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手老師》電影觀后有感
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手老師》電影觀后有感,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無手老師》電影觀后有感1
馬復興的名字雖曾耳聞,卻并未認真留意過。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下,也許是獲得信息的太過容易,曾經的感動和記憶往往淹沒在信息的大海,以至觀影之前,我已根本聯想不起無手老師跟馬復興的故事。
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有關馬復興事跡的簡介,這位自幼失去雙手卻勤奮好學、身殘志堅的下麻爾村小學教師,用他的堅韌執著和對孩子們的無私大愛,獻身教育事業三十多年,被譽為最美鄉村老師。電影“無手老師”根據馬復興的故事改編,真實講述了馬復興由一名殘疾少年成長為一名優秀鄉村教師的人生經歷。
馬老師的幾個情感片段使得主人公的銀幕形象豐滿真實,主人公馬復興和趙玉花第一次在花會上邂遇,馬復興和趙玉花新婚之夜的那一段調笑對白,馬復興在趙玉花轉正后的發脾氣鬧離婚和后來的和解復合,還有面對那位愛慕他的女同事冒失的表白而驚慌失措,雖然都是點到即止,卻也很好的表現了主人公干凈的靈魂和真摯善良的情感。
影片的重點,還是在講述馬復興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馬復興初上講臺的第一堂課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消除了人們對其能力的疑慮;為幫助貧困學生,他為孩子們買紙筆買書包買鞋子,花光工資還常在供銷社賒賬;為了勸回輟學的孩子,馬老師挨家挨戶的動員,四處奔走,受盡屈辱和誤解;為了查看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險些丟了性命。
馬復興的事跡其實也發生我們身邊,只是不那么典型,或許更平凡一些。
馬老師資助貧困學生,為孩子們買筆紙和買書包的片段,讓我想起了代過我一個學期初中化學課的王老師,王老師大約跟主人公差不多年齡吧,那一次我因繳不起3塊錢的學費,被校長擋在了大門外幾天,是王老師為我墊付了學費才得以重返教室,王老師其實長我并沒有幾歲,做代課老師也只有很短暫的時間,可惜我竟沒能再見面道聲謝啊。
由趙玉花老師民辦轉正與故事主人公鬧矛盾離婚的一場戲,忽然想起我的舅舅,一個先后做了十七年民辦教師卻沒有轉正的老人,年輕時為了他教書育人的理想也沒少跟舅媽吵過,白天教書備課,早晚田間勞作,早早地佝僂了腰背,如今八十多歲仍在鄉下務農的老舅,當每個月領到那三百多塊錢的民辦特補時的知足和自豪,常令我心生隱痛和愧意。
由馬復興的事跡,還想起同樣是身殘志堅典范的張海迪、史鐵生,想起靠撿破爛資助近百名貧困學生的劉盛蘭老人,想起貴州鄉村支教卻最終選擇留下的徐本禹,……。電影中的故事或許有一些藝術的加工,真實版的馬復興從教三十多年,付出了比正常人多得多的艱辛,小小電影或許無法承載吧。
同去觀影的凌工后來問我一個問題,電影中反復出現的那個小男孩掏墻洞的畫面,是在表達什么呢?哈哈,有點意思,我也注意到了這個細節,卻沒曾細想,似乎有解,又難于言說。
《無手老師》電影觀后有感2
周三,全校的老師一起去看了《無手老師》這部電影。聽名字,我以為是很煽情的電影,催淚彈的那種,故事本身確實很感人,電影卻沒有有很煽情的拍攝手法,而是比較寫實地講述了這個故事。主人公是失去雙手的高中生,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無法繼續上大學又失去勞動力基本就是喪失了生活的所有希望??梢韵胍姡诖迩f里受到了多少冷言冷語和異樣的眼神,甚至不是沒有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能當一個代課老師其實是很偶然的機遇,他拼命練習抓住了這個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我簡直無法想象他到底是怎么克服那些困難的,電影中只是呈現了他練習雙手寫字全部是鮮血的畫面,背后是多少個默默流血的日日夜夜。這種不放棄的精神和為了一個目標不懈努力的品質是現在的人們很缺乏的東西?;蛟S正是這種帶著點傻氣的堅持,才讓他成為一個不平凡的老師。因為這種堅持,他在第一次上課時就用粉筆字板書鎮住了調皮的學生;因為這種堅持,他千方百計地勸服家長不讓孩子輟學,拿出微薄的薪水幫學生墊付學費;因為這種堅持,他冒著暴雨沖進簡陋的校舍去搶救書本和課桌,還被砸傷了腦袋;因為這種堅持,他終于在很多年后走進大學的報告廳,寫下了我今天上了大學。
