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
觀后感可以將自己觀看后的感受和啟示寫出來,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
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篇1
因為我曾經兩次看過余華的小說《活著》,故事中的主人公富貴一生的悲慘遭遇勾起了我深深的同情,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最后只剩他自己,這對每一個普通人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但富貴在親人都離他而去之后,在忍受親人離去的巨大悲痛之后,在自己只身一人的情況下,仍能以老黃牛為伴,好好活著,這是令讀者感動的地方,對于我來說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那是今年的3月11日早上7:14分,還在學校的我突然接到了母親打來的父親病逝的電話,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我默默辦理了請假手續,搭車趕回了家。父親在臨走之前,我都沒能見他最后一面,這是我一生的遺憾,我也將自責和愧疚終生。在送走父親的那一刻,我摸著父親冰涼的手,看到父親還有一只眼睛沒有合上,我想父親在臨走之前一定很想見我最后一面吧,我后悔沒什么周末沒有回家看看父親,我多么希望母親在父親臨走之前能夠告訴我,讓我見父親最后一面,可是,父親臨走之前仍未能見到他這個不孝的兒子,只能在走后睜著眼睛看我了。我知道父親總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的,就像奶奶和五叔那樣,留給生者無盡的痛苦和悲傷。雖然在父親臨走之前,在親人面前,我忍著不哭,但誰比我心里更加痛苦難受呢。在父親走后第二天,睡醒之后我忍不住哭了,就偷偷地跑到屋后的角落,淚流不止,我是不想讓爺爺和母親看見我流淚痛苦的樣子。我知道,很多人都會有我相同的經歷,也忍受著親人離去的痛苦。在往后的.幾天里,我想到了余華的《活著》,就看了根據余華的《活著》改編的同名電影《活著》。該劇的主人公富貴經歷了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先后離開自己的痛苦事實,雖然在余華的《活著》里還有他的老婆、外孫等親人也離他而去,遭遇更加悲慘,但誰不希望好好活著,但生活總是這樣,讓我們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使我們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打擊,使我們沉浸在傷痛之中,但親人已去,活者就應該好好活著,我想這也是《活著》給我最大的教育和感悟吧。最后,愿父親一路走好,在那邊要好好照顧自己…
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篇2
翻開書頁,心中涌上沉重,卻也交織著欣慰。作者近乎冰冷的筆調洋溢著樂觀,同時印證一個年代的艱辛、坎坷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委婉卻凄涼,展現著生命的渺小與短促。家道中落的悲哀,強征兵役的凄慘,雙親逝世的痛楚接踵而至,在為“活著”而“活著”的信念的支撐下,次次打擊后福貴依舊繼續堅持著。孤苦伶仃的晚年里,他只能與一頭同樣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耙孕Φ姆绞娇?,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彼盟囊簧嬖V我:活著是一種歷練,活著是一種幸福。
“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被钪侨魏稳艘矡o法逃避的,有的人在歲月中感知到活著的意義,于是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恒??墒怯械娜嘶钪チ俗穼さ姆较?,活得迷茫;失去了的奮斗的理想,活得可悲;失去了美好的期待,活得艱辛;失去了腳下的路途,活得愚昧。其實活著,并非要名垂青史,轟轟烈烈。過分追求名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捌狡降攀钦妗?,不要過于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淡然面對,積極把握,珍惜當下。
生活是人生一片廣闊的田野,而苦難亦是一種希望的播種。它在落寞時滋潤枯竭的心靈,在迷惘時指引前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舞失意的靈魂,它能夠使人在逆境中堅強,在平凡中不凡。
