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觀后感
觀后感的目的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評價和態度,同時也是一種學習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寫作水平。東周列國志觀后感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東周列國志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周列國志觀后感篇1
中華五千年歷史,有著豐富多彩的故事,有爾虞我詐的公,有智勇雙全的藺相如,還有狡詐猥瑣的驪姬,而這些人物都出現在《東周列國志》里,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藺相如,他機智勇敢,完璧歸趙,大義凜然,讓廉頗負荊請罪。
故事中趙惠文王買下了一個“和氏璧”,秦昭襄王想占為己有,派使者跟趙惠文王商量說:“秦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惠文王左右為難,大臣繆賢說:“有個門客叫藺相如,這人智勇雙全,我推薦他來做這事。”趙惠文王就派藺相如去出使秦國。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發現秦國并沒有交換的誠意,藺相如決定將自己的頭和璧一起撞到柱子上。有秦王擔心璧玉破碎,馬上改變態度,表現出很有誠意的樣子。藺相如看到這一情形,答應五天后再來交換。之后,他裝扮成了乞丐,把和氏璧送回到了趙國,廉頗不服藺相如的才能,決定羞辱他,但是在得知藺相如是為了顧及大全才忍辱負重,廉頗十分羞愧,負荊請罪,流傳至今。
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不是很像我們同學之間的關系嗎?有時,我們會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就爭,為了一點小小的榮譽就吵,這樣,不但會影響同學之間那珍貴的友情,甚至還可能會得不償失,常常出現的結局就是兩人都要接受批評,多不合算啊!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不能心中只有自己,而忽視大體局面。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應該要學會彼此關心,彼此幫助,讓我們身邊的人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東周列國志觀后感篇2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經史典籍,古文和白話夾雜,典故很多,閱讀難度很大。我幾次捧起這本書都是東挑西撿看幾回就放下了。今年暑假,我決定繼續讀這本書。慢慢地,終于讀懂了一些,并且想寫寫讀后感。
這本書以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為主線,描寫了從宣王中興到秦滅六國這段動蕩的歷史。當時列國爭雄,豪杰輩出,對于中華文明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書中涉及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如管仲相齊、重耳出亡、吳越爭霸等,還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小故事,如烽火戲諸侯、完璧歸趙、紙上談兵、毛遂自薦等。
當我讀到“石蠟大義滅親”時,我不禁感慨!石蠟的兒子石厚和為桓公的弟弟州吁和謀殺死了為桓公。州吁當了皇帝后戰火四起,民不聊生!石蠟對自己兒子的行為深惡痛絕。他設計把州吁和石蠟處死,國家才得以安寧。這和成語故事《大公無私》非常的相似。故事里的晉國官員祁黃羊,為了國家的利益,分別推薦他的仇人和兒子去不同的地方擔任不同的官職,并得到了百姓的好評!
石蠟和祁黃羊他們都熱愛自己的祖國,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但是現在有很多的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和平的國家里,不珍惜。為了個人的一些利益,去損害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生產出不安全的食品,毒害大家的健康。
我希望大家都能從國家利益出發,做一個大公無私的人。
東周列國志觀后感篇3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歷史書,它講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故事。既然是戰爭故事,那肯定就有許多人物:男女老少、勇敢的壯士、背叛者、聰明的君主、身強力壯的將軍……我喜歡聰明的晏嬰(晏子),他只用了兩個桃子,就除掉了其過三個兇猛的隱患;也喜歡不去的藺相如,他不畏強權,在關鍵時刻愿意獻出自己的生命;還喜歡正義的伍子胥,雖然他背叛了自己的國家。那個時候出了許多名人,就連孔丘(孔子)也是那時候的人呢!
不過有一點我不明白,那時候的人是那么愛殺人,就連自己國甚至自己的家人也說殺就殺。他們只要是覺得該殺,或者是報仇、嫉妒之類的,就隨意殺人。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生命的寶貴,自殺的也不少,自己一想不開,或者是自己沒有犯什么錯誤,殺了敵人,覺得自己也要同歸于盡,甚至是被別人懷疑了一下就自殺。連自己都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就不要怪別人殺你嘍!生命只有一次,你要用他為自己的國家作出貢獻,為什么說死就死,你自己死了你不覺得有什么損失,那你的家人呢?他們都會傷心的。罷、罷,現在說也來不及了!
