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1
電影《跨過鴨綠江》完整記錄了抗美援朝戰爭的過程,不僅全面展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對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整個抗美援朝戰爭過程,并將從戰前國際形勢快速變換,到板門店停戰協議簽署時的國際形勢變化巧妙融入影片中。東西兩線和五次戰役的全時空格局,以及防御戰、運動戰、陣地戰、坑道戰等多場不同特質的激烈戰斗,都在《跨過鴨綠江》中有著精準呈現。
為了全景還原抗美援朝戰爭,《跨過鴨綠江》以歷史為本,在影片的歷史縱深、國際視野、美學品格、史詩風范的基礎上,優化內容、打磨細節,基于歷史背景與事實,用靠近抗美援朝戰場真實的方式,讓觀眾更直觀地親歷慘烈震撼的戰火硝煙,感受愛國將士的豪情血性。
相較1956年上映的經典電影《上甘嶺》,《跨過鴨綠江》將上甘嶺戰役置于更為宏大的“立國之戰”史詩敘事中,從而使其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得到了更高維度的體現。不同于此前主旋律作品多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引發觀眾更深層次情感共鳴,《跨過鴨綠江》在聚焦戰場一線奮勇拼殺的戰士之余,也用筆力精準刻畫了細致刻畫了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蘇、美三國領導人的博弈,讓“上甘嶺戰役”不再僅僅只是戰場單一維度的呈現,多線敘事的角度也讓《跨過鴨綠江》增加了歷史縱深感,黃草嶺、飛虎山、三所里、松骨峰、長津湖、漢江、鐵原等多場標志性戰斗的細膩描摹,也讓《跨過鴨綠江》在全景還原歷史之余,更具歷史厚度。
影片中除了戰爭場景極力還原真實以外,出場的英雄人物事跡也經過了仔細考究、嚴絲合縫遵循史實,這使得電影有如一本“影像”歷史,讓觀眾在觀影時,對歷史擁有更加正確的認知。值得一提的是,《跨過鴨綠江》中數場毛澤東與彭德懷的戲份中,臺詞與歷史記載驚人一致,尤其是當彭德懷第四次戰役回國向主席報告說起毛岸英的犧牲時,主席強忍悲痛,淡淡說出了那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影片只用符合歷史的寥寥數筆,就勾勒出當時情景。
雖然主旋律題材近幾年在電影市場上博得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但如何更好地將主旋律故事和精神用電影載體表現出來,始終是院線電影的大課題。為此,《跨過鴨綠江》除了用全景還原抗美援朝戰役,更在制作過程中恪守歷史,只為將抗美援朝精神傳遞給觀眾。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2
這幾天在看抗美援朝記錄片,被志愿軍的精神和犧牲深深得感動著,他們確實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為了祖國的和平,很多人永遠的留在了朝鮮,上甘嶺戰役中,那些在坑道中咬著床單死去的傷員,那些一聲都不敢發出痛呼的傷員,黃繼光,邱少云,一個個鮮活的在我的腦袋中來回浮現,幾乎數次淚流滿面,最近我經常跟父親爭論,爭論人性中的自私,爭論天下皆為利,兩個人爭來爭去,現在我真為自己的淺薄和無知感到羞愧,但是其中我覺得欣慰的是,我說我愛我的祖國,愛這個社會,即便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很多現象都不值得去愛,但是,我們的父輩用自己的鮮血為我們換來現在的生活,我有什么資格不去愛她,與守護她呢,我的祖國人們勤勞,勇敢,聰明,努力,我又有什么資格去嫌棄她們呢?
