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靈奇旅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心靈奇旅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心靈奇旅觀后感1
看完《心靈奇旅》這部片子,我非但沒有生出一絲“喬伊之頓悟”,也沒有感覺到半分“二十二之迷失”。
也許是冬天太冷,我太清醒。
皮克斯這部關乎“生死熱愛”的作品,有一個精巧的架構,有一個恢宏的主題,然而卻不能使人信服:一部淺嘗輒止的成人童話。 《奇旅》為了呈現出“打動人心”的電影語言,不惜人為將斑斕繁復的俗世生活割裂成互為孤島的兩種形態。事實上,影片中的絕對化的人物模型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模糊了作品想要傳達的意旨。 全片使我震撼的是喬伊滿懷恐懼,走在通往生之彼岸的無盡天階:幽暗狹長,不可回溯。個體被宿命之神裹挾,于此生死之際,喬伊充滿了恐懼,但他無能為力。
接下來,《奇旅》卻打破了“人死不能復生”的鐵律,賦予喬伊“二次生命”,用一系列“經不起推敲”的、僅屬于電影程式化語言的迷之操作,使得喬伊醍醐灌頂,心性大變。 走出影院,從夢工廠回到現實中。基金經理,女音樂家,甚至喬伊本人,他們稱得上主流社會一分子,當他們達成一個階段目標時,有多大概率會陷入“再來喬伊”的困惑?日復一日在電腦前分析市場指數就會墜入迷失?達成一場堪稱完美的演出即刻心生厭倦?那我們如何解釋同樣出現于此片、對學習爵士樂心生退意,卻又如癡如醉地吹起了長號的女孩? 真實的生活場景往往卻是這樣的:基金經理用他們的智慧學識與千萬人分享了投資經驗進而獲取了巨大財富,音樂家(包括喬伊)用他們精湛的技藝帶給千萬人精神享受且收獲地位名利。有趣的是,什么人才有心欣賞一片樹葉的飛旋、一曲街頭藝人的彈唱、一份披薩餅的美味,當然可以是基金經理,音樂人,喬伊,也可以是蕓蕓眾生普羅大眾;但是,從某個角度來看,社會名流比普羅大眾更加具備“觀摩且享用俗世生活”的條件和能力。 如此看來,《奇旅》為了迎合電影預設的題意,先入為主的將“次要角色”標簽化。這使得電影看起來趨向幼稚化。 可以是美好的,星空下的向日葵可以是美好的,古老的十四行詩也可以是美好的——基金經理當然也可以在曲線中探索變幻美,音樂家當然也可以在弦樂中締造天籟美,喬伊和吹長號的小女孩也完全可以沉浸于他們的夢想之美。 一念及此,二十二的形象也就自然無法“立”起來了。
千百年的先賢圣者都無法撬動它冰封的心。人間活色生香的“一日旅行”就賦予了它“地球通行證”。這樣的二十二難道就是電影所要表現的“摒棄大而無當的理想、目標”、“活在當下”、“發現生活細節美”的二十二嗎?為什么看起來它更像一個只追求到人世遍享“口腹之欲”的迷失靈魂? 二十二嗤之以鼻的特蕾莎修女、林肯總統、拳王……多少人類精英,竟完敗給落葉披薩棒棒糖。
觀影過后,我不禁自問,貪戀“人間煙火色最撫凡人心”的二十二,就天然優越于《奇旅》中作為“工具人”一般存在,追尋藝術、真理、功名利祿的喬伊們?不知叔本華有沒有遇到二十二,他能夠得出二十二滿足于“人間一日游”的欲望是如何地有別于其它欲望嗎。 先入為主,捧一踩一,是這部皮克斯大動畫在邏輯上無法說服我的地方。 大漠孤煙直是美。清泉石上流也是美。在我看來,《心靈奇旅》用一個看似宏大的主題,贊美了明月松間照,但它另一方面顯然有所選擇地刻意地矮化了長河落日圓。
電影心靈奇旅觀后感2
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的人生意義是什么?這是哲學中常問的三個問題。許多哲學家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但卻沒有公認的標準答案。然而,我今天看了一部電影,令我對這三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心靈奇旅”。故事的主人公,喬納是一名中學音樂老師。但是他并不滿足于這個職業,因為他想當一名爵士樂手。這使得他和媽媽關系很差,因為媽媽一直想讓他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可喬納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著名的演奏樂手。終于,他的機會來了,他被邀請為一個著名樂隊的樂手。然而,他在興奮中卻掉進了井蓋,進入了通往天堂的通道——“生之彼岸”。
