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你好李煥英的觀后感
你好,李煥英2月18日票房突破30億。賈玲火了,同時也虐哭上億人。這部劇揭露成人世界扎心真相,卻又沒有特別嚴肅地講大道理,而是順應春節的氣氛,用喜劇的方式,把該講的都講明白了。大家笑著笑著的狀態下,突然覺得自己明白了點什么。
初一我走進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哭的稀里嘩啦。
因為我深有感觸,20歲那年我父親有病去世了,當時看著躺在病床上被病魔折磨的樣子,除了哭還是哭,記得去世的前幾夜,我基本不睡覺,有一次困的實在挺不住了站著睡著了,我是怕睡著了再也看不見父親了,我只想多看看他。去世那年是冬天,出殯那天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冷,15歲的妹妹連哭帶凍,突然暈倒了,把家人都嚇壞了,當時的我瞬間崩潰。在墳前跪了很久,就一句話不斷的重復。爸;我還啥都沒做呢。那時的我除了淚水一無所有。
我們總以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等我們長大后才發現,父母已不再年輕。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話太真實,太扎心了。
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但我們從未做好跟他們分別的準備。
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不管是誰,孝,永遠是我們一輩子難以跨越的一道坎。
我們長大,父母變老,也許共同的話題會越來越少,但作為子女的我們,還是多一些耐心,愛心,把他們帶入自己的世界。像他們曾經愛我們一樣,愛著他們,別讓自己的人生留有遺憾。
人都說百事孝為先,孝順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
父母把我們養育成人,孝順父母,是一種感恩,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孝順父母,是天性良知。父母年紀漸長,身體衰老,孝順父母,是一種責任。孝順父母不能等,讓我們用心感恩父母,愿天下父母健康長壽。
看了你好李煥英的觀后感篇2
大年初七,我看了電影《你好,李煥英》,劇情搞笑又有新意,片尾的反轉更是整部電影的亮點,發自肺腑而又感人至深。
整部電影融入悲劇亦融入世態百象,有愛與溫情,又不乏遺憾。
這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是:“我的女兒,只要她健康快樂就行了。”這是劇中李煥英對女兒僅有的一個希望,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有這簡單、質樸的愿望。
賈曉玲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女孩,在上大學之前,她認為從沒做過一件讓母親開心的事。她為了哄母親開心,偽造了名牌大學錄取通知書,卻被識破。
即使這樣也好,只要和母親能相依為命,就是幸福的。“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遺憾的是,在回家的路上,出了車禍,賈曉玲,永遠失去了母親。母親的意外去世,成了賈玲內心永遠的痛,沒來得及帶母親坐敞篷車,沒來得及看到她女兒更有出息。
失去母親,就失去了快樂,也是失去過年的意義。為了彌補生命的遺憾,賈曉玲穿越到1981年,即她出生的前一年,在母親正值青春之際相遇。她要重來一回,也是自己的贖罪之旅,決定要做讓母親開心的事。她讓母親買回了全廠第一臺電視,參與排球比賽,安排母親與廠長兒子沈光林相親。
她想憑借未來人的身份,重新書寫媽媽的命運,讓母親過上好日子。在她即將回到現代的時候,她看到褲子上的補丁,才發覺母親也穿越回來了。
雙開門的冰箱,嶄新的綠皮大衣,都只能成為賈曉玲永遠的回憶,對母親的回憶。
回憶里的點點滴滴,母親在她摔之前,想要接住她;母親舍不得買車票,在大雪里走著回家;母親在她喝醉的時候背她回家,給她補褲子;與沈光林表演二人轉把觀眾逗得哈哈大笑時,坐在臺下的母親卻淚流滿面……
這是賈玲的處女作,為了懷念她的母親,專門拍攝的作品。
看完這部電影,它喚醒了我們對母親的愛。
我們要趁著現在,有時間,有機會,不錯過陪伴父母的每一天,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想法設法讓父母開心起來。我們可以帶父母去看一場電影,帶他們體驗一次新時代的高科技,無條件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尊重父母的選擇和決定,而不是意氣用事,做一些讓父母傷心,自己遺憾的事。
為了愛我的父母,我們要學會感恩,斂去一身桀驁,淋著星光向愛我們的父母走去,為他們捧起世上最溫柔的海,陪伴就是我最長情的告白!