父親老是說覺得活著真沒有意思,又說他活的也夠本了,家人不懂,抱怨父親說這樣的話至子女于何地,不懂現在的生活這樣富裕,這樣平穩,為何老是覺得活著沒有意思,而我突然好像稍微有點懂了,父親出生在1955年,他的三爺是烈士,他的爸爸從小就被日本人綁在吊繩上要他說出三爺的下落,父親因為生在烈士的家庭倍感驕傲,從小接受的都是這種精神,他的父輩的犧牲是為了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平等的活著,所以在父親的心目中,利益反而淡化,人性中的自私在這種大無畏的面前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爭執,我說的人性中的自私和涼薄他不是不懂。他是更加向往那樣的生活。
最可惜的是父親這一輩子沒有當兵,爺爺死的早,家里沒有壯勞力,他作為家里最大的孩子,必須和奶奶頂起這個家,他的一生,平淡安寧,但他心中一股火,一股精神,這股精神不在乎他是不是軍人,不在乎他能拿到多少錢,不在乎他現在吃什么東西,住什么房子,在家人輪番勸說和洗腦下,孤獨的支撐,倔強的站著,這就是我的父親,你說他傻么?不,那些為了抗戰勝利的人們都是這樣的,有這樣的信仰支撐著,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生活,這個多么寶貴,而我一度想要去改變他,再一次為自己的無知而感到羞愧。
現在社會發展太快,快的我們早就不提革命前輩,早就沒有了犧牲自我的精神,人性中的自私,趨利避害的本性,以及高速發展的社會,每個人都在想多掙點錢,多兩套房子,無可厚非,人的本性,但如果有一天國家需要我的話,我會二話不說的獻上我的生命。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3
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涌現了很多為了他人的安全而放棄自己的生命的英雄。
羅盛教也是其中之一,他是1950年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4月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任某部偵察連文書。一天,連觀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軍飛機轟炸,他冒著濃煙烈火,搶救出一位朝鮮老大娘和一名兒童。1952年1月2日晨,4名朝鮮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櫟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位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聲呼救。
羅盛教路經那里,聽到喊聲,立即向出事地點飛奔。他邊跑邊脫掉棉衣棉褲,冒著-20℃的嚴寒,縱身跳入冰窟,潛入水中找尋。他兩次把少年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圍冰層破裂,又跌入水中。幾經周折,他凍得全身發紫,渾身打顫,難以支撐,但仍以驚人的毅力再次潛入水中,用盡最后的力氣,把少年頂出水面。這時一名戰士趕到,遂將那位少年搶救上岸。他卻因力氣耗盡,無力浮出水面,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志愿軍為朝鮮人民付出了自己唯一的生命,這也證明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之深。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4
在鮮朝內戰爆發后,由于美國公然參戰,并一直北上,嚴重威脅到了我國的安全。在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商討下,決定派兵進入朝鮮,部隊名稱為“中國人民志愿軍”。
在部隊進入北朝鮮后,大部隊一直沒有讓美軍的偵察機發現。美軍也一直分東西兩線冒然北進。在美軍如此囂張的情況下,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決定立即發起第一次戰役,給美軍來個下馬威。此次作戰的計劃是這樣的:將走在最前頭的美韓軍精銳部隊用小服部隊吸引過來,引入戰斗預定區域,讓入朝的38軍,39軍,40軍,42軍中的39.40.42軍在云山圍住南朝鮮軍隊和美騎1師,再讓50軍,38軍各派一個團去阻擊向此方向進攻的援軍,38軍則插到敵人后面,背靠清川江阻擊敵人,以此完成圍殲任務。計劃制定完了,也就立既開始實施了。
當計劃實施一半時,南朝鮮軍就被我軍痛擊,但麥克阿瑟目中無人,依然十分自負,根本不把我軍放在眼里。續繼命令美軍北進。于是他們就完美地進入到了我軍的預定區域。除了38軍有一些失誤,沒有按時到過指定地點,放跑了不少的美軍外,在戰斗結束后發現戰果也十分顯著,把美軍嚇破了膽。
從美軍的失敗中,我們可以得出驕傲是美軍失敗了的一項主要原因。當然,周總理說過:“中國人民在面對侵略戰爭時是絕不會害怕的。”歷史上任何一次侵略戰爭總將會以失敗而告終。
V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5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英雄氣勢和“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的抗戰決心,是志愿軍戰士光輝形象的真實寫照,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奮發圖強、砥礪前行。
2020年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時,做出了要深入學習宣傳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指示。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更應繼承和發揚志愿軍將士浴血奮戰、不畏強敵的精神品格和舍生忘死、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體現新擔當、展現新作為,用實際行動譜寫新時代的“英雄贊歌”。
