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電影觀看感悟體會
你知道嗎?《奪冠》講述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奪冠》電影觀看感悟體會(6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奪冠》電影觀看感悟體會篇1
昨天晚上,帶孩子們去看了由陳可辛執導的運動片《奪冠》。電影很勵志,非常精彩。
中國女排的精神,是老一輩女排們艱苦奮斗,傳承到今天的中國女排精神。
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沉浮始終不屈不饒,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
電影院觀看的觀眾們在觀看整個片中,有歡笑聲響起,也有淚點。本色出演的朱婷,當飾演郎平教練的鞏俐問:“朱婷,你為什么打排球?朱婷回答:“為了爸媽。”顯然這個回答郎平不滿意。又重復問了一次,朱婷大聲回答:“是為了成為你(郎平)。”聽完這個回答仍然不滿意,又問了一次,朱婷大聲吶喊道:“為了自己。”
聽到她那句為了自己,頓時淚水奪眶而出。
平時問孩子學習為了什么?十一歲的兒子總會回答,為了父母,考好成績是為了爸爸媽媽開心。其實,我也想聽到孩子回答。學習是為了自己。
看完這部電影,我問孩子。這部影片好看嗎?女兒回答:“有感覺,有被觸動到了。女兒現在是專業學習舞蹈,孩子對我說:“媽媽,體育和舞蹈一樣,都是考驗耐心、毅力和信仰運動。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
女兒說影片中講的這句話跟她學習舞蹈的心得一樣。當你的肌肉記憶形成了慣性,才能在下意識做出正確的反應。而這種下意識,需要成千上萬練習。練習舞蹈也是要經過反反復復練習,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我對整部片中的這句話感觸良深,我們那么在乎贏,是因為我們還不夠自信,我們身上的包袱太重了。等到我們足夠自信的時候就不會那么在乎贏。我們這一代人的包袱就讓我們背吧,我只希望你們為了自己打球。
對呀,我們生活中一直都想贏的狀態。小時候,在學習上想贏過別人;長大后在工作上想贏別人;成家立業后,有了孩子,希望孩子贏過別人。所以我們這代人活得太累,太沉重了。
為了工作,為了父母,為家庭奔波著,從來沒有為了自己開開心心、輕輕松松的活著。
最好的狀態是好好的做自己。
《奪冠》電影觀看感悟體會篇2
中國女排姑娘奪得世界冠軍!一時間傳得沸沸揚揚,上個月,國慶期間,也抽了個空去看了看這部神作。整場下來,就只記住了一句話:“你要今天不練,明兒我就練你。”以及當時工作推進不下去,郎導一個電話:“把所有青訓隊員收編國家隊!”霸氣外露。郎教練為了給國家隊女排姑娘們爭取一個機會,也真是用心良苦。
整部影片是從30年前郎平那個隊伍說起:“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這是她們的口號;要球不要命,這是她們的信念。在物質極度匱乏的那個年代,技術、器材、場地比不上,怎么辦?只能靠汗水,只能靠苦累。當你的行為成為下意識的時候,你才可能出現在正確的位置。不僅僅是對于排球,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如此。成百上千次的練習,才能將你的所學發揮到6分8分甚至是12分。
在郎平挑選隊員的時候,挑選的是她印象深的。其實包括我們面試,包括我們求職,面試官選的,留下的,就是她們印象深的。那么多份簡歷,那么多的求職者,為什么選你?因為你有特點,可能是樣貌,可能是特長或者其他過人之處,甚至可能是你的家境。總之在面了很多人之后她們還能記住你,這就對了。第一次比賽,輸了11場,讓她們任意組合。如果換做別的教練,早就受不了了。但是郎導卻說:還可以輸。怎樣的組合是合適的?怎樣的特點的隊員對應怎樣的對手?這些得在實踐中才能得出來。輸不可怕,但是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在輸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調整,找到對方的薄弱點和突破點,這才是最重要的。
“沒人可以笑著拿世界冠軍”,除了戰術,就是過硬的實力,像鐵榔頭一樣,一錘一個雷霆的實力。怎么來?靠日復一日的堅持,靠流血流汗。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如此,沒有例外。之前大學課堂上一個老師告訴我們:“實力決定一切。”這是真的。在關鍵時候,實力不過硬是活不下來的。在戰場上尤其如此。
