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最后一課段落觀后感
觀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讓人明白了無論身在何處,對家鄉的情感依然讓人魂牽夢縈,《我和我的家鄉》是由五個故事組成的喜劇片,通過不同地域的家鄉故事,通過喜劇的方式抒發人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情懷,展示了中國的脫貧攻堅成果。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我和我的家鄉最后一課段落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我和我的家鄉最后一課段落觀后感1
昨天,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一共由五個小故事組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個小故事《最后一課》。
《最后一課》主要講了一位在國外受教的中國老教師,在給學生上課中突然暈倒,被送往醫院后診斷為腦梗塞老年癡呆癥,記憶停留在了1942年,年輕時候在離開中國離開家鄉為學生上的最后一堂課時。于是教師的兒子為了完成父親的心愿,聯系到了當時家鄉的同學們給父親策劃一場當年上課的情景。同學們想盡了一切辦法還原那個時候,找了一間類似當年的破教室屋頂還會露雨,因為當天正在下雨,所以還找了各種打雷下雨的道具,找了一些村里的孩子作學生,這時正好老老師到了。可惜的是被一個同學的手機鈴聲響起給暴露了,老師腦子一下子蒙了回憶起了當年的所有事,當年的一個學生因為畫了一幅畫買不起顏料,老師在去給找顏料途中在大雨中摔倒了,顏料摔進了雨水里……于是老師發現現在的小村子都和原來截然不同了,而且看到了當年同學畫里的學校盡然真的建成了!這個小故事使我感受到那時候上學的不容易,老師不忘初心的傳統美德,突出了那些志愿支教老師愿意到貧困地區改變那些貧困孩子的命運。
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有搞笑,有感動,并且每個小故事都很有意義。致敬平凡又偉大的父祖輩們,沒有你們的甘于平凡,甘于奉獻,就沒有今天強大的祖國。祝我的家鄉越來越好,我的祖國日益強大!
我和我的家鄉最后一課段落觀后感2
十一假期,媽媽帶我看了《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整個電影被分為五個單元,用五個感人的故事,穿插起了一個個有笑有淚的美好故事。勾起了所有人都割舍不下的家鄉情懷,也帶我看到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看這個電影,剛開始在歡樂中爆笑,從第三個小故事開始,每個都非常戳中淚點,我被感動的落淚。
“最后一課”是最戳我淚點的,一個為家鄉培育出一個又一個優秀青年人的老教師,晚年的他因為得病患有間接性失憶癥,但他依舊不肯放棄自己去課堂講課的機會。而他的孩子為了喚起他的記憶,帶他回他曾經講課的鄉村課堂,去找尋他那段印象深刻的記憶。于是他曾經教育出的學生們商量出了一個“回到1992年”的計劃。在大家的精心安排下,范老師的記憶逐漸找回,也不負大家對恩師的一片知遇報答之恩。
正所謂師生情,一世恩,沒有當年老師的辛勤工作,不辭辛苦的教書育人,就沒有現在的我們。
電影里,不管是張北京,黃大寶,還是馬亮,他們只是普通人,過著普通的生活,但是他們又不普通,他們心系他人,在別人有困難時伸出援手,他們心系家鄉,為家鄉的發展絞盡腦汁,即使他們失去心愛的東西,即使他們放棄國外深造,即使他們錯過美好的感情,他們都無怨無悔,因為,在他們心中,付出就是快樂!
