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觀后感400字
熱播的檢察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終于落下帷幕,贏得了各方褒獎,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民的名義》中眾多案例,都不是偶然發生的,通過觀看《人民的名義》對我們有很大的警示,我們深深地感到增強防腐拒變的防范意識。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人民的名義》觀后感4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400字1
最近一部反腐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意外走“紅”了,不但收視率和好評度持續攀高,還贏得了一大幫“92中老年”網友鋪天蓋地的熱評。這部劇之所以能“紅”,除了劇情跌宕起伏、反腐題材勁爆、演員演技精湛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官場百態的藝術化再現,傳遞出了一種立黨為公、用權為民的正能量與價值觀。從這部劇的走“紅”,筆者得到了以下三點感悟。
權力需要監督,失去監督的權力,猶脫韁之野馬,必然滋生腐敗。劇中開篇就是某省會城市分管項目招商的副市長,在某高級酒店參加企業招商活動時觥籌交錯的場景,除了現場多個企業老板排隊敬酒以外,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就是這位副市長系著“LV”的皮帶,不禁讓人聯想到了“表哥”和“房姐”,而這位副市長果然也是貪腐的“人設”,劇情發展沒多久就“跑路”了。令人遺憾的是他因貪腐問題“跑路”后,當地黨委和監督部門竟然沒有事先察覺和控制。由此可見,黨內監督無禁區、無例外,無論職務高低,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無條件接受監督,同時還要從細微處發現干部貪腐的端倪,不能對領導干部平時的工作、生活表現沒有洞察,尤其是讓八小時以外的活動監管成為“南柯一夢”。誠然,當前黨內監督確實還存在某些薄弱環節,但在從嚴治黨的大背景和新常態下,我們的反腐制度會越來越健全,拒腐防變的“籬笆”也會越扎越緊,讓貪腐分子無處遁形。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黨員干部是不是真心干事,群眾往往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同時表現在行動上。從《人民的名義》開頭幾集放出的劇情來看,里面的領導干部可謂個個深藏不漏,角色的好壞也并不是一開始就能定義。其中“達康書記”一角就迅速引發了廣大網民的關注,筆者認為“達康書記”之所以能迅速圈粉,不光在于演員有演技,還在于這個角色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除了一心盯著“GDP”讓人覺得有些不妥以外,他雷厲風行、手段強硬,并且能辦實事,尤其是在處理大風廠“血拆事件”過程中,給老干部陳巖石披衣服、讓工人們先吃飯等情節,足以表明“達康書記”是一個實在人,這和劇中某些領導干部一心想著自己的升遷形成了鮮明對比。另外,大風廠之所以引發“血拆事件”,也和領導干部不關心民生、只想著政績甚至一心想著貪腐有很大關系。由此可見,忽略了民生甚至了民意,老百姓就會用另一種方式進行回應和懲罰,不管當多大的官,為人民服務才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為官一定要表里如一,兩面派的人生,只會一面更比一面壞。《人民的名義》刻畫了當前不少領導干部尤其是紀檢監察部門領導干部的正面形象,但也反映了貪腐干部的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兩面派作風。例如有的領導干部城府極深、滴水不漏;有的領導干部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甚至有的干部雖然平時騎自行車上班、住在老式公寓樓里吃著炸醬面,但在外卻有隱秘別墅,且藏有大量貪腐得來的現金。前兩年媒體披露的被查處的國家發改委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家中就藏有人民幣2億余元。這樣的干部可謂臺上臺下不一樣、人前人后“兩張皮”,影視劇和媒體曝光這樣的干部,能使我們睜大眼睛、辨明是非,時刻警醒自己不在思想上滑坡,不在行為上出軌。也只有摒棄丑惡、追求高尚,才能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才能正確對待自己手中的權力,時刻警惕糖衣炮彈的襲擊,保持干凈的心靈和清白的名聲,在平凡的崗位上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信任。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400字2
“2017反腐第一大劇”《人民的名義》正在湖南衛視熱播。該劇是一部當代檢察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以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為敘事主線,講述了當代檢察官維護公平正義和法制統一、查辦貪腐案件的故事。自播出以來,該劇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好評。
《 人民的名義》劇情格局宏大、抽絲剝繭、懸念迭起,又結合了當下的社會熱點,有許多創新和突破。不僅寫出了當下反腐斗爭的復雜性、艱巨性、多面性,還是黨和政府最新反腐力度和成果的真實寫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鐵腕反腐,從嚴治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就講到: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黨在腐敗問題上,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反腐敗成為中國政治舞臺的重要內容,也成為牽動人心的時代命題。
我國的反腐敗工作隨之悄然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產生了不少新氣象,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顯著地推進了我國反腐敗工作的進程。在腐敗問題上,有了人民群眾對反腐斗爭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黨和政府就有了自信,敢于自揭傷疤。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真實表達出了人民對于黨和國家的美好前景及社會公平正義的渴盼,彰顯了黨和政府的反腐決心和自信。
反腐永遠沒有“劇終人散”,我們期待我們的影視藝術隊伍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作品,我們相信,以人民的名義,黨和政府必將與腐敗分子斗爭到底。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400字3
《人民的名義》開播以后,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大力追捧,這不僅僅是普通觀眾的期待,也是黨員干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這部優秀的電視劇,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這部正能量的電視劇,也許能像一個好的教師,教會我們很多東西。這部大劇,人物性格鮮明,里面有擅長太極功夫的官場老手,道貌岸然的政法委書記高育良;一心只想干事的市委書記,耿直果斷雷厲風行的李達康;引起“官憤”的退休老干部陳巖石;步步為營、精于算計的公安廳長祁同偉;多年工作勤勤懇懇,但由于沒有奉迎門派,一向不能得到提拔的易學習;打破用人的標準,打造唯才是用政治生態的省委書記沙瑞金;不收禮也不辦事,每一天在家胸懷宇宙看星星的區長孫連城。
