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葉問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觀眾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擅長領域,從而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有關葉問的觀后感規范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葉問的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有關葉問的觀后感篇1
《葉問》是一部武打片,但不僅僅是一部武打片,它講述的是正義與罪惡的對峙,是用大義寫下的鏗鏗鏘鏘的生命詩章。
葉問,是一個最新武學的武癡,更是一個深刻理解了武學精神的愛國志士。他用武術伸張著正義,他用武是弘揚著國威,他用武術扛起了振興中華的大旗。
在和平的年代,他時常與別人切磋武藝,憑借爐火純青的永春拳而享譽全城。在鄉下人來踢館時,并不開武館的他在情況所迫下答應比武,他先是一讓再讓,但后來兒子一句:“爸爸,你快出手吧,媽媽說你再不出手家里的東西就全碎了。”使他終于決定速戰速決了。一番猛攻逼得那人節節敗退,拼死反抗也都無濟于事,最終被打得落花流水。葉問此舉為這個城市贏回了尊嚴。
只可惜,好景不長。中國不久便被日本侵略,各個地區淪陷,正值戰禍亂世的中國民不聊生,慘死無數。而面對日軍無情的燒殺搶掠,淪為亡國奴的人們只是任祖國的身軀被日本的鐵蹄踐踏而無能為力。葉問一家的住所也被日本鬼子霸占,他們一件三口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也過著食不果腹的艱辛生活。
葉問眼看著自己的同胞們承受著日軍的肆意侮辱和蹂躪,看到朋友武癡林以及其他同伴死在他們的魔掌之中,他終于無法再忍受這種屈辱,毅然在日本人的比武場上一舉擊敗了是個日本人。在日本將軍問及他的名字時,他說:“我只是一個中國人。”他不是為了密而來的,他無視在那時勝比黃金的十袋米,撿起了帶來的半個地瓜和逝去的武者留下的濺滿鮮血的米,頭也不回的離開了比武場。
有關葉問的觀后感篇2
昨天,我看了《葉問4》這部電影,我覺得非常精彩,讓我印象深刻。
它講述了一代宗師葉問受弟子李小龍之邀來到了美國,為了救人卷入了當地的糾紛中。葉問發現很多美國人對華人及中華武術的歧視越來越深,甚至想移走唐人街,他挺身而出,與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決一死戰,最后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獲得了勝利。因此改變了美國人對華人及中華武術的看法,并使中華武術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門必修課。
這部片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中華武術的魅力,而是海外華人令人敬佩的民族氣節,他們身處異國,卻不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互幫互助,必要時為同胞挺身而出。這部片子里還有很多勵志的佳句“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信”,的確如此,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就算他是個天才,也會表現得膽怯、不堪一擊。
《葉問4》里面還包含父子之間的故事。葉問的兒子處于青春叛逆期,不愛上學、經常和同學打架,被學校開除,此時的葉問已患有癌癥,但他不想讓兒子擔心,對兒子隱瞞,去美國幫兒子找尋合適的學校。在美國,葉問發現家長好像過于約束自己的孩子,不支持他們個人愛好,想到兒子喜歡練拳,但自己之前卻和大多數家長一樣,一味只是逼著孩子讀書。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葉問想教兒子練拳,而自己已經是癌癥晚期,沒有過多的時間來教導,他又不能讓兒子放棄這門愛好,于是他把自己打木人樁的過程全部錄下來,讓兒子以后慢慢領略“詠春”的精髓。