看了你好李煥英的觀后感篇3
電影中本色出演的賈玲,引起了我最多的共鳴,為了回報自己的母親,為了母親能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即便是讓自己的存在消失,讓自己從來沒有出現在這個世界,也在所不惜,她心里想的,一切都是母親,為了母親“犧牲”自己,自己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于是,她希望母親李煥英找一個更好的男子結婚,她希望母親李煥英能打贏那場被大家念叨了一輩子的比賽,能讓母親沒有那么多的遺憾,想要把最好的一切都給母親,因為在賈曉玲的眼中,母親值得最好的一切!
但看完電影我們才知道,賈曉玲自認為一切“最好的”“最貴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在母親李煥英眼中,不過都是過眼浮云,在李煥英的眼中,自己的孩子賈曉玲才是世界上她最寶貴的最在意的,母親不在乎你飛得有多高,她只在意你飛得累不累,她不在乎你能有什么樣的成就,她只希望你能健康快樂,她更不在乎你給她的物質上的那些東西,她更想要的,只是希望你能陪在她的身邊,坐在她的自行車后座,帶給她歡笑。
電影外的我們,其實一個個不都是賈曉玲嗎,以為自己必須功成名就,必須走上人生的巔峰才對得起父母親,才給父母爭得了面子。卻忘記了我們給予父母的“好東西”,不過是我們自己的定義,在父母的眼中,那動則上萬的小物件,高科技,或許還不如我們自己動手,給父母下的一碗面。
孝敬父母,不能只聽父母怎么說他們的需求,更多地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看,用時間去陪伴。
看了你好李煥英的觀后感篇4
本片講述了賈曉玲成長的經歷,以及李煥英漸漸老去的身影。在母親躺在病床時,賈小玲以穿梭的形式回到了母親年輕的時候,與年輕的母親共同度過了快樂的時光。
賈玲是導演,這部電影是由賈玲自己的經歷改編成的。當賈玲在編寫劇本時,自己一直在痛哭,在后悔,在懷念母親。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李煥英說:“你啥時候能給我長回臉!”賈小玲小時候成績十分差,有時褲子破了,有時又拉褲子里了,給李煥英丟了無數次臉。一次,賈曉玲問李煥英:“你以后想要啥?”“羊皮大衣。”賈曉玲終于為母親長了回臉,考上了戲劇學院。給母親買了羊皮大衣但不合適,賈曉玲給母親換了后,母親卻不在了。李煥英當時去割麥子,麥子長的很高,怕被風吹跑了,便坐到上面壓著,路途中被顛了下來便去世了。最終,賈曉玲連羊毛大衣也沒讓母親穿成。歲月是把殺豬刀,它奪走了我們的青春,使人們變衰老。伴隨著我們的長大,父母也在日益衰老,“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不要等到父母不在的時候再去后悔,再難過。我們要珍惜時間,把握好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好好孝順父母。
我現在是成長階段,而父母卻在漸漸衰老。媽媽的腦子沒有以前靈敏了,聽力也不是那么好了。爸爸的頭發也少了,背也駝了。我要從今天開始,珍惜好每一天,不要給自己的青春留遺憾。把握好與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不給父母心添麻煩。人生沒有回頭路,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我現在應該不讓父母擔憂,好好學習,用好成績來回報父母,讓父母快樂。
李煥英代表了天下所有母親,母愛都是無私的。我們在享受母愛的同時也要報答她們,不要給我們的青春留下遺憾。
【你好李煥英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看了你好李煥英的觀后感篇5
這部影片由賈玲自編自導的賀歲片,沒看影片之前不知道李煥英是誰?原來李煥英就是賈玲的親母親,賈玲用了四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影片。
這是一部懷念母親的影片,她的母親在她上大二的時候由于發生意外去世了,她沒有見到母親最后一面,懷著對母親的思念編導了這部影片。在觀影之前我以為是純喜劇影片,但看著看著不禁流下了眼淚,挨著我的粗狂大漢也流淚了。作為天下的母親們都在為兒女無私的奉獻,李煥英如此,我們的母親亦是如此!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女孩和她的媽媽,主人公賈曉玲和我們每個人一樣,她太普通了,普通的沒有閃光點,她身邊永遠有別人家的孩子,媽媽對她也總是抱怨,“你怎么就不能爭點氣”。可即便媽媽會抱怨,她也知道,媽媽是愛她的。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把媽媽帶去了另一個未知的世界。