電視劇中也有很多感觸頗深、印象深刻的情節:趙德漢騎自行車上班,在陳舊簡陋的家中吃炸醬面,每個月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這樣一個腐敗官員卻有“兩面人生”,在另一處隱秘的豪宅,壁柜里、睡床上、冰箱里,卻塞滿了一沓一沓的現金,總數超過2.3億元;陳巖石老先生給漢東省常委上的那一堂黨課,展現出老一代革命家的崇高信仰等。這些引人深思的人物和情節,需要我們思考現實問題的本質:“腐敗最嚴重的不是貪了多少錢,而是人的墮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義》是藝術化了的現實,更是我們需要直面的問題。
反腐敗是為了得民心,官員廉不廉、政黨純不純,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人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黨能夠從弱變強、從建黨到建國,成功經驗就在于“得民心”。反腐敗斗爭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人心戰。這也如同行進中的中國,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績有多好,都不能忘了發展是在較量著什么,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而這也恰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人民名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始終在路上,成效顯著,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構成。黨在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立案審查中管干部240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6.2萬件,給予紀律處分119.9萬人,2014年以來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名。但這不意味著反腐敗能夠停一停、緩一緩,須明白腐敗與反腐敗永遠處在權力天平的兩端,一向進行著殘酷的較量,也僅有反腐敗的力度和強度不斷加大,才會真正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從這個意義上說,反腐敗的成績都是暫時的,反腐敗的斗爭需要持續進行下去,這也是錘煉黨員干部隊伍、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的必然要求。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400字4
《人民的名義》不僅僅是普通觀眾的期盼,也是黨員干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
“腐敗分子太有“創造力”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編劇周梅森說。劇中一位國家部委項目處的處長,住在家具裝修土的掉渣的舊屋中,吃著炸醬面,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而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里,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3955萬4千6百塊。這是電視劇開篇還原小官巨腐魏鵬遠的情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有貪必肅,真反腐敗,堅持鐵腕反腐,“打虎拍蠅”,尤其是堅決查處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腐敗案件,體現了捍衛國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敗頑疾的決心意志,在黨內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壯士斷腕,刮骨療毒,黨中央向全黨證明,在貪腐問題上,沒有特殊黨員,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懲治腐敗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強化不敢、知止的氛圍。
《人民的名義》,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醬面的“底層”寫照,又有一杯高檔酒的“階層”腐朽,既有三百塊孝順金的初心殘留,又有兩億元貪腐金的人心異變,這樣的故事,在大刀闊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時今日,催人深思,發人深省,引發共鳴。
《人民的名義》,以懲治腐敗的許多典型案例為原型,在何謂“名”又何謂“義”的深究中?劇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茍且之實的“執權者”,那些滿嘴人民正義而又滿身銅臭氣味,滿臉風光得意而又滿心紙醉金迷的“老虎”“蒼蠅”,究竟會給熒屏幕觀眾多少深思,又將喚起多少黨員干部對人民“名”與“義”的考量?劇情仍在繼續,“老虎”“蒼蠅”最終會被繩之以法。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400字5
據了解,《人民的名義》的主創團隊是由曾執導過電視劇《老大的幸福》、《山楂樹之戀》的國家一級導演李路擔綱總導演,著名編劇、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周梅森,以及多位在業內享譽盛名的制作人士共同組成,為這部反腐大劇的制作水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本劇除了擁有強大無匹的主創團隊之外,演員陣容更是堪稱豪華。不僅匯集了陸毅、張豐毅、吳剛、許亞軍、張凱麗、高亞麟、馮雷等多位觀眾公認的熒屏老戲骨同臺飆戲,而且更有侯勇、侯天來、周浩東、劉偉等國內知名演員作為特邀演員助陣,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老戲骨張豐毅反腐題材影視劇的熒屏首秀。熒屏戲骨齊聚一堂、精湛絕倫的演技互飆也使得這部劇還未播出便已先聲奪人,吸引了大批群眾的目光。
大約在2005年,反腐劇、涉案劇基本退出衛視黃金檔,這一類型劇的創作也趨于停滯。直至,隨著《刑警隊長》、《后海不是海》等一批反腐、涉案劇回歸黃金檔,當年有極大群眾基礎的反腐劇創作也逐漸開始解凍,風云變幻的影視劇市場也掀起了一場反腐倡廉的潮流和趨勢。而作為反腐劇回暖潮中最備受矚目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將故事劇情緊貼當下進行創新、創作,在尊重反腐事實,體現反腐主題的同時,又力爭做到劇情豐富飽滿,情節生動感人,用獨特的藝術視角披露當下腐敗的社會現實。本劇在人物格局上做出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劇的一大亮點,主演角色的職務均在省部級、廳局級層面,更有一位高級別的“大老虎”,嘗試從藝術演繹的角度來為觀眾呈現高層領導人物之間的政治博弈與利益糾葛,政治揭秘的尺度之大可謂是前所未有。
大型現實主義反腐政治劇《人民的名義》自開拍之日起便備受關注,相信這部演員陣容強大、制作水準一流的反腐大劇,一定會給翹首企盼的觀眾朋友們帶來一場酣暢淋漓的觀劇享受。
人民的名義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