戰爭,只會給更多的人帶來死亡,還會傷了兩個國家之間的和氣,所以,請停止吧!我不想再看血腥的場面,不想再看到更多的人死去。停止,是最好的選擇。
東周列國志觀后感篇4
同學們!一月不見,可曾想我馬慶原么?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書是《東周列國志》,相信很多同學都看過這本書,不少同學都寫了讀后感,現在,讓我來談談我對《東周列國志》的感受。
西周的最后一個皇帝“周幽王”為了褒姒的一笑竟大動干戈,點燃了烽火臺,弄得諸侯團團轉,結果敵人真的來了,他又點燃了烽火臺結果諸侯們一個都沒來導致了西周滅亡。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這和“狼來了”的性質不一樣么
《臥薪嘗膽》最讓我敬佩的人是越王勾踐。他在越過輔佐君主。一次,吳國為了報以前越國侵犯的仇,發兵伐越,結果大敗,后來吳國君主死后。波的兒夫差繼位吳王。他打敗越國后,越國勾踐求饒,吳國答應了。與施工見到了吳國養馬,而且整天穿著童仆的衣服,天天斬草料喂馬,還舔過夫差的大便,夫差見勾踐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對他的警惕。其實,他每天都要臥薪嘗膽,不忘國恥。就這樣,20年后,文中訓練的精兵終于滅了吳國。他那種短時忍辱,最后報仇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假如我們因為一時沖動而導致結果不堪設想時就完了。
最后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但他逼迫百姓們修建萬里長城,是百姓們感到絕望。后來陳勝和吳廣將軍舉行了農民起義,秦朝滅亡了。
從西周到秦朝,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沒有永恒的國家,也沒有永恒的皇帝,只有永恒的人民,還有永恒的忠臣,謝謝!這是我的理解。我們大后天見。
東周列國志觀后感篇5
讀完《東周列國志》這本書,使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從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五百多年的歷史,書中講述了一個特別有趣的故事,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由此滅亡,東周開始,周王朝從此漸漸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控制,諸侯之間為爭奪霸權,搶掠土地,進行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混戰。
讀完《東周列國志》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為人處事,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怎樣想辦法來解決,從而走出困境,從中也吸取了做人的智慧,學會了以理服人的辦法。
東周列國志觀后感篇6
我用半年時間通讀完畢,并將部分典故、詩詞摘錄存記。雖不能全記書中諸細節,但春秋大事略知一二。
該書講述了西周末年周宣王至嬴政“兼六國混一輿圖,號始皇建立郡縣”(公元前221年)五百多年的的歷史,內容相當豐富復雜,春秋戰國,征戰無休,朝立夕滅,弱肉強食,紛亂難記,英雄輩出,群星燦爛,思想光芒自射、智慧包融天地,強主強臣紛涌而現,弱國亦有爭食之分,宋魯亦有盟伯之機;列國之中,強臣多而英主少,將相并出,國尚可繼;列國后期,主暗臣強,文臣多為游說之士,經天緯地之相鮮有其出,而用兵設謀之將輩出,諸子百家產生。中華成語寶庫中將近半數的成語也出自這個時代。
《東周列國志》雖為演義小說,但史實以《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等為史料,以小說手法,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把“仁、義、忠、智、信”作為主旨反復弘揚,為古人立碑,為后人樹范,可謂“九分史實,一分虛構”,誠可作正史品讀。而名家點評、后人憑吊等均增加了閱讀趣味。前人作史時隱晦的點評,以“春秋筆法”深藏于文字中,作者恰將那些“暗礁”托出水面,引領讀者,種種是非善惡,忠好智愚,皆以“義”而演述,培植讀者浩然正氣。
“東周”時期是周王朝統治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勢力日益強大、我國奴隸社會進入末期的動蕩時代,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自此而始。這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諸侯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諸侯國大國爭霸的局面,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的“春秋五霸”。在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像祭足、管仲、百里奚、曹劌、孫武這樣著名的歷史人物,發生了“城濮之戰”這樣以弱勝強著名的古代戰例,也出現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奮圖強的諸侯國王。
東周列國志觀后感篇7
“荊軻刺秦王”這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吧。自從臺灣游學回來,我對“荊軻刺秦王”便有了極大的興趣。
在臺灣游學交流中,我們所表演的舞臺劇“荊軻刺秦王”與真正的歷史記載有什么區別呢?
戰國末年,燕太子丹十分憎恨秦王,于是招攬了許多勇士。太子丹經過田光先生的指點和引薦,認識了一位叫荊軻的勇士。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便想出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去見秦王,達到近距離刺殺的目的。
樊將軍知道此事后,毫不猶豫的拔劍自盡,太子丹悲痛萬分。易水河邊,樂師高漸離擊箸,荊軻唱歌,看到這里仿佛場景再現,讓人不由得悲壯萬分。
荊軻和副手秦舞陽來到咸陽宮。荊軻將人頭和地圖獻給秦王并按計劃實施刺殺行動,不料行動失敗,秦王用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最后,守衛進殿,將荊軻殺死。
這個歷史故事,讓我看到了太子丹的仁慈,不愿傷及無辜;看到了樊於期的豪邁——拔劍自盡;看到了荊軻的神勇、毫不畏懼。看到了秦王的武功高強,獨自面對荊軻。
令我記憶深刻的人物非荊軻莫屬。在他身上體現了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暴的精神,他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獻身的犧牲精神,將千古流芳。
此外,我還看到了歷史和劇本的差距。比如說:劇本編寫高漸離推薦的荊軻,而歷史卻記載田光舉薦的荊軻。又比如說:劇本上描述高漸離是燕國的大臣,而歷史卻記載高漸離只是擊箸的樂師。再比如說:劇本上寫了秦王刺殺了荊軻,而歷史上卻記載守衛殺了荊軻。歷史劇的改編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而真正的歷史卻不能篡改,我們要尊重祖輩的記載。
這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故事,已銘記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