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影評觀后感500字
通過寫觀后感,你可以鍛煉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茶館影評觀后感500字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茶館影評觀后感5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茶館影評觀后感500字篇1
《茶館》堪稱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中。
茶館里人來人往,匯集了各式各樣的人物,由主到次,三教九流。這個大茶館,便成了一個小社會。作者將這樣的場景描寫的繪聲繪色,具有濃重的地方色彩。老舍把那老北平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人物特點鮮明,時間跨越了半個世紀,展現了茶館在經歷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政權覆滅前夕三代的變遷。
另外,《茶館》的成功我認為主要在語言,《茶館》的臺詞設計很到位,是人物形象活躍,富于個性,并且簡練,意味深長遠。
戲劇本身即綜藝的一種,是由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情節,現實情境的藝術。在這樣的基礎上,老舍所著的《茶館》具有了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通常為使戲劇上具有沖突,很多作家都采用“三一律”,但老舍卻打破陳規,而且同樣取得成功。老舍用自己所輕車熟路的老北京往事,繪導了一出由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大戲。
而《茶館》也是堪稱“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館影評觀后感500字篇2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劇作之一,我讀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想。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個時期非常混亂,軍閥混戰、敵寇入侵,裕泰茶館里卻是熱熱鬧鬧,那里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掌柜王利發為了適應當時革命的浪潮,不斷改良茶館的經營,把茶館開了下去,但最終還是被軍閥霸占,成了他的歌舞廳,王利發便上吊自盡了。
茶館本是給人歇腳、喝茶的地方,在《茶館》中,它被描寫成一個縮小的社會,提鳥籠的有錢人、賣蟈蟈的窮人、算命的先生、專橫無理的士兵、奸詐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這里,人物描寫得非常生動,有正直善良的王利發、常四爺,也有奸詐狡猾的劉麻子、吳祥子等,他們之間的交流與沖突都體現了舊社會的封建與腐朽,就像常四爺的經典對白:“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呀。”
當時的社會局勢動蕩,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里每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生,這讓我體會到,我們能擁有現在美好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裕泰茶館里的那些人,不正是為這樣的生活而奮斗的嗎?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幸福時光、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同時也要不停磨練自己,就像裕泰茶館的改良一樣,接受失敗、知難而上,這樣才會更上一層樓。
這篇劇作也讓我體會到了那時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多么困難,談國事談多了就會掉腦袋,他們能堅持下來非常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勞動人民的堅忍不拔,我要向他們學習。
茶館影評觀后感500字篇3
茶館,大家嘮家常、談天說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出生命的炫彩。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
劇本的結尾三個老人在舞臺上“撒紙錢”“祭奠自己”,走投無路的王利發懸梁自盡,這是一個很有象征意味的結局,既是對舊時代的控訴,也是對之唱了一曲“葬歌”,彌漫著一種陰冷凄慘的氛圍。
看出當時三個舊時代共同表現出的:政局混亂、是非不分、惡人得勢、民不聊生的特點。
最使我受益的作品的語言。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館登臺亮相,構成了一個展覽式的“浮世繪”。他避開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描繪,而是描述這些歷史事件在民間的反響,將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
老舍對北平口語與舊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內在的沖突。
《茶館》中的情景必然是以當時社會的背景,而當時社會決定了〈茶館〉中突出的社會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這種社會面臨的必然是革命。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社會矛盾是在中國強大的國力、穩定發展的新社會中出現,必然是次要矛盾,是可以解決的。所以中國的發展成就告訴我們對未來應充滿信心!
茶館影評觀后感500字篇4
《茶館》這篇話劇是當代作家舒慶春老先生的話劇杰作,初讀《茶館》,雙眸便煥然一新了。與其他的話劇不同,老舍巧妙地僅用了兩三萬字描繪出了了中華民族古典的象征——茶館,同時也用精致的語言,在字里行間,送走了3個時代。
老舍的《茶館》使我對舊中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前的我,說起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時,總覺得是一句表面上的話, 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 但自從我看完了,《茶館》 對這一句話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從抽象的概念便成了深有體會的畫面。面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我的心緊張了; 面對當時人們的依依不舍 ,我的眼睛模糊了 ;面對當時人們的無奈 ,我深表同情, 這一切的一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這位“語言大師”帶給我們不僅僅是一部話劇,他帶給我們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為下一頓飯在哪里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著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茶館影評觀后感500字篇5
以前就有看過《茶館》的話劇演出,而且最近也有《茶館》的電視劇上映。總體上的感覺,經典,覺得再也不會有這么一部意義深遠的話劇了。相比舞臺上的話劇表演,老舍先生的原版劇本,帶給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間。“茶館”,眾所周知,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喝茶的地方。
《茶館》里的“茶館”也不例外,王利發的茶館,吸引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這里,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鬧劇。我只能說,老舍先生的大局觀非常好,這么多的人,這么多的事,延續這么長的時間,可是看下來一點也不覺得紊亂。在我看來,這是由于老舍先生始終堅持一點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怎么樣,不脫離“茶館”。
我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用一個“普通的、蒙特卡羅小小的茶館”,盡可能多的反映出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社會面貌和現實。老舍先生的《茶館》,語言詼諧幽默,妙語連珠,但是結構卻很嚴謹,主題也很嚴肅,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唱響了一部舊時代的挽歌。“茶館”里的人物相當的豐富,基本上包含了一個時代社會上存在的所有人,而且刻畫的都十分的真實,很能引起我的想象和共鳴。《茶館》,不管是原著,還是話劇或電視劇,都是不朽之作。
茶館影評觀后感500字篇6
可以說《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傳世經典之作,我們從這個小小茶館的興衰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半個世紀的興衰。小說里面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滿了個性,簡單的一個茶館我們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文中茶館的老板王利發,其實算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館可以好好地經營,但是在故事的結尾他也是落得一個悲劇收尾。
其實這是關于一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蕩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茶館都是堅強的存在著經營著,可是終究還是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打擊,悲劇是注定的結局。
關于茶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無論怎么說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底層的人民群眾們,里面也有沖有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想著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可是他們都被悲劇的打壓了,就是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才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當時的中國被列強欺辱。
還有文章中的各種小人物的各種性格的描寫也是十分的傳神,可以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充滿民族正義感的國民的話中國這個泱泱大國是不能真正的站起來,老舍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只有記住那個時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現在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