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觀后感200字
觀后感可以作為一種交流的媒介,讓觀眾與朋友、家人、老師等分享自己的觀影體驗和感悟。小編給大家分享看見觀后感200字參考,方便大家參考看見觀后感200字怎么寫。
看見觀后感200字篇1
深藍色的封裝,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和幾位老人的合照,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是柴靜。無意間,在網上看見這本書,思索良久決定了買下它,不為其他,只為那封面上的微笑。本以為本書是一位記者輝煌一生的自捧,但事實往往出乎意料,她在這本書中寫下的是她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
從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我看見的是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成人禮。將近一周,匆匆看完了這本書,它給我最大的震撼與共鳴,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話語交鋒中正與逆的悖論。
在第二章《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中,走進非典病房內,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處那心若死灰不復溫的呢喃,更不是那個護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難中柴靜奮勇當先的決絕,“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個聲音告訴我,我必須知道。”霎時我的心臟猛地一頓,血液停了一秒。腦海中又回蕩起她的話語“我摸著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活著就是活著。在所有的災難中,這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第三章《雙城的創(chuàng)傷》里,“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節(jié)目會以無解來結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實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xiàn)才有多深。……雙城連續(xù)服毒事件調查到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故事最后的無解給我們以一種無能為力,但更多的是真實,柴靜是人,不是神。
第七章里,《山西!山西!》頗有文藝范的開篇層層遞進引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環(huán)保——污染!她用近乎于白描的語言,平鋪直述講:“山西省長誰來干,臨汾人民說了算”,“當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國土局的一個科長,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兩句話,給予了同為山西人的我一種深深的共鳴。
《看見》寫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思維性、邏輯性和真實性,引發(fā)了我們一個又一個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對一個個現(xiàn)實悲劇的無奈與無能為力。我想“中國夢”就是想要建立一個美好的烏托邦世界,讓這些悲劇不再重演吧,這是國人的夢,也是我的夢。終有一天我要站到足夠的高度,為著這業(yè)奉獻我的熱血與生命。這是我的夢也是中國夢!
看見觀后感200字篇2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于偶然,一個朋友推薦了《看見》這本書的視頻推廣會,覺得不錯,就想買本書來看看。恰巧有個朋友買了,就借過來拜讀一下。
書里的主線是以柴靜十年采訪的主要人和事為主線,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長。文章有堆砌的感覺,主線不是很清晰,有的時候她的感受會莫名其妙的插入進來,讓讀者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句話是講得采訪的人物還是她自己的感受,還是同事什么的,有點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過安頓的采訪,是關于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看柴靜的這本書跟安頓之前的書有點類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聞人物,不是柴靜這個人。
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家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里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么呢?從我的角度來說不好說,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之后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么,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于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zhàn)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著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著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里發(fā)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但比起蓋茨對慈善事業(yè)的捐助,他可能能影響的人是更多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蓋茨!世界上也只有一個蓋茨!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這次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看見觀后感200字篇3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chuàng)造并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么性感。我當時反復看了無數(shù)遍。
然后開始關注她的節(jié)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于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fā)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xiàn)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jié)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xiàn)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yè)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著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里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丑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xiàn),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并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并以不學習為榮。而后來走入社會發(fā)現(xiàn)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于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采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后呈現(xiàn)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見觀后感200字篇4
很喜歡柴靜的《看見》,讀此書,就好像看見一個女子的成長過程,從無知無畏的年少輕狂,到理解了解后的從容淡定;從初出茅廬的鋒芒畢露到而立歲月的內斂恬靜;從自以為是、過于用力的自我到冷靜自省、客觀自然的大我,沒有華麗和自我標榜,沒有夸大和說教,只是娓娓道來,只是不帶偏見的表述,卻自有動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豐富,如此深刻。
讀書的過程中,看見很多感同身受的段落和情緒、很多不約而同的體會和表達,還有一些我自我心里有但是卻被她說出來的通透。
比如她說“最練人的都是遭遇戰(zhàn)”,從我自我走過的路來說,這一點感同身受。剛剛畢業(yè)到第一個工作單位,強手如云,分配給我一個師傅,甩一個任務過來:要用我從來沒有用過的C在UNIX下寫一個財務報表程序,要求帶界面操作,C/S結構,客戶端和服務器端包括TCP/IP通信都自我搞定,甚至師傅帶我見過一次用戶以后需求也自我去和用戶討論確定,需要什么資料能夠列清單請師傅幫忙,但教你怎樣寫,沒門。就這樣明白了自我不懂的如此之多,明白了數(shù)據(jù)庫理論、操作系統(tǒng)理論、網絡理論但聯(lián)系實際如此之難,明白了現(xiàn)場應對用戶說出“不”字有多么需要智慧和勇氣,初生牛犢不怕虎,反正一個人在北京無牽無掛,辛苦也不怕,下班了不回宿舍,憋了一口氣,所有工作時光、業(yè)余時光都在機房里讀程序、寫程序,也沒有啥文檔,只能從師傅寫過的程序里尋找思路和套用函數(shù),把不明白的寫下來,第二天上班趕緊去問,有的問題師傅告訴你,有的估計太幼稚的問題師傅沒時光搭理,自我再琢磨。期間,在加班到很晚從公司下樓回宿舍時,在公司全體大會上置身于遍地程序高手甚至自我寫網絡元語的無敵高手中無所適從時,很多次想退縮,就好像她說:“我看著電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著,閑來無事,瞪著墻,永遠永遠。我強烈地羨慕她。”我
