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七宗罪觀影心得500
1995年,由大衛·芬奇執導,摩根弗里曼與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黑色經典犯罪電影《七宗罪》在影院上映,引發了眾多影迷對犯罪電影的重新審視,同時,這部電影在影史上也進一步拓寬了犯罪電影蘊意的深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宗罪觀影心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宗罪觀影心得1
七宗罪,即七種原罪,分別為: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淫欲、暴食。宗是來源、根源的意思,七宗罪則被譯為人心中最根源的七種原罪。在天主教的教義中,七宗罪被稱為“安若格西安和宗教格里高利一世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惡性。”
《七宗罪》的風格就是黑暗與潮濕,內景戲絕大部分是暗調,外驚喜也幾乎全是沒完沒了的下雨,這樣的設定更加重了故事的絕望氣息。但與以往的犯罪電影不同,這部影片在流露細致恐思的黑暗氛圍的同時,還加入了濃厚的宗教元素。
宗教是人們對“自然”的認知,換句話說,這是人們在審視世界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宗教中沒有模棱兩可,只有對或者錯,而影片在披著宗教的外衣下開始敘述,無非是想讓我們能夠步入一個這樣的環境去思索一些更深層的東西:當知道了世界的丑陋和荒誕之后,我們是否還有勇氣去直面生活?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生活?
影片以警探薩摩賽特和米爾斯的破案角度出發,步步深入,講述了七宗罪謀殺案的故事。
以影片案發的順序,第一宗,是暴食(gluttony)。
“那個胖到根本站不起來的人,如果在街上看到他,你肯定會指給朋友看,然后模仿他來取樂。如果你吃飯時看到他,你絕對無法再吃下去。”談起那個暴食的胖子,罪犯John Doe驚嘆道。
第二宗,是貪婪(greed)。
“那個律師,窮盡一生竭盡所能幫殺人犯和強奸犯逃避法律的制裁,賺黑心錢,貪得無厭,不知滿足。”談起那個貪婪的律師,罪犯John Doe驚嘆道。
第三宗,是懶惰(sloth)。
“毒販子,那個搞同性戀的毒販子!”談起那個懶惰的毒販,罪犯John Doe惱怒道。
第四宗,是淫欲(lust)。
“不要忘了那個傳播疾病的妓女!”談起那個淫欲的妓女,罪犯John Doe惱怒道。
第五宗,是傲慢(pride)。
“那個女人,內心如此丑惡以至于外表丑惡就無法活下去了。”談起那個傲慢的女星,罪犯John Doe平淡道。
第六宗,是嫉妒(envy)。
“警官,我去了你家,取了你妻子美麗的頭顱。我嫉妒你那種普通人的生活,看來,我是犯了嫉妒之罪了。”在面對嫉妒的自己,罪犯John Doe笑道。
第七宗,是暴怒(wrath)。
“報復我吧,憤怒吧。”看著無法冷靜的米爾斯,罪犯John Doe露出了無法言喻的表情。
一場策劃精確的劇本,在米爾斯開出憤怒的一槍后,完美地謝幕了。
正如影片中John Doe所言,在這個充滿惡意和黑暗的社會之中,在都市,在家庭,或者說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這七種原罪的體現。
這是源自于人類內心根源最深處的罪惡,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我們無法回避它們,更無法抑制,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有盡自己所能去不讓它們表露出來。同樣的,這七種原罪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圍繞著,放肆著,我們卻不以為然,甚至習以為常。但可怕的并非是擁有它們,而是我們在習慣了它們之后,變得慢慢開始去享受它們了。
七宗罪觀影心得2
影片將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無限地放大在我們眼前,將我們內心中已經麻木的罪惡重新搬到幕前,在看清這些之后,我們是否都該反省下自己,該如何去拿捏,或者說把握所謂的原罪?
《七宗罪》能夠成為后世推崇的經典,很大原因在于導演大衛非常善于用細節塑造人物。從序幕里,我們能看出薩摩賽特顯露出的老人的疲倦感,這為他后續整個追兇的心理過程都鋪上了一層薄薄的細紗。
再從后面穿衣服時微小的動作中,就能看出他是一個一絲不茍、思維縝密的人,他睡覺前打開音樂節拍器,說明他是個活在邏輯與節奏中的人。這與后面兇殺的混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在薩摩賽特的告示下,年輕的警探米爾斯心中不以為然。這也預示著他的傲慢、狂妄,同時也流露出了他年輕的熱情。
兩人不同的性格致使他們就好像是同一個人,只不過一個是年輕時候的樣子,另一個則是老年時候的樣子。
而片中唯一一個反派John Doe,他令人琢磨不透的沉穩,無論是表情,動作,都好像在向觀眾訴說他是一個完美的罪犯,即便是完成杰作后喜悅的心情都沒能讓他露出笑容,更多的是,耐人尋味。
無疑,《七宗罪》的結局是非常黑暗的,反派的勝利是我們難以置信的結局,但轉念一想,這個結果似乎也迎合了我們內心中的另一個期待——七宗罪這場完美的犯罪藝術的完成。
這對導演來說是一種成就,對John Doe來說也是一種成就,甚至對我們內心深處的某個地方來說,也是一種成就。
七宗罪觀影心得3
影片獨特之處還在于對黑暗風格語言的引用,就比如,薩摩賽特在暴食的胖子家發現的那句話。“Long is the way and hard,that out of hell leads up to light.”
