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觀后感1400字
寫觀后感可以是一種社交活動,可以和其他人交流思想,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如何撰寫優秀的攀登者觀后感1400字?這里分享一些攀登者觀后感1400字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攀登者觀后感1400字篇1
今天提前觀看了電影《攀登者》,坦白說它帶給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點點。這是一部獻禮片,對此類影片似乎總有種模式化的印象,即“意義”是大于“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調動起了你所有的情緒:緊張、懵懂、心疼、難過、釋懷、振奮……再聯想到真實的時代事件,場燈亮起時,你還在那個故事里。
對于珠峰,作為普通人其實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約存在于地理課本和風光紀錄片,登山,那就更遙遠了。從普及知識意義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
再來講講片中兩段感情,在我看來是有著對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纓相識多年,雖中有分離但不曾忘記,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國梁和黑牡丹在珠峰大本營相識,有點一見鐘情的味道,年輕人的互生情愫雖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時候,他會默默給她拍照,洗出來放在房間的墻上,她會給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會因一點私心給他添了麻煩,當然還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兩人都青澀的可愛。這樣在完成國家登山任務過程中萌發的愛情之芽,并沒有最終得到花開圓滿的結果。
不同的是,李國梁終沒有機會對黑牡丹表達,他的愛全在那一張自己拼成的合影里,而徐纓,等到了不善表達的方五洲說“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難說,誰的遺憾更大一點,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兒”,珠峰見證無數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變,愛人在心里也會是一座山峰,他/她就在那兒。
然后就是攀登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過山車一樣,緊張到不行,有時甚至覺得都不敢呼吸,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氣氛推向高潮。毫不夸張,每個人都恰如其分,鮮明的展現了每個人物的性格。吳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氣場和鐵漢柔情,章子怡的徐纓是過硬的專業氣象保障是柔中帶剛,張譯的曲松林有執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國梁敢于擔當勇于犧牲……還有胡歌、陳龍、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羅布等所有主創,都讓我跟著他們體會人物的悲喜,跟著他們或流淚或歡呼。
最后,我要說我最愛的演員井柏然。今天之前,我從沒想過會為一部電影流這么多淚,也沒想過會因為一個角色而這么心痛。李國梁是有登山經驗的攝影師,所以有著艱巨任務。完整影像資料是登頂的必需證明,承載著兩代登山人的夢,井柏然的表演很準確,他對登山的熱血,對黑牡丹的動心,對曲松林的坦誠,還有主動請纓的魄力,都讓人物立住了,立體了。我看他反復拖輪胎、爬梯子、水中憋氣,我腦中反復的是他從梯子上摔下來擦破手掌的樣子,記得后來宣傳另一部電影時他手疼的拿不了話筒,可他依然沒有在任何地方提過這段,粉絲們都是在花絮出來后才知道。
井柏然現在還是不主動提受,因為他說這不值一提,演員最重要的是戲,為角色的付出都是應當的,觀眾看的是最后呈現好不好,而不是過程。我邊看邊哭邊在心里說,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國梁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臺階的喜悅之后,來得那么突然,快得我無法接受。我的淚水再次決堤,是為這個角色,他在的年華,擁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和登山能力、攝影能力,他離登頂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機和相機里的登山成果。不難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國梁尸體時那種悔恨,他哭喊的“我錯了”,是對方五洲說的,更是對這個年輕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還想到李國梁未說出的'那些話,覺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時去做啊,別等到來不及了才后悔。李國梁是有遺憾的,但他和無數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會消亡的。
就像主題歌里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絕頂只為國旗飄揚,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撐著他們克服了我們想象不到的困難,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們也不會忘了他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
攀登者觀后感1400字篇2
今天提前觀看了電影《攀登者》,坦白說它帶給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點點。這是一部獻禮片,對此類影片似乎總有種模式化的印象,即“意義”是大于“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調動起了你所有的情緒:緊張、懵懂、心疼、難過、釋懷、振奮……再聯想到真實的時代事件,場燈亮起時,你還在那個故事里。
對于珠峰,作為普通人其實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約存在于地理課本和風光紀錄片,登山,那就更遙遠了。從普及知識意義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
再來講講片中兩段感情,在我看來是有著對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纓相識多年,雖中有分離但不曾忘記,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國梁和黑牡丹在珠峰大本營相識,有點一見鐘情的味道,年輕人的互生情愫雖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時候,他會默默給她拍照,洗出來放在房間的墻上,她會給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會因一點私心給他添了麻煩,當然還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兩人都青澀的可愛。這樣在完成國家登山任務過程中萌發的愛情之芽,并沒有最終得到花開圓滿的結果。