這樣一句俗話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的確,人們總是在探求生命的實質與活著的意義,認為人活著是為了理想、奉獻、青春、奮斗,諸如此類,卻忽略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著”,不管處境如何,不管堅持著是為了什么,我們都應該為“活著”而好好活著,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么比生命更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我們日積月累地采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么幸運或是不幸,生命只是靜靜地、平淡地活著。善待自己,珍惜生命,把握人生。
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篇3
有位朋友在高考前面臨了他人生中的一大選擇,是到親屬給他找好的物質條件極為豐富的工作上開始消磨他的青春,還是上大學,自己找工作,可能清苦,卻激情充實。我替他感到慶幸,因為他選擇了后者。至少,在他的人生的后幾十年,都是不會后悔擁有一段動蕩不安卻又讓人拼搏成長的歲月。哪怕苦,哪怕累,哪怕咬著牙堅持,能清晰的聽見自己自由的心跳聲,那才是活著。
一張貨幣,放著不用,它永遠也只是一張紙,流通了才能換來物質甚至精神上的愉悅;一只動物,在狹小的空間圈養著,必定死氣沉沉,放回大自然,才能感受到它熾熱的生命力;一段樹根,變成了再精美的雕刻作品,也永遠沒有了生命的氣息,而如果始終埋在土里,便能永遠保持一顆青翠的心。
愛一朵花,可以看但不可以折下它;愛一只鳥,可以養但不要關著它;愛一處風景,就不要破壞它;愛一個人,就不要控制他。否則,你得到的就只能是沒有感情沒有生命力的軀殼。石塊下的小草依然破土而出,頑強生長;懸崖石縫里的樹種一樣長成參天大樹;鷹第一次飛翔都是從高山向下俯沖;一陣風可以吹走一張紙片卻吹不走一只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活著的意義,就在于不順從。
逆來順受的人都是木偶,所有的行動都是被提線束縛著,包括一顆麻木的心。勇往直前的人都是王者,他們擁有著屬于自己的強大的內心世界。
若人都是帶著面具舞蹈,那活著的氣息便是最好的區分。也許我默默無聞,平凡無奇,可我有活著的感覺。我能清晰的感覺到每一天都不可復制,每一天都在我的控制之中,每一天都讓我覺得我活著而不僅僅是一具在世俗中套牢的行尸走肉。
我在我自己的位置上,我在路上,我活著。活著,就是哪怕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也能借著自己的心跳聲和心中的一團火焰堅持下去。
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篇4
黑暗籠罩了一座城,唯獨只剩一盞燈。窗外只聽見寒風在黑暗中掙扎,吶老的老鐘慵懶地敲打著。此時空氣中彌漫著沉重的氣息,使我一閉上雙眼,那書中一幕幕電影般的情節紛紛閃過;在這孤獨的夜里,只剩下聚光燈和筆墨與我作伴。
想起白天里,我與《活著》的邂逅時光。我還是與往常一樣,喜歡去書店與書共渡休閑時光。我喜歡坐落在靠窗的位置,手中捧著一本書;喜歡書慢慢劃過我的指尖;喜歡書身上特有的淡淡清香,喜歡它們帶我領略知識的海洋。窗外的風變得格外溫柔,輕輕地撫摸著我的側臉,但我更喜歡那冬日里的一束微弱的暖陽,那種訴不盡的溫暖,讓人很愜意!而它,恰好出現在我必看的書架上,格外的引入我目,我順手拿下它。
沒有想到,我的眼淚卻與它達成了共鳴:
回憶本是一本蒙上灰塵的書,它曾單薄的承載了某個人的酸楚,過往的不堪,讓人不敢再去回憶,漸漸地成了我們閉口不談的話題,可余華筆下的垂垂老矣的老者,卻慷慨大方的與我們講述他的一生;在錦瑟年貨里,該努力時,卻有人選擇了一份安逸。他是地主家景出生的福貴,他過的是“吃喝嫖抽賭”的生活,可能煙花巷柳顯得格外柔情吧!賭場上的輸贏猶如夢,而他卻不知自己早已輸掉了自己的人生。惡習讓他家道中落,父親卻被他給活活氣死,一貧如洗,窮困之中他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不料被捉去當壯丁,他親眼目睹了戰場上的無數的傷兵之死。歷千經萬難回鄉時,才早母親已不在人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帶了一對兒女,女兒鳳霞卻因無錢治病成了啞巴,本以為團聚了的一家子能在貧困中得到了平靜,不料苦難卻依舊如影隨形,兒子有慶為難產的縣長夫人獻血時,醫生大量的抽血,不料這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就此消失在這無情的年代里,有慶的死瞬間讓我錯愕。原以為福貴的生活中的悲劇可以到此結束,可是悲劇一再上演,并沒有要停歇。相距離世的是鳳霞,她在生產時,死于大量流血;福貴一生經歷了最悲痛的事是沒能養老送終,白發人送黑發人。妻子因長年被病痛折磨到生不如死,最終還是先他而去?,F在只剩他和女婿:小外孫可以相依為命,不料上天又與他開了一場玩笑,女婿在一次建筑事故中被砸死,小外孫苦根也因貪吃豆子意外撐死,命運與他離開了一場令人窒息的玩笑,生命里難得的那一份小小的溫情,最終被死神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這頭牛跟他一樣堅強的活不了下來,他給這頭牛也取名叫福貴,夕陽西下,只剩下他和他的牛。
