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1500字觀后感
八億票房、時光僅6.9分。
毫無疑問,吳京的《攀登者》墊底國慶檔三大元。
被網友笑稱《雪域戰(zhàn)狼之珠峰絕戀》,《攀登者》愛情戲份成詬病。
作為一部有著現實故事為背景基礎的電影,主創(chuàng)們愣是把它拍成了一部魔幻現實愛情題材電影。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是一件極度危險的事情,稍有不慎便會丟失性命。
可你能想象,在海拔8000+的低溫缺氧上,吳京不僅能飛檐走壁,甚至還跟章子怡談情說愛,上演了一出悲情的“珠峰絕戀”。
單論角色之間的情感建立,吳京和章子怡之間就缺少那種來電的感覺。
兩個人本身年齡也不小了,出演二三十歲年輕人就難以有那種青蔥懵懂的感覺,在人物的代入感上就先差了一截。而要表現相互深愛著卻礙于國家大業(yè)難以表白的那種銘心,就更加困難了。
更可怕的是,吳京和章子怡之間的對手愛情戲完全不在同一個頻道上。
章子怡把“徐纓”這個角色那種渴望愛情、勇往直前的內心表現得很到位,但給人一種陷入愛情瞬間無腦的癡女形象。
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愛情上就很直男,甚至對于女方表現出的情緒,處理起來就十分生硬。
尤其是在那個年代里,還未表白、還未確認關系就突然抱起對方來一句非常親昵的“我的小胖妞”,別說被抱起的章子怡懵圈,連觀眾都看得是一臉懵。
且不說風暴里扒樓梯、飛越冰裂縫、背頂巨石這些充滿“戰(zhàn)狼式”風格的動作戲是否合理,先后兩次獨立離隊救女友的戲碼不僅不專業(yè)、不合理,還要刻意營造出了一種霸道總裁式的追愛。
另外井柏然飾演的“李國梁”和“黑牡丹”這對就更尬了,完全是硬塞進去的。
講真的,我完全沒發(fā)現《攀登者》這幾段愛情對“登山”這件事有起到什么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兩次攀登珠峰都是國家層面的任務,無論愛與不愛都是要去攀登、要去做的。更何況從登珠峰的幾個男主角身上,我們能夠發(fā)現他們內心渴望登頂珠峰比渴望愛情要來得更加強烈。
既然如此,你就讓他們好好用力攀登珠峰就好了,為什么還要畫蛇添足一般加一大堆又尬又無聊的愛情戲?
以登山作為故事的主要內容,目前國內電影鮮有涉及這一題材。《攀登者》作為一部開拓新題材的先鋒片,其實是很容易拍出好票房、好口碑,甚至成為一部類似于《流浪地球》這樣的里程碑式作品。
想要拍出好故事其實并不難,因為事件的本身就足夠震撼人、感動人。
全世界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
但很少人會知道,這個數據是在1975年由中國登山隊測定的,是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數據。
更鮮為人知的是,為了獲得這個數據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與代價,而《攀登者》原著真實再現了中國登山隊1960年和1975年兩次登頂珠峰的傳奇故事。
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頂珠峰,由于登頂過程中遭遇到了雪崩導致攝像器材丟失,無法在記錄國際慣例要求的登頂后畫面,國際登山界并未承認這一次登頂事實。
第一次登珠峰行動,有一百多人負傷,十多人留下終身的殘疾,更有數人不幸留下了寶貴的生命。可領土界定依舊紛爭、登頂事實未獲承認,這種巨大的落差帶給人無比的失落和悲傷。
在1975年,國家再次組織了一支434人的登山隊,準備第二次攀登珠峰。這一次,時任攀登珠峰頂峰的突擊隊長鄔宗岳長眠在雪中了。
想要從北坡爬上珠峰,就必須度過北坳、大風口和第二臺階三大關,當然這些在電影里也進行了介紹和還原。再加上珠峰上常年低溫、缺氧、風力變化巨大、氣象變化莫測,以及高原反應等等極端惡劣條件。人類想要攀登珠峰,本身就是一件極度危險的事情。
因此,克服自然極端環(huán)境、戰(zhàn)勝自我極限的故事絕對是充滿看點和淚點了。
同為攀登珠峰題材,《絕命海拔》在完整展現了珠峰的自然奇觀和攀登過程的艱難后,所產生的效果就足以震撼和感動觀眾。
反觀《攀登者》,只知道一味在愛情戲份上折騰、瞎胡鬧,卻從未認真展現過攀登的難度以及對人造成的影響,還有人是如何戰(zhàn)勝困境的。這樣的電影怎么會有看點呢?
