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
寫觀后感需要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避免使用過于專業或者難以理解的術語。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希望對大家寫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有所幫助。
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篇1
《流浪地球》小說本就想象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難的創意蕩氣回腸、驚艷無比。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很硬核,還原了小說中“雅典衛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生的尾跡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遨游宇宙之間;北京、上海被冰雪覆蓋氣勢磅礴;地木交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試問有電影能看到這樣一幕?
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看到這樣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動,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腳,畢竟國內早就拍過很多軟科幻,但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元年,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反駁的,它的工業化程度在國內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
其實中國觀眾對于這類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國內一直沒有拍攝這種硬科幻大制作的工業基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國獨有的文化語境,并不相信中國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終于有導演做了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給中國的硬科幻豎起了一個很高的行業標桿,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里用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也一樣可以拍的毫無違和感,一樣燃爆!
最后表揚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說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畫翻頁片頭還精彩。電影保持了小說的整體框架,有一定改動(嚴格說其實是擴充),只拍了小說的前兩章,最精彩的《叛亂》希望能在續集看到。新加入的點燃木星很有新意,這種有創意的改動我還是能夠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讓“中國科幻電影”迎來真正的春天。中國科幻迷從此不再流浪,因為我們終于有硬科幻了!
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篇2
昨晚在看電影之前糾結著是自律地學習,還是放松一下?放松愿望占了上風,我舒服地坐沙發里,家人一起看了《流浪地球》。
起初是我期盼想看電影,因為看了朋友圈里評價。看過程中我也承認這是中國科幻電影進步,特效不錯,內容也因為劉慈欣想象力而可圈可點。可是我從開頭第一幕畫面就開始出現了《星際旅行》對比。
對比是不由自主,都是托孤于老人,《星際旅行》里是老爺,這里也是老爺;父親缺席,都是不得已身兼重任拯救地球,拯救人類。離開時間都是數年,孩子在對父親思念被拋棄憤怒中長大;最后父親總是因為親人孩子在地球,拒絕拋棄地球或地球上人類,不顧一切要回來,救孩子,也拯救地球上絕望中尋求希望,處境絕望人類。
最后,都是因為父親義無反顧支持,孩子成功地尋求到了解決辦法,在最后一刻地球人類找到了新希望。
最終,人類不是撤離地球,就是強迫地球拜托太陽引力,去流浪,尋找新希望。
我為中國電影進步而驕傲欣慰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星際旅行》更吸引我一些。尤其是電影結尾,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個完美LOOP回到童年,回到當初父親離開前場景,尋求靈感,解決眼前問題。這一點上《流浪地球》也如出一轍,只是個人覺得平行宇宙時間蟲洞慨念讓過去現在重疊,似乎更比炸木星利用木星沖擊波解決地球危機更令人信服,更令人贊嘆。
且不去探究這么多相似,是不是有抄襲之嫌,但之說電影震撼了力,個人感覺《星際旅行》略勝。這些都是主觀感受,每個人都見仁見智。也許我喜歡那個聰明倔強小女孩兒長大后美麗倔強女科學家多過那個叛逆勇敢少年。也許是因為那個父親對兒女學習教育方式讓我非常認同他不是一個典型中國式父母。他清楚教育終極意義是什么,不是學習成績,不是討好老師。老師要見家長,分別批評了他兩個孩子,他非常清晰指出學校責任,捍衛自己孩子。無論是成績不好兒子,還是在學校給老師惹來麻煩女兒,他都表現出來理性,愛智慧寬容。
他告訴兒子他將成為一個好農民,他告訴女兒她需要放假幾天休息一下。我當時反省的是,中國事家長會有多么截然不同反應,我們絕做不到那么COOL。
人類擔憂著未來,憂患意識成為電影中一個流行主體。從《終結者》到今天《流浪地球》,地球一直處于危險中,地球上人們將陷入難以自救絕境。電影中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這一點兒,然而人們依然故我地行事。保護地球,珍惜我們美麗地球家園,因為目前所知,她是唯一。
人類一邊蹂躪踐踏脆弱生態環境,一邊在電影院里憂患。走出電影院,擦干眼淚,開車回家,我們行為究竟會發生多少改變?
世界末日變成了一個狼來了故事,我們已經習慣了。值得惋惜是,終有一天,當一切屏幕上絕望悲劇變成了眼前現實,活著人們那時又會作何感想?
