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觀后感1000字
寫觀后感需要用客觀、全面、準確、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怎么寫出優秀的故鄉觀后感1000字?這里給大家分享故鄉觀后感1000字,方便大家學習。
故鄉觀后感1000字篇1
魯迅先生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小的時候看到窮苦人缺醫少藥,飽受疾病之苦,立志學醫,希望用自己高超的醫術為窮苦人治病救命。然而,整個社會的腐敗和沒落,使他感到只靠自己高超的醫術救苦救命遠遠是不行的。于是,他棄醫從文,他要用自己的大聲《吶喊》喚醒沉睡的國人,實現社會的革命和進步。
《故鄉》就是魯迅先生1921年通過自己“回故鄉、在故鄉、離別故鄉”的親身經歷,描述了1921年前3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零,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現象,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給勞苦大眾造成的災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歷史現實。二十年的變化,使活潑可愛、機靈能干的少年閏土變成了一個“臉上刻著許多皺紋,只管吸煙身體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麻木、畏縮的人。“多子多福”的封建觀念,苛捐雜稅的攤派,兵匪及官僚的盤剝,是閏土家庭的生活“苦”的無法形容,問一句說一句,簡直形同木偶一般。還有“豆腐西施”楊二嫂由一個美麗的女子變為一個庸俗、自私、刻薄的人。
面對現實,魯迅先生不由自主地發出“救救孩子”的大聲“吶喊”:要人們沖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推翻 “吃人”的社會,“去尋求別樣的人生”。
近百年來,魯迅的“吶喊”喚醒了一批批新時代的青年人,他們求真理謀變革,喚起民眾千千萬,開創了新的社會、新的時代。如今,我們重溫這片文章,使我們深深認識到:在任何時候,人——不能墨守陳規,要敢于創新;人——不能失去希望,失去了希望,就失去了動力和方向。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希望,中國的偉大復興正期待我們少年來繼承、來接班,中國夢、復興夢,正期盼著我們新的一代,“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了希望和不懈的努力,相信成功的路就在不遠的前面!
故鄉觀后感1000字篇2
最近,不知道為何,突然想讀魯迅的書來,關于小說,關于散文,是赫然一棒的頓悟,還是回首過往的一時沖動呢?說不清,道不明。反正我是看了,還有種溫故知新的感覺。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還記得這段就算童年也向往的畫面嗎?沒錯,這是初中時的一篇課文《少年閏土》——節選于魯迅先生的《故鄉》。那時候,我們坐在教室里一邊朗讀,一邊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里構造自己心目中的閏土,想到那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嘴角不禁流出口水……
教我這篇課文的老師我也還記得,他姓何,總是喜歡一身西裝革履,卻不是嚴肅得令人畏懼的;眉清目秀,文質彬彬,一股子書生氣,而又不像魯迅的私塾先生那樣“之乎者也”,嚴肅得厲害。他見人總是面帶微笑,你跟他交流總能感受到一種慈祥,就連偶爾生氣時的擰起眉頭也不覺得恐懼。
當時,老師講解課文還是會深入其中的主旨和情感的,畢竟要面對考試,其實更重要的是,逐步地培養我們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講都懂,那還要什么老師呢?所以每當何老師講到這里的時候,同學們都興味索然,就像剛剛沐浴陽光的花兒霎時蔫了。好學生坐在那兒,也是勉強逼著自己認真聽講,至少得裝出個聽懂了的樣子來,免得挨批,可終究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艱澀乏味,枯燥的像一碗白米飯。至于我,這種滋味也一直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買本輔導書作參考,好在何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秀秀自己的悟性,博得老師的表揚沾沾自喜。一開始感覺不錯,后來漸漸地也煩膩了,心里有種愧疚,甚至覺得羞恥,尤其是被人發現后,我便有所收斂。
故鄉觀后感1000字篇3
大概是生活的勞累所至吧,“我”很興奮見到了閏土,總覺得有很多話要說,卻“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閏土見了“我”卻站住了,有些木然,臉上顯出“歡喜和悲涼”,接著恭敬地叫“我”——“老爺”……而不是“迅哥兒”,“我”此時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家鄉由此變得陰晦悲涼了。昔日純樸天真的少年終不堪多子饑荒兵匪官紳的壓迫而如其祖輩們一樣命運悲慘了。
