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
在游覽故宮時,你可曾想到,擺在面前的稀世珍寶,縱使是不起眼的門窗和貼畫,都曾經歷過斷裂殘損和驚心動魄的修復?它們生于千年前,卻一直延續至今,而這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兢兢業業的宮廷修復師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1
盼望很久的國產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終于要放映了!離家最近的天逸影城排片了,卻只排了一天。雖然是在星期五下午,雖然是在六點到七點多的非黃金時間,而且我還有培訓班,媽媽還是二話不說,跟老師請假帶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靜地期待著……
這是中國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紀錄片,主要講了在故宮里維修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們對待繁瑣、復雜、枯燥、無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沒有煩躁、焦灼,而是耐心、認真、幾十年如一日不厭其煩地做一件事。
他們還會給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樂趣,就像在一碗清湯里撒鹽。他們養了可愛的“御貓”、彩色的鸚鵡,打杏子、種櫻桃,彈吉他、騎自行車,還有個師傅居然戴著特別高級的Goole眼鏡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羨慕他們“有趣”的故宮生活了。
我們要學習故宮文物修理師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現在的人,都喜歡只求快,不求好,哪還有人像他們這樣,修一個鐘,八個月才修好;織一塊布,每天只織幾厘米——只為了保證質量。
我以前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大國工匠》,講的就是這種工匠才有的精神。里面講到有一個造船工,要焊接數百塊鋼板,幾十千米長的縫隙。可他一天最多也只焊個幾十米,因為慢工出細活,質量才有保證。
我們要發揚這種工匠精神,跟故宮文物修理師一樣,做事時不能急躁,要平心靜氣地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天,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過好每一天,不能焦灼,只有這樣才能成功。我們一定要告誡自己:“學習工匠精神,一認真,你就贏了!”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2
細想自己一直以來做的無聊的事--在學校時,很少能逮住一整個下午的空閑時間,如若有,總是很有儀式感的去看些什么東西。「首先是提前下載好在我看來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睡上一個淺淺的午覺。坐起來擺好架勢開始看,好的電影總是能看它個三四小時,有些時候陷入情節不愿動一下,又遇到漂亮的構圖。就只嘚看完這一段返回來,一點一點的截圖,一下截不到好的就倒回去重新截。看完了電影,再去微博豆瓣上翻翻別人的影評,再寫一篇不算長的評論。說起來也不能算是評論,更多的是自個對其的理解與感悟。接下來的幾天在做事情時可能也會有所回味。」這樣看起來似乎是有些繁文縟節的啰嗦,可每次這樣有儀式感的做下來,不僅是一種放松,還有生活在生活里的愉悅。說到這里,不禁感嘆高中時做過的傻事。戴好耳機放上喜歡的音樂,打開帖吧的旅行貼,一頁一頁的瀏覽別人出去游覽的照片,看著看著時間就過去了,簡直像是自己也去旅行了一遍一樣。
說回正題,<我在故宮修文物> 這個只有三集的紀錄片,介紹了這個聽起來高大上的工作,不過講的也只是匠人們平和樸實的日常生活。不像現在的上下級制度,他們沿用的還是古老的師徒模式,感到有種親昵,特別好。這種工作環境呆一輩子都不會心冷心煩的哪兒去。朝八晚五的工作時段;蹬著自行車在故宮里晃悠;每逢時令季節,一群人去摘杏棗子無花果;修復器物與過去對話。這項工作看起來繁雜枯燥,可卻很考驗人的各項素質,審美、耐性、美術功底、文化底蘊、知識儲藏,你要是沒個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就干不了。這群不嬌躁不買弄的人,博物館展出的來之不易,這種匠人精神無一不令我肅穆敬重起來。
年少的我們少些輕狂,多些謙卑去好好看看這個世界。
好不容易假期,就會鉆進某些大部頭的書里,平日沒有耐性但好的有些冗長的紀錄片里。
有些文字是難懂的。不過這也正常,畢竟大部頭的書,讀第一遍的時候,自然有許多讀不懂的地方。可畢竟還是讀懂了些什么,比買回來放在那里,除了書名外一無所知要強得多。然后讀第二遍,第三遍。寫很多很多的筆記,遇到頂困難的地方就停下來思考。或者干脆不去管了。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讀--總有累的時候,只不過這個極限隨著面對困難的經驗增多而拉長。 - -勺布斯
你問時間是不是變快了?時間沒有變快,只是被我們過快了.交往一天便想知道是否合適,努力三天沒有希望就徹底認輸,一周沒有答案就認定這是人生死局.生活開始像微波爐加熱的食物,快速方便,但熱量和水分也消失得迅速,過時就被扔進垃圾桶.凡事若少了走心的過程,告別都開始索然無味.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3
屈峰閑下來總是會刻點佛像,這個中央美院的碩士高材生、中央藝術研究院的博士,畢業后卻不能創作自己的藝術,而是要順著古人的思路去修復藝術。從開始的羨慕同學在外面大搞藝術創作,自己卻只能憋在小屋里修復前人的東西,到有了上面的感悟,他的內心變化,又何嘗不是都融入在了這個小佛像上面?