道不完這人世間的陰晴圓缺,也訴不完這風花雪月,只因情深未了的結,也只因人世間遲早要離別;余華用樸素的筆觸,詮釋了生命雖脆弱無常,但在書中,卻讓生命堅強得到了極限?!痘钪纷屛腋锌忌睿M管四季輪回的腳步讓生活不平凡,也蹉跎了光陰,黯淡了你的人生,我們也要在這條路上尋覓,哪怕有天,累了、倦了、也只不過在淡泊寧靜中踏著短暫的憂傷,走過坎坷,我們也要笑對朝陽。
我想!你一定對你的人生迷茫過吧!也掙扎過吧!可又不知如何去改變,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放棄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小火苗。每天無所事事,只會刷抖音、快手、淘寶、打游戲,做著六十多歲老人做的事?尋找那份安逸?不!這樣的活著,只不過是在揮霍你的光陰,年輕是像蚌一樣磨礪出珍珠的過程,要讓自己的人生得到升華,變得有意義有價值,這才是活著!
黑暗徹底籠罩一座城,也關了所有的燈。
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篇5
電影《活著》是由年代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劇情片。該片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影片以__內戰和新__成立后歷次____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__人的命運。
對于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我們還是有點緣分的。早在高中時期,我與母親一同在電視上看過,不過,那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后來,還多次聽語文老師講述過有關這部小說內容。現在,又在選修課老師的指導下有幸觀看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當然,這部電影上映比電視劇要早)。而今又在寫觀后感,可謂緣分頗深!
縱觀電影的全過程,其時代色彩比較濃厚,幾乎圍繞著上個世紀“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及“以后”這四個時期而展開演繹的。各個年代的特色比較明顯,描述和編演了封建地主階級的殘余影子——封建家庭,在其“大少爺”福貴的揮霍濫賭之下,慢慢被侵蝕、糟蹋,進而敗落、衰亡的故事;以及展示了主人公——福貴以“活著”為姿態、為縮影,鋪開了一系列悲慘命運和艱辛苦難的劇情,塑造了以福貴為中心的具有強烈的時代鮮明性的個人或家庭為“活著”而“活著”的形象。
但筆者認為,對于這部電影,并不是在每一個年代劇作家都盡力的讓劇中人物走向滅亡,而是在其逐漸滅亡中給予其“活著”的希望。
單看這四個年代,福貴的一家抑或親屬在三個時期都有死人,而且有的時期不乏死兩個。而電影恰恰所要表達的,是各個時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人亡。盡管有的人物被時代“造就”好了,但是最后的下場并不是我們想象的要好,并不完美,甚至有的比人亡還要悲催。而這些其實是精神謀殺,比死亡還可怕。
我們可以用歷史觀念來加以說明,福貴他爹死于勞苦大眾沒有解脫,社會文明程度低,思想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封建主義深厚的局面;有慶(福貴的兒子)的死看似偶然,其實與必然共存;鳳霞(福貴的女兒)標標準準是被“__”給毒害死的,另外,還有“__”時期的春生與王教授。
在“以后”這一部分里,“活著”的希望是有的,最后影片以福貴與其妻子、女婿、外甥在一起吃飯的“幸?!眻鼍岸Y束的,可謂意蘊深長、意義深遠,不過困難的去“活著”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但最后的場景也有暗示,以后會有希望活好的。筆者認為,這是這部電影得到部分人的好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它是悲觀主義情懷的影片(大多數影視作品故事結局是美好的)。
我們在觀看影視作品時,要對實體文學作品進行比較。盡管說影視作品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其與實體作品之間的關系是形影不離、千絲萬縷的,但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和心里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影片是難以達到作者想要獲得的預期效果,也難以烘托或渲染出文學作品的氣氛;另外,有很多人物心理的微變化也是很難通過視聽效果來展現的。
