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靈》觀后感
寫觀后感的過程中,你需要將你的思考和感受表達出來,這有助于激發你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什么才算好的《美麗心靈》觀后感?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美麗心靈》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美麗心靈》觀后感篇1
正如電影的名字一樣,這不是一部視覺電影,這是一部用心靈來感受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如果用票房來衡量的話簡直就是對影片的侮辱。
影片在傳記和劇情兩種類型中切換自如,當納什最終領取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們不僅能夠完整地看到這個數學天才的一生,更會為影片展現出他如此富有戲劇性的坎坷經歷感到驚嘆。
影片沒有塑造一個高大上的完美人物,但是也有意無意地隱去了納什在艾麗西亞之前有過一段戀情和一個私生子的事實。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這些細節加入和去掉并不會對影片造成太大的影響,畢竟打動我們的不是納什是不是數學家,究竟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他與自己內心做斗爭的傳奇經歷。
美麗心靈根據數學家納什的真實故事改編,年少成名的他21歲就在普林斯頓博士畢業,即使他連教室都很少進,畢業論文就是后來廣泛應用的納什均衡博弈理論。24歲就在麻省理工教書的他,在事業和愛情似乎雙雙豐收的時候,突然陷入了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他幻想出了一個國家安全機構,要求他擔負起保衛國家安全的重任。在妻子的悉心照顧和同事醫生的幫助之下,納什雖然還是不能擺脫自己的這種幻想,但是他已經能夠用自己內心來控制自己無法擺脫的幻想。
我覺得可能每一個人都在和另一個自己坐斗爭,早上想不想起床就是一個理智的自己和一個懶惰的自己在做斗爭,所幸的是,在我們的腦海中,無論是哪一方失敗似乎對我們都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尤其是在生活和工作的這樣的外界條件約束下,我們很清晰地就做出了,周一到周五讓理智的我戰勝懶惰的我,周六周日那么就讓懶惰的我獲勝吧。
當然這只是一個極其小的例子,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遇到太多需要兩個我做斗爭的場景,或者是進入自己假設的場景,誰沒有做過這樣的假設嘗試呢?“如果我怎樣,那么就會怎樣。”
所不同的是,無論是我們和內心的自己斗爭,還是嘗試進入自己假定的虛擬環境。我們都顯得不夠專注,我們最終還是會被所謂的現實客觀因素所牽制。我們會不自覺地并不按照我們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去走,而是按照這個客觀環境認為正確的道路去走。我們否定掉了自己,而去迎合了這個世界。
這也許就是普通人和天才之間的差別吧,因為天才往往和偏執狂畫上等號。
男主角羅素克勞,出演這部電影的時候,應該是自己演藝生涯的一個頂峰,2000年前后幾乎每年都會有大獎的提名,怒海爭鋒,角斗士,驚爆內幕都是那幾年的作品。美麗心靈當中,羅素克勞更是很好地展現出一個高傲中帶著些許靦腆的青年到一個迷茫的頹廢中年人再到一個行動蹣跚但眼神堅定的老人的全過程。據說羅素克勞本身就是一個極度自我的演員,好電影應該由合適的演員來演,這句話一點錯都沒有。
羅素和詹妮弗康納利的愛情戲,其實戲份并不多。兩個人的愛情和現實當中一樣,艾麗西亞的的確確是納什的學生,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艾麗西亞和納什離婚了,但和電影中一樣,艾麗西亞并沒有離開納什,而是繼續照顧起了納什,并最終復婚。其實我覺得如果能夠將艾麗西亞和納什離婚的細節還原到電影中可能兩人的感情會更加真實飽滿一些。
《美麗心靈》觀后感篇2
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是:天才的約翰·納什在早年做出驚人的數學發現并開始享有國際聲譽的時候,卻被發現患有精神分裂癥。然而,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妻子艾麗西亞的幫助下,頑強抗戰。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終于戰勝了這個不幸,并在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看完電影《美麗心靈》后,我覺得很不解:為什么這部電影的名字叫《美麗心靈》?原名ABeautifulMind中的mind不僅有“心靈”的意思,還可翻譯為“頭腦”,為什么取“心靈”而不用“頭腦”呢?而電影又主要是說主人公的天才的頭腦,似乎和“心靈之美”沒有什么關系。
