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花木蘭》的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花木蘭》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花木蘭》的觀后感1
小女子不才,對花木蘭的了解僅限于初中時學過的一篇課文《木蘭詩》外加一段“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豫劇,也曾努力尋找關于這位古代女英雄的點點滴滴,但一無所獲。近日在VCD出租點發現有《花木蘭》的影碟片,拿回家欣賞完之后,不禁感概頗多。
這部片子是美國迪斯尼公司花了五年多時間制作的。迪斯尼的金字招牌,再打上中國文化的旗號,這無疑是片子的賣座點。在頗為浪漫的氣氛中,一個古代女子替父從軍的壯烈故事,竟被改成了一個帶有輕喜劇色彩的愛情故事。我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幽默和想像力。
反觀中國電影,在高舉民族旗幟的同時,路也越走越窄,拍那種留長辮、養妻妾的電影已成為我們的獲獎招數。一些國產電影刻意展示風土人情,卻失掉了與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環境。
被譽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之首的張藝謀,前不久以總導演的身份攜《圖蘭多》全體演職人員浩浩蕩蕩殺將而來。此歌劇在太廟的演出異常成功,張藝謀也獲得了包括世界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在內的各界人士的好評。這表明,中國人完全能夠像美國人那樣與世界文化相融合。我們沒有必要拘泥于呆板的條條框框之中。
從《花木蘭》到《圖蘭多》,中國文化的一出一進說明文化需要兼容并蓄,這樣,才能在展現自我的同時讓欣賞者心悅誠服。
電影《花木蘭》的觀后感2
是誰,在那個刀光劍影的年代,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替父充軍;是誰,在外數十載,忠心報國,無奈只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誰,在多少個無眠之夜,囈囈夢語,想著,念著遠方的親人。她就是那個不懼生死,不顧情長,一個不平凡的女子—花木蘭。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是什么,讓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如此,如此這般地虛度年華!她那時本是處于一個如花的年代,她卻假扮男裝,代父從軍,保家衛國。可是大家別忘了,她是一個女子,她其實是不用去經歷那些打打殺殺、血肉橫飛的,古代女子應該在家里繡繡花、彈彈小曲兒之類的。可為了自己年邁的父親,她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明知道可能辭別后,再無期相見,卻還是踏上了那條布滿荊棘的路。
我仿佛還能依稀看見花木蘭在戰場上的英姿颯爽,聽見戰場上一聲聲響徹云霄的怒吼,豪氣沖天,慘叫聲此起彼伏!那血肉模糊,見證了一個女英雄的出處,巾幗斗須眉,誰說女子不如男?戰后,血染沙場,鐵甲戰袍上沾滿了鮮血,此刻,她終于勝利了。
凱旋歸來,高高在上的皇帝正坐在明堂內。皇帝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無欲無求,她只愿得一匹千里馬,快馬加鞭地速速回家。回到家后,脫下束縛她已久的戰袍。梳理打扮一番。同行的伙伴們都感到十分驚訝,這么多年,他們竟不知木蘭是一個女子!終于回到了從前那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日子。從此,木蘭又可以穿上美麗的裙裝,變成一個黃花姑娘。那朝思暮想的身影不在是夢想,那時活生生是人啊!終于可以不再聽那黃河流水鳴濺濺,取而代之的是那一聲聲和藹、溫馨的話語。
“花木蘭”這個名詞,這個人,以及她的事已經深深地刻在了人們心中!也許在多少個年后的今天,還會有人用花木蘭的事例來教育女兒,誰說女子不如男!要做就應該做一個堅如磐石,韌如柳絲的女子!
電影《花木蘭》的觀后感3
中國文化被別人搬上銀幕,親切,多少也有點別扭。根據中國故事改編的動畫片《花木蘭》,不僅看到了愛國愛家的閃光點,還挖掘出了屬于花木蘭自己的心路歷程,就是如何找到真實的自己,如何開發潛藏的能量。影片采用了大量寫意式的水墨畫作為背景。山水,花草,庭院,田野。色彩并不是迪士尼通常的那種濃重,而是完全模仿了水墨畫中的清淡。
當花木蘭發現自己永遠不可能做一個完美的賢妻良母時,外人否定她,認為她不能為家人爭光;家人則鼓勵她,希望她努力改變。是快樂地做自己?還是沮喪地迎合他人?可汗大規模的征兵,不得不讓木蘭做出了代父從軍的決定。
軍營的生活并不好過。每天從早到晚的耐力訓練,讓木蘭有些跟不上他人的腳步。但她從未放棄,還是相信,生活雖不美好,但也不是太糟糕。
戰場上,靠的不僅僅是力氣,有時候也得靠智慧。木蘭制造的雪崩,使軍隊勝利。當然,《花木蘭》中的木須,也是功臣之一。在人生的過程中,每個人總是不斷地在尋求自身的價值,這并不代表我們活在他人的眼光和掌聲之中,而是對自身的一種自我肯定。當木蘭都承認了自己其實只不過是假冒的時,她便接近了真實,因為她最終成就了最真實的自己。
終于,她為之努力,又發揮潛能的轉折點出現了,替父從軍、擊敗匈奴使她成了全民女英雄。
就像木須所說:“那是因為頭盔太臟了,我給你擦擦干凈。”也許再擦擦,我們就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發現自己的美與善良以及勇氣。在故事中能令人處處得到啟發。人,只有在發揮所長時,才能散發出強大的光芒。含苞待放的花朵,也有屬于它的春天。