有時間行動時候,我們選擇了漠視不作為,沒有時間行動時,就只能在懊悔中面對危機。
在非洲洗澡時,水非常小,朋友解釋非洲缺水,所以連洗衣機都沒有,因為太廢水。朋友來自澳大利亞,一個三十幾歲大男人,自己衣服都是放在桶里手洗。他提醒我,洗頭發時候記得關上水,在澳大利亞,因為缺水問題嚴重,人們被要求洗澡時間總共不得超過。
回到加拿大后,我很少記得在洗頭時關掉水,我總是十幾一直沖著充足熱水把澡洗完。我只在非洲時,非常有節水意識。露營時,刷牙水是我們從塑料桶里放出來,十幾個人,大家都很節約,盡可能少水刷牙洗臉。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節約用水時候。早上喝茶,咖啡里,都有藥品味道。每一個水桶里都像調配農藥那樣按比例放好了藥片,否則那個水就不能喝。可是有藥片味水真是難喝,如果不是茶或咖啡掩蓋,白水根本難以下咽。
在那么缺水地方,浪費水是一種罪惡。可是回到加拿大,我絲毫也沒有罪惡感了。我們住是同一個星球,水危機發生在地球上不同角落,可是因為我眼前城市國家不缺水,所以我沒有任何罪惡感。我知道這個幾百萬人口城市中,大家都我一樣,因為加拿大水資源豐富而隨意浪費。水是免費,在這個相對富裕發達國家,可是在非洲貧窮人們卻要花錢買水。
世界是多么不公平。世界上有足夠糧食,理論上,供全球人口食用,可是一邊是上百萬噸浪費,一邊是大量飽嘗饑餓面孔。
世界從來不公平。地球自轉公轉著,在日夜交替中,每個人黑夜白天從來不是一樣長。有一天,地球危機,將是整個人類危機,也許在那種危機面前,一切不平等都會消失,如同活著時不平等,最終將被死亡夷平。
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篇3
希望
三十一年后,太陽會極速老化,瞬間膨脹,那怎么辦?電影中,人們選擇了耗盡全部資金,在地球表面建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到另外的星系定居。為什么人們會在這危急時刻,冒著巨大風險,選擇了這種方系呢?因為人們選擇了希望。是希望驅使人們延續人類文明,才選擇此方案。
在地球脫離預測軌道,即將撞上木星時,劉培強中校選擇了協助地球上的救援隊,自己奮不顧身地駕駛空間站,撞上木星,犧牲自己,讓木星燃燒,讓地球重回軌援任務。哪喂粉身碎骨。
任何情況下,都要條裝了壽望之之,子遠不要。道。為什么他會在生死之間,放棄莫斯機路人的“火種”計劃,做出那樣的舉動呢?因為莫斯只是單純地延續人類文明,沒有想到過放手一搏。而劉培強卻選樣嘗試,選擇希望,幫助救援隊一起完成最后機率為0的救援任務。哪怕是粉身碎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丟失了希望之火,永遠不要。
親情
“爸爸要執行任務,這是爸爸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務。
“爸爸,你真的會變成一顆星星嗎?”
