太強了。于是心滿意足起來,似乎轉敗為勝。
向別人表白未果,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想著自己的優(yōu)點去與對方的缺點比較,然后妄自尊大,接著又歡天喜地的進行另一次戀愛。
這些社會上“精神勝利法”的現(xiàn)實確實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zhàn),只有找準這一現(xiàn)實問題的“題眼”,才能找到破譯的鑰匙,一方面,現(xiàn)代社會的競爭壓力,使得如此“悲劇”不斷上演;另一方面,人們自身的不思進取使得他們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安慰而毫無實際行動。.
“精神勝利法”的存在,也提醒我們,如果這成為一種常態(tài),那么社會進步將不復存在。因此以實際行動沖破精神防線的建設迫在眉睫,決不能讓社會成為精神中的廉價物,行動中的奢侈品。
“精神勝利法”也許有其可取之處,但弊大于利。因此,要不斷探究幾千年來其演化軌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精神勝利法”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創(chuàng)造出與時代夢想交相輝映的燦爛成果!
阿q正傳觀后感800字篇2
阿Q轉敗為勝的精神療法可謂獨樹一幟,在他身上也總會屢屢呈現(xiàn)出來奇特的效果。因此,他獲益匪淺。應該佩服他的明智與豁達,總是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
阿Q看到別人捉虱子,身上也條件反射似的不舒服起來,并為在衣服上捉到的虱子少而惱怒起來,最終引來一場沒有理由的被打。說他骨頭賤,還不如說他身上存在有一種劣根壞習慣。他總是不甘寂寞,總是到處惹是生非,又總是處處被整治被譏笑。阿Q一生沒有女人,不曾想而立之年卻動了念頭,整日里忿忿然內心不平。但是戀愛卻是他自己的一廂之愿,招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一頓竹杠加身、以及地堡的訛詐。僅有的一丁點隨身物品被敲詐了,他還沒有忘了喝黃酒,真?zhèn)€是長不了耳性,無藥可救。舉步唯艱的阿Q一時間成了人見人煩的瘟神,遠遠避著。于是,他感覺著世界變得稀奇古怪了,到處是白眼。在這一刻,阿Q似乎真的是最倒霉的孤家寡人一個了,福不雙至,禍不單行!
我們的阿Q似乎真的到了窮困潦倒、永無出頭之日的地步了?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還能再次得到榮歸故里之神的眷顧。沒有立足之地的阿Q餓著肚子離開了未莊,一段時間后當他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里的時候,搖身一變,儼然成了腰纏萬貫的爆發(fā)戶大老爺。他離開時悄無聲息,人人討厭;回來時驚天動地,人人敬畏。從本質上說,阿Q依然是人們討厭和譏笑的角色,但是他手里有用的東西卻是人人希望算計的。可以從他這里得到點油水或其它好處,才是人們笑臉對他的真正原因,所以說,他是沾了東西的光,被人們一塊兒另眼相看而已。不過,阿Q卻不管這些。在他的思想里,能得到趙家太爺那樣的敬畏總歸是很有面子的事情。當從他這里榨干了油水,無法再有便宜可占時,人們又露出了本來的真面目,不再心生敬畏,仍然譏笑他排擠他。
討厭——敬畏——討厭,這些變化很值得商榷。
在那暗無天日的年代,不知何時興起了革命。而且這股革命的風暴竟然也刮到了未莊,刮到了阿Q的耳朵里。阿Q對革命的實質內容一無所知,卻嚷嚷著要革命。但是,革命這桿大旗早已被一些頭上“帶尖角”的人給霸占了。阿Q被所謂的自稱革命黨的人給拒之門外了。從未見過革命黨的阿Q既神往革命,時刻盼望著能參加革命,又害怕被當官的殺頭。
阿q正傳觀后感800字篇3
阿Q轉敗為勝的精神療法可謂獨樹一幟,在他身上也總會屢屢呈現(xiàn)出來奇特的效果。因此,他獲益匪淺。應該佩服他的明智與豁達,總是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
阿Q看到別人捉虱子,身上也條件反射似的不舒服起來,并為在衣服上捉到的虱子少而惱怒起來,最終引來一場沒有理由的被打。說他骨頭賤,還不如說他身上存在有一種劣根壞習慣。他總是不甘寂寞,總是到處惹是生非,又總是處處被整治被譏笑。阿Q一生沒有女人,不曾想而立之年卻動了念頭,整日里忿忿然內心不平。但是戀愛卻是他自己的一廂之愿,招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一頓竹杠加身、以及地堡的訛詐。僅有的一丁點隨身物品被敲詐了,他還沒有忘了喝黃酒,真?zhèn)€是長不了耳性,無藥可救。舉步唯艱的阿Q一時間成了人見人煩的瘟神,遠遠避著。于是,他感覺著世界變得稀奇古怪了,到處是白眼。在這一刻,阿Q似乎真的是最倒霉的孤家寡人一個了,福不雙至,禍不單行!
