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
寫觀后感是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可以幫助人們鍛煉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寫好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不是那么簡單,下面給大家分享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供大家參考。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篇1
現在已經看完這部片子一個多小時了,可是心情還是不能平靜,還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折射……都給我的心靈強烈的震撼!總有那么幾個片斷,我都不忍看,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很佩服斯皮爾伯格,他找的切入點都令我感觸頗深……
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生活片斷和我們的是那么相似!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受害。
當瑞恩和隊長在談論和哥哥們在一起的生活時,我感到很痛心。從那么幸福的場景,一下墜落到死亡邊緣,那種對心靈的沖擊力,連我這個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為他們對未知的恐懼吧——其實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會突然消失,畢竟時間還有那么多你留戀的東西啊——或許很多人咒罵那個不敢開槍的家伙,若是他敢在關鍵時候開槍,可能就不會釀成那么慘的悲劇了,可是,這也是最真實的地方啊——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關鍵時刻成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時候!
都說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是啊——若是他們不放過那個德軍,他們的隊友就不會死在那人的槍下了。可在戰爭中,沒有誰對誰錯,成王,敗寇!
現在,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看一部好片子,凈化一次心靈,真好……我希望成為英雄。感動中國觀后感錢學森觀后感亮劍觀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篇2
我在《新概念作文》中的《上發條的心》一文中獲得情報,有一部戰爭片叫:《拯救大兵瑞恩》。出于對戰爭的好奇,我便尋著了這部電影。簡介上說去執行救援任務的只是一只僅有8名人員的小分隊,并且最后全軍覆沒。我滿心歡喜,心想可以看到一副如《狼牙山五壯士》或《亮劍》一樣的劇情了,立馬開始觀看。這幾部篇子使我對戰爭片充滿了好感。讓我期待第三次世界大戰,幻想著自己勇敢無畏地沖上戰場。
影片剛開始的是諾曼底登陸。登陸在諾曼底的美國大兵們對作戰顯得格外恐懼,不像《亮劍》里表現得狂熱不怕死。人們在胸口畫著十字架,嘴里乞求著上帝的保佑,然后被撕裂了腿,打穿了肚子,腸子流的滿地是,口中大叫媽媽;或是哼都沒哼一聲就倒地了,身首異處。在看著戰友們被子彈打飛了半個腦袋,撕裂了一只胳膊的情況下,不少士兵精神失常,軟弱地躺在死人堆里不能繼續作戰,而沒有因此大發脾氣,沖上去嚷嚷著要報仇。
在之后那個小分隊協助另外一個分隊把守橋梁,敵軍的坦克來臨前,所有的戰士都深深地感到了恐懼,迫使自己跟戰友說一些美好的事,勉強地笑著,等待著死亡。機槍手們彈藥在作戰過程中沒了彈藥,補送彈藥的戰士被朋友們給炮彈炸得灰飛煙滅而嚇得癱倒在路上,毫無行動力。導致那些可憐的機槍手在于敵肉搏時硬生生地,緩慢地給一把匕首插進了心臟,配音讓你聽到一絲絲肌肉緊繃,被戳穿的吱吱嘎嘎的聲響,使人胸口冰涼,好似真有把匕首正在穿破你的心臟,你正在感受漫長的恐懼,走向死亡。
而他的老娘,正在拼命地祈禱,希望自己的兒子沒事,可以安全的退役回鄉。 在這樣的屠宰場,死,只是遲早的事,而又要親眼目睹身邊的一個個人不見了、消失了,來增添自己心中的死亡氣氛,在恐懼中緊張痛苦地死去。還會讓你的家人們也分享到許多不安。被自己殺死的人們,亦是如此。
《拯救大兵瑞恩》帶給我的不是狂熱而是恐怖,戰爭真是可怕。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篇3