也是這樣羨慕著物業(yè)的保潔員與看大門的大爺。就這樣在2個月內完成了工作中的第一場遭遇戰(zhàn),比我4年在大學所學到的所有還要多,但也找回了自信,得到了認可,之后的工作任務,因為明白,因為懂得,所以敢于應對,敢于負責,漸入工作佳境,一飄過關斬將,順利選入金稅工程核心團隊。回頭看看,沒啥捷徑可走,碰上了,就全力以赴應對,全部心思都在事上,就會忘記了自我的小我。
比如她在書里說到非典中,在北海聽琴的感受,“琴聲有千災萬劫里的一點從容”,比較自我的經歷亦心有戚戚。畢業(yè)后初到北京,除了加班,閑來就喜歡一個人騎車到處游蕩,在西單的一個地下通道,一個全身灰色包裹的只剩眼睛露出來的年輕孩子,暢快淋漓的拉二胡“二泉映月”,悲而不怨,哀而不傷,一遍又一遍,我推著自行車停在他身邊就那樣聽,一遍又一遍,但覺得:琴聲中全然忘了這個世俗的世界,好像千百年來的輪回中流淌在骨血中的聲音。這是我此生目前為止聽到的最美的琴聲,與技巧無關,是音樂里說出話讓人心弦脈動。好像生活就是這樣,永遠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給你意料之外的驚喜,讓人心懷感激。
比如她說:“解,不是一扯兩斷,是需要找到線頭,以柔和手勢輕輕一抽,讓一切歸于本來就應。”這一點我亦深以為然:太用力了,反而無力。凡是需要解題不能急于求成,一味用蠻力,適得其反;需先仔細看,不帶任何成見偏見看,不斷探索找到根本所在,然后四兩撥千斤,一擊命中。
比如她說:“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只有當不只是關注自我并且認為“別人可能是對的”,才可能去看見,看見自我的位置,看見別人的亮點。如果太在乎自我,太有我了,就會偽,就會刻意,就會不自然,就會產生抱怨,就會蒙上偏見的面紗看別人、看組織、看社會,而其實:了解他人越多,個人的悲酸歡慨也就越不足道。“只有一個人歸屬于一件事,一群人,一個社會,才會有認同和發(fā)自內心去照顧它的愿望”,如此,能夠釋然而自然的與別人相處、生活,反而能夠找到自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做最好的自我。
已過不惑之年,人生除了不斷的加法之外,開始要有減法。人貴自知,做不到或實在不想做的事情,要開始學會說不,我更愿意把我手里已經接下來的事情盡自我的所能做到最好。就像柴靜在書里說的:“什么是幸福?這就是幸福,進步就是幸福。我的起點太低,所以用不著發(fā)愁別的,接下來幾十年要做的,只是讓自我從蒙昧中一點點解縛出來,這是一個窮盡一生也完不成的工作,想到這點就踏實了。”從此而后,人生在世最大的事就是看,不是聽說,不是辯白,是看,是看見,是理解,是寬容,然后伸展成長。
看見觀后感200字篇5
深藍色的封裝,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圍坐在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身旁,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愜意祥和的笑容,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柴靜。這本講述她本人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從2001年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記錄了她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也記錄了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過程。
在看這本書前,我沒認真去探究過一件事背后到底包含了多少東西,在這個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時代,讓我們失去了太多反思的機會,沒有去深層次的剖析,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表面,對一件事的看法也永遠停留在人云亦云,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自我,在工作中變得機械化,生活中變得冷漠化,就好像在看到《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這章中對非典時期的災情采訪時,我看到了在災情面前人的脆弱,頑強,看到了那些不顧生死的醫(yī)生、護士,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世界,看到了人類最原始的溫暖,這種震撼遠不是當時的新聞報道所能體現(xiàn),也不是未經深入剖析的我們所能體會,未經剖析的背后是我們看不到的真相,顯示的是我們的無知。想想看,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若我們不去反思,不去深層次剖析,我們又能看到什么,又靠什么去進步,當我們嘲笑他人無知時,我們自己是否也在被另一些人嘲笑。
在生活中,我們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個人,總是想把自己的感情、意識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個過程中,我們忘記了什么是客觀,什么是多角度看人,看事情。從《看見》中看,柴靜一直給人一種冷靜客觀的感覺,這或許是作為記者必須具備的,但即使是這樣的冷靜,這樣的沒有點綴和修飾的描述,也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在這些故事的描述過程中,她沒有把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她呈現(xiàn)給我們的只是客觀事實,其他所有的一切,由我們自己去涂色。
用《看見》書里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著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看見觀后感200字篇6
《看見》里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仿佛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了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現(xiàn)在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直這樣下去,舍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盡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里游蕩,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不過,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應該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擇標志性事件,只是選擇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賴,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并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別扭,也曾經閃過一絲放棄閱讀的念頭,不過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采訪,這就要求她必須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采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里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著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見觀后感200字篇7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寫了她在十年前當直播主播時的采訪每個故事的始末。也是她當直播記者酸甜苦辣的經歷,她從自己當記者開始寫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個溫暖的跳動就是活著;雙城創(chuàng)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討厭屈服;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認識而與;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事實就是如此;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邏輯自泥土中剝離;無能的力量;采訪時并郵件的互相探問;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陳虻不死。
從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實,要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和寬容別人。
用《看見》書里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著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通過讀柴靜《看見》一書的點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過于,看透了這個世界,卻依舊愛著它;有時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為,任性夠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這一頁該翻過去了;一個人良好的自我認知來源于對自己生活和情緒的掌控,來源于樂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從容的內心……讓我們在工作、家庭、社會都要擔當?shù)膲毫ο拢龅絻刃膱詮姡僖稽c抱怨,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猜忌,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浮躁,多一談定,少一煩惱,多一點快樂!因為,一個人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其實是由自己主宰和內心決定的!正如柴靜理解的幸福:即使開著破車只要前行就好!
胡適說:“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于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坐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