“老屋離我愈遠了,但我卻并不感到留戀”,“我”不愿留戀的是“閏土”似的鄉親要了香爐和燭臺去敬奉陳腐而落后祖輩并沿襲封建祖制過著木偶似的世代辛苦而麻木的生活。朦朧中,“我”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那圓月下的少年不再是項帶銀圈的閏土,而是宏兒正在想念的”應該有新生活“的水生。
時間輪轉到二十一世紀,我有如”我“一樣的美好的少年時的回憶:放野火,打野仗,賭硬幣……還有那郁蔭蔥蘢炊煙樹下的茅舍和生產隊的大曬谷場上孩子們極情的追逐嬉戲,還有我常和父親總在月高霜白的冬夜船行二十多里水路在大湖上放網捕魚,雞唱三輪之時,倉滿船歸,舟行波隨……如今,我不是”我“,我卻似閏土繼承了我的祖業,當了一名漁夫,然而我不供奉”香爐與燭臺“我不想辛苦麻木的生活,也不愿意辛苦展轉而生活。我腦海里常常影現父親因多子與世事等羈絆的人生陰影,我總在父親的人生軌跡上抗爭,我力圖要開辟一條自己和路……
我不知道水生是過的一種怎樣的生活,也許是”我“和我理想中的新生活吧。
故鄉觀后感1000字篇4
在這個寒假中,我看了很多本書。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還是《故鄉》。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后面的一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在(故鄉)這篇小說里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過去的故鄉以閏土為中心;現在的故鄉主要描寫了成年閏土的變化,這肘的閏土己經不是小時候的圓潤、可愛與活力,而是在生活的重壓之下,變得衰老、拘謹與可悲。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 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與勞動人民的苦難,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感到幸福。
故鄉觀后感1000字篇5
魯迅先生是我國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已筆代劍,戰斗一生,影響深遠,寫過許多的著名小說,如《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我這次看的小說《故鄉》就是一篇著名小說。
魯迅先生在這篇小說里面寫了兩個故鄉。過去的故鄉寫出了一個活潑快樂,充滿活力的質樸少年閏土;現在的故鄉則主要描寫了現在的閏土,他已不在年輕、活潑、開朗,在生活的重重重壓之下變成了一個衰老、拘謹的可悲之人。
是什么讓閏土在這二十年之間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讓他由一個活潑的少年變成一個衰老麻木的可悲之人?其實是當時那個黑暗的、吃人的社會。多子、饑荒、苛稅以及兵匪官紳把他都快壓迫成一個木偶人了。和他相比,我能感覺到深深的幸福,我生活的這個社會沒有饑荒,也沒有苛稅。我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我更加會好好珍惜。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還可以去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這是因為魯迅身上有太多的束縛。孩子們是有自由的,我希望大人們不要給孩子過多的束縛。
故鄉觀后感1000字篇6
第一次接觸《故鄉》這篇文章應該是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那個時候只是節選了其中的一段《閏土》,讀第一段閏土刺猹的情景時,腦子里就真的浮現出來一個少年在月光下看瓜的情景,浮現出來的那個畫面是能動的,覺得那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少年,當時覺得那是無比快樂的生活。
對于“我”看到的“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記憶猶新,有一種被關在監獄里的感覺。小的時候我也是用閏土一樣的方法捕鳥的,不過只有麻雀,而不會有什么稻雞,角雞,鵓鴣,藍背……于是我也很羨慕閏土。因為其中的一些段落是需要背誦的,還有其中的一些重點句子是要有他的深意的,然后語文老師就把他的意思寫下來,這些重點詞句的深意最多的竟然有百十來字,我們每個人都抄了去背,其中就有“四角的天空”這一段的含義,所以記憶深刻。
那個時候我們班分了8各小組,我還是一個小組長,負責這一個小組的背誦任務,我記得一個同學背“閏土”的一些深意一直背不下來,天都快黑了,還是背不下來,我也替他著急,因為當時老師也還在辦公室,要檢查的,背不下來不讓走的,那個語文老師是一個極其認真的人中年男子,剛上六年級的時候教我們數學,教的極好,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教我們語文了,教的也是極好,現在好像已經是校長了。
最后終于在我的一再提醒下他終于結結巴巴的背下來了,我大著膽子去跟老師說他背下來了,老師竟然沒有檢查,就說:那就走吧。大概老師也是看天太晚了吧。
故鄉觀后感1000字篇7
最近拜讀了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故鄉》。讀完之后感受甚多故寫下此文!