能有一個好的教練固然可喜,但是個人努力是成功更加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所以,好好努力吧!少年。讓明天的你感謝今天努力拼搏的自己。
《奪冠》電影觀看感悟體會篇3
在國慶八天長假里,當然要安排去電影院觀看一部精彩的電影。我和我的小伙伴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講述中國女排《奪冠》。
電影《奪冠》用三場比賽串聯起中國女排默默無聞到成為世界冠軍的故事。第一場比賽是1981年大阪世界杯決賽,中國隊對戰日本隊。以郎平為代表的女排姑娘們通過艱苦的.訓練,克服困難咬緊牙關永不言棄,戰勝了以頑強防守著稱的日本隊,贏得了中國三大球第一個世界冠軍。第二場比賽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小組賽,由陳忠和執教中國隊對戰當時主教練是郎平的美國隊,結果中國隊敗在了美國隊的手下。郎平作為美國隊主教練沒有享受獲勝的喜悅,卻受到主場觀眾的指責。郎平在那一刻所經歷過的掙扎,令人心疼。第三場,2016年里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淘汰賽,中國隊對戰東道主、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隊,中國隊在小組比賽成績不佳的不利情況下,發揚老女排的拼搏精神,敢打敢拼終于啃下了巴西隊這塊硬骨頭,并最終獲得了當屆奧運會的金牌。
影片中的前兩場比賽發生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可這一點也不妨礙我深深的沉浸在其中,跟著女排姑娘一起哭一起笑。在電影的后半段有一個情節,郎平教練一直在問朱婷:“你是為了什么打排球?”這時候我也在心中問自己,為什么要刻苦學習?是為了得到老師的夸獎,還是得到媽媽的表揚?“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女排姑娘們沒有辜負她們的汗水和淚水,站上了世界排壇之巔。我們也不能浪費現在的青春歲月,要使平時付出的點滴努力體現在知識積累上。我要學習女排的精神,不怕困難、勇于攀登,在學習上,我也要迎難而上,不怕吃苦。爭取取得好成績,以后為祖國爭光。
《奪冠》電影觀看感悟體會篇4
對于《奪冠》這類運動劇情片,我一向是不感興趣的,但這一次我卻消除了偏見。這部電影被許多人介紹為“看的時候紙巾不夠用”。那它為什么如此戳人淚點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在人物形象、情節和細節三個方面。
這部電影的人物形象飽滿、鮮明而不失真,使整個電影鮮活了起來。對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郎平、朱婷二人。
郎平的形象是最立體、最飽滿的,可以說支撐起了整部電影。從好不容易進國家隊、卻摸不到球的不甘,到贏了“東洋魔女”時的感情爆發,再到擔任教練時“都是玩真格的”,無一不讓她的形象躍然于銀幕之上。她與陳忠和的互動也令人印象深刻,這兩個三十多年的老友晚上一起偷偷練球,在中美大賽前的彼此理解,兩次在同個一機場喝咖啡,都告訴我們何為真正的友誼。“杯子為什么能裝水?因為它是空的。”“我郎平從來不裝,都是玩真格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出了電影院后,這些經典臺詞仍回蕩在我腦海里。
整個電影用郎平這個人物串起,但并未只聚焦于郎平一人,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便是朱婷。這個農村來的女孩,“連打工別人都嫌你高”的女孩,當她第一次被問到為什么打排球、回答是“為父母”時,當她在練球卻一直不肯喊出來時,我不禁心里一緊——這要出大問題。可當她深夜在老訓練場練球喊出來時,當她面對郎平的短信落淚時,當她拿下里約奧運會決勝局的第15分時,我不禁潸然淚下。因為我在理解朱婷的同時想到了我們自己。是的,我們的努力不是為別人,也不是為了成為別人,而是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亮點是合理截取真實歷史事件作為情節。
從改革開放初期到里約奧運會,跨度近40年,在如此大的時間跨度中,導演主要截取了三場比賽:1981年日本大阪的中日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中美戰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中巴戰。與我們常常看到的介紹女排精神的資料不同的是,《奪冠》的主要內容不是的對女排精神的贊美,而是著重展現了姑娘們奮斗拼搏過程中的艱辛與脆弱,展現了新老球員之間的矛盾,還展現了郎平在排球訓練改革中受到的阻力,使情節沒有失去真實性。另外,三場比賽詳略處理得當,一張一弛,使觀眾體驗到如坐過山車般的感覺。