賈曉玲哭著哭著,穿越回了媽媽的青春歲月。
賈曉玲說,從我有記憶那天開始,我的媽媽就是一個中年婦女的樣子。然而這一次,她看到了媽媽的青春。
賈玲利用了多個“黑白電視、自行車、化工廠”的多個場景細節,打造了80年代的電影空間。還用音樂在視與聽上更加還原那個年代,給觀眾真實感和懷舊感。但觀眾也認為電影有些瑕疵。例如賈玲與陳赫的角色愛情線不太合理,分別沒有不舍之情的流露。但總體而言,觀眾對這部影片的感受較好。我們期待賈玲能更好的用細節刻畫真實,用真實傳遞真情。
看了你好李煥英的觀后感篇6
《你好,李煥英》是賈玲自導自演的一部作品,改編自自己創作的同名小品。
賈玲在電影創作上初出茅廬,然而,這樣一部笑中帶淚,一部帶有喜劇元素的悲情作品打動了億萬觀眾,既叫好,又叫座。
劇情并不復雜,雖然運用穿越的手法切入,有點俗套,但也能使主人公在故事中跳入跳出,推動劇情發展,比單純回憶性敘事手法顯得生動活潑,同時也使觀眾產生一種夢幻與現實交織在一起的愰忽迷離的感覺。
《你好,李煥英》是賈玲自傳體作品,現實中賈玲的媽媽確實也叫李煥英。賈玲也算本色出演,作品中的賈曉玲明顯就是以賈玲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但文學作品畢竟屬于文學藝術創作,作品中的賈曉玲不能完全等同于現實中的賈玲。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賈玲和姐姐曾經談到過自己母親去世的原因。據賈玲說,父母一起去通稻草,因為草堆的比較高,媽媽坐在爸爸開的小翻斗車上,然后不小心失足摔了下來,摔倒了小腦,當場就去世了。在火葬母親的時候,賈玲還是難以相信這個事實,雖然賈玲的姐姐已經讓賈玲去看媽媽的最后一眼了,但是賈玲說,自己那個時候就是傻的不能相信媽媽已經去世的事實。這成為賈玲永遠的痛,也成為賈玲創作《你好,李煥英》的初衷,就是懷念母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沒等到賈玲成功,沒享受到賈玲成功的喜悅,更沒給賈玲回報她的機會,便匆匆撒手人寰。這成為賈玲心中邁不過的一個坎。所以,賈玲不惜運用穿越的手法,恨不得擁有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穿越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變身姊妹替母親分憂解難,甚至愿意創造機會讓“母親"(姐妹)嫁給一個干部子弟,而不是"鍋爐科"的父親,目的就是讓李煥英少受點罪。故事雖然荒誕,但把無以為報的拳拳愛母之心,表達的無以復加。
影片打動觀眾讓觀眾淚濕衣袖的就是親情,講述的也是父母與子女的故事。
這是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影片,我是讀了魏山虎校長《你好,你煥英》觀后感,心生感動,于是我領女兒一起去觀看。
女兒學習比較用功,成績也比較好,但自從上了高中以后變得沉默寡言,有時心情煩躁,平時顧不上鍛煉,顧不上與同學交流,顧不上睡覺,課上課下鉆入書堆,身體也越來越差,心理上似乎有點亂了陣腳的意思,作為父親很是替她擔心。正如影片中李煥英所講的,我也愿意讓孩子健康成長,做一個快樂上進的人就夠了,善交流,有朋友,懂人情,能獨立。
電影結果后,我和孩子談影片中的故事,談創作手法,談人物命運,沒想到孩子對一些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并感慨地說,“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感同身受",我明白她說的是,賈曉玲穿越與李煥英作姐妹一事。孩子有了自己的思考。
看了你好李煥英的觀后感篇7
【前言】:它是賈玲20__年參加喜劇競演節目《喜劇總動員》時的作品,講述了賈玲穿越回母親的年輕時代,與媽媽成為好姐妹并幫媽媽追求心愛男生的故事。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先來看一組數據,截止2月18日,票房突破30億,它成為了中國影史第12部票房破30億的影片,從此,賈玲已經憑借該片成為了穩坐第一把交椅——中國影史票房最高的處女座女導演。
事件穿越回到1981年,為了彌補這些過失,她不惜一切代價讓母親高興、更高興!深情至極,潸然淚下!
