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最新觀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和我的家鄉》最新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我和我的家鄉》最新觀后感1
《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圍繞“東南西北中”五個地域的'家鄉和人物故事,講述了人與家鄉的故事,呈現的是小人物的大情懷,讓人感動。
五個故事各自都呈現出了豐富的人文色彩,而且與五組導演之前的作品都形成了有趣的互文與關聯。開篇的《北京好人》一如既往地穩,呈現的是高品質和人情味;《天上掉下個UFO》則是土味科幻;《最后一課》令人感動至深;《回鄉之路》拍出了大西北的風沙粗糲,結尾出現真實的治沙英雄照片非常感動;當壓軸的《神筆馬亮》,立足于新農村變化這個高點,拍出了很難得的地氣,看得出導演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述說著小人物的故事。是一部有笑有淚,闔家歡的電影。
當看到《最后一課》老師在雨中送顏料時,我感動哭了,是呀,老師的一個小小的鼓勵,能夠成為學生心里的種子,而這粒種子終將長成大樹,影響人一生。
《回鄉之路》拍攝的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接天連日的黃沙一眼望不到盡頭,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沙塵暴效果”。故事一開始就展示了主題,老師說:努力學習,將來讓這里變個樣。“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是當地的真實寫照,不少居民只好遠離家鄉,另謀生路。令人欣慰的是,這只是曾經的毛烏素沙漠,如今這片土地再不是寸草不生,而是綠樹蔥蔥、欣欣向榮,徹底改寫了“沙進人退”的歷史,都震驚于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變化離不開無數治沙英雄的辛苦付出,種樹治沙是他們共同的夢想。《回鄉之路》的主人公喬樹林也是一位種植蘋果樹的果商,“樹隱喻著頑強的生命力,即便人已經離去了,樹還在生長,回鄉的人一代又一代,這份鄉情也和大樹一樣,生生不息。”
2019年國慶節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通過七個歷史瞬間,點燃全民記憶,而2020年的國慶節《我和我的家鄉》作為“祖國”的姊妹篇,則縱橫五湖四海,通過五個家鄉故事,喚醒所有中國人內心深處最真摯、最樸實的故土情結,并以喜劇的形式呈現,讓人在笑聲與淚水中收獲感動與力量。
《我和我的家鄉》最新觀后感2
《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主要采用了多個故事的敘述手法,電影從“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旋律開始,通過《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后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五個場景,描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大地上的五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借助“醫療、科技、教育、環境、扶貧”五個情節展現了近年來中國社會家鄉飛速發展的景象。
準確的故事地點、生動的人物形象,具體的人物刻畫,接地氣的表達方式,既有笑點又有淚點。《北京好人》張北京和二舅聯手上演的雙簧、《神筆馬亮》中沈騰和馬麗之間的“網絡延遲”,讓影院里充滿了快活的氣氛;《最后一課》里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老教師老范時間認知停留在了支教生涯的“最后一課”、《回鄉之路》里的喬樹林靠著自己的執著和大家的幫助成功了沙地蘋果,成了治沙英雄,讓觀影的每一個人感動與敬佩。這些小人物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常常在歡笑中引爆淚點,就是因為這些人真切地存在我們身邊。小時候耳邊時常響起的“長大后報效祖國、回報家鄉”的諄諄教導在他們身上都得到實現。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年幼的我們,并不能切身體會到他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對“家鄉”這個名詞并沒有太多理解和感悟。長大后的我們,開始為了學業或生活在外奔波,走在異鄉的街頭,一句熟悉的方言,一道記憶深刻的美食都能勾起我們對家鄉的無限思念。此刻,“家鄉”在我們心里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它是我們心靈的依靠、感情的寄托。我想,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還是生活在當地的外鄉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華人,都對自己的家鄉有份難舍的情懷吧。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其實,不管我們身在何處,不管我們回去與否,家鄉就在那里,它永遠是我們最思念的地方。
《我和我的家鄉》最新觀后感3
去年的國慶節,我和表姐去電影院看了《我和我的祖國》,今年的國慶節我們去看了《我和我的家鄉》。
《我和我的家鄉》,一共講述了5個故事,分別是《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回鄉之路》、《最后一課》和《神筆馬亮》。