這句話源自于《失樂園》,意思為“逃離地獄之路漫長和艱難,離開地獄之后迎來光明。”這句話并不單純,也沒多么復雜,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我認為,或許這句話更多意義上指的是為犯人,為死者的解脫和救贖。
還有在貪婪的律師尸體旁留下來的那句話。“once pound of flesh,no more no less no cartilage,no bone,but only flesh,his task done and he would be free.”
“一磅人肉,不多不少沒有軟骨,沒有硬骨,只要鮮肉,只要割了肉他就可以獲得自由。”——《威尼斯商人》。
這描述了律師的死狀,也迎合了《威尼斯商人》中Shylock想對Antonio做的事。
這兩句毫不相干的話,在片中成為了一條極其微小的暗線,同時對觀影的我們來說,也掀起一場心理思索的風暴。
七宗罪的背后,透露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對社會黑暗和丑陋人性的思考,但并不是朝著黑暗那一面的方向走去,而是看透罪惡背后的東西。
就好像在影片的最后,導演借薩摩賽特之口向我們傳遞黑暗背后的意義:
“E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歐內斯特·海明威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世界是美好的,是值得我們去奮斗的。”
“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
“我覺得后面半句說的很對。”
不管這個世界有多糟糕,我們都不得不提起心中的原罪,為明天努力地去生活,去奮斗、不是嗎?
七宗罪觀影心得4
《七宗罪》這個片看了不止于三遍了。一直想寫點什么的,手癢癢,但總也覺得寫什么都不過一個關于-的七宗罪和一個連環兇殺案的警匪電影,就擱置著,今天忽然想著這部電影還同時講了“七宗罪”以外的第八宗罪——一個愚蠢而奸詐狡猾的,有點神經質和精神錯亂的,一相情愿替天行道的家伙(JohnDoe)被正法的故事。
西方的精神祖訓天主教認為人遭永劫有“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欲和嫉妒,這些就是本電影的主線。但本電影有一條根線,那就是一個一相情愿替天行道的家伙的連殺犯了“七宗罪”的七個人,加上一老一少兩警察的精彩配合,使得美國電影史又多了一部勉強可為人稱道的電影。
在影片里,7罪、7罰、7次下雨、故事發生在7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時,無處不在的“7”的暗示。7“Seven”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到十六世紀后,-用撒旦的七個惡魔的形象來代表七種罪惡(七宗罪,thesevendeadlysins):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懶惰(Sloth),貪婪(Greed),饕餮(Gluttony),以及淫欲(Lust)。
DavidFincher顯然不是要拍一部討論宗教意義的影片,他只是想憑借七宗罪來表達對發達的現代物質文明下日漸沉淪的人性的痛恨,和由這些人性的沉淪誘發的精神危機。導演“解決”這些痛恨和精神危機的方法,就是把犯有這“七宗罪”的人統統“消滅干凈”,于是就精心編導了一出巧妙而驚心動魄的連環殺人案和破案故事,而巧的是破案的警察(那個脾性暴躁)也成了連環殺人案的最后一目標,這個神經質的殺手(JohnDoe)活一輩子似乎就是為了一相情愿的替天行道一次,完成了替天行道(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義的施暴和謀殺)的“偉大杰作”,他反倒覺得自己完全解脫了,因為他已經親自“查辦”了“七宗罪”。他覺得自己就是衛道者,殉道就是自己最大的命。
影片里的城市整天不停的下著雨,遍地流淌著濕淋淋而骯臟的城市污水,城市籠罩在嚴重污濁的煙霧中,城市嘈雜骯臟,現代工業一片混亂亂七八糟,生活在這個晦暗的城市的JohnDoe則是個極端而虔誠的宗教狂徒,也就成了這個晦暗的世界的發光點和耀眼的犧牲品。
影片最后,沉著冷靜心思縝密的老警官William引用了海明威的一段話:世界如此美好,值得為它奮斗;事實上后半句較為真實,前一句就當自己是個半瞎子好了,世界的黑暗是需要揭露在陽光下才能遏止其黑惡的繼續深化的,但是不是就要一個一相情愿的替天行道的人,就需商榷,至少這個時代有某些必要的規則,雖然這些規則只適合某些人跳舞,也讓某些人視“七宗罪”而不見。
七宗罪觀影心得5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為題材的電影,影片圍繞-中的“七宗罪”展開,電影集懸疑、恐怖為一體。在講述宗教同時,影射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作為好萊塢一部經典影片,《七宗罪》給人們帶來了太多感觸,殘酷、驚恐、震撼、壓抑、反思……
七宗罪最終是個悲劇,該死的都死了,不該死的也死了。剩下兩個偵探,一個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一個帶著滿心遺憾地離開了。“衛道士”的“衛道”或許震撼了社會、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終并沒有改變世界。時間仍在繼續,社會仍然在“進步”,“罪惡”依然在發生。
Seven:
影片的英文名字只有一個醒目而驚心的單詞——"Seven",它在-里“7”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7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7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7個頭的火龍,世界共有7名墮落天使被稱為撒旦。到了16世紀后,天主教更直接用撒旦的7個惡魔的形象來代表7種罪惡——色欲(Lust)、貪食(Gluttony)、貪婪(Greed)、懶惰(Sloth)、憤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同時又以7個天使的形象來代替7中美德——貞潔(Chastity)、節制(Temperance)、慷慨(Charity)、熱心(Diligence)、溫和(Patience)、寬容(Kindness)、謙遜(Humility)
電影中也很好地闡述了這個神秘的“7”,在網上看到到,說電影中“7罪、7罰、7次下雨、故事發生在7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時”(不過當然,我并未親自查證)。無處不在的“7”似乎暗示著觀眾:這是某種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于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薩摩賽和米爾,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
提到影片,不得不提提兩位主角: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我個人對摩根·弗里曼沒什么太多了解(連名字都是后來查到的),只是覺得他很眼熟(但是忘記哪里見過了),不過從《七宗罪》來看,他的演技還是很好的。至于布拉德·皮特,我個人非常喜歡(從《史密斯夫婦》開始,我就特別喜歡皮特和朱莉夫婦。),不過不知是當時皮特還比較年輕,還是因為角色本身的問題,我感覺在《七宗罪》中,皮特的演得還是不如摩根·弗里曼的(可見姜還是老的辣)。
薩摩賽和米爾雖然性格迥異,但卻有著鮮明強烈的對比和微妙的聯系。薩摩賽每天認真的著裝,仔細的查案,孤獨的思考,有時也走些歪道來尋找線索,時刻用體諒的目光來關懷他人。偶爾也用刀子代替飛鏢憤怒的射向靶心,也曾將自律的節拍器煩躁的扔掉,他是一個“相對的”的人。以薩摩賽為代表的現代城市人因失望而冷漠,這種冷漠的表現就是逃避,如在上出租車后,司機問他去哪里,他看著窗外的斗毆說faraway。冷眼看世事,也許是他失去了愛情,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生活美好希望的原因吧,失去了一切又讓他更冷漠。
衣物凌亂但分析案件卻簡單自信,這就是米爾,身邊有愛自己的妻子,真誠的伙伴,回家后天真的和小狗嬉戲。他對自己的事業滿懷熱情和信心,對妻子深愛不已,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溫暖而顫抖的家和妻子的擔憂說生活會好起來。
兩人在酒吧喝酒時的對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兩個人之間的強烈反差,薩摩賽給人的印象彬彬有禮、心思縝密、沉著冷靜,然而由于在物欲橫流的城市里生活得太久,見到太多的冷漠無情和城市的陰暗面。米爾對世界充滿美好和希望,沖動易怒、做事不計較后果。
在性格上,一個是穩重,閱歷豐富然而無奈,選擇逃避的老者和一是個性沖動、情緒化,還帶著樂觀的認為可以改變世界的年輕人。在辦案手法上,薩摩賽的細心和自身的文學修養,不斷發現線索,才慢慢的讓案情清晰可見。相比之下,米爾就顯得躁動不耐煩。這案子若是單獨他一人決計是理不出頭緒。薩摩賽更關注罪犯傳遞的隱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層的犯罪動機以試圖找到破案關鍵。而米爾更關注的是圖像、場景。他會不停的回放照片。薩摩賽則是逛圖書館。米爾感性,薩摩賽理性。
我個人更喜歡薩摩賽。從他為人、處事以及跟約翰的對話就能看出他的智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需要薩摩賽的那種冷靜、理智。
“在尼采高呼出:‘上帝死了’時,我們的古典生活被宣判結束”。現代化的城市生活,在無限縮小著世界間的距離,人們并沒有因此而更加親密,反而是疏離和冷漠將其取而代之。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有些東西縱然我們一時無法看到、無法了解卻依然存在,七宗罪時時刻刻縈繞著人類的心靈,指引人的心靈渡向地獄,走向毀滅。米爾槍殺凱文那種無奈、絕望的表情正是對七宗罪的最好詮釋,因為即使被薩摩賽告知約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槍殺作為偉大作品的句號,米爾仍然無法克制自己。而人類就像米爾無法擺脫“憤怒”一樣無法擺脫七宗罪。
七宗罪,在某種程度上并不能稱之為“罪”,最多只是一種過失。只不過當它變得極端、偏激,就會成為一種罪。畢竟,人不是神,中國的古話中也有說“人無完人”,即使是神,誰又能說在古希臘神話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沒有缺點呢?人,總有些欲望、有些追求,但那并不是罪啊。與其說《七宗罪》是一種諷刺,還不如說是種警醒,警醒人們好好把握事情的分寸,尤其是欲望。警醒人們正視、重視自己的缺點和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