但對于用文字語言描寫和敘述出來的實體作品,更能淋漓盡致的顯現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更能使讀者直觀的去品味和思考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動。也就是說,影視作品只是將我們對文學作品(劇本)想象的表面情景用視頻做了情景再現化的處理。我們在觀看影視作品時只是停留在視頻對視覺表層次的感像。在影視作品里,很多時候只是用簡單的一段段獨白去道明故事的緣由與始末,其目的是更好的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誠然,故事情節在曲折中發展,在發展中求矛盾,在矛盾中求問題的根源。而“活著”就是電影《活著》的主線路。就是為了生存下去而活著的矛盾所產生的故事情節維系了影片的發展。單單“活著”一詞在影片演員對話內容中就出現過十多次,無論是福貴與春生被抓期間的對話,還是春生被“批斗”期間,深夜里偷跑出來與福貴以及福貴的妻子見面的交談中,都有顯現。“活著”是該影片故事情節發展的主要矛盾。
當然了,影視作品只是影視作品,它與文學作品是有一段距離的。不過,文學作品有的優點,影視作品是沒有的;影視作品有的亮點,文學作品是沒有的。
在《活著》這部影片里,有許多不足之處是顯而易見的,盡管該片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獎項。就演員配置上,在前兩個年代里,人物鳳霞的扮演者卻始終是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孩承擔的.角色;在福貴裝皮影的箱子上有幾個鉚釘,早已在“大煉鋼”時期就被拆下來煉鐵了,可是在影片的最后,福貴把幾只小雞圈養在該箱子里,而該箱子是完好無損的出現在屏幕上,其為同一箱子;另外,本片還有不少的穿幫鏡頭,這也是難以讓觀眾理解和接受的。
上世紀80年代后期,內地電影業得到全面放開,影視業迎來了它的春天,得到了蓬勃發展。國產片數不勝數,不勝枚舉。但真正的大片,貌似沒有幾個,除了不斷刷新國產票房的記錄,大陸國產片始終沒有叩開奧斯卡金像獎的大門,在這里排除美國電影業排斥東方電影藝術。不過,部分影片、導演、演員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也得到了世界觀眾的肯定。
筆者發現,大陸影視業有幾個通病,這也是我們影視界弊端。首先,不注重細節問題,穿幫鏡頭多;其次,局限于狹隘空間,拘泥于一隅,缺乏視覺沖擊力;再次,以“星登陸”的方式,借明星效應進行“狂轟濫炸”。最后,摻雜低俗劇情,用以增加票房收入。也許,這些是我國電影業創造不出大經典之作的原因吧!
筆者希望我國電影業不要為“活著”而“活著”,要精神下去。管中窺測,一襲之見。上文,只是做為業余的筆者的一些見解,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下。衷心的希望__影視業創造出更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擁有巨大影響的作品。
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篇6
《活著》這本書太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余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著這個故事。
在我看來余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只留下我內心無聲的嘆息和淚水。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坝袘c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的笑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于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著去獻血,他竟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栗。全書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F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著的呼喚。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p>
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篇7
《活著》這部電影是張藝謀導演根據余華的小說《活著》改編而成的,情節有所變動,余華的《活著》是極其殘酷無情的,可以說是不給福貴任何喘息的機會,家人孩子一個接著一個的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中死去;而張藝謀的《活著》是艱難悲涼卻又略帶溫情和希望的,電影的結尾家珍和外孫饅頭(小說里叫苦根)并沒有離他而去,而是在那句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牛長大了就是__了的美好期盼中結束的,這個畫面是溫暖而令人感動的。剛剛看完電影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沒有小說好看,可能是因為先看的小說的緣故吧,但是仔細思考一下,還是覺得電影改編得很不錯,它是帶給我們希望的。