每個故事都有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但歸根結底都表達了人們對家鄉的向往與情懷。
雖然這5個故事都震撼了我,5個故事既有令觀眾捧腹大笑的瞬間,也有讓人感動淚奔的時刻,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神筆馬亮》。
《神筆馬亮》作為整部電影的壓軸之作,主要講述了馬亮收到賓美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毅然選擇違背妻子秋霞的意愿,前去自己的農村家鄉開展扶貧工作,在農村工作的他裝作在俄羅斯工作糊弄老婆。最后馬亮被秋霞發現真相后,秋霞因看到農村的面貌蒸蒸日上而選擇原諒馬亮,并支持馬亮。
《神筆馬亮》是一部讓你哭笑不得的好作品,你會笑著笑著笑花了眼,哭著哭著笑出了聲,讓你很是狼狽。
當看到視頻電話中與秋霞斗智斗勇的馬亮時,你會哈哈大笑;當看到穿著玩偶服的馬亮與來到他所扶貧的村子游玩的秋霞合影時,你會默感心酸;當看到馬亮即將被掌握多條證據的秋霞揭穿時,你會暗自緊張;當最后秋霞原諒并支持馬亮時,你會淚流滿面。
《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中的5個故事,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分別發生在我國的東、南、西、北、中地區,5個主人公,用他們的堅守使得他們的家鄉變得越來越美好。
家鄉是生我們養育我們的地方,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堅定的后盾,當家鄉養育了我們,成就了我們后,我們何嘗不應該加倍回報家鄉呢?為家鄉的建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和我的家鄉》最新觀后感4
十月一日,期待很久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了,它成功地把“家鄉”這種情懷,從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喚起,并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這部電影老少皆宜,又輕松又幽默,同時也帶來了無限的深思。簡單來說,就是不完美的小人物成就美麗家鄉的故事,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小角色、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展現了家鄉的變化。五個故事都圍繞民生問題,宛如一股清流,既令人愉悅又令人欣慰。在每段故事里,沒有完美的角色,卻都講述了一個完美的家鄉。
電影里的小人物、小故事,大時代、大主題,與其說是提升整體情節效果的需要,不如說是現實在電影中自然而然的投射。實際上,正是因為祖國不斷的崛起和強大,并在醫療、教育、旅游、環保、扶貧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影人才有底氣用一種輕松、活潑的方式來表現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變化,來闡釋普通人心中最深摯的家國情。每個人不論身在哪里,心里最難忘懷的總是自己的故土。當我們觀看《我和我的家鄉》,感受著電影中的每個人物、每個情節、每個故事,自己又何嘗不是劇中人。
大家常說起:“到不了的是遠方,回不去的是家鄉。”家鄉是生身和養育我們的地方,鄉愁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回憶和想念,當我們遭遇挫折和困難時,內心最深處總是藏著“我想家了”。“衣錦還鄉”、“落葉歸根”,其實就傳遞著中國人骨子里的家鄉情懷。作為國家的一名普通公民、企業的一名普通員工,或許我的力量很微小,但要力爭做一個有用的人,堅守心中理想信念,立足本職,在平凡的崗位上綻放出人生絢麗的火花,為家鄉、為祖國的美麗富強、繁榮昌盛貢獻微薄力量。
《我和我的家鄉》最新觀后感
5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許多該新年上映的電影在新年失約了,但在國慶,電影終于上映了,昨天晚上,我與一些同學去萬達看了《我和我的家鄉》。
一提到這個電影,是不是立馬想起了去年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不但這部電影名字與《我和我的祖國》相似,而且還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部電影都分了幾個故事,《我和我的家鄉》有五個故事,分別是《北京好人》、《最后一課》、《天上掉下個UFO》、《神筆馬良》、《回鄉之路》。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神筆馬良》,主人公馬亮可以去俄羅斯上一所好的美術學校,但他放棄了,他去了一座村莊扶貧,幫助那個村子成為旅游景點,但他一直沒有告訴老婆,一日他老婆正好去那個景點拍照,事情就這樣暴露了,但他老婆并沒有生氣,因為正是由馬亮這樣的人中國才會飛速發展。
像馬亮這樣默默無聞的人有許多,他們可以去大城市里找一個工作,平平穩穩的生活一輩子,但他們沒有,他們去中國的一些貧困的地方,發展地方的優點,脫下“貧困”帽子。在大山里的小村莊因為有大山的阻擋,交通不便,所以一些人一輩子就不會出山,村里人文化程度一般比城里人文化程度低,只會種田,這時就需要有人領著他們走向富裕,那個人就是像馬亮這樣的人,有山有水,這是城里沒法比的,村子就可以用這個優勢,發展旅游業。
不但這個故事好看,其他的也不錯,這五個故事講的都是一些在家鄉無私奉獻的人,我們也可以做一個這樣的人,這種人比那天整天大喊大叫我做了什么什么的人貢獻更大,他們舍己為人,讓別人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我和我的家鄉》最新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