這樣,主角其實不是“一生一死”,而是“一動一靜”。看似師傅們修文物,實則文物也是挑人來修。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上”去修文物。而影院的這種封閉、黑暗的空間,正如同一個時光飛船,在觀影的時候,讓你經常會有“穿越”的感覺,仿佛你也回到了文物制造的年代,不光能看到工匠們如何制造文物,更能讓你去體悟工匠們是把一個什么樣的自己融入到了文物當中。
2、耐心和靜謐。
故宮修復文物的師傅們,嚴格朝九晚五,不能加班,怕的就是你加班趕點,狀態不好,反而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損害了文物。在他們的身上你們能看到耐心、沉穩。進故宮當學徒,前三年,有一年半是磨性子。銅器組的師傅說:“剛來的時候,就扔給你一個氧化的渾身綠色的青銅器,就讓你在那磨,一點兒一點兒地磨,把銅器上的氧化物磨掉了,你的性子也就磨出來了”。凡事不能急,這和目前高速化信息時代的社會所倡導的“高效”格格不入。但這也是工作上的要求,修復文物這個事情,急不得,急了,就成破壞文物了。你就得慢慢來,一點兒一點兒地把銅器磨光亮了,也把自己磨穩了。
進到影院,燈光一關,看著熒幕上那么有耐心的師傅們一點一點的在那兒修復文物,也算是遠離一下外界的喧囂,找到一份自己內心向往的那份寧靜吧。
3、成就感和失落的沖突。
鐘表組的王津王師傅,已然成了“國民男神”,但凡看過紀錄片的妹子沒有不喜歡的。長得帥,性格好,手藝好。面對一個那么大的,已經七零八落的大型鐘表,沒有替換零部件,沒有圖紙,沒有前輩指導,只有四個字的任務“恢復機能“,他就要把一個七零八落的宮廷鐘表修好。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用時八個月,修復好一個鐘表,成就感可想而知,但隨之而來的是另一種感覺:失落。
片尾王津師傅在故宮看到他修好的鐘表在櫥窗中展覽時,臉上那種成就感和失落感的沖突,他說:“鐘表和其他文物不一樣,它是會動的,我辛辛苦苦修復了這么久,到最后還是只能安靜的擺在那里,不能把它最精彩的一面展現給游客,實在是太可惜了”。
這種成就感和失落感的沖突,多少有些感同身受吧,每個人也都有這樣的時刻,但是面對鏡頭前王津師傅的自豪和無奈,強烈的共鳴還是有些讓人眼眶濕潤。
電影版刪除了旁白,有大量的留白,讓你去感受文物修復者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也為故宮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平常去游玩的時候看不到的那些屋子里,有著這樣的大國工匠在做著這樣的事情,過著另一種生活,只讓人心生羨慕。
最后,沿用一句李笑來老師的話: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并沒有爆炸。那些你喜歡的,對你有用的東西,你不但不會錯過,甚至會發現你根本無法錯過,因為他們太重要了,以至于總會被你發現。
感謝導演蕭寒,為我帶來了這樣一部紀錄片和電影。
特別感謝紀錄片中木器組的屈峰老師和書畫修復組的楊澤華老師,短短的紀錄片,從你們身上學會了很多。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4
央視紀錄片頻道一連三晚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城門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繁復的修補和整飾,這群有情懷的匠人手中塑造和傳承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形態。
鐘表組的王津師傅十幾歲進入故宮,從事鐘表修復工作。贊嘆古人鐘表技藝精湛的同時,我們也佩服于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是他們讓鐘表重煥光彩。“總想給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樸素,卻道出他們最樸實的心愿。文物的修復,使現在與過去聯系起來。唐代三彩馬的修復工作為王五勝師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一點點修復,一點點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對文物的尊重。為了精益求精,他還去參觀了許多陳列館,使作品達到極致。他們長年累月專注于他們的修復工作,每一個小小的細節,他們都一絲不茍地對待,這都是匠心的體現。
木雕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復師,他對文物有著自己的見解:文物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物體悟。文物是為了傳播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還有漆器組的閔峻嶸,紡織組的陳楊,他們都是有深厚的職業責任感的,不斷的付出著。無論是哪一個修復組,他們的匠心精神令我們感動。