后來,我想了很久,得到一個這樣的理解:美麗的心靈可以指納什的妻子擁有一顆愛他的美麗心靈。在得知丈夫患有精神分裂癥后,艾麗西亞始終對納什不離不棄,她以鋼鐵般的堅強意志,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正是受到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的感動,納什才決定與這場被認為是只能好轉、無法治愈的疾病作斗爭,也才因此取得了輝煌成就。納什在諾貝爾獲獎的發言“只有在這種神秘的愛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邏輯或原由來。今晚我能站在這兒全是你的功勞,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也很好地體現了妻子艾麗西亞的美麗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了寶貴的親情和愛意。
此外,我們也不難發現納什同樣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服藥之后,他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了,只會給家庭增加負擔。于是,他停止了服藥,并在別人的嘲笑和醫生的不贊同下,堅強地與心理疾病做斗爭。正是他那堅強的意志使他的心靈得到了美化。
分析到這里,我越來越覺得取《美麗心靈》這個名字是很合適的。我覺得這部電影在表現主人公非凡智慧的同時,更多的是為了歌頌人物的心靈。除了納什的妻子,電影中還有很多人在納什和疾病做斗爭的時候給予了他寬容和接納。他的老同學、同事以及他的學生,無一不以一顆寬廣的心接納了患有心理疾病的他。正是這種人間的溫暖和關懷,使納什能最終戰勝疾病。
《美麗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了愛和接納的力量的偉大。一個人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和挫折,只要有著一顆顆美麗心靈的支撐,他就有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美麗心靈》觀后感篇3
大家都說《美麗心靈》看著真的不錯,又因為電一影里面的主人公是納什,現實存在的獲得1994年諾貝爾獎的普林斯頓大學著名數學家,因而愈發激起了我的觀賞欲,看了之后,感慨很多,最大的感慨就是——有一愛一,生活更健康。
大家是不是覺得:有一愛一,生活更健康,這句話有那么一點熟悉,是的,是央視以前《親密一愛一人》的宣傳口號,說的是相當的在理啊。
納什一精一神分裂癥長期困擾著自己,但是艾麗西亞卻長期支持著他,普林斯頓大學也給了他一定的支持,當然,主要是他的一愛一人艾麗西亞,甚至在很多時候他都要把自己的老婆殺了,但是他的老婆卻一直陪在她的身邊,也正是這種力量,使納什走向諾貝爾獎。如今,均衡論和其他理論已經在很多學科領域取得廣泛的應用。
電一影的拍攝技法、情節安排都是相當誘人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后面都有一個女人。
有一愛一,生活更健康。
《美麗心靈》觀后感篇4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做做白日夢。比如想想如果自己中了500萬什么的之后生活會多么美好,比如想想如果哪天自己當了領到之后一定不能像某某領導那樣做事等等等等。而我們這些所謂的‘白日夢’,所想象的內容大多都要比現實狀況要更好。推而廣之,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美麗心靈》這部電影中,納什的妄想內容同樣與切身利益、個人需要和安全密切相關。說白了,這是他內心深處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功能。平時大家開玩笑的時候總是會說:“遲到了,提心吊膽的進辦公室,一邊默念:領導看不見我,你看不見我,你看不見我。”這是一種自我安慰,讓自己能夠坦然面對心里壓力的減壓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如果使用過度,是否就真的會干擾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其實以前上課的時候老師總是這樣告誡我們,不要總給人貼標簽,心理疾病和一些所謂的‘傾向’,其判定標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這些‘內容’是否會干擾日常生活。比如納什在影片的前面,他想想自己有個室友,于是他焦慮、苦悶的時候有個人傾訴,在自己不得志的時候有個人告訴他‘嘿,去喝杯啤酒吧!’。其實在這個階段,那‘想象中的朋友’,給他提供的更多是幫助,并最終讓他創造出了了不起的理論。而這時納什并不滿足,當他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本事,更多的為國家做出貢獻卻無法滿足的時候,他便開始幻想自己得到了這些滿足,也因此,他的幻想內容更加偏激和具有攻擊性,最終才會暴露出來。試想,如果他的妄想只包括室友和小女孩,而沒有因為戰爭而生的那位聯保調查局的人員呢?這樣下來,他的妄想依然停留在對自己的保護、安慰和鼓勵上。于是發現,原來這不就是咱平時講的心里暗示的加強版么?