“真的。只要你數三,二,一,抬頭!就看見爸爸了。”
這是電影中劉培強中校和做兒子劉啟的一段對白。劉啟小時候,爸爸給他說了那些話。十五年后,劉啟因為誤打誤撞,不小心加入了救援隊。而在地球毀滅之際,劉啟爸爸曾經講過的一句話給了劉啟希望。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拯救地球的辦法,卻因能源不足而無法成功。這時,遠在空間站的劉培強,沒有任何顧慮地選擇了撞擊木星,犧牲自己。在即將撞上木星的時候,劉啟含淚問爸爸何時才能見他,爸爸說,現在就可以,只要數三,二,一,抬頭!就能看見他了。一瞬間,空間站撞上了木星,巨大的沖擊力使地球重回軌道。劉啟也喊出了十五年來未喊出的一聲“爸”。
因為親情,才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因為親情,才危機化險為夷。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就是親情。
希望與親情,才讓這部由劉慈欣寫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把中國科幻片和家庭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呈現出了今天這部感人肺腑的《流浪地球》。
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篇4
22,去影院看的電影不多,在網絡上也沒怎么看過影片。
2023的大年初一,在小姑娘的提議下,一起去影院看了電影《流浪地球2》。
我是文科生,看慣了文藝生活主題的影片。《流浪地球2》是一部科幻片,一開始,我被其中各種復雜的畫面與特效鏡頭弄得頭暈乎乎,大概二十分鐘后,慢慢適應影片風格。
因為臨時購票,我們坐的是最前排的座位,熒幕太近,不過沒影響觀影心情,近三小時的沉浸式樣靜坐,完全被各種情節吸引。《流浪地球2》影片情節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劉培強的愛情線索,一條是圖恒宇的親情線索。線索多,內容豐,錯落有致。主要聚焦地球開始“流浪”之前,展現太陽危機初期,人類攜起手來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經歷,真可堪稱為一部硬核的科幻片,但不乏脈脈溫情,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對家、對故土的情感,更能看到中國的世界主義與人道情懷。
我對該影片印象最深的是李雪健扮演的周先生反復用鏗鏘有力的語調,一字一字蹦出來的“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有這樣幾個情節特別難忘:
沙溢飾演的張鵬,看著旁邊舉起手報名的年輕飛行員,對方回報以堅定的目光。作為隊長的張鵬拉下了他的手,對方疑惑的看著他。他懟過去:看什么看,月球是我們的。隨后跨出隊伍大喊一聲:中國航天中隊,50歲以上的,出列!隊伍里瞬間站出多位符合年齡的飛行員。和張鵬共同作戰過多次的諾夫一看,急眼了:也跟著呼吁50歲以上的出列。很快各國都開始號召超過年齡的隊員站出來,而站出來的每個人,都沒有絲毫猶疑,而且他們很清楚這樣的選擇,只有單程去票沒有歸程,當他們親手啟動引爆器,自己也將粉身碎骨,葬身太空。
那么,是什么讓他們做出這樣的大義選擇呢?我們都知道答案“責任”。
由此,我不由自主想到了《斑羚飛度》。一群羚羊被逼至絕境,老羚羊以身體做為年輕羚羊飛躍的墊腳石,情愿筆直墜入懸崖,為跳躍延長兩米距離,這2米,就是整個羊群的生機。
讓年輕一代好好活下去,是老羚羊們的使命,也更是我們人類的使命。
建設地球美好家園,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使命,所以“危難當前,唯有責任”。我想,這可能也是影片獲得高票房記錄的一個重要看點吧。
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篇5
昨天,爸爸帶我去看了寒假新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
這是一部中國科幻片。故事的背景是未來太陽急速膨脹,會吞噬地球,人類被迫在赤道附近裝上推動器,由空間站引導,帶著地球離開銀河系,經過2500年,去到新家園。但是在中途,由于幾臺推動器沒了燃料,導致7天后地球將與木星發生撞擊。為了生存,人類有了大膽的想法,他們憑借推動器,點燃了木星,逃離了危難,繼續征程……
“太宏偉了!”在走出影院時,我不禁感嘆。在過去兩個小時中,我仿佛置身在科幻世界里,親身游歷了一番。浩瀚的宇宙,充滿高科技的空間站,龐大的推射器,一片廢墟的地面……一幕一幕在眼前浮現,雜而不亂。雖然整個故事發生在未來的時光里,但絲毫不影響現在的我們細細品味。
希望是什么?我在電影中找到了答案。電影中,面對著地球、木星相撞這一事實,無數人絕望了,他們有些低頭不語,有些唉聲嘆氣,還有些哀聲痛哭……可是,他們的行動改變不了任何現狀;有一小部分人還對脫險抱有希望,制定出了點燃木星的計劃,當聯合政府聲明對這個計劃不抱希望時,他們依然希望滿滿;當他們的計劃眼見就要失敗時,他們不絕望,仍然耐心堅持,奮斗到底,最終拯救了整個地球。所以,希望是通往成功的一條坎坷的路,也是一條必經之路。
人生中,挫折是家常便飯,只要心存希望,便可越過去,并引導你走上一條平坦的大道。但是這還不夠,要想成功,還應懂得取舍。“取”很容易,“舍”卻很難。
人人都懂“舍身取義”“舍己為人”,但真正做到的有幾人?電影中,由于推動器燃料不足,以至于所產生的火力不足以讓木星被點燃,與此同時在空間站里還有30噸燃料,于是劉培強中校不顧生命危險,駕駛空間站撞擊木星,使得木星被點燃,使地球脫離險境,他也因此喪生了。人人都說“舍是為了更好地擁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連舍去一些小利益都十分困難,何況是性命?