通往生之彼岸的人都已經去世,喬納也不例外。可他還惦記著那場演出,所以飛快地往回跑,試圖回到人間。在他奔跑的過程中,他掉入了“生之來處”。“生之來處”是新的生命的來源之地。要想從“生之來處”到達地球,新的生命需要領取自己的性格,并找到屬于自己的“火花”,合成地球通行證。為了找到火花,每一個新的生命都有一個導師。而落入“生之來處”的喬納被誤作為生命22號的導師。話說22號十分痛恨地球,因此不配合導師。已經有四百個導師幫助他尋找火花,卻都失敗了。可面對不想去地球的22號,卻給了喬納一個機會。于是,他們倆簽了一個協議:喬納將幫助22號合成地球通行證,然后22號把地球通行證給喬納。這樣喬納能回到地球,而22號可以再也不用回到地球了。
可麻煩的是,22號并沒有明顯的火花,所以他和喬納久久無法找到他的火花。于是,他們來到了忘我之境,去尋找一群拯救失去靈魂的人。在他們的幫助下,喬納順利的回到了地球,可是22號也掉到了地球上。戲劇性的是,22號附體到喬納身上,而喬納的靈魂竟附體到了一只貓身上。于是,他們找到了一個人,想舉行靈魂切換儀式。可就在準備切換靈魂時,22號卻因為依戀地球的生活而不愿再回到“生之來處”,他臨陣逃跑了,原來22號在地球短短的幾天,已經讓他徹底愛上了這里的生活。
在追趕22號的路程中,他們倆又再次回到了“生之來處”。回到“生之來處”后,眾人驚訝地發現22號竟然合成了地球通行證,雖然他依然沒有找到火花。按照當初的協定,22號只能把通行證給了喬納。喬納回到地球后,完成了那場所謂的“偉大演出”,這是他期盼了二十多年的目標,但當他達成目標后,并沒有感覺到有什么很大的改變,此時他才意識到,原來生活的意義未必是去完成目標,生活本身就很有意義。于是,他通過鋼琴回到了忘我之境,把地球通行證給了22號,希望22號能夠好好體驗地球的生活。
在故事中,22號并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火花——也就是生命的意義,可他想去生活,他熱愛生活,這也許比生命的意義更有價值。這也告訴了我們,在追求目標時千萬不要與生活失去了連接,要珍惜生活的每一刻。
電影心靈奇旅觀后感3
所以呢,靈魂對于一件事情的執著追求著實令人感動,為了自己的夢想付出一切,也并非是常人所及。
進入忘我之境,也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
說著放棄,咬咬牙,卻還是選擇了堅持。
這樣的生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到達。
可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過好自己當下的生活。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關心每一口咀嚼的美味,關心每一個精彩的展現,關心每一份快樂的來臨。
甚至是說,去關注那落下的一小片的樹葉。
榮辱衰敗,它的一生,不過是千百個循環之一,它的人生,也不過是相似下的結局。
可它完成了它本來的使命,進行了它應該去進行的人生,這樣的一切,至少對于個體來說,就已經是最大的意義。
哪有那么多的意義,哪里有那么多的目標可以去追求的呢?所追尋的,不過是好好生活,對于明天的一個企盼罷了。
好好生活下去吧。
電影心靈奇旅觀后感4
皮克斯在這部電影里,為我們構建了另一個宏大的世界,它就是生前世界。在去往地球之前,你需要在心靈學院接受性格的培養和火花的尋找。每一個小靈魂都需要注入他們的性格特點,然后帶著自己的使命與地球赴約。22號是這里的“問題學生”,他在心靈學院尋找了幾千年的火花,用行動告訴著所有靈魂,他對地球沒興趣。
可直到22號遇見了擁有夢想的喬。
喬想成為音樂家,可當喬在離實現夢想只差一步時,卻掉進井里意外死亡。他應該循規蹈矩的走向天階,可喬不愿接受,他奮力掙扎,掉進了心靈學院。他遇見了22號。一個想安穩,一個愿尋夢。誰也無法說服彼此,于是他們一起掉進了黑洞,飛向地球。在那里,22號用喬的身體感受世界。新鮮物披薩、理發店和棒棒糖、喬的母親對兒子的理解、街上飄落的樹葉,地鐵站的優美歌聲等等都打動了22號。而喬卻成了一只肥貓,陪22號繼續路過紐約城,路過那些對他來說常見的繁華。
他們倆個人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人生。22號的人生渾渾噩噩,沒有方向,只求安逸。而喬的人生火熱激昂,為了尋夢,奮力攀爬。可顯然,22號被這個世界的多彩徹徹底底地打動了,22號也重新點燃了千年以來被蒙上一層灰的夢想的力量。
但最后,兩個靈魂只有一個人能拿到地球勛章,繼續完成自己的人生。他們曾經為了這個名額爭奪、撕扯,心軟22號把機會給了喬,喬去轉了一圈,完成了音樂夢。可他擁有了自己傾盡所有、夢寐以求的那個夜晚,那個萬眾矚目的夜晚后,喬想到了22號,這是對他最大的打擊,也是最終讓他決定帶著屬于22號的那片紐約落葉,去尋找22號的理由。