不同的是,李國梁終沒有機會對黑牡丹表達,他的愛全在那一張自己拼成的合影里,而徐纓,等到了不善表達的方五洲說“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難說,誰的遺憾更大一點,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兒”,珠峰見證無數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變,愛人在心里也會是一座山峰,他/她就在那兒。
然后就是攀登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過山車一樣,緊張到不行,有時甚至覺得都不敢呼吸,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氣氛推向高潮。毫不夸張,每個人都恰如其分,鮮明的展現了每個人物的性格。吳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氣場和鐵漢柔情,章子怡的徐纓是過硬的專業氣象保障是柔中帶剛,張譯的曲松林有執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國梁敢于擔當勇于犧牲……還有胡歌、陳龍、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羅布等所有主創,都讓我跟著他們體會人物的悲喜,跟著他們或流淚或歡呼。
最后,我要說我最愛的演員井柏然。今天之前,我從沒想過會為一部電影流這么多淚,也沒想過會因為一個角色而這么心痛。李國梁是有登山經驗的攝影師,所以有著艱巨任務。完整影像資料是登頂的必需證明,承載著兩代登山人的夢,井柏然的表演很準確,他對登山的熱血,對黑牡丹的動心,對曲松林的坦誠,還有主動請纓的魄力,都讓人物立住了,立體了。我看他反復拖輪胎、爬梯子、水中憋氣,我腦中反復的是他從梯子上摔下來擦破手掌的樣子,記得后來宣傳另一部電影時他手疼的拿不了話筒,可他依然沒有在任何地方提過這段,粉絲們都是在花絮出來后才知道。
井柏然現在還是不主動提受,因為他說這不值一提,演員最重要的是戲,為角色的付出都是應當的,觀眾看的是最后呈現好不好,而不是過程。我邊看邊哭邊在心里說,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國梁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臺階的喜悅之后,來得那么突然,快得我無法接受。我的淚水再次決堤,是為這個角色,他在的年華,擁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和登山能力、攝影能力,他離登頂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機和相機里的登山成果。不難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國梁尸體時那種悔恨,他哭喊的“我錯了”,是對方五洲說的,更是對這個年輕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還想到李國梁未說出的那些話,覺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時去做啊,別等到來不及了才后悔。李國梁是有遺憾的,但他和無數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會消亡的。
就像主題歌里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絕頂只為國旗飄揚,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撐著他們克服了我們想象不到的困難,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們也不會忘了他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
攀登者觀后感1400字篇3
“每寸冰霜,每寸鋒芒,每一步都是信仰;往來絕壁,那道天梯,可以是我的肩膀。喜馬拉雅,暴風雪故鄉,她正在等我前往……”每次聽到這首由譚維維演唱的主題曲《攀登者》,我的內心不由得洶涌澎湃,腦海里反復回放著同名電影《攀登者》中的一幕幕畫面。
該片是一部國產冒險片,取材于中國登山隊1960年和1975年兩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真實歷史,在上映前就曾引發廣泛關注。影片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穆朗瑪峰發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一些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
在這之前,中國電影還沒有冒險這一類型的先例,無疑增加了拍攝的難度。慶幸的是,該片除了請到徐克與李仁港這對老搭檔,還迅速集合了一個強大的臺前幕后陣容。曾經親自采訪過這兩次登頂珠穆朗瑪峰人員的著名作家阿來,也為影片提供了四萬多字豐富素材的文學劇本。
熟悉那段歷史的觀眾應該知道,攀登珠穆朗瑪峰并不僅僅是攀登一座山那么簡單,它關涉領土歸屬、國民信心、國際形象,是政治任務,也是民族使命。所以,哪怕知道困難重重,也敢于迎難而上。“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勇攀高峰”,這便是中國的攀登精神。
影片以1960年這次登頂為背景,集中再現了1975年這次登頂中發生的故事。1975年登頂之所以重要,除了國際形象、國民信心、珠峰科考等因素外,編劇還設置了一個戲劇沖突,即1960年的那次登頂雖然屬實,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留下影像資料,所以國際登山界紛紛質疑,并不認可。1975年的登頂,便是中國登山隊重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契機。這樣豐富了登頂的動機,更為人性化。
可以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質條件艱苦的背景下,這兩項壯舉的實現很適合拍成熱血燃情的電影大片。該片起點高,意義非凡,從一開始就定下高概念類型大片的方向,登頂的過程當然需要盡最大可能真實還原,情節的跌宕、人物的曲線、動作特效場面等都很重要。
在視覺效果上,該片極具沖擊力,有壯美的珠峰,也有連環的險境,前后五次大場面都呈現得驚險刺激、震撼人心,讓觀眾直觀感受到珠峰的極寒、極陡、極險,凸顯出登山隊員不畏生死和不斷攀登的精神。
由于這類影片本身熱血冒險、充滿兄弟情,為了適當柔化單一的雄性氣息,該片有意突出方五洲與徐纓這對戀人,發生在紅色年代的情感戲融合登山過程的動作戲,就好比是冒險片里注入文藝片的氣息,這樣更加搶眼和有感染力。
方五洲與徐纓原本彼此相愛,但因為方五洲的沉默和退縮,使得他們生離多年。身為氣象學家的徐纓留學歸來后,為了給祖國作出貢獻,為了實現他的夢想,義無反顧加入登山隊。圓滿的是,她的使命完成了,預測出最佳的登頂時間,確保方五洲和隊員成功登頂;遺憾的是,她因為肺水腫頻頻吐血,死在了風雪中,心中的小愛沒有得到延續。
臨死之前,徐纓深情告白方五洲:我很慶幸,和你一起登珠峰,在我們之間的那座山,消失了,謝謝你讓我看到它,讓我們真正談了一次戀愛。她也終于聽到方五洲說出那句準備許久的話,說想要娶她,現在就要娶她。
當莊重而神圣的五星紅旗插在珠穆朗瑪峰頂,重新書寫了中國歷史,大家自豪而激動地歡呼,唯有方五洲實現為國登頂夢想的同時,也留下無限悲痛。
這樣的結局,不禁讓我感嘆中國的登山事業是幾代人用生命與鮮血鑄就,來之不易,尤顯珍貴。而該片傳遞的中國登山精神,是一次回望,是一次致敬,值得永遠被世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