我想賈玲拍這部電影,就是為了懷念自己已故的母親。他已故的母親正是李煥英,片尾提到的她參加廠里的排球隊、和賈玲的爸爸賈文田暗戀三年的故事等等也都是真實的。
導演,為了懷念自己的親人,可以拍電影;作家,為了懷念自己的家人,可以寫作……然而我們呢?記得90年代的時候,有一首《常回家看看》這首歌。唱出的是普通人一年來的艱辛,聽到的是他們過年回家時的欣喜。是啊,有事沒事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才是我們這些普通人能夠為家人做的最大的貢獻。
希望世間所有的媽媽都能被時光溫柔對待,“愿你的親熱永年少,涌在我最美好的祈禱”大張偉老師深情地為《你好,李煥英》獻上了片尾曲,是什么原因能讓賈玲的這部處女作不斷走高,讓全國觀眾被它動容呢?是媽媽。《你好,李煥英》是由賈玲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親情是本部電影的關鍵詞。
《你好,李煥英》不單單是一聲你好,也是漫長的再見;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也是一封寄給母親的情書。“從我記憶起,媽媽就是中年婦女的模樣。”,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這類電影笑著笑著就哭了。
春節電影檔,由賈玲,沈騰,張小斐,陳赫主演的《你好,李煥英》,口碑備受好評。其中,今天看到關于賈玲的采訪。記者問她“為什么這部影片,英文名叫himom,中文名反而叫:你好李煥英呢?”賈玲回答道“因為媽媽不僅是媽媽,她首先是她自己。”
做母親是偉大的。盡管這可能,會影響她的職業發展,身體健康狀況。好像做母親,為孩子付出一切,很值得提倡。其實不然,因為母親,她也是個個體,她也有自己的情緒,她也能有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好好的愛自己。孩子不應占據媽媽生活的全部,不應為繁衍而生育,孩子的存在應該是:讓原本的生活,錦上添花。
愿每個媽媽,都更加愛自己。媽媽不僅是媽媽,她首先是她自己。她有她自己的名字,而不僅是誰誰的媽媽,她也能有自己的生活。
愿世上所有的父母都安康健在,愿我們做子女的都能不留遺憾,莫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你好,李煥英》強烈推薦給大家,去電影院記得帶好口罩,紙巾哦。
生命只有一次,可愛家人的這顆心卻有無數次。當春風吹遍大地神州,帶家人出門散散步,散散心,陪陪家人,吹散一年來的悲傷,迎接嶄新的20__。
同時也祝愿我的家人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學業有成,工作順利,萬事如意,闔家幸福!值此佳節,給你們拜年了!
【后記】:有些事情失去才會懂得珍惜,賈曉玲在母親意外去世后,痛心不已。在穿越之后,賈曉玲便更加珍惜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想方設法使母親開心起來。若不是這次機會,賈曉玲可能會后悔一輩子。
世上哪個母親,不想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活著,不需要掙大錢只需要你健康,如此足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對這部電影最好的評語。
這部電影講述得也是賈鈴自己身上發生的是,這才能引起共鳴。我看到了媽媽,無數次為我奔波的身影,一時淚目……
“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這是劇中李煥英對于女兒僅有的一個希望,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有這簡單、質樸的愿望。趁現在的機會,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而不成為一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