《美麗心靈》觀后感篇5
也許天才和只有一線之隔,很多時候他們之間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而類似《美麗心靈》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數情況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專利。電影需要戲劇化的矛盾沖突,而一個矛盾的人格無疑是姣好的素材,長期以來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樂此不疲的塑造了一系列類似形象來滿足觀眾對高智商人群的窺視欲。
但是毫無疑問,天才也是人,他們人類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滿足。因此,這一類型片也大多會在把天才吹捧一番之后回歸人性,并最終在其救贖之路上實現影片的普世意義。
《美麗心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對名利的探討,開場白就是一段《少年中國說》式的激昂文字,讓在場的每一個祖國的未來都覺得如果自己在死前還沒有開放過就是可恥的。這種強烈的功利主義的暗示不得不說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納什的人生軌跡,讓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頭地,他愿意竭盡所能,只要這個社會肯定他。威廉帕徹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他正是在納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樓用完就踹的時刻現身的,是他讓納什感到受到重視、遇到伯樂,從此可以一馬平川,青云直上。這種VIP式的待遇無疑讓他亢奮,讓他的虛榮心得到空前的滿足,雖然這也可以歸因于他一直以來人際關系的失敗。所以不論是在上學期間還是服藥時期,他最害怕的就是他睿智的雙眼“失明”,這滋味就像打斷一個運動健將的雙腿一樣,會讓人痛不欲生,更何況這還是他拿出成果的基礎。
就這樣,納什一方面滿足于幻覺帶給自己的愉悅,另一方面也被幻覺拖拽著越來越遠離現實世界。正因如此艾麗西亞的出現才真正表明了納什沒有被上帝拋棄,這一納什身邊唯一真實的存在才是他一切生命的源泉。同樣的,艾麗西亞的努力也需要正面的回饋,而這一來源也只能是納什,她的心情從此就隨著納什病情的陰晴圓缺而時好時壞。還好她不是天才,不然她也要分裂幾個幻覺出來了,呵呵。
“Mind”一詞的中文含義不僅包括腦力,更包括心智。它的這一雙重意指使得影片“ABeautifulMind”的名稱也就變得意味深長。
很顯然,前期的納什只有智商沒有情商,后期的納什則情商見長,智商卻平平淡淡。晚年的納什終于慢慢體會了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對名利也不再熱衷,突如其來的贊譽甚至讓他想要逃避,但是無論如何他終于坦然了,他能夠平靜的對托馬斯金陳述自己的不健全,不管好的還是壞的都是我。如此前期與后期的納什才能夠統一在一起,才使他真正有資格獲得要求智力與形象(即精神力)并重的諾貝爾獎,我們的天才也終于著陸凡間,擁有了幸福人生。
《美麗心靈》觀后感篇6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美麗心靈,我覺得不止男主人公納什是這“美麗心靈”的擁有者,他的妻子、好朋友也是。
男主人公納什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并研究數學,在這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數學系,他受到別人的諷刺,但他最后也能原諒對方。他的一輩子都努力致力于數學的研究中,甚至在自己得了由數字引起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癥之后,仍不懈地研究數學問題。他有著一顆善良寬容的心,一顆對數學研究執著乃至不悟的心。
納什的妻子艾麗西亞,一個站在納什身后堅毅勇敢地支撐著他走向成功的女人。她在知道納什成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癥患者之后,負擔起妻子的責任,一心一意地照顧好納什,無怨無悔,在厄運面前,她沒有低頭,沒有后退,沒有氣餒,她只是用她對天才的理解和愛慕,對丈夫的關愛和包容,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來對抗這一切的不幸。她有著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一顆善解人意的心,一顆忠貞不渝的心。
一句話叫做:時勢造英雄。一個偉人的誕生需要一個適合偉人誕生的環境。
《美麗心靈》觀后感篇7
在一次形勢與政策課上,老師組織了我們看電影《美麗心靈》。根據以往的經驗,這或許又會是一部無趣的勵志電影,老套的講述著一個科學家如何經過努力走向成功。但這部電影卻給了我一個意外。本以為看慣勵志電影,早已不會被輕易感動的我,卻被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深深感動了。
影片講述的是一名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在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后,由于壓力過大,出現了精神分裂的癥狀,以為自己成為了一名密探,為美國政府進行著機密任務。但其實這一切都是假象,甚至連室友都是他自己虛構出來的,他分不清現實和幻想,這令他的學術研究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但是,天無絕人之路,約翰納什有以為深愛著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不僅沒有因此離他而去,還 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鼓舞著他,陪他度過最艱難的時刻。同時,約翰納什也憑借著自己的毅力,逐漸康復,并仍致力于學術研究上,從不懈怠。終于,在1994年,他憑借自己出色的學術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也獲得了世人的肯定。