電影《花木蘭》的觀后感4
這天,我們看了一場電影——《花木蘭》。
最后一節課是晚自習,一個長達一個小時的一個語文課,但這節課并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豐富有趣的。在學校看電影的經歷,再一次發生了,這感覺好極了。
小時,我就能隨口背出“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電影花木蘭跟學過的這首詩并不太相像,但也無妨,最終都襯托出花木蘭的英勇。看到這個電影,我腦海中浮現出“誰說女子不如兒男?”,“巾幗不讓須眉”這類的話。
電影中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木蘭家的祖先顯靈和小龍木須,小蟋蟀。他們的加入自是好的,讓傳統的情節發生了改變,故事更是一波三折,豐富了內容。切合我們發揮無限的想像力,突出主要人物。木蘭的小馬阿汗,它是一匹多么通人性的馬啊!當然,這些動物的加入也大大增強了影片中的趣味性。
當然,我還不忘說這篇影片的中國元素。其實,我認為最具有我們中華文化元素的是影片的主人公———花木蘭。花木蘭所穿的衣服,她的行為舉止這也是中國元素。最明顯的,當屬那古代的建筑以及古代慶祝的方式,如:舞龍舞獅。
這部影片讓很多人認為影片中的木蘭很吸引人,也許是因為她有時做事也會出錯,也生活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年代,這讓人覺得她是一個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的人,很真實。看完這部影片,我更對花木蘭這一形象而歌頌。我并不知道是不是有這么的一個人,但是,她的精神卻會被我們傳承下去。你的執著,你的忍耐,你的不屈,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電影《花木蘭》的觀后感5
在這個星期六,媽媽帶著我觀看了《花木蘭》這部電影。不過,看的不是以往的動畫片,而是由趙薇、陳坤、房祖名、李玖哲等明星演繹真人版花木蘭。
一開始,我對《花木蘭》這部電影不是特別期待,因為《花木蘭》誰都知道,誰都看過。但是不然,我在入座以后被電影的故事情節深深的吸引了,兩個小時的電影一晃就過去了,使自己真正感到花木蘭的偉大。她不僅替父參軍,體現了孝順,而且在戰場上不怕敵人,英勇頑強的作戰,體現了不怕犧牲的精神。而且有勇有謀,更知道如何愛兵、用兵,她是真正的女中豪杰。主演趙薇的生動表演更是體現了花木蘭鐵衣里的柔情。
在電影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花木蘭在遭遇毒龍、身中兩箭,但又在文泰的鼓舞下重新站起來的時站在矮臺上用嘶啞的聲音喊著說的:士兵可以叛我,將軍可以棄我,但我,花木蘭決不背叛國家,凜冽的北地胡風裊裊的南國炊煙為了家鄉的父老妻兒,我們永不屈服,絕不退讓。同樣,這個場景我也是極為喜歡:原本玩美的計劃,卻被大將軍的膽小怕事和一場毒龍破壞了。文泰在茫茫的沙塵嘶喊著:木蘭,木蘭,花木蘭。一聲聲,喊出的是心底的血。
電影中,還有一句極富有詩意的句子,這段話很美:
有人說,離家太遠,就會忘記故鄉;殺人太多,就會忘記自己。在戰場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無痕跡。如果那時候你愛上了一個人,希望會從泥土中重新綻放,熱烈的擁抱生命。
電影《花木蘭》的觀后感6
我們觀看了一部動畫片,名字叫《花木蘭》。
花木蘭從小就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知恩圖報,知道自己的父親年老體弱,如果去參軍的話就不可能再回來了。于是她不顧自己是個女孩子,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想想我們現在個個都是獨身子女,不愁吃、不愁穿,就像生長在蜜罐子里一樣。認為現在的一切都是父母應該為我們做的,根本感受不到這是父母對自己的愛。因此也就談不上去感恩了。
記得有一次,媽媽買了一只烤雞回來,等到晚上吃飯的時候,我發現最愛吃的雞翅膀不見了,于是就不高興了,向媽媽發起了脾氣:“媽媽,你為什么你偷偷把雞翅膀吃了,不留給我?”媽媽反問道:“為什么好吃的東西非要留給你先吃呢?孔融三歲就知道讓梨,你都已經上學了,怎么還不懂這個道理呢?”媽媽的話讓我啞口無言,想想自從上學以來,老師就一直教育我們要學會感恩,頓時感到羞愧萬分,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
從此以后,我就會有意識地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減輕他們的負擔。比如吃完飯后收拾餐桌,自己的`碗筷自己洗;有空的時候幫助媽媽理菜;父母累的時候幫他們捶背。這些事情雖然幫不上父母多大的忙,但是能讓父母感受到了我的心意,他們都說我長大了,變得懂事了。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匈奴人打了敗仗以后悄悄地混進城,把皇帝抓了起來,機智勇敢的花木蘭與戰友們齊心協力,解救了皇帝,同時也趕跑了匈奴人。我覺得花木蘭真的好勇敢,面對兇狠的敵人,一點兒也不害怕,反而顯得非常鎮定。想想自己要是在平時生活中遇到了歹徒或者小偷,準會害怕得要命,躲得遠遠的。再看看那些不顧個人安危,見義勇為的人,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電影《花木蘭》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公安奪冠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