剛剛看了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里面有幾個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1944年6月,盟軍在奧瑪哈海灘登陸。影片中,盟軍登陸艇里,士兵們在海浪的顛簸中,很多人都難受得嘔吐了。很快,登陸艇到達奧瑪哈海灘前沿,剛才的難受變成了恐懼:有的士兵在胸前劃著十字,祈求上帝保佑;給觀眾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士兵咬了咬自己的護身符——十字架……,艙門打開,德軍的MG42機槍開始招呼了,前面的士兵紛紛中彈,后面的士兵于是從側面往水里跳,照樣沒有能夠躲過彈雨。呵呵,影片還對掉進海里的士兵作了一些特寫,就是他們在海水下面被子彈擊中,鮮血直流。據說一般子彈在水里的有效殺傷力只有3米,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美軍士兵雖然登上了海灘,但是被德軍機槍火力壓制而無法前進,美軍在海灘上傷亡枕籍(順便插一句,當時登上海灘的除了美軍外還有英軍,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軍隊,在影片中,我們好象只能看見美軍的身影);炮彈不時在人群中炸開,一名救護兵的腸子給炸了出來,倒在地上不停地叫著“媽呀,媽呀”,相信這樣的嘲誰看了都不會遺忘。美軍終于打開一個缺口,沖到了敵人的工事后面,用手雷、火焰噴射器攻擊工事里的敵人。德軍腹背受敵,紛紛投降。美軍喜歡殺俘虜是他們的光榮傳統了。
在這部影片也有體現:兩名德軍士兵扔下槍枝舉著手從工事里鉆出來,兩名美軍端著槍對準了他們,德軍士兵求美軍不要殺他們,不知是那兩名美軍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說著“你們在說什么”,冷不丁地一梭子干掉了他們。
影片中這段表現當年奧瑪哈海灘的十多分鐘的激戰是真實、讓人震撼的:在戰爭面前,個人的生命是那樣脆弱。看過許多二戰影片,像這樣具有震撼力的嘲并不多。
受命尋找瑞恩的兄隊在德軍陣地前,經過一番激戰后,消滅了幾名德軍,并且抓住了一名黨衛軍士兵。他們讓那名德軍挖個坑把死去的那名美軍埋了。這個嘲很個意思:可能是那名德軍見軍醫比較和美吧,他挖了一會兒坑,就和軍醫邊抽煙邊聊天,此時此刻,他忘記了恐懼,仿佛和軍醫是朋友一般。兄隊的其他成員過來了,他連忙跳進坑里,繼續挖坑。美軍讓他上來他也不上來。可能是他知道自己要被美軍殺掉了,想用這種方式來感化美軍,換取一條生路吧;他不停地向美軍求饒,把救助的目光可憐巴巴地投向軍醫。兄隊的成員都想殺了他為死去剛死去的那名美軍報仇,只有軍醫反對。軍醫向約翰·米勒中尉求情,約翰·米勒中尉考慮再三,同意了軍醫的求情,放走了那名德軍。這為后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兄隊找到了瑞恩,想帶他走。但是瑞恩不同意,他要堅守在戰斗一線。兄隊和美軍的其他部隊一起堅守一座大橋。很快,德軍過來了,在鐘樓高處負責觀察敵軍動向的美軍士兵報告說:敵人有兩輛坦克,約五十人。美軍開始埋設炸藥,并在四周的建筑物埋伏下來,伺機而動。德軍進入包圍圈后,隨著一聲巨響,一輛坦克被炸得趴了窩,坦克周圍的德軍士兵被炸得血肉橫飛。美軍的輕重武器同時開火,德軍一片片倒下。從畫面上看,德軍遠遠不止五十人哦。否則,美軍也不會在自己先發制人并且給德軍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兵力還處于劣勢。戰斗在殘酷地進行中,兩名美軍奔到一座建筑物里,從高處向敵軍開火。德軍發現了他們,也進入了這座建筑物。這兩名美軍聽見了有人上樓的腳步聲,都是為是被激烈的戰斗嚇著抱著槍和子彈不敢動彈的軍醫厄本。后來發覺不對勁,連忙開火,三名德軍被打死,可一名美軍也被德軍的子彈擊中而身受重傷。這時候,我們看見了一張熟悉的面孔——呵呵,他不就是先前被放走的那名德軍士兵嗎!此時此刻,剩下的兩人都來不及開槍,扔下武器展開了肉搏。顯然,在殘酷的肉搏中,美軍士兵在體力下處于下風,他呼叫著躺在地上的那個美軍的名字,想他能夠起來幫自己一把。可是,那名受了重傷即將斷氣的美軍,怎么能夠幫助他呢?他艱難地把匕首掏出來,匕首很快被那名德軍士兵奪去,美軍士兵抓住德軍士兵的手腕,想不讓匕首刺向自己。鏡頭轉向了厄本,他聽見了呼救聲,緩緩地向樓上走去,可他卻走向半途就停下了,只知道在樓梯里哭。接著,我們看到一個特寫鏡頭:德軍士兵不顧那名美軍士兵的求饒,把匕首插進了他的胸膛。唉,可憐的孩子呀。由于你的懦弱,把自己戰友的生命給葬送了!完事后,德軍士兵從房間里走出來,跌跌撞撞地下樓。他看了看站在樓梯上的厄本,可能認出了他曾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沒有對他采用行動;厄本早已被嚇懵了,哪里想到對眼前這名德軍動手!影片給我們一個這名德軍領章上的“SS”特寫鏡頭,這個嘲就OVER了。
哎,對敵人的軟弱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呀。