在看余華的《活著》的時候我哭了無數次,看張導的《活著》的時候我哭了三次:第一次是福貴終于從戰場上回來,先見到了鳳霞,而鳳霞卻說不出話來只是邊笑邊哭的時候,一直受苦受累的鳳霞終于見到了爸爸,卻說不出話來只能拼命的笑,我既充滿同情又感到十分難過,鳳霞的啞是因為發燒沒錢醫治,被燒啞的,這里不僅可以看出福貴家里落魄之后的生活狀況,以小見大,也反應出當時老百姓的生活之艱難,發燒如此簡單常見的病都沒有錢來醫治,更不用說大病了。第二次是有慶死的時候,(這里先插一句,在余華的《活著》中,有慶是因為救春生那大出血的妻子而被抽血活活抽死的,而在張導的《活著》中,是有慶在墻角下睡著了,被春生的車撞倒的墻砸在身上而死的),當看到被人們用擔架抬著,滿身是血的有慶的.時候,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我不敢相信這個下午還活蹦亂跳的小孩兒,得了跑步比賽獎項的小孩兒,愛吃餃子的小孩兒突然消失了,我不敢想象沒有了兒子的家珍和福貴是怎樣的傷心,也不敢想象沒有了弟弟的鳳霞是多么的悲傷,可生活還是要繼續啊,過了不久,所謂的好時代到來了,家珍說有慶沒有福氣,沒有趕上好時代。第三次是鳳霞因大出血而死的時候,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我再一次感受到母親的偉大。在那個時代,把教授當做__分子關進牛圈,只有一些實習的護士在醫院里工作,遇到大出血的鳳霞,護士們都手足無措,亂成一團,鳳霞在家珍的懷中痛苦的死去,可憐的饅頭一出生就沒了娘。同時也體現出當時不論是醫療設備,還是醫療技術都不是很發達。
__有句古語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我覺得這句話也不見得就是對的,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福貴和春生,誰又增添了福氣呢。福貴的一生是艱難曲折的,春生也是一樣,從死人堆里爬出來之后,福貴回家了,春生去給人開車,最后混得一個區長,生活上還算過得去,可是在去一所學校視察的時候,不料確撞死一個學生,而這個學生偏偏又是福貴的兒子,這成了春生一輩子的愧疚。在后來的__中,春生被劃成走資派,他老婆自殺了,春生不想活了,但是他想到自己還沒有得到家珍的原諒,便逃出來去福貴家里見他們最后一面,想把一生的積蓄給福貴,也就是這時一直嘴上說沒有原諒他的家珍對他說外面冷,進屋說吧春生,你記著,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呢,你得好好活著,我想這既是最惡毒的懲罰,也是最善意的鼓勵,這就是溫情吧,在一個大家都要和走資派劃清界限的年代。
有人覺得福貴失去了親人孩子,生活太苦,所以活著沒有了意義,死了才是解脫;有人覺得被深愛多年的戀人拋棄,再也找不到真愛,悲痛欲絕,所以活著沒有了意義,死了才是解脫;有人覺得百萬富翁破產了,失去了才財富和地位,所以活著沒有了意義,死了才是解脫;有人覺得整日受到病痛的折磨,醫治無效又浪費錢財,所以活著沒有了意義,死了才是解脫......但是余華先生說: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著的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__庸。沒錯的,先生已經概括的足夠好了。福貴沒有問過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他只是覺得自己已經經歷過生死,并且能夠從死人堆里爬出來,還回到了家里,這就是上天對他最大的恩賜,這已經足夠了,每每想到這里就會覺得只要活著就好,所以無論生活多么殘酷無情的鞭打他,他都忍了。
《活著》這部作品給人留下的思考是豐富的,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對活著的理解和意義自然也會不同,我想說的是不論處在怎樣的環境之中,縱使活著要承擔諸多難以承受的苦痛,但仍要堅韌頑強,只要活著,比什么都強,這或許就是《活著》的意義吧。
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篇8
我是在教室和班上同學們一起看《活著》這部電影,可以從同學們的不同反應中看出他們對于這部片子的一些看法?;蚴切Γ蚴强?,或是一種不屑,或是一種震撼,我覺得這部電影教給我很多東西。
電影是根據余華的小說《活著》改編的,但是相應地減輕了一些傷感的讓人覺得很沉重的情節,以使看的人不會對生活失去希望。故事選擇了40、50、60三個年代作為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經歷了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時期——抗戰、內戰、大躍進、“”。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貴賭博輸掉了祖業,從地主家的闊少爺淪落為了一個佃戶,氣死了父親,隨后被抓去當壯丁打仗;50年代,富貴一家經歷了大躍進,生活艱苦,但是卻在擠牙縫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來,富貴的兒子有慶因意外事故夭折,可謂白發人送黑發人,其痛可知;60年代,“”悄然而至,在動亂中人們的生活生命毫無保障可言,富貴的戰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女兒鳳霞在生孩子時因大出血也慘死了。