作為習武之人,葉問和其他師傅也沒有忘記學武術的初心“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要站出來”,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把中華武術發揚光大。1972年葉問去世了,一代宗師結束了他那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
《葉問4》真是一部讓我受益終身的電影。
有關葉問的觀后感篇3
今天,我們看了一場電影,叫《葉問》,祖國在我心中——觀《葉問》有感作文。此時,我非常興奮。便在心中涌起一腔熱血。
·這場電影講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凡人,卻有著武功超凡的人,他就叫葉問。為國爭光,贏得了日本人的投降。我想:這中間的努力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出來,一定有著葉問的努力,和不怕苦,不怕困難的精神。當霍師傅向葉問切磋武功時,他拒絕了。因為他認為:學武功是保家為國,為老百姓打抱不平的。所以拒絕了。當來自鄉下的人來到佛山武館時,金山找卻把各個武館的館主給打趴在地了。因此,他很驕傲,說道:“在佛山武館,他找不到一個能打的。”然而,卻出乎他的意料。因為還有個葉問。于是,他便來到葉問家。當他們對打時,金山找用的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大刀,葉問則用的是一根普普通通的.雞毛毯子。很明顯,到最后一定是拿大刀的人贏了。可沒想到的是,居然是用雞毛毯子的人贏了。當日本人搶走了我們的大米和占去了我們的住宅時。此時,我們已經很餓了。需要大米,正在這時,武癡林卻去挑戰日本人了。聽說打敗一個日本人,可獲得一袋大米,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武癡林卻戰死了。這時,葉問很悲傷也很憤怒。于是,他大膽的對日本人三蒲說:“我要挑戰十個人。”頓時,我們被葉問的語言嚇出了冷汗。當三蒲回過頭看了看葉問,覺得他有點本事。就點了點頭。在臺上的葉問,他對日本人充滿了仇恨。所以在打斗的時候,葉問所用的招數幾乎招招至人于死地,觀后感《祖國在我心中——觀《葉問》有感作文》。似乎沒有一絲生的希望。以一敵十,不僅表現了是一種力量,更是表現了中國人的一種不怕困難,努力向上的精神。當三蒲戰葉問時,對他說了一句話,但這句話是對我們中國人的恥辱。說道:“你只許輸不許贏,贏了就打死你。”可在臺上的葉問,無法忘記日本人怎樣打死我們中國人的。所以,葉問沒有答應日本人的要求。最后,三蒲死了。日本人看到這般情景,便拔出搶來打葉問。正好,是李釗把葉問藏在了自己的家中。沒有被日本人發現。可見得,李釗是在保護葉問,同時也在保護國家。也算得上是愛國之人。
所謂愛國,在現實當中的我們要怎樣才能算的上愛國呢?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后回報祖國,這時本身應該做的,撿一張廢紙是愛國,在公共汽車上主動讓位這也是愛國,少做一件壞事這也是愛國。只要你將微笑迎接未來,將祖國放在心中,這就是對祖國最好的回報。
有關葉問的觀后感篇4
公司在五一前的這份厚禮,還是不錯,很少陪妻,借此機會,也可手牽手一次,重拾昨日的溫馨,其樂融融。
如果《葉問》是在日寇侵華時,彰顯了中華民族不甘屈辱的精神,一種民族意識的覺醒。那第《葉問2》則更突出了中華武術的貴在中和、不爭而爭的精髓。
這次由洪金寶親自操刀擔剛武指的《葉問2》顯然擺脫了第一部單打獨斗,但我個人還是更欣賞打斗細節的處理,因為在對打的細節才更能顯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我認為,《葉問2》成功之處在于很好把握的觀眾的需求,這部投資不高,據說票房已超過1億的電影可謂風光無限,在賺足了銀子之后,還捎帶給觀眾上了一課,讓你的“愛國情結”再一次盎然。
劇中的臺詞,“中華武術。貴在中和,不爭之爭;最終葉問說出的“人的職位有高低之分,但人格無貴賤之別”。喜劇元素洪金寶對胖兒子說的:你最金吃得越來越少了,當心這樣會瘦下去,雖有雕琢的痕跡,但卻充滿了生活情趣。