我們的阿Q似乎真的到了窮困潦倒、永無出頭之日的地步了?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還能再次得到榮歸故里之神的眷顧。沒有立足之地的阿Q餓著肚子離開了未莊,一段時間后當他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里的時候,搖身一變,儼然成了腰纏萬貫的爆發(fā)戶大老爺。他離開時悄無聲息,人人討厭;回來時驚天動地,人人敬畏。從本質上說,阿Q依然是人們討厭和譏笑的角色,但是他手里有用的東西卻是人人希望算計的。可以從他這里得到點油水或其它好處,才是人們笑臉對他的真正原因,所以說,他是沾了東西的光,被人們一塊兒另眼相看而已。不過,阿Q卻不管這些。在他的思想里,能得到趙家太爺那樣的敬畏總歸是很有面子的事情。當從他這里榨干了油水,無法再有便宜可占時,人們又露出了本來的真面目,不再心生敬畏,仍然譏笑他排擠他。
討厭——敬畏——討厭,這些變化很值得商榷。
在那暗無天日的年代,不知何時興起了革命。而且這股革命的風暴竟然也刮到了未莊,刮到了阿Q的耳朵里。阿Q對革命的實質內容一無所知,卻嚷嚷著要革命。但是,革命這桿大旗早已被一些頭上“帶尖角”的人給霸占了。阿Q被所謂的自稱革命黨的人給拒之門外了。從未見過革命黨的阿Q既神往革命,時刻盼望著能參加革命,又害怕被當官的殺頭。
阿q正傳觀后感800字篇4
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我深深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說得上是個徹頭徹尾卑微到塵埃里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凸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自我安慰道:“是兒子打老子”多么可悲又可笑!因不愿面對現(xiàn)實而自我欺騙的精神勝利法,維系著數百萬奴隸們的心理平衡,支撐著他們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罷了。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她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欲,他覺得他喜歡吳媽,于是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這場戀愛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勞動養(yǎng)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將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
阿Q還曾想過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革命,想要覺醒也不知道什么是覺醒,最后成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談資,眼中的笑料。多么可悲又可笑的“大團圓”。
革命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人們仍舊不懂什么是革命,只顧興致勃勃看阿Q送去殺頭,群眾們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從未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他們又鈍又鋒利,似乎連成一氣,咬著他的靈魂。讀后感·阿Q想喊‘‘救命”卻叫不出,兩眼發(fā)黑再也沒能醒來。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鋒利的眼睛里,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謂的“大團圓”實質上卻是一場吃人的盛宴。
阿Q,一個悲哀、可笑、卑微到塵埃里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劇如一面明鏡,映射出了一個黑暗封建的社會,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時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作者:張心蕊
評語:你對這篇小說的理解非常透徹,對阿Q這個人物的特點概況以及這類人的命運的分析也非常到位。
阿q正傳觀后感800字篇5
瞳孔里的世界,不規(guī)則,不完整。
——題記
(一)
說實話,我真的害怕看到對面這個人的眼睛——犀利,透徹。他總能一針見血地看出我的種種然后將我批得僅剩下一堆殘骸,嶙骨。
阿Q也是如此:
一個封建意識根深蒂固的鄉(xiāng)下人;
一個不知道為何姓的荒.唐人;
一個血液中流淌著卑微的奴隸;
……
我不敢在往下寫了,仿佛有人在背后緊緊地扼住了我的脖子,越來越緊,無法呼吸。
(二)
面隊這個舊營壘中殺出來的斗士,我注定要被囚禁于萬劫不復的地獄。周遭的人,哦不,應該是鬼令我毛骨悚然,虛偽,懦弱,愚昧,成千上萬的阿Q向我的襲來,我奮力掙扎才偷得一息茍延殘喘。斗爭,是我唯一的出路。
終于明白:我所要告別的就是“人生至此,將何以堪”的喟嘆;我所要面對的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高唱。
也終于明白:可以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可以是烏衣巷口,暮古晨鐘;亦可以是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一切的一切只是需要我有一顆果敢、仁愛、向上的心。
(三)
閭秋露薇說:“過去留下來的東西,沒有了就真的沒有了。即使后來進行復制,也不可能真實地代表人類那段歷史。被切斷祖先歷史的人們,沒有前身,如同被丟棄在沒有重力的世界。”是的,我已經失卻了小橋流水的未莊,也忘卻了字正腔圓的未莊人的語言,然而阿Q的靈魂卻像場瘟疫遍地蔓延,并且愈演愈烈。悲哀,在這個寧靜而平常的子夜,泣不成聲地劃過一條時隱時現(xiàn)的軌跡,虛偽一如既往在墻角冷笑,樂此不疲。
曾經的如椽之筆,鋒芒萬丈,殺敵無數,但逝者難再,此時此刻,我只能汲汲于拯救自己。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中,我平庸的生命泛起漣漪,像一陣疾風,撕開種種借以遮羞的創(chuàng)傷,將一切正常,平常,同時也十分庸俗的自滿生態(tài),最終剝離其渺小猥瑣的內核,仿佛在期盼希望的前夜被釘在了毀滅與新生的十字架上,用拼搏和掙扎抗拒懦弱,用追求與信念期待涅磐。
終于學會在社會的急流中顛簸,在生活的泥淖中擱淺;
也終于學會實實在在,不裝聾作啞,不故弄玄虛地生存。
阿q死時才三十出頭,他短暫、并不富裕的一生雖常有不順,但基本上是快樂自在的,著得益于他的“精神勝利法”。這讓我們明白了人生有時是需要“精神勝利法”的。
感謝生命!
再見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