在這里,我們不能指責厄本放走了那名德軍士兵而造成后來幾名美軍士兵的陣亡——因為反對屠殺戰俘違反了人道和公理,同時也是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況且厄本也不可能預料到放走這名德軍的后果。不過,善解人意的導演給了厄本一個挽救自己錯誤的機會:厄本在這場殘酷的戰斗中一下子成熟,和先前那個膽小、懦弱的他判若兩人。在接下來的戰斗中,他一個人就俘獲了五名德軍,其中就包括那名殺害自己戰友的德軍。他開槍擊斃了那名德軍,也算是將功補過吧。
以上是自己的信筆涂鴉,請各位戰友勿噴!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篇4
聽好多人都給我推薦拯救大兵瑞恩,今天在承德影院里看了一遍,感觸很深。評論這部電影:很多人都說「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反戰片,因為它的畫面很血腥。導演的用意是在控訴戰爭的殘酷。導演的用意是在控訴戰爭的殘酷。這實在是很爛的影評。
這實在是很爛的影評。解開這部戲的關鍵,是片尾雷恩緬懷那些犧牲者時所說的那些話。解開這部戲的關鍵,是片尾雷恩緬懷那些犧牲者時所說的那些話。他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善良、有意義,值得那些人為他犧牲。他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善良、有意義,值得那些人為他犧牲。他還很認真地追問妻子,我是個好人嗎?他還很認真地追問妻子,我是個好人嗎?這實在是個深刻的問題。這實在是個深刻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新生都建立在他人,譬如父母、先烈、師長,以及許多的無名英雄與戰士等的犧牲上。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新生都建立在他人,譬如父母、先烈、師長,以及許多的無名英雄與戰士等的犧牲上。而我們活得善良、有意義嗎?而我們活得善良、有意義嗎?值得他們為我們犧牲嗎?值得他們為我們犧牲嗎?此時影片中呈現出整齊的一排排的十字架,更透顯出了耶穌流血犧牲而換取吾人新生的宗教意涵。此時影片中呈現出整齊的一排排的十字架,更透顯出了耶穌流血犧牲而換取吾人新生的宗教意涵。如果那些英勇的戰士復活過來,而當他們看到美國新生的一代那種腐化墮落的生活方式時,他們可能會非常憤怒,覺得自己的鮮血白流了。如果那些英勇的戰士復活過來,而當他們看到美國新生的一代那種腐化墮落的生活方式時,他們可能會非常憤怒,覺得自己的鮮血白流了。
這部影片中血腥的場面,其實是在強調他人犧牲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甚至到慘烈的地步。這部影片中血腥的場面,其實是在強調他人犧牲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甚至到慘烈的地步。相形之下,我們這些受惠者生活的虛空、無意義,甚至腐化與墮落,實在是令人悲憤的對恩典的嚴重糟蹋與污辱。相形之下,我們這些受惠者生活的虛空、無意義,甚至腐化與墮落,實在是令人悲憤的對恩典的嚴重糟蹋與污辱。
雷恩始終是個值得承受恩典與被救贖的人。雷恩始終是個值得承受恩典與被救贖的人。他年輕在戰場上時就不肯退卻茍活,他與弟兄們一起固守陣地。他年輕在戰場上時就不肯退卻茍活,他與弟兄們一起固守陣地。戰后,他更戰戰兢兢地活著,要求自己活得善良、有意義,直到老邁。戰后,他更戰戰兢兢地活著,要求自己活得善良、有意義,直到老邁。我渴望作個雷恩!我渴望作個雷恩。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篇5
人性的尊嚴,生命的禮贊
每次觀看戰爭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便在我腦海中閃動。在這部影片中,我感受不到勝利的笑容,更找不到作為贏家的欣喜。僅僅有一股真切的感覺環繞著我,就是來自生命頑強及尊嚴對我的震撼。
我從這部影片中終于明白,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勝利的。因為,為了勝利,成千上萬的無辜生命會隨之消亡,但這對于任何一個家庭無不是打擊。
在這次二戰中,億萬人失去家庭,億萬人的生命成為了戰爭對人類的懲罰,他們用八個人純潔的生命與靈魂交換了一個大兵的性命。支持他們堅持下去的,是要拯救大兵瑞恩。