作為國慶三大主力之一的《攀登者》,并不是輸給隔壁家的《中國機長》和《我和我的祖國》,而是輸給愛情。
攀登者1500字觀后感篇2
今天提前觀看了電影《攀登者》,坦白說它帶給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點點。這是一部獻禮片,對此類影片似乎總有種模式化的印象,即“意義”是大于“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調動起了你所有的情緒:緊張、懵懂、心疼、難過、釋懷、振奮……再聯想到真實的時代事件,場燈亮起時,你還在那個故事里。
對于珠峰,作為普通人其實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約存在于地理課本和風光紀錄片,登山,那就更遙遠了。從普及知識意義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
再來講講片中兩段感情,在我看來是有著對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纓相識多年,雖中有分離但不曾忘記,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國梁和黑牡丹在珠峰大本營相識,有點一見鐘情的味道,年輕人的互生情愫雖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時候,他會默默給她拍照,洗出來放在房間的墻上,她會給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會因一點私心給他添了麻煩,當然還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兩人都青澀的可愛。這樣在完成國家登山任務過程中萌發(fā)的愛情之芽,并沒有最終得到花開圓滿的結果。
不同的是,李國梁終沒有機會對黑牡丹表達,他的愛全在那一張自己拼成的合影里,而徐纓,等到了不善表達的方五洲說“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難說,誰的遺憾更大一點,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兒”,珠峰見證無數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變,愛人在心里也會是一座山峰,他/她就在那兒。
然后就是攀登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過山車一樣,緊張到不行,有時甚至覺得都不敢呼吸,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氣氛推向高潮。毫不夸張,每個人都恰如其分,鮮明的展現了每個人物的性格。吳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氣場和鐵漢柔情,章子怡的徐纓是過硬的專業(yè)氣象保障是柔中帶剛,張譯的曲松林有執(zhí)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國梁敢于擔當勇于犧牲……還有胡歌、陳龍、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羅布等所有主創(chuàng),都讓我跟著他們體會人物的悲喜,跟著他們或流淚或歡呼。
最后,我要說我最愛的演員井柏然。今天之前,我從沒想過會為一部電影流這么多淚,也沒想過會因為一個角色而這么心痛。李國梁是有登山經驗的攝影師,所以有著艱巨任務。完整影像資料是登頂的必需證明,承載著兩代登山人的夢,井柏然的表演很準確,他對登山的熱血,對黑牡丹的動心,對曲松林的坦誠,還有主動請纓的魄力,都讓人物立住了,立體了。我看他反復拖輪胎、爬梯子、水中憋氣,我腦中反復的是他從梯子上摔下來擦破手掌的樣子,記得后來宣傳另一部電影時他手疼的拿不了話筒,可他依然沒有在任何地方提過這段,粉絲們都是在花絮出來后才知道。
井柏然現在還是不主動提受,因為他說這不值一提,演員最重要的是戲,為角色的付出都是應當的,觀眾看的是最后呈現好不好,而不是過程。我邊看邊哭邊在心里說,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國梁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臺階的喜悅之后,來得那么突然,快得我無法接受。我的淚水再次決堤,是為這個角色,他在的年華,擁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和登山能力、攝影能力,他離登頂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機和相機里的登山成果。不難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國梁尸體時那種悔恨,他哭喊的“我錯了”,是對方五洲說的,更是對這個年輕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還想到李國梁未說出的'那些話,覺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時去做啊,別等到來不及了才后悔。李國梁是有遺憾的,但他和無數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會消亡的。
就像主題歌里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絕頂只為國旗飄揚,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撐著他們克服了我們想象不到的困難,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們也不會忘了他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