喬把已經瘋魔的、失去目標的22號解救出來,讓他有了重生的機會。
我忘不了,喬看著22號飛向地球時欣慰的微笑。也忘不了,看著22號漸行漸遠時轉瞬即逝的笑容,喬并不是虛偽,而是他仍有一個普通人尋夢的心和對生的執念。
“每天都在重復同樣的事,日復一日。”這是他們乘紐約地鐵時,喬對22號說的話。這個畫面我印象非常深刻,細膩的線條組成在一起,勾勒出的是人們對世間美好已經麻木的狀態,是在社會漩渦里不屑而又不懈掙扎的普通人。可這也是生命的代價,我想說,其實一生中絢麗的時刻少之又少,多數都是攀爬的苦與累,可是人們還是愿意為了那些絢爛和閃耀,歷經風雨。這才是生的執念,生的樂趣。
故事結尾,心靈學院給了喬一次重生的機會,他可以去追尋他人生的意義,可以再次去創造自己。
不過,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如此幸運。不會有人反復給你創造靈魂和價值的空間,不會反復有人讓你得到地球勛章。所以,不要再自我否定、再偏執焦慮,享受現在人生的每一秒,哪怕平庸也不可墮落。“平庸”沒什么不好,世上沒有那么多偉人,沒有特定的目標,只追尋自己要的就好。
這是一部非常治愈的片子,貯藏著巨大的能量。別迷失自我,對生命得有點執念。
電影心靈奇旅觀后感5
20--年這部心靈大片真的是皮克斯動畫給大家送的一份新年厚禮,因為這樣一部電影,人們越來越往自己的內心去觀察: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們是為何而來?每一天我們是否真正活出了人生真正的價值?每一天,我們是否有認真對待生命本身。
這部電影從一開頭我就受到了觸動,那個在體制內的音樂老師一直沒能實現自己真正的爵士夢想,被迫屈從于社會的壓力,去做了一份安穩的中學音樂老師工作。他那一份對生命的渴望和激情,被一次能在爵士酒吧全然投入心流的演奏機會而被徹底激活。就在他活在自己人生當中最高光的時刻時,生命突然戛然而止。對生命的執著,讓他不斷想返回地球重活一遍。
看到這里時,我的眼睛不禁濕潤了,因為這多么像日常的我們。當我們每天做著自己不那么喜歡的工作時,心也沒有完全投入生命,我們不斷想象生活在他處,高光在他時,生活已經不在此時此刻。
此時電影里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登場,對生命完全沒有任何渴望的22號靈魂,在心靈學院里他找不到自己的生命火花,不愿意來到地球體驗生命,迷茫而且缺乏方向的他,無論他人用盡各種能激發活力和火花的方法,他都不為所動。
電影安排兩個人物交錯在互相幫助的劇情里,一個迷茫、一個執著,一個渴望、一個冷漠,卻在體驗生命本源當中找到了最佳的答案,來到地球活一回。
在活一回的生命機遇來到時,兩個人物都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曾經的執著的爵士樂手發現生命根本就不是為了實現某個目標,生命的本身就已經是奇跡的本身,活在當下就是生命全部的意義。另外一個迷茫的22號靈魂終于點燃了生命火花,就是緊緊擁抱生命的美好,體驗生命的美好。
這個電影讓我想到兩個點:第1個,牢記你為何而來?很多人都以為人生的全部意義是為了實現某個具體目標,為了達成某個職業夢想,為了賺到多少錢,為了贏得美好的伴侶,從表面上看,這也是確實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成功背后最有價值的其實是生命本身。
當你活著的時候,你就擁有了體驗這所有一切,創造一切的入場券和機會,所以好好的活活在生命的價值當中,珍惜生命,讓生命綻放全然的光彩,讓自己生命的每一刻都擁有全然的創造力。
另外一個點就是生命不要活在別人給你設定的限制中,當22號靈魂發現自己終于找到生命火花時,卻受制于他人對他的負面評價,他執著于他人負面的評價,被負面記憶緊緊困住,淪落為沒有激情的靈魂。
無論是誰,無論說了什么,都不是你的生命本身,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為真切的,請你真真切切感受生命本身吧。擁抱生命時,別人說什么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因為你才是自己生命的最終負責者。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生命為何而來,活著就是為了體驗生命的美好,給這個世界去獻禮,去啟發他人覺得生命美好的那個火花,活在自己全然的創造力心流里,這就已經是生命全部的意義。
將今天看電影之后所獲得的擁抱生命本身的創造力與激情、感動,回向給自己的目標和身邊的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