電影中故事到此便謝幕了,結尾是富貴夫婦和女婿外孫一起活了下來。之所以說電影的改編減輕了悲傷的情節,是因為原著中,結尾只剩下富貴一個人活著,帶著一頭他夢寐以求的老牛。他的妻子、女婿、外孫都相繼先他而去。面對這樣的影片,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傷感,又怎能不讓人震撼。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姑且不去說,人只有先活著,才能去實現所謂的生命的意義。
富貴的母親教育他只要活著高興,窮也不怕。少爺時代的他只知玩樂,生活頹廢。窮了以后,他反倒找到了家庭的快樂,妻兒的幸福。賭博時他沒想過回家,當被抓去打仗,每天踩在死人尸體上,不知道能否活著歸家時,他又是如此地想家,想著家中的妻兒老母。在那種孤獨絕望的時刻,人才會如此深切地想著一定要活著,一定要活著回家去。
他們往后的日子很艱苦,生活拮據,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死。我看到當富貴和他的妻子為死去的一雙子女號啕大哭時,教室里的部分女同學也禁不住地抽泣起來,這就是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對死者的惋惜以及對弱者的同情吧。電影完了,我心中想著的竟是要好好活著,莫名地想起了家中的親人。每個人都要好好活著,因為身后都會有惦記他希望他活著的人。我們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家人負責,活著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關系著很多人的感情和命運的事。
《活著》這部電影,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一個凄婉悲慘的命運。人們在自己的笑聲中思考著生命這種東西,同時也在想著應該怎樣活著。如同我,是無論如何不想過與片中人一樣的生活,但是我卻贊賞富貴面對打擊面對挫折的勇氣以及他在生活中勇于改過的精神。富貴的賢惠妻子或許在他人眼里有點兒傻,但是她的堅強卻是我們都應該具備的?;钪泻芏嗟囊饬x,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我們不必去苛求他人與自己趨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好好活著,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去追尋自己活著的意義。
永遠不拋棄,不放棄,珍視生命,創造價值。
活著電影3000字觀后感篇9
余華是當代作家中先鋒派的代表人物,我以前讀過他的兩部作品:《在細雨中吶喊》《兄弟》,印象深刻?!对诩氂曛袇群啊肥怯嗳A的處女作,取材日常生活,但因為關注少年成長中的隱秘,對人性做了多角度細膩的描寫,使人過目難忘?!缎值堋分泵娓母镩_放后人在金錢至上觀念的沖擊下,倫理與道德的崩潰,赤裸裸的白描反映的卻是血淋淋的現實。那兩部作品雖為同一個作家創作,但風格迥異,感覺余華在不斷探索小說表現手法,他基本做到了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
《活著》是一部有別于《在細雨中吶喊》與《兄弟》的長篇,小說通過一個農民悲慘、坎坷的一生,反映了近一個世紀以來底層農民的悲苦生活。與《在細雨中吶喊》那種濃稠而細膩的描寫不同,與《兄弟》中那種堅硬赤裸的文字風格不同,《活著》的表現手法是傳統的,小說通過一個老農的講述,反映新中國建國前后老百姓生活的變化,是一個時代一代人生活的縮影。
《在細雨中吶喊》以藝術創作手法的革新讓人記住細節,產生深刻的體驗。《活著》以主題取勝,富貴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里的小船,總是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他們被時代的大潮沖擊著任意前行,他青年浪蕩不羈,嫖、賭樣樣俱全,賭博輸盡了家產,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活著回到家鄉。至此,他的悲慘命運才開了個頭。一對兒女先后死亡,妻子病死,就連他那殘疾的女婿也以非正常死亡終結生命,與他相依為命的外孫不到十歲,卻被他煮的豆子吃得撐死……家破了人亡了,富貴還活著。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陪伴他的是一頭老黃牛。
余華是一位狠毒的作家,他在《活著》中把個體生命所能遭受的各種考驗與災難全部加在富貴身上,展現了生命的柔韌與頑強。父母給孩子起名寄予了希望,然而,“富貴”這個人一生卻與富與貴毫不沾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