在這次行動中米勒上尉在激戰前夜,對其他人說:“我殺過人,一個、十個、百個、上百個,但我十分后悔,可是我又不得不告訴我自己,我不殺人別人就會殺我。在我的指揮下犧牲了四十九名士兵,但他們挽回的卻是幾倍幾十倍。使命就是生命,我們使命的意義在于要讓瑞恩回家去,要讓他活著。”也許這就是人性的殘忍,偉大與光榮。當美軍轟炸機盤旋在血淋淋的戰場上,八人小分隊全部陣亡,但這場戰役的意義也許就是米勒上尉對瑞恩說的最后一句話:“要好好做人……”八個人的生命換來一個生活中失去兩個兒子母親的希望,這值嗎?也許值,這就是對人性對戰爭的抵抗,是善良。八個人最終用生命付諸了行動,他們隱藏了八位母親無言以對的失子之痛,把大兵瑞恩還到痛失兩子的母親身邊,這是何等選擇!也許是人性的溫暖、生命的偉大做出的選擇!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人性、生命究竟是有什么力量在戰爭中,米勒上尉小分隊用生命捍衛了人性的尊嚴與自由,的確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了捍衛人性的自由不惜放棄生命,以死相博。“螻蟻的在鐵蹄面前的掙扎”是否也是在捍衛人性呢?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有了人用生命去捍衛尊嚴與自由,是讓人類在失去生命卻沒有失去精神活著的佐證,讓生命不至于墮落到用數字來計算。
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艱難的人生。
為了人性的尊嚴與自由,敢于用生命抗爭。不僅詮釋了生命的偉大維護了世界的和平,也說明無畏的犧牲里包含著一切光榮,對一切理解生命的赤子之心實在不易做到。
當今社會里,雖然沒有硝煙和戰爭,但是有一群維護我們安寧生活的人們。他們是抗擊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是消防員……他們用行動甚至是生命贏得了屬于自己的尊嚴,最美的禮贊應當屬于他們,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人性的尊嚴,生命的禮贊……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篇6
剛剛看完《拯救大兵瑞恩》,現在的心情好沉重......這是一部讓前一百年戰爭電影蒙羞,讓后一百年戰爭電影無法跳出模式和創新的偉大戰爭電影!一部你不得不去看的經典戰爭片!我其實很早以前就打算看這部電影了,因為知道它很經典,但是又因為種種原因我一直沒機會去看,今天在家里休息,閑著沒事兒,就打算看看了!看完了才發覺,為什么我一直錯過了這部電影到現在。
我覺得人總是要在對自己的現況不滿足(或者本身自己就是一個不容易滿足的人)的時候來看一些很經典的電影,你當是陶冶情操也好,打發無聊時間也好,總之那些很經典的電影,你應該,還是必須要去看看的,無論你是處于什么樣的狀況下,看完之后你一定會被深深打動!這部電影是98年的老片子了,片子雖老,但堪稱經典。
對于這種戰爭題材的電影,我一向都是比較喜歡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八一建軍節出生的,天生我就喜歡看這些,每次都會被那些軍人的精神所震撼!就像這部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是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只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后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成功找到并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 電影長達將近3個小時,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鐘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整個故事的結局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已經表達了要向世人展現的東西。戰斗勝利了,瑞恩順利的回到了母親身邊,然而米勒上尉等卻永遠留在了瑞恩的記憶中。影片探討了戰爭中人道主義的一個難題,用八個人的生命去拯救一個士兵的人道主義精神究竟是否應該?從這一點一下提高了影片單純作為紀實性電影的品格,從而更深層的`挖掘了戰爭中的正義和人道精神,而《拯救大兵瑞恩》的正是出神入化的將這一點描繪得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不僅是一個氣勢恢宏的戰爭故事,更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剖析戰爭中人性的影片。
我在想,現在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還有什么不知的滿足的呢?沒有讓我們親身去經歷那些殘忍的戰爭場面就已經是很慶幸的事了,那些精神我們也只能從電影里看到,感覺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悲痛那豈是只用“殘忍”兩個字可以概括的!戰爭,無論什么樣的名義,受到傷害最多的只能是普通百姓!