昨晚的影院掌聲不斷,當然,這些多是年青人或小孩。就其葉問愛國愛武愛家愛老婆愛徒弟而言,不失為一好師父。真實的情景,我沒去探究,但進影院是找樂的,捎帶還能悟到點東西最好,當然,對于影幕上葉問這個完美形象,還是有很多學習的地方,忽然覺得對自我的太太親人做得還不夠好,便想昨晚既有了歡樂,還悟到應多些愛心和職責。
群打的場面不夠嚴謹,不耐看,遠不及圓桌打斗精彩,就我個人喜好而言,我還是比較偏好洪金寶和甄子丹的圓桌對決場面,因為從功夫片角度來說,這樣兩個功夫片的代表人物在銀幕上的終極對決,估計以后是很難再見到了。如同當年的《功夫之王》中李連杰對成龍一樣,洪金寶對陣甄子丹不但噱頭十足,并且確實是給觀眾,異常是喜好功夫片的觀眾供給了一次難以忘懷的觀影體驗。另外在攝影、音效方面較第一部還是有了提高。
從結尾的第一部詠春拳對空手道,到《葉問2》國術對拳擊,不但避免了觀眾的視覺疲勞,相比《葉問》中葉問幾乎秒殺日本軍官的打斗場面,《葉問2》中葉問大戰英國拳王的場面就堪稱跌宕起伏了。較之而言,我倒覺得第一部的對打更精彩,表情更豐富。
有些遺憾的是釋小老和樊少皇沒出什么彩,
排除商業的成功,《葉問2》較第一部并沒有太大的突破,對于大部分電影觀眾來說,這樣的一部電影足夠激發他們的觀影熱情,能有所獲,便不錯了,畢竟,影片我不們不能苛求太多。
有關葉問的觀后感篇5
《葉問》留給大家的不僅僅僅是武打動作的精彩,它帶給我們的,該是一個武者與一位宗師站在當時的社會之下的職責感!我們是新中國下健康快樂成長的新一代,應對這樣的電影,我們除了感慨于他帶給我們的視覺享受之外,還更就應能夠記得祖國與民族賦予我們的職責,他不要求我們都去做一名武者,但他卻能讓我們銘記這樣的話,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努力去做一個對自我,對他人,對我們的祖國與民族有職責感的人。
《葉問》除了給我們帶來詠春拳的精彩表演外,還拋給了我們存在主義式的嚴肅命題。我們的傳統武學,被好萊塢拿去用威亞和電腦締造了“功夫之王”,喜歡“拿來主義”國產導演又活學活用地制成了諸多燒錢大片。當武打成為特技和噱頭后,張徹時代以“武”打出男兒熱血和俠氣的電影匆忙退場。如今,《葉問》藝術地再造了一個熱愛武術如生命的一代宗師形象,并試圖喚醒我們對中華武學的真正回憶,喚起我們對歷史的記憶,喚起我們對中華民族強烈的職責心。
《葉問》我看了三遍,在每一次的觀看中,我都會從中得到不一樣的收獲,第一遍我為眼花繚亂的中國功夫而喝彩,第二遍我對功夫背后的蕓蕓武者那短暫而跌宕的人生而感慨,最后這一遍是我和同學們一齊坐在教室里看的,也是這一遍,讓我看到了不一樣時代之下一的中國人,該為這個時代,為自已的國家承擔起什么樣的職責。
中國人尚武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真正有本事的人從不顯山露水,所謂真人不露相。一些個營營役役、半瓶子水晃蕩的武館師傅上門來切磋,葉問從容應對,手下絕對留情。直到出現了外來“和尚”金山找想在佛山開武館,踢館傷人,來勢洶洶。在他的眼里佛山的師傅們似乎都是魚腩,不堪一擊。洋洋得意之時被人潑了冷水才明白自我戰勝的原先但是是些草臺班子,真正的主角還沒有登場。就這樣一場找上門的打斗就這樣開始了。一個架勢一擺,一句“詠春,葉問”,直接點題,好戲那里才剛剛開始。習慣了不進攻只防守,眼看漂亮的家破了花瓶,翻了桌子,兒子出來說了句“爸爸,媽媽說你再不出手家里就全爛了。”才讓葉問挽起袖子真正和他過招,這一出手不要緊,打得人家抄了家伙,一副拼老命的樣貌。你拿長刀,我一雞毛撣子就夠了,上下翻飛,左右逢源,不乖不聽話不服氣就只好被打屁股。
這一片段,讓我們眼前的葉問形像突然高大起來。歷史的變遷終究是自我選取不了的。就算大宅被占,淪落到出賣苦力。為了妻子和孩子一家人能夠在一齊始終選取不把拳頭緊握。在日本人開在中國的武館中,直到親眼看見同胞的血染紅了用自我的勝利換回的一小袋米時,看到自已的同胞慘死到敵人的槍下時,葉問最后拳頭緊握,應對人面獸心的日本人大叫一聲“我挑戰10個”。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被揪緊了,那招招致人死地的狠勁是為同胞報仇,那兩眼的憤怒之光是為中國人爭氣。那一刻,我記住了詠春,記住了葉問,記住了一位武者,一個奮起的中國人。
有關葉問的觀后感篇6