舍棄是一個人必須學會的,因為它不是單單為了自己,更多時候,它是為了顧全大局。做事不能只想自己,要從大局出發,多為他人著想。
這部科幻片的不僅情節扣人心弦,而且告訴我了許多道理。此次觀影,我受益匪淺。
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篇6
在年前我就聽說有一部電影叫《流浪地球》一聽到它的名字我就十分好奇。地球為什么要流浪?流浪地球到底是什么?于是它剛上映沒幾天,我就帶著種種疑問去觀看了這場電影。
這部影片主要講了在未來太陽快速老化,劇烈膨脹時,科學家們預測人類再過三百年將會滅亡,為了讓人類生存下去,聯合政府決定讓地球遷往另一個星系,以使人類可以繼續活下去,這個計劃被稱為流浪地球。
接著講述了主角劉啟的父親劉培強,為了執行流浪地球計劃要離開他的兒子17年,所以把照顧劉啟的任務便交給了他的姥爺。同時由于地面溫度急速下降無法使人們存活,聯合政府就在各國地下建立了地下城,并在地下城的上方建造了行星發動機,以供地球飛行另一個星系時能夠產生足夠的動力。
漸漸地劉啟長大了,長大后的他非常憎恨他的爸爸,錯誤的認為他媽媽的死就是因為他的爸爸造成的。有一年春節劉啟帶著妹妹朵朵去地面玩時,突然行星發動機停止了,他迫不得已的要和救援隊一起給行星發動機補充能源……在地球快與木星相撞時,我看到了他們團隊的協作精神,敢于嘗試,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成功的希望。
當看到劉培強最后一次和他兒子對話的情景時,我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深深地父子之情再次打動了我。讓我突然也想到了我和爸爸,我們也是好久才能見到一次,在我的記憶里爸爸從來都沒有打罵過我,但他的每句話我都牢記在心,我以后再也不埋怨爸爸陪我的時間少了,爸爸我愛你。
在這部影片中更突出的是他們對家人之間的那份親情和關懷。我很敬佩劉培強一家和救援隊的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在生命垂危時刻仍然想著要保護地球這個家及世界上的所有人類。還讓我看到了世界各國人民在地球危難時刻,團結一心,堅持到底的決心。
我以后也要像影片中的劉啟一樣,敢于嘗試、不怕困難、深愛家人,做一個品行優秀的人。
銘記影片中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
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篇7
今年寒假,我大半時間都在老家。剛從老家回來的時候,爸爸笑著對我們說:我們一起去看電影《流浪地球》吧!這一部是吳京演的,肯定特別好看。”我們高興地連聲說好。
《流浪地球》開始演了。只見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必需抓緊時間離開地球,去另外尋找生存的空間,于是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但這推進器需在兩千五百年后才可以抵達新的家園。在此期間,人類建立了地下城,抽中簽的人們才能住進去。聯合國在太空成立了空間站,將此計劃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兩位主人公偷偷溜出去過年,可在途中遇到了一場災難,許多城市的發動機停止運轉了,在三十多個小時后地球將會撞上木星,導致地球自行瓦解。他們的車被臨時征用為救援隊,和CN7-11救援隊展開了一系列的救援,當人們把全部發動機重啟后,聯合國和空間站宣布放棄人類,并播報:在七天之內,可和家人團圓,并進行最后的告別,空間站將會開始火種”計劃,即帶著三億精子卵尋找新的家園。所有的人類都準備回家團圓了,但是兩位主人公和CN7-11隊想到了一個拯救世界的方法,用火柴”點燃木星,木星上的波動會將地球推理軌道,其中一位主人公韓朵朵向世界動員,叫靠近他們的救援隊盡快趕來幫忙,這么多人的努力以及劉培強所在空間站的犧牲,地球被推離了木星,地球終于得救了。
看這部電影,我的心一直和主人公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擔心著主人公的擔心,萬一地球真的被毀了,那我們怎么辦?當事情得以解決,地球得救了,我的懸著的心才放下來,才覺得回到現實中來。雖然這部電影并不是真的,但是讓我知道了要對未來做好充足的準備,我們要愛護地球,做只有善沒有惡的人類,就算是真的被放棄了,但是我們只要出一點點力,說不定就成功了,一定要堅持不懈。
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篇8
電影開頭,劉培強和戶口的父子關系異常溫馨,十七年后,戶口心中一直責怪爸爸的過錯,從影片當中我們知道是迫不得已,可為什么不說出來解釋出來呢,如果早幾年解開心結,戶口怎么會倔強著出到地表,又怎么會發生這種事,看到韓子昂死去的片段真是超級心痛TT
最后成功的方案不是以色列科研團隊研究過并計算成功幾率幾乎為零的方案咩???