本文主要圍繞了三個人物來展開描寫,分別是進步的知識分子“我”,普通的農名閏土和平庸的小市民楊二嫂。他們三個分別代表了三種等級不同身份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展現出了不同的個性。
說“我”是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是因為我是一個對生活又思想有希望的人,“我”希望我的小輩們可以有好的生活,不像我和閏土彼此之間產生隔膜。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于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慢禁錮麻木,所以人貴在精神!另外,我們應該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希望,有所目標。但我們又不可把目標定在“月亮”上太不切實際,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我們要訂制合理的目標,在完成目標之后再繼續定制目標,這樣我們才可以挑戰自我,突破自我,讓自己盡可能的做得更好!
潤土的思想可以說是已經完全的麻木和呆滯,在他的眼中更多的是等級封建制度的約束。對于一些我們不可以改變的外界因素,我們只有接受但我們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在逆境當中找到希望,并有頑強的毅力,決不可隨波逐流。
故鄉觀后感1000字篇8
魯迅回故鄉,是為了買房搬家,接自己的母親和侄子;魯迅離鄉,是因為故鄉的人和事。
豆腐西施楊二嫂,說話時的尖利,順手牽羊的貪婪,骨子里頭的勢利;中年閏土的寡言少語,辛苦麻木……還有那些沒有寫進去的人和事,是不是也類同呢?
教高中語文的劉老師說,魯迅的這篇小說反映了當時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廣大農民在夾縫里的生存的真實狀態,面對殘酷的剝削,生活的艱難拮據;傳統封建思想的等級觀念,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嚴肅正經的講解,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心中那份對文學的摯愛,具體說是對魯迅的敬意。我聯想到歷史課上的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或許跟小說的背景有那么一點關系吧。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兩千多年來的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并且在思想上開啟了民智,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但是卻有其局限性和不徹底性的,在社會的底層尤其是農村,甚至在上層社會,仍然還存在著封建殘余,比如后來的袁世凱復辟,掀起“反孔復古”的逆流,就是例證。而《故鄉》中的楊二嫂、中年閏土便是社會底層的典型代表,他們在封建思想的樊籬下甘于庸俗,保持著封建統治下固有的國民的奴性。
如今,當我再次翻開書頁,有關《故鄉》的往事也如同潮水般涌來,在我平靜的內心擊起一簇簇浪花,晶瑩剔透。
我還在沉思著,試圖磨練一雙犀利的眼睛,像托爾斯泰一樣洞察世界,像契訶夫一樣捕捉人間的冷暖。
故鄉觀后感1000字篇9
隔膜,疏遠,毀滅,其實有時漸進式的,從隔膜到毀滅,是一個過程,不是瞬間的變動。就拿閏土這個典型的人物來說吧,少年閏土是如此的純真,他可以忘記地位身份的界限,跟“我”一塊玩耍;但是中年閏土顯得低微、恭敬,我們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一股封建等級的氣息,“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而“我”與閏土、楊二嫂之間表面的隔膜是不是又在更深層次上映射出他們的心靈已經逐漸地被銷蝕,甚至說早已毀滅得只剩下一個空空的軀殼呢?
“現實閏土的故事(還包括現實楊二嫂的故事)無疑起到了驚醒的作用,幫助我完成了幻想與現實的剝離。‘我’由希望到絕望,再度遠走,從而完成了‘離去——歸來——再離去’的人生循環(在小說的外在形式上則表現為‘始于蓬船,終于蓬船’的圓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現代文學三十年》
在錢、溫、吳三位青年學者的解讀中,《故鄉》是魯迅小說中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之一的“離去——歸來——再離去”的“歸鄉”模式的代表之作。這種結構安排形成的不僅僅是小說結構的完整,我認為,更是作者情感歷程的完整:為生活而漂泊輾轉的無奈又滿懷信心——回鄉尋“夢”時充滿希望——再次離鄉時的絕望和落空。魯迅通過這種“故鄉”情結,正好有意識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
魯迅帶著這種“為人生”的寫作原則,而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從“啟蒙主義”的觀念出發,開創了“表現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我們當代不也需要這樣的作家,拿起筆,深入社會底層,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揭露社會的病態嗎?
你對街頭巷尾、火車站的乞丐視而不見嗎?你碰見農民工還是投以鄙視的眼光嗎?你在滿頭大汗的清潔工面前亂扔垃圾還是不知羞恥嗎?
那就請您爆發你的正能量吧!
子曰:“溫故而知新。”只有沉得住氣,靜得下心,才會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