“兩腳熊熊趟烈火,渾身閃閃披彩虹”,讓骨頭比石頭還硬。“烈火真金”邱少云,在上甘嶺戰役中,被燃燒彈擊中,咬緊牙關,放棄自救,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用年輕的生命保住了全體潛伏戰士的生命安全。進入新時代,國際形勢和周邊環境復雜敏感、各項領域重大風險系數日益增加,給廣大黨員干部的政治信仰和紀律作風帶來嚴峻考驗。因此,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始終把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放在首位,把集體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經常對照黨規黨章檢視自己的思想言行,在任何時候,都讓黨組織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
“地陷進去獨身擋,天塌下來只手擎”,讓腰桿比槍桿還直。“肉身堵槍”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挺起胸膛,張開雙臂,撲向敵軍狂噴火舌的槍口,用年輕的生命為勝利開辟了前進的道路。進入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深化改革等重點難點工作在國家戰略部署下有序推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給廣大黨員干部的執政本領和責任擔當帶來重大挑戰。因此,黨員干部要在嚴峻的形勢和復雜的情況下,經風雨、見世面、練膽魄、壯筋骨、長才干,切實增強政務服務能力和研判決策水平,要敢于負責、勇于擔當,面對困難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險敢于挺身而出、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
“雙手拉燃導火索,怒目噴火熱血涌”,讓紅星比金星還亮。“戰斗英雄”楊根思,在小高嶺戰役中,身負重傷時毅然拉燃炸藥包的導火索,縱身向敵群沖去,用年輕的生命完成了切斷敵軍退路的任務。進入新時代,中國前所未有地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理念、中國道路的影響力顯著增強,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斗姿態,給廣大黨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前進力量。因此,廣大黨員干部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上,把自己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弄懂弄通弄透黨、人民群眾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堅定不移地擁護黨的領導,持之以恒地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6
歲月崢嶸,人民英雄鐫刻不滅印記;正道滄桑,抗美援朝精神激蕩磅礴力量。70年前的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70年后的10月19日,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展覽時明確強調,要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站在特殊的時間節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溫那段血與火交融的悲壯歷史,既是感悟中華兒女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炙熱家國情,也為緬懷中國人民志愿軍舍生忘死、奮勇抗爭的壯烈英雄事跡,更是要從捍衛正義、不畏強敵的民族集體記憶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這既是對英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對勝利最好的紀念。
高高飄揚的戰旗,是中華民族捍衛正義、維護和平的宣言書。“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新中國成立伊始,面對美國為首的17國聯合國軍入侵朝鮮、窺探中國的虎狼之心,中國決定出兵相助朝鮮,一聲令下,30萬中國人民志愿軍迅速集結,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譜寫了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斗爭詩篇,展現出中國人民捍衛正義、維護和平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抗美援朝戰爭,打贏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立國之戰”,打出了國威軍威、打出了信心勇氣,更打出了獨立自主、和平發展之路。
鮮紅炙熱的戰旗,是中華兒女保家衛國、血戰到底的集結令。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這場偉大的、正義的、人民的戰爭中,涌現出黃繼光、羅盛教、邱少云、楊根思等一批批愛國將領和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他們不畏強敵,頑強抵抗,殊死搏斗,憑借頑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生動展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不畏艱難、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精神和不懼犧牲、無私奉獻的崇高風范,體現了中華兒女捍衛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堅定信念,彰顯了不畏強權的民族品格和矢志不渝的民族精神。
歷史無言,精神不朽。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推動時代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克服艱難險阻、戰勝一切敵人的強大思想武器。今天,我們緬懷先烈、銘記偉大勝利,就是要高擎抗美援朝精神的火炬,以精神之光照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在捍衛正義、維護和平的時代使命中,在保家衛國、頑強斗爭的歷史責任中,抒寫無愧先烈、無愧人民、無愧時代的新篇章。讓我們攜手共進、奮力拼搏,用新事業新輝煌新成就,致敬所有抗美援朝英雄!致敬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