現在我的腦海里一直還回想著電影最后由湯姆漢克斯扮演的約翰米高上尉對由馬特達蒙扮演的瑞恩說的最后一句話:好好的,不要辜了..當瑞恩已經年邁再回到故地時,對著上尉的墓碑一直想很肯定的證明著:他一直很好的活著,一直有很努力的過好每一天,沒有辜負那些為了他而付出生命代價的人們!他反復的問自己,問家人,他是不是個好人,這一切只是想證明他的余生沒有辜負那些“拯救大兵瑞恩”的血的代價!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篇7
每一個故事都能帶來震撼,都能帶來心靈的富足與發自肺腑的感慨。昨天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拯救大兵瑞恩》,這部戰爭片,深深地震撼了我!
故事從諾曼底登陸開始……
當美軍攻擊德軍時,面對城墻上的機關槍突突的不停,美軍冒死沖了上去,沙灘上是無數的尸體,而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全是紅色的!有的人是在海底被射死的,有的是在沖鋒時死的,一位年輕的米勒上尉,帶領他的部隊,利用鏡子,發現了敵軍的數量,于是,他帶著自己的兵,火力掩護后,攻占了城墻!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
一個家庭有著四位兄弟,可三位兄弟都戰死了,只剩下最小的瑞恩被運輸機投錯了地方,生死未卜!
此時的陸軍參謀長得知此事后,人道主義精神使他毅然決定,派搜索小隊搜索瑞恩,可他的部下卻不解,于是,他拿出了林肯給南北戰爭中一位因戰爭而失去五個兒子的母親寫的信來說服大家,于是,派出了米勒等出動……
這部片子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在武器面前,生命是那么渺小!在那一眨眼的瞬間,但在戰爭的背后,多少是有點人道精神。生死只在一眨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類只能靠自己的運氣,與經驗!
這部影片讓我深深的感覺到其實外國的“抗戰”也挺艱難!甚至比中國死傷的還厲害!原本以為諾曼底這一仗盟軍打得很歡死傷很少的我徹底改變看法。
最讓我感動的是瑞恩,他恪守職責,不因個人生死而拋棄隊友!與大家共進退!這讓我看到了美國軍隊的精神,他們是那么有責任感!最終撐到了大部隊的來臨!
我徹底感悟了:一場戰爭的贏與輸,其實并不重要!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耕耘了,不一定有收獲,但不耕耘就一定沒有收獲!責任感對于一個人來說多么重要,愛拼才會贏,只要敢拼博,勝利一定不遠了!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心得篇8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二戰中的故事:美軍三軍參謀長馬歇爾親自下令, 派一個八人小分隊深入敵后, 將已在二戰中死了三個哥哥的列兵瑞恩救回祖國。為了一個而可能犧牲八個, 值得么?不僅中國人會發出這種疑問, 影片中的小分隊成員萊賓也說:誰都有母親,憑什么瑞恩媽媽的喪子之痛要比我媽重要?
影片用一個小小的細節回答了萊賓的問題:為了一個空降師將軍的生命安全, 有人在他乘坐的飛機上焊了一塊鋼板, 飛機嚴重超載, 降落時出了事故,造成了22人喪生, 駕駛員悲痛地說“為了他一個”
同樣都是“為了一個”, 這“一個”是列兵, 那“一個”是將軍, 誰的生命更有價值?透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出,導演斯皮爾伯格已經毫不猶豫地將天平傾斜到列兵瑞恩一邊。如果有人要問“為什么”, 那么請看“泰坦尼克號”將要沉沒時, 婦女、老人、兒童優先上船, 沒有人對此發出疑問,難道紳士的生命不如婦孺重要?
與之相對的, 新疆某地一個劇院突發火災, 有人高呼:“讓首長先走!”為什么?因為首長對革命貢獻大啊!這口號似乎天經地義。
兩種價值觀, 對照如此鮮明, 西方國家奉行的大多是人道主義,而我們從小接受的卻是集體主義思想,在需要做選擇的時候,永遠要遵循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當國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是,個人利益應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
這其實和老師讓我們做的鐵軌的選擇相類似,雖然我也是從小接受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但是我的選擇應該是什么都不做,不轉向,也不直行,任其前進,也許在這一小段時間里還會出現轉機呢。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論幸福還是苦難的生活著,我們都是平等的,我無權決定任何人的生死,也無權剝奪他們生存的權利。因為不是我給了他們生存的權利,既然不是我給予的,那我怎么能剝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