看完電影后,我對該電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我上網搜索了有關這部電影的資料。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而片中的主角約翰納什也是真實存在的,里面的情節也確實發生了。而且,約翰納什到今天都仍然翱翔在數學的學術海洋中。此外,該片還 獲得了奧斯卡的多個獎項。且不論里面主角的演技如何,該片的許多細節都仍然是令人有所收獲的。
在影片的開頭,不善于交際的約翰納什被人認為是神經病。他的行為十分古怪,講話又過于直接以致于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想法。但是這并不阻礙他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他認為當時大學研究的內容毫無意義。他不希望被課本所局限,他要突破假設,建立他的博弈論。即使被人對他冷嘲熱諷,他都能不受干擾,隨時沉迷在自己的數學中,小小的事物也能令他聯想到數學,一個酒杯、一條領帶他都不會放過。而當得知其他人都已經發表了屬于自己的博士論文后,他雖然感到了壓力,但是他沒有因此退縮,他反而激勵著自己。因為他有耐心,他不能失敗,他努力不懈的繼續研究。終于,他發表的博弈論,推翻了150年來牢不可破的經濟理論,得到了教授的贊賞,進入了夢想中的惠勒研究所工作。納什的那份堅持與努力正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可獲缺的。
而本影片最大的主題就是愛!是納什對工作的愛,更是他妻子對他那份矢志不渝的愛!當納什患了精神分裂癥,嚴重地影響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的時候,他的妻子仍然不離不棄的陪在他的身邊。要知道,當時納什根本分不清現實和幻象,他的行為十分奇怪甚至危險。他唔發掌握現實,他更有可能淹死自己的親生骨肉甚至是害死他自己的妻子。但是,他的妻子是偉大的。她陪著他走過人生最艱難的一段日子。在他孤立無援被禁閉治療的時候,是她,給他的信任與扶持,包容與忍耐,鼓勵與引導。她教他認識到自己的普通,教他融入社會,教他平和與妥協,教他享受人生。她告訴他不要放棄,不要回到醫院里與他的幻覺做伴,她沒有能力告訴他他將會有一天成就大業,她只教他如何一天一天地過下去。領獎臺上,白發蒼蒼步態踉蹌的他掏出口袋里的手絹,象征性的擦了擦嘴角,那是對他無比親愛的愛人最崇高的感謝。這手絹是他們第一次約會共同出席一個酒會的時候,她為不拘小節的他別在上衣口袋里的。這種愛與奉獻,是在令人感動!
當然,從這部影片我們也可以吸收一個教訓:人要勞逸結合,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雖然說約翰納什是一名天才數學家,他執著于他的工作是件好事,但是他不懂得在社會中生存。他沒有朋友,是一個獨行俠,他除了工作沒有任何放松的娛樂活動。因此,壓力無法排解,越積越重,最后才導致了精神分裂。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學業和工作壓力而使自己陷于困境的人比比皆是。有的人甚至因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難道不令人嘆息嗎?學會交流、適當娛樂,也是我們每個人更好地生活的必需品。
《美麗心靈》的確值得也必須一看!
《美麗心靈》觀后感篇8
看完之后,腦中的存留片段不斷回旋。因為人際信任的缺失和對成就的期待,納什才會有室友和司令的幻覺。孤獨的心靈,必然需要某種形式去填補,只是真實和幻想、接受和否定了!
看著電影的時候心有點絞痛。無法想象納什能和這樣的“影子”和諧相處;無法想象有“人”一直跟隨自己,發號施令;無法想象一個妻子可以這樣不離不棄;無法想象他們可以看著過往一切淡淡的轉身……
在感慨納什艱辛的同時,更是難忘它的妻子——艾麗西亞-拉迪。“我讓你感受什么是真實,這是真實……也許問題不是在這里(腦袋)也許問題可以在這里(心里)解決”,這是艾麗西亞-拉迪在納什病情反反復復,連他自己都絕望和愧疚的時候,溫情拉著納什的手,低頭輕輕說的幾句話。沒有海誓山盟,沒有不離不棄,沒有瓊瑤式的苦情,沒有大陸劇的獨白,簡單的幾句話確實感動了我!
在正常與幻覺之間,納什在懷疑,納什在堅持!30年的時光爬上了納什的額頭,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儼然已經不重要!時光帶走了曾經的痛苦和瘋狂,但是帶不走納什腦中的幻覺和心中永恒的愛……
就像納什最后說的那樣,“我依然會產生幻覺,他們一直都沒有消失,只是我選擇不去關注”,所有的煎熬和勇敢,時間和心血都裹藏在這最后的三言兩語中了。還記得他說芯片不見了時的那種難以接受的苦痛,記得他不能滿足妻子的那種內疚,記得他多次和“好友”爭辯的那種痛苦,看著他最后的淡定,回想著他過去的痛苦,有種難以言說的心酸。幻覺是它的伙伴,是他最孤獨時的伴侶,只可惜,那是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只因為納什的存在而存在!孤獨時有他們陪伴,幸福時有他們陪伴,既然驅逐不走,不如選擇接受!納什最終還是帶著他那形影不離的“幻覺伴侶”得到了大家的尊敬,榮獲了諾貝爾獎的至高榮耀。我想,當他和妻子并肩淡然轉身離開的時候,“幻覺伴侶”也會默默跟隨,捎上一份久違的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