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可貴,更十分需要。他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他們苦心技藝、甘于寂寞、堅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賞,讓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說到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說:“一個人的天分與出什么樣的作品并無太大的聯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開創了Lee Guitars品牌。文物修復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們需要有工匠精神,對待任何事情不著急,不匆忙,靜下心來,靜靜地感受;我們要有追求完美的態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想告訴我們的是:傳承文化。我們癡迷于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是否漸漸淡去了對“過去”的懷念呢?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傳統!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鮮活的生命,它們賦予我們了解過去的方式,使我們感悟美,使我們喜愛那些文化。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個愛傳統文化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傳承文化······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5
十年前,紀錄片《故宮》的最后一集“永遠的故宮”介紹了從2019年開始的“紫禁城全面修繕工作”,其中提到了在修復倦勤齋的通景畫時,為了能盡量和乾隆高麗紙保持一致,修復者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尋找合適的裱紙。這個非常短暫的小片段,讓逾千年歷史的潛山桑皮紙重回公眾視野。現在,一部從文物修復角度描述故宮生活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溫情而不煽情。與此同時,故宮里的那些珍品能交到一群有心的匠人手里,紅墻暗閣也變成有溫度的日常。
故宮作為中華文明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存在,一直使人們慕名而去,除了恢弘的建筑、精致的皇家園林,里面的文物展更是成為了吸引人們的重要組成部分。看著那些或斑駁的銅器、或殘缺的陶瓷、或奢華的裝飾,仿佛回到了過去看到偌大的清宮中忙碌的宮女太監提的宮燈端的銀器,孤寂的嬪妃們把玩的多寶格亦或那權力頂端的他聽著滴滴答答鐘表的轉動,感受著時間的流逝。枯燥卻有歡愉,不動聲色地記錄著皇城內每個人的年華。
金閣寺的飛鳥,在歲月里代謝的鱗羽。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三彩馬,乾隆皇帝用過的黃花梨百寶嵌頂箱柜,清朝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還有那萬壽紫檀屏風。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現代城門里的故事,宮墻內的寂靜和修復工作者內心的平靜中暗藏著洶涌卻平淡的熱情,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第二集絲織組緙絲時的溫柔,仿佛恍惚看見的是百年前的繡娘宮女,那一緯一緯的線,穿梭織就時光的畫面,一如從前。星期一早晨,陶瓷組的老師傅在空無一人的故宮里騎車穿梭,旁白里流出“最早享受過的人,是百年的末代皇帝溥儀”;青銅修復師修復完壽康空里世界上體量最大的海南黃花梨柜子,便坐在對面的炕上靜靜觀賞,“乾隆的生母,當時也許就像這樣,坐在這里欣賞過自己的柜子”。修復文物的老師傅們穿越了漫長的歲月跟古老的東西對話,他們自己也周身都帶著安靜閑逸的氣質仿佛被歲月所遺忘。溫潤如水的人,細膩無聲的事,工作的傳承感和歷史感已相映證。
現代深宮苑內的嚴謹日常,敘述了一代故宮手藝人的講究,跨越古今中外與歷史的對話,格物致知,傳承珍貴。剛修復完的《萬壽圖卷》畫面起于西郊擺脫城市喧囂和嘈雜的暢春園;止于紫禁城神武門,然而誰又會知道多少年后的一個午后,這一道城門看著紫禁城的最后一任主人匆匆離去,神武門成為了中國帝王史最后的夢囈。(圖畫中的歷史)《萬壽圖卷》則描繪皇帝與皇太后從暢春園回鑾途中,臣民為祝萬壽所點綴的繁華景致,以及迎駕并待瞻天顏的民眾。古代帝王以無限權力在他的國家里俯仰天下,就體現在這一個又一個巨大的空間里。大不可測,多即無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意為著多,多意味著無窮無盡,無窮無盡就是空。即無窮莫測,故實則虛之。實則虛之是中國人的文化密碼,投射到每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