我和我的家鄉最后一課段落觀后感3
在看這部電影的前半段時,基本上都是非常搞笑的,到后面才懂得真正的意思。
第一個故事——北京好人,老北京關于醫保的一系列趣事,有笑有淚的張北京,有雪有肉的北京人。故事想講的是現在科技的進步讓農民也有了醫保,可以省錢看病了。
第二個故事——天上掉下個“悠—耐夫—No”,云貴高原上的開拓之路,草根發明家黃大寶的良苦用心有些惹人淚下的苦果。其實想表達的意義是,黃大寶為了一個人發明創造,職位跨越直線一公里,實際上要翻越幾座山的距離。
第三個故事——最后一課,支教老師跟學生。在老師忘了很多事,還是沒有忘了最后一課。當學生們也大了之后跟老師見面一切都變了模樣,唯有師生情還在。表達的是范老師想要的不是復原環境,他只是想家了。
第四個故事——回鄉之路,樹葉對根的情意,黃土高原、蘋果樹、新校舍,這可能是對那些西北孩子們來說最大的共同記憶了,老師的那句“出去學了本事,讓咱這兒變個樣。”所有人做到了,但其中一個人喬樹林,像是騙子的人,卻給家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說“我帶回來的是愛。”
第五個故事——神筆馬亮,那個關于一個本該吃文藝范的第一書記,瞞著懷孕的妻子,為了給農村經濟帶來發展,放棄了去國外進修的機會,帶鄉親致富,稻田話里都是對家的記憶,最終,妻子說“我要全家為你驕傲。”
其實這幾個故事都說明了每個人家鄉,在大家努力下,都在快速發展,這也是一種傳承。我們的家鄉,我們的祖國正在變得繁榮昌盛。
我和我的家鄉最后一課段落觀后感4
國慶期間,媽媽帶我看了一部非常有意義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通過《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后一課》《回鄉之路》和《神筆馬亮》五個篇章,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個地方的家鄉故事。透過停車場保安、外賣員、農民發明家、支教老師、扶貧干部等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一件件動人的事情,向我們展示了脫貧攻堅的喜人成果,展示了家鄉美好建設的背后,普通人的默默奉獻與堅守
《最后一課》讓我印象最深刻。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教師,他在生病后,記憶回到了在望溪村上最后一堂課的1992年。那時的望溪村貧困落后,而此時的小村莊已經發展成頗有名氣的旅游景點。村民們為了幫助為鄉村教育無私奉獻的支教老師,全村陪著生病的老師“恢復”當年的《最后一課》。支教老師把知識教給全村的孩子,孩子們通過學習改變了命運,從而把自己的家長建設得更美好。
看到這里,我倍受鼓舞。他們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好好學習,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這么好,怎能不努力呢?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珍惜每一堂課,長大以后通過自己的知識去建設家鄉,報效祖國。
同時,我也為生活在六安這個和諧而美麗的城市感到驕傲。自六安創建文明城市以來,街道上隨意停放的車輛不見了,瞧,它們都井然有序地停在車位里。道路上偶爾可見的垃圾不見了,大家都自覺把垃圾扔進垃圾桶,為美麗整潔的市容環境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在六安文明創建期間,我還多次自發參加“小小志愿者”活動,為奉獻在一線的環衛工人送綠豆湯、西瓜呢。最令我欣喜的是我的家鄉六安發展越來越來美,惠民工程也越來越健全。其中圖書館、科技館的建立,大大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
走出電影院,看著眼前的高樓大廈,看著車水馬龍的大街,看著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我真為家鄉的發展而感到自豪!
我和我的家鄉最后一課段落觀后感5
國慶假期我觀看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有五個單元: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后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他們分別講述了祖國東南西北中五個地方的主人公雖然離開了自己貧困的家鄉,但一直懷著愛國、報國、強國的信念,在異鄉拼搏奮斗事業有成后,回到自己的家鄉貢獻力量的故事。
在這五個故事中,《神筆馬亮》的故事讓我頗為感動,故事中的馬亮與我們口口相傳的故事—《神筆馬良》中的馬良都有著同一個理念,那就是通過自己的特長來扶貧攻堅,造福一方。在故事中,馬亮之前通過努力已經獲得了去俄羅斯藝術大學深造的錄取通知書,但當他獲知某鄉村急需他時,他毅然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機會,且內心十分愧疚地向已經懷孕的妻子隱瞞了真相,一心想著的是祖國這個“大家”。
到農村后,馬亮和群眾們很費勁的打造自己在俄羅斯進修的假象,就是既想在當地做貢獻,又要讓妻子安心。最后妻子在機緣巧合下發現了馬亮沒有去俄羅斯的真相,又氣又喜,氣的是馬亮一直在騙她,喜的是她看到了馬亮以栩栩如生的畫技和高超的藝術設計水平,推動了所在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得到了當地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最后她抱著馬亮奮力地喊:“我的丈夫是最了不起的藝術家!”,這體現了她終于明白了人民藝術家才是最偉大的,也體會到了丈夫馬亮對自己的良苦用心。
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一刻都不能分割。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要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自己的家鄉,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扎扎實實學好科學知識和技能本領,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保護視力,增強體質,長大后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
我和我的家鄉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