攀登者1500字觀后感篇3
今天提前觀看了電影《攀登者》,坦白說它帶給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點點。這是一部獻禮片,對此類影片似乎總有種模式化的印象,即“意義”是大于“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調動起了你所有的情緒:緊張、懵懂、心疼、難過、釋懷、振奮……再聯想到真實的時代事件,場燈亮起時,你還在那個故事里。
對于珠峰,作為普通人其實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約存在于地理課本和風光紀錄片,登山,那就更遙遠了。從普及知識意義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
再來講講片中兩段感情,在我看來是有著對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纓相識多年,雖中有分離但不曾忘記,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國梁和黑牡丹在珠峰大本營相識,有點一見鐘情的味道,年輕人的互生情愫雖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時候,他會默默給她拍照,洗出來放在房間的墻上,她會給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會因一點私心給他添了麻煩,當然還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兩人都青澀的可愛。這樣在完成國家登山任務過程中萌發(fā)的愛情之芽,并沒有最終得到花開圓滿的結果。
不同的是,李國梁終沒有機會對黑牡丹表達,他的愛全在那一張自己拼成的合影里,而徐纓,等到了不善表達的方五洲說“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難說,誰的遺憾更大一點,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兒”,珠峰見證無數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變,愛人在心里也會是一座山峰,他/她就在那兒。
然后就是攀登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過山車一樣,緊張到不行,有時甚至覺得都不敢呼吸,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氣氛推向高潮。毫不夸張,每個人都恰如其分,鮮明的展現了每個人物的性格。吳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氣場和鐵漢柔情,章子怡的徐纓是過硬的專業(yè)氣象保障是柔中帶剛,張譯的曲松林有執(zhí)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國梁敢于擔當勇于犧牲……還有胡歌、陳龍、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羅布等所有主創(chuàng),都讓我跟著他們體會人物的悲喜,跟著他們或流淚或歡呼。
最后,我要說我最愛的演員井柏然。今天之前,我從沒想過會為一部電影流這么多淚,也沒想過會因為一個角色而這么心痛。李國梁是有登山經驗的攝影師,所以有著艱巨任務。完整影像資料是登頂的必需證明,承載著兩代登山人的夢,井柏然的表演很準確,他對登山的熱血,對黑牡丹的動心,對曲松林的坦誠,還有主動請纓的魄力,都讓人物立住了,立體了。我看他反復拖輪胎、爬梯子、水中憋氣,我腦中反復的是他從梯子上摔下來擦破手掌的樣子,記得后來宣傳另一部電影時他手疼的拿不了話筒,可他依然沒有在任何地方提過這段,粉絲們都是在花絮出來后才知道。
井柏然現在還是不主動提受,因為他說這不值一提,演員最重要的是戲,為角色的付出都是應當的,觀眾看的是最后呈現好不好,而不是過程。我邊看邊哭邊在心里說,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國梁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臺階的喜悅之后,來得那么突然,快得我無法接受。我的淚水再次決堤,是為這個角色,他在的年華,擁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和登山能力、攝影能力,他離登頂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機和相機里的登山成果。不難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國梁尸體時那種悔恨,他哭喊的“我錯了”,是對方五洲說的,更是對這個年輕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還想到李國梁未說出的那些話,覺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時去做啊,別等到來不及了才后悔。李國梁是有遺憾的,但他和無數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會消亡的。
就像主題歌里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絕頂只為國旗飄揚,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撐著他們克服了我們想象不到的困難,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們也不會忘了他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