這個電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小時候看的《霍元甲》《陳真》,擂臺上,我國武林精英屢遭外國選手挑釁,屢戰屢敗,武林被嘲笑,國人被藐視,忍無可忍之時,武林英雄現身,險勝對手,為國爭光。
武打片,不僅僅展示武術的手眼身法步的絕美,還表現武林英雄的精神,比如隱忍,比如博愛,比如愛國。電影院幾度響起掌聲,為葉問的高強武藝,為葉問戰勝美國空手道選手,教師們在為祖國的藝術鼓掌,為自我的愛國之心鼓掌。
葉問和美國選手的對決,其實是空手道和中國武術流派之詠春拳的較量。中國軍官堅持把武術引進來進行訓練,美國軍官只承認空手道。其實空手道的起源與中國武術關系密切,早期空手道被稱為“唐手”。如果當時的沖突是真的,美國軍官絕對不會想到,此刻的“ChineseKongfu”多么受世界青睞,好萊塢有多少的武打動作來自于中國武術,連美國迪士尼動畫片也引進中國武術題材拍攝《熊貓1》《熊貓2》。當然,那些只傳授武術給中國人反對教授外國人的華人,也絕對不會想到此刻的中國,有多少地方分布著跆拳道、空手道的學習場所。觀念的分歧,往往是因為不夠了解文化的滲透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電影也加入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成分,葉問與兒子葉正,美國中華會館萬會長和女兒之間,關于下一代的愛好及發展,作為長輩不等把自我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否則雙方都徒增煩惱,影響情感,最重要的是誤了孩子的前途。
電影的故事性還是很強的,葉問到美國為兒子找學校,與華人會館產生誤會,又無意遇到萬會長女兒與同學發生矛盾,繼而同學矛盾上升為民族沖突,當地移民局決定逮捕華人會館所有人,美國軍官與中國軍官意見分歧,美國軍官意欲和中國武林人士決一勝負……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每月一場電影,是一次團體休閑;每月一場電影,是一場視覺盛宴;每月一場電影,是一堂精品好課。
有關葉問的觀后感篇7
最近爸爸媽媽帶著我看了《葉問4》這部電影,是甄子丹老師主演的,因為在此之前我看過前三部,覺得每一部都很精彩,所以這次也非常的期待。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葉問為了兒子在海外學校就讀的事情。他只身來到美國唐人街,本來想請華人會長萬宗華寫封推薦信,卻沒想到卷入了民族事件當中。在當時那個年代,我們國家還比較落后,在美國當地生活的華人雖然很努力但不僅得不到尊重,還常常受到凌辱。比如影片當中反映出的幾代華工為了給美國修建鐵路,做出了很多的犧牲,可是美國政府一直都不承認他們的貢獻,還時常想把他們從華人街趕走。
而萬宗華會長為了維護華人利益在唐人街成立了華人會館,大家彼此照應、互相幫助。可是因為葉問的徒弟李小龍年輕氣盛,沒有和其他武館師傅們搞好關系,導致葉問沒有能夠給兒子拿到推薦信。本來心灰意冷的葉問都準備回國了,但無意中救下了被美國人凌辱的萬會長女兒,才讓劇情繼續發展下去。高潮部分是華人傳統節日中秋節那天,一幫反派們到唐人街鬧事,還借口非法移民問題抓走了很多人。幸虧葉問出手相救才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段,那個美國軍隊的大反派為了證明自己才是最厲害的,讓萬宗華會長和他決斗,結果把萬會長打傷了。葉問很是氣憤,為了維護我們華人的權益和尊嚴,不怕強大的對手,不顧個人的安危,毅然前往軍營去找大反派切磋,經過一場大戰,最終把他給KO掉了。之后萬會長和葉問冰釋前嫌,還給他兒子寫了推薦信。
看完這部影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告訴我們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特殊時期,大家更是要拋棄雜念牢牢地站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有力量去和外部勢力抗衡。還有就是要像影片中說的那樣,做人遇到不公義的事情就一定要站出來,不光是為別人,也是為了自己,維護民族大義敢于和不良行為做斗爭,葉問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