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觀后感
看完我和我的家鄉這部作品回來,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5篇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觀后感1
“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做家鄉。”
國慶期間,我們班新來的賀采同學的爸爸邀請我們幾位在校的同學一起去看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講述了五個與家鄉有關的故事,分別是《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后一課》《回鄉之路》和《神筆馬亮》;電影淚點很多,每個故事也有一個對應的主題——醫保,鄉村建設,下鄉支教,治沙與扶貧,讓我不禁感慨祖國這幾年的變化之大,發展之繁榮,進步之迅速;也讓我浮想聯翩。
電影開篇是《北京好人》,鄉土氣息濃重的表舅和大大咧咧的張北京,兩人之間的故事讓人啼笑皆非。濃濃的鄉土情,令我想起童年在鄉下時光的點點滴滴。
在萬物復蘇的春天,插完秧苗后,稻田里就冒出星星點點的綠,彰顯著生命力的旺盛,夜晚蛙聲陣陣,空氣中彌漫著草香,沁入心脾;在盛夏之夜,繁星點點,即使白天再怎么熱,夜晚也一定是涼爽的,搬一把椅子,在塔里乘涼,什么也不用做,就在椅子上,聽媽媽和外公外婆聊天,伴著蛐蛐的鳴叫。就這樣,歲月靜好;清秋時節,稻谷沉甸甸的,都被壓彎了腰,路過菜地時,剛好遇見村里人在摘菜,就順手砍了水果甘蔗遞給我。玉米也豐收了,經過晾曬之后,就很容易剝下來,我喜歡看外公剝玉米,速度很快,也喜歡推塔里曬著的玉米,或是踩在上面;深冬之時,南方也不會特別冷,一家人圍著火堆坐下,邊烤火邊話家常,偶爾會有火星四濺,屋頂上掛著臘肉香腸,炊煙裊裊,飄飄悠悠的……
家鄉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每當我回憶起家鄉,心中總充滿著溫暖和歡愉的感覺。
然而,最讓我觸動的是第四個故事《回鄉之路》,這是一個關于“治沙人”的故事。
當年的老師在黃沙滾滾的教室中上課,她期望每個孩子可以走出家鄉,改變命運。而離鄉的孩子們也不負老師的期望,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著,奮斗著,讓沙漠變綠洲,讓家鄉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為什么會這么觸動我的心弦?
對于游子來說,故鄉永遠是寄托思念的地方,走過萬水千山,走過流年歲月,無論在何處,“家”總是游子心中最惦記的地方。
算起來,我離家也有近3年了,從開始的不適應,到現在的習以為常。第一次自己坐飛機,第一次一個人出門,從南方到北方,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語言,熟悉過后,又是陌生的一切。自從離家后,和家人相聚的日子也逐漸少了起來,因為某些原因,偶爾假期只有15天,這么算下來,這3年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也不過半年。
我的家鄉,是一個鐘靈毓秀的地方,人杰地靈,山清水秀,發展也不錯,我常常希望能好好的逛一逛我的家鄉。
還有最后一個故事——《神筆馬亮》,講述了一個藝術家馬亮放棄國外深造的機會,去支援鄉村建設的故事。他那雙手,不僅可以熟練的使用畫筆,還會使用各種農具,他用畫筆裝飾著村莊,畫出了最真實的場景,這雙原本成就自己夢想的手,成就了更多人。
就像今年,疫情嚴重之時,在祖國大地上,正有千千萬萬雙手,堅守前線,保衛著萬家平安。
雖八十高齡,卻依舊奮斗于疫情一線的老院士;雖風華正茂,卻甘愿剪去心愛的長發,苦苦堅持的護士;或正值壯年,爭先恐后請愿的熱血男兒,那一聲聲的“不計報酬,不論生死”,那一個個紅彤彤的指印,那一箱箱急速送達的物資,無一不展現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可貴精神;守著祖國,守著家鄉的,是所有人!