在全球播報流浪地球計劃已經失敗時,雖然知道后面有轉折,可莫斯所說的以色列科研團隊的智商難道比不過戶口一個人的回憶?
何況這是已經被否定的方案,僅僅各個行業的一個精英(可能算不上精英)加上最后救援的人們只需要出力量再加上一個“天才戶口”就能夠成為那零點幾的成功率,這一點我覺得實在太硬要科幻了……
中間與莫斯通話的時候,劉培強說了那么一段中國電影常用的話:我是一個父親以及省略一百字。這之后聯合國人員就開放了權限,這也太不負責遼…
同時,流浪地球計劃在聯合國竭盡全力的情況下實在無法繼續了,提出了新的方案計劃:火種計劃,空間站已經儲存了人類的精子以及所有動物物種以及億萬種植物種子,我認為是一個較為全面的計劃。
可是為了幾個人想拯救地球的熱忱,寧愿讓空間站存儲的所有東西毀滅,而去引爆木星表面,去實現幾率為零的“英雄理想”,主角光環還是肥腸強大的嚯(苦笑)
這一段可能是英雄主義的體現吧……
結尾的五個階段真的有人去實現嗎?
地表已經冰天雪地不成樣子,地下城里面在影片中并未交代糧食的來源,燃料的來源,當地球已經老化成這個模樣,還有資源能讓人們采取嗎?我想是很少的吧,那又有什么可以支撐人類一代又一代像影片中那樣在地下城過著滋潤的生活呢?
所以火種計劃是更能讓人類文明繼續繁衍下去的。如果選擇了火種是不是會有不同的更好的未來呢?
影片《流浪地球》觀后感篇9
選擇希望
“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當啟動發動機計劃失敗后,劉啟、李一一等選擇的是用火箭發動機點燃木星氫氣的計劃,當這個計劃也實現不了時,劉培強選擇的是犧牲自己用航天器燃料來點燃氫氣的計劃,正是因為對希望的堅持,對希望的不放棄,最后才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地球上的人類。
回家
家是溫暖的港灣,是我們大多數人愛的出發地和歸宿,對家的留戀是每個人都有的情懷。在得知地球將要毀滅的時候,劉啟和朵朵唯一的念頭就是“我要回家”,許許多多的救援隊員,他們也選擇趕回家中去陪伴親人。對家的愛、親人的愛必要時可以用生命去換回。社會是眾多家庭元素的集合,為了地球人類這個大家,劉培強不顧兒子的反對,犧牲自己的生命,義無反顧地駕駛航天器點燃氫氣,使得地球獲得重生。
安全教育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這句臺詞在電影中數次清楚地播報,縈繞在全國觀眾的耳邊,可見安全意識要成為我們工作的第一意識。學校須重視學生的安全工作。
文化教育
影片中有大量的硬科技,電動汽車、AI、離子發動機、領航員空間站、先進的武器、點燃氫氣推動地球等科技文化知識會激勵更多學生學好當前文化知識,為將來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規則意識
影片中的人物有諸多情節無視規則,弄虛作假,一意孤行。哥哥劉啟為了和妹妹升上地面,擾亂公共秩序,制造停電混亂;韓朵朵逃課;韓朵朵邊聽課邊吃泡泡糖;劉啟制作假的身份卡片、保暖服通過安檢;劉啟冒充姥爺韓子昂無證駕駛卡車;劉培強違反空間站的規定,非法喚醒,用酒瓶破壞并燒壞空間站設施。這些做法缺乏規則意識,未成年人觀影后會受到負面影響,可能會效仿其中的做法,對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不能起到正面的影響,學生觀影后有必要加以引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