電影沒有為了煽情而煽情,時不時還能逗笑觀眾,可是我們還是會為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動,佩服這樣一個無手老師。他的故事不需要刻意渲染苦難的背景,因為他一定是一個內心強大有積極人生態度的人??纯此龅降目嚯y,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的困難,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呢。
《無手老師》電影觀后有感3
馬復興是一位愛崗敬業,一心一意抓教學的園丁,用自己無聲的行動在下麻爾村民的心目中樹起了一座豐碑,他是中國教師中的優秀代表,也是民族團結的橋梁紐帶,他獨特的人生體驗和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不但影響和激勵著他的學生,也激勵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每一位建設者。若要拍攝好這樣一個人物,我們編導者不深入這個行業之中,不懂得這個行業規律性的東西那是天方夜譚。我們曾觀摩了許多不同小學教師的課堂,但最能感動我們編導的還是馬復興老師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用樸素的語言告訴人們一個不凡的人生經歷……在我們尋找最適合的外景地、本片主場景的選擇就成了一大難題。
前期籌備之初,我就帶領劇組主創人員踏遍了青海境內的淺山和腦山地區,最后在湟中縣西堡鄉的鮑家溝村找到了本片較為合適的小學場景。同時,采訪過馬復興的家人、同事、學生,拜讀了馬復興老師精心設計的教案,只有這樣才能夠和馬復興老師對話,你才能夠在對話中找到你所需要的東西。經過一年多的深入體驗,劇作家和導演對劇中所有人物的刻畫找到了一種生命的元素,較為準確的設計了劇中人物的性格,沒有受到紀實新聞材料的羈絆和束縛,在原有的事跡基礎上能捭闔隨意地發揮和取悅人心的想像,使創作出來的作品讓人有如鯁在喉的同情和令人慚愧的震顫。
若說所謂的身殘志堅,馬復興的志向卻不是那么有遠大的抱負,他的思想抱負只是讓貧困的山區孩子不能輟學,希望通過自己的知識傳授讓家鄉不再如此貧瘠下去而已,另也只是想讓村民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沒有文化就沒有出路,全片沒有華而不實的走秀。馬復興這個人物是平凡的,所做的事情也是平凡的,但是在這么多平凡的事件中所折射的意義卻不是平凡普通的,那就是弱小的一方向根深強大的世俗和偏見的另一方的較量,是一種對意志的歌頌,對真情的禮贊。馬復興的敦厚、老支書的質樸、趙玉花的賢惠、周局長的務實、麻二蛋的懶散、陶娟子的善良,等等人物無不在觀眾面前得以淋漓盡致地呈現。想像導演及劇作家可能對該劇人物做了充分的了解和剖析,換句話說,你要拍攝這種行業性較強的影視作品,你就必須是半個專家,我想這就是規律、創作就是需要這樣的過程,這樣的體驗,這樣的經歷;就如同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時,把每個人物都進行了前期定性,心里有了堅實的概念。
《無手老師》電影觀后有感4