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可圈可點的細節。
為了打贏中日戰,教練對女排可謂進行了“魔鬼式訓練”,但電影并沒有把全部畫面用來表現團隊訓練的困難,而是用特寫鏡頭展現了一位隊員默默拔出刺入手中的木刺。這樣就以小見大,表現出訓練強度之大和隊員們的執著堅強。鏡頭切換到國內,人們圍著小電視機看比賽,當中國隊獲勝后,人們都舉著火把和燈籠跑上大街,但仔細看就會發現,那火把其實是被點燃的掃帚。小電視機和掃帚這兩個細節都十分直觀地表現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有多么落后。中美場則是特意從郎平的視角給出了一個伸出手指責罵她的人的畫面,處理得非常巧妙的是,這個人的臉被遮擋住了。這個細節表明,在當時,指責郎平的并不只是某一個人,而是一個普遍現象。中巴場朱婷得到那決出勝負的第15分時,導演用了慢鏡頭來表現當時的場景,并濾去了周圍嘈雜的聲音。正因如此,我甚至聽到了我那因緊張而快溢出嗓子眼的心跳聲。
電影感人的主要原因是這三個方面,但人物形象、情節和細節這三方面最終都指向了更深層次的東西,即電影的主旨——女排精神。正如電影開頭所言,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女排精神不表現在最終贏得冠軍,而表現在明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永不言棄、團結一心、勇于拼搏的奮斗過程。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偉大的精神歷時光而不朽,中國女排精神永不過時。女排精神是一面旗幟,點燃國人的激情,彰顯團隊的力量。在新時代里,我們為之動容,是因為它所蘊含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體育范疇;我們為之動容,是因為我們也需要奮力拼搏,開拓進取;我們為之動容,是因為它啟示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珍惜韶華,力爭上游。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奪冠》電影觀看感悟體會篇5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奪冠》。
這部電影講述了中國女排是怎樣一步步克服艱難險阻,走到今天的。1978年,改革開放,國人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柱,這時中國女排站了起來,經過刻苦的訓練,1981—1986年時期取得了輝煌的“五連冠”,但是2008年中國隊和有“五連冠”時期的主力隊員郎平帶領的美國隊比賽時輸了。2016年郎平帶領的中國隊打贏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隊,扳回了本屬于中國隊的榮譽。
2016年的女排,帶著老女排的精神,重溫過去的女排,加強訓練,憑著過硬的技術,在里約奧運會一戰成名,郎平展示她出人意料的戰術,把巴西隊玩弄于股掌之中,我覺得這就是真正的女排。
反觀現在,雖然條件比改革開放時好了許多,但是我們有了惰性,沒有以前那么有沖勁兒了,干什么都怕累,什么都不想做。比如說:以前人們學習自覺的把知識預習好,復習好,現在全靠家長、老師的催促。
女排精神是令人敬佩的,我要學習她們不服輸的精神!
《奪冠》電影觀看感悟體會篇6
今天,我去了電影院,看了一個名叫《奪冠》的電影。
這是一個紀錄片,發揚了中國女排的精神;整部影片非常激動人心,把中國女排的精神發揚光大。
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896年的五連冠是怎么努力出來的,主角郎平是中國女排中的一員,開始只是一個替補隊員,后來,在老師的支持下轉正,并在五連冠中為中國取得了好成績。
后來,郎平去美國留學,當了美國女排的主教練,在一場比賽中,中國輸給了美國,郎平回歸。再后來,中國連輸了幾場賽事,郎平提出了中國女排要改革,于是,在一天晚上,她把那些將要跟世界第一女排,巴西,對打的選手帶到了她以前訓練的場地,讓她們在這里訓練。
幾天后,比賽開始,人們對情況日益下降的中國女排已經失去了信心,但是,我們贏了!中國贏了!
這是一部很激動人心的紀錄片,見證了中國女排的精神,發揚了中國女排的精神,傳播了中國女排的精神!
我由最初的緊張,到中間的興奮,再到最后的激動,心里感慨萬千,中國,這個團結的民族,因為團結,才能轉化成力量,使我們更加強大!
精彩的比賽總是短暫的,讓我們期待下一屆更加精彩的歐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