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觀后感2
國慶、中秋雙節之際,為豐富公司員工生活和感受過節氛圍,電氣公司工會組織全體人員在假期間觀看《我和我的家鄉》。作為國慶檔期最熱門的一部電影,該劇收割了觀影者的大量笑容,也讓所有人喜中帶淚,眼淚所流露出的是對影片里小人物所展現出的偉大情懷最真實的感動。
該片通過《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后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五個故事單元,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展示了國家的富強是離不開祖國每一個人的努力和拼搏。每當在場景切換時,熒幕上出現的每一個人談到自己的家鄉都會熱情洋溢,充滿了驕傲并展現出對家鄉的思念,特別是在異鄉漂泊的游子,家鄉作為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它的模樣,它的味道,它的氣息,讓每一個人魂牽夢繞。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電影中的小人物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無名英雄。在年初疫情爆發期間,公司部分同事為了按期履約生產任務,舍棄了陪護家人的機會,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積極加入復工隊伍,克服一切困難,為保障公司生產正常運轉而主動作為。這些在我身邊默默付出辛勞的綠洲人同樣也是我學習榜樣。作為一名公司的后勤人員,能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公司的高質量發展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我感到光榮和幸運。
我來自安徽桐城,一個并不算富裕的小縣城,這幾年我的家鄉變化也是挺大的,交通比以前也方便多了,就在今年年底高鐵也要通車了。村子里的綠化也規整了,家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每個人都喜樂洋洋的。無數個這樣的家鄉構成了一個強大的中國,我的祖國,好山好水好地方,祝愿祖國更加富饒強大!
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觀后感3
趁著周末去看了最近好評如潮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影片用了五個篇章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家鄉的故事,滿滿的正能量,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很開心和家人一起觀看了這部電影,感動之余,更多的是震撼。
電影是由五段故事組合而成,分別講述了醫保、主題旅游帶動發展、鄉村支教、退耕還林、扶貧的故事。
《北京好人》。張北京和他的老鄉圍繞著社保看病和醫院斗智斗勇,最終發現他的老鄉也有社保,社保早已經進了農村。該片立意明確,反映了農村醫保改革的偉大成果。
《天上掉下個UFO》。這個故事取景于貴州黔南,講的是村支書為了增加收入借著UFO發展旅游業,講了各個地區都在建設特色新農村,以此來吸引游客,推動經濟。敘事結構比較詼諧,科技興國的立意也很有意義。
《最后一課》。一個年邁的老教師以及一副凌亂的畫體現出知識的重要,老師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下鄉支教的,最后,在“孩子”們的幫助下,恢復了一堂過去的課,描述時代變遷下老師與學生的情感,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下家鄉的改變。
《回鄉之路》。講述了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治理。風沙會摧毀一個村莊,但卻磨滅不了一個群體堅定的意志。喬樹林看似滑稽且搞笑,但恰恰就是這么一個誰都不屑一顧的人,為家鄉的發展和沙漠的治理,做出了重大貢獻!
《神筆馬亮》。是成家立業還是參與到脫貧攻堅戰當中為國家做貢獻,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有這樣的困惑,馬亮沒有去俄羅斯而是選擇了一個貧困的小山村,在馬亮的幫助下,茴香村村民都富起來了,變成了以稻田畫為主的旅游度假村。
這些年,家鄉的路由泥路變成沙子路再到水泥路,家里喝的水由水池儲蓄變成山泉自來水,家里通向其他城市的路也由彎彎曲曲的山路變成一條條經過架高橋、穿隧道而組建起來的高速公路,電影在感動中落下帷幕。從離開家鄉,到回到家鄉,再建設家鄉,我們一代一代人要接過先輩們的接力棒。建設我們可愛的家園,靠我們的雙手不懈的奮斗,我們的家鄉一定會更加美好!
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觀后感4
伴著《我的祖國》的旋律,影片開始。
全片分為五個篇章。看多了排名不分先后,決心跟隨內心,給出排名。
《回鄉之路》《神筆馬亮》《最后一課》《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
先說《回鄉之路》吧。從最開始的以為是騙子,到中間的人稱“中國首富”,再到最后的綠化致富帶頭人,這是一個劇情不是按照我設想的“第一方案”走的,或者說,另外四個故事,我第一時間就猜對了故事的走向和結局。同時這個故事,也是讓我流淚的故事。所以說淚點也是打分的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
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花錢降了個倉。”
接下來是《神筆馬亮》。沈騰飾演的主人公,放棄了更好的前程,選擇回到家鄉做書記,將自己的所學所想所感與家鄉的建設相結合,為家鄉的發展加磚添瓦。為如果將結尾升華主題那一段的語句稍作修改,也許名次能到第一也未可知。
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農村沒有不透風的墻,所以我就先告訴大伙兒了。”
接下來是《最后一課》。老實說,前半段我沒什么感覺。直到范偉飾演的老師在雨中奔跑,摔倒,我無來由的想起了我的外公。最后部分,我又無感了。可惜了第四的《北京好人》,如果沒有回憶的加成,你應該是第三。
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變化太大了,我們回不去了。”
再接下來是《北京好人》。這段的問題,是那滴答嘟噠的聲音,我聽著難受。我們的葛優葛大爺,為省買車錢,想了個讓表舅冒用自己社保卡的法子,一陣解放天性之后,差點把自己送上了手術臺。
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扎的真好,一點兒都不疼。”
最后是《天上掉下個UFO》。好章節好故事,只是我沒有共鳴。有人說是唐人街探案組合來這戲里給《唐人街探案3》來做宣傳,有人說外星人組合是拍外星人有癮了。我是都沒這么覺得,看個電影,想這些有的沒有,有什么意思。
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靠著UFO,當然要吃外星人了嘛。”
都是好故事,只能說每個人的經歷,所處的環境不甚相同,不是每一個故事都能得到共鳴。畢竟,你的家鄉,是你獨一無二的家鄉,不是我的家鄉。我的家鄉,也是我獨一無二的家鄉,不是你的。
伴著《我的祖國》的旋律,影片結束。如果是上語文課,一定是要回答收尾呼應的吧?