劇中最感人,最值得我們老師學習的是馬復興作為一位民辦教師,他在下麻爾小學工作期間,對來之不容易的教師工作的珍惜、投入,他善于學習,常常在沒課的時候去別的學校聽課學習。他潛意識里認為: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知識可以救國,使家國繁華興盛。因此,他為了流落在田間、街道、工廠等處的'失學兒童能夠重返校園,歷盡艱辛,吃盡苦頭,受盡屈辱,一家一家去做說客。為了人家的兒子能重返校園,被那孩子爸爸摔倒在泥坑里,為了給打工的孩子討要工資,被老板羞辱,把一把硬幣氣哼哼地仍在滿是沙粒和小石子的地上,對馬老師大聲吼道“撿呀!撿到了都是你的!”說完背著身得意地走了。
此時,馬老師沒有被羞辱嚇到,他沒有退卻,由于沒有雙手,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彎腰撿拾,馬老師跪在地上,先用兩只光禿禿的手臂合著去撿,可怎樣也撿不到一枚硬幣,最后,馬老師只得跪在地上,用嘴去撿,這類情形所展現出來的馬老師身上的品質讓我久久難以釋懷,我在想:“如果每位老師都有這類關愛流失兒童的行動,那就‘流失兒童’將會從字典中消失”。
還有,馬老師那種不計報酬、把每個月僅僅20元的工資全部用來捐給有困難的學生交學費、買書包等學習用品。其實,他的家庭也其實不富裕,在他媳婦為了轉正要給糧站教300斤公糧的時候,他的媽媽猶豫了要不要把這借來的食糧交給糧站,如果兒媳婦先轉正了會不會對她兒子馬復興帶來新的要挾,這些都給人真實的感覺,這部份內容導演都處理得很接地氣。
《無手老師》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勵志的電影,他不但合適老師看,也很合適每位家長陪著自己的學生看。
通過觀看這部電影,使我更加酷愛教育事業,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以馬老師為榜樣,更加關愛每位學生,與學生共同成長。只要付出,就一定會有滿滿的收獲!
《無手老師》電影觀后有感5
《無手老師》根據青海省湟中縣小學教師馬復興的感人事跡拍攝的。影片講述了馬復興小時候因為一次大火造成雙手截肢,從此成了無手的人,在孩童時被小朋友取笑,欺負;高考時,成績全班第一的他卻被班主任告知,不能填報志愿!理由是就是考上大學,將來也沒有單位接收!因此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也讓馬復興的生活希望破滅了,一個無手的人在大山中,在土地上他能干什么,他實在不知道活著還有什么意義!想輕生,去自殺,被及時救起。只能到山中放羊!
村支書找到他,缺一個代課老師,問他是否愿意,他因為無手猶豫,村支書又加以誘導:以后可以轉正的哦!馬復興的心活了,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積極準備,臨行前,媽媽囑咐他:我們無手要強過那些有手的!多么樸實的話語,也是母親的殷殷希望!
馬復興來到學校,校長把他帶到班級,學生們、村民們都很好奇,不知無手的他怎么寫字?只見他兩手抱著粉筆寫下了自己的簡介,又告訴學生這一節是美術課,接著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只振翅高飛的山鷹!這征服了學生也征服了村民!也再一次騰飛了自己的希望!
教學中他經常聽其它老師的課,因此結識了同是老師的妻子,收獲了愛情。山村的家長并不重視孩子上學,他們覺得孩子出去打工,一個月能掙上千元,而在學校里還要交學費!不僅生活貧窮,理念也極其落后!馬復興一個個去找回失學兒童,還要無償為他們墊上學費,買學習用品,每個月的工資都花在了學生身上,一心為學生著想!他告訴學生,只有學習知識,才能走出大山,得到更好的工作!
影片并沒有過多的鋪陳,而是選取幾個事例,以生動細致的情節和特定視角講述他與學生間的深情厚誼,讓我們感悟出什么是真誠奉獻,因此改變了山村孩子的命運!他也收獲了美麗的人生:被評為奧運火炬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作為一個教育者,要用自己的理念讓孩子們上學,要用自己的工資維持學生上學,要改變村民們現實的生存觀念!在當今的物質社會是多么難能可貴!令人敬佩的是,這名鄉村殘疾教師做到了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復興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