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觀后感5
艾青說,“我為什么時常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在機關黨委的組織下,和同事一道觀看了《我和我的家鄉》,平凡的普通人物,簡單的故事情節,卻讓我久久不能平息,心潮起伏,對這句詩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
影片由五個小故事組成,演繹這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一個個家鄉的故事。《北京好人》里的張北京,為了給舅舅治病,冒名使用醫保卡。而殊不知在北京漂泊的異鄉人,其實家鄉也有醫保卡了,看病也不用愁了。《天上掉下個UFO》中的村長王守正、商人王出奇和農民發明家黃大寶,雖各懷“鬼胎”,但都有一個讓家鄉變得更好的想法。最后,農村旅游搞得熱火朝天,村民們喜笑顏開。《最后一課》中一個越洋電話,使得熱心的村民自編自導一場28年前的最后一節課,既展現村民的熱情,也表現出了家鄉的巨大變化。《回鄉之路》則以一個獨特視角展示“沙地蘋果”經銷商喬樹林的艱辛與不易,他兒子的一席話讓人不僅潸然淚下,還讓故事情節大反轉。《神筆馬亮》的馬書記,為了給家鄉做點事,放棄了出國深造,瞞著妻子,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帶領村民致富......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講述了中國大地上的家鄉故事,展示脫貧攻堅成果,抒發人們的對家鄉的熱愛和偉大的家國情懷。
家鄉是生養、哺育我們的地方,生于斯長于斯。多少年后,無論你去向何處、身處何方,無論志得意滿、落魄彷徨,家鄉都會是你內心最為柔軟的地方。無論怎樣,你都忘不了那個曾經養育你的地方。無論天涯海角,你總會想落葉歸根,回到生你養你的地方,素以家鄉情結重和歸根觀念強而著稱。從“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到“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的借物抒情;從“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到“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羈旅之思;從“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歸鄉喟嘆。古詩詞中家國之思、家鄉之戀的名句佳句,不勝枚舉,滿滿的都是古人對自己對家鄉摯愛和眷念,對家人朋友的祝福和祈愿。
說到家鄉,我也有我對家鄉的記憶,就是年少時唱過的歌詞,“我的家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但是,這是多年前記憶中的家鄉。現在我的家鄉,已經像電影中的家鄉一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家家戶戶修樓房、買小車,老人們都笑逐顏開,新農村一派新氣象。也如同電影中的情境一樣,農村醫保體系健全,有了新農合,看病不再難了;鄉村農家樂興起,農民錢包鼓起來了;農村教育大變樣,免費午餐、住校免費,孩子們讀書不再難......脫貧攻堅事業發展,家鄉變遷鄉村變美,生活富裕日子開心,過去的貧窮與落后沒有了,有的只是多彩多姿、喜笑顏開、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家鄉的變化,祖國的強大,幸福的生活,我們應該感謝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我們應該為身處在這樣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倍感自豪。但是,我們作為新時代的見證者、親歷者,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捍衛者,我們也應該主動把自己和祖國的命運緊密融合在一起。尤其在當下,國際風云變幻,我們國家正在經歷前所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應該與危機之中尋新機,于變局之中謀新局,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努力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出貢獻,讓我們的家鄉更加美好,更加更加富強,民族更興旺,把“我和我的家鄉”的故事演繹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