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覺醒年代觀后感
觀后感,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電影覺醒年代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電影覺醒年代觀后感篇1
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看完老師布置的12集《覺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筆來,想在此寫寫自己對這部影視劇的評價。覺醒年代是由于和偉,張桐,張晚意等一批沒有流量的老戲骨主演的,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沒有營銷,沒有熱搜,沒有詞條,就是這么低調的,過了十多天,沒有說教,沒有無聊,沒有為了獻禮而拍攝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陳述那段歷史,那段崢嶸歲月,講述她從何而來,又為何而來?
查找《覺醒年代》相關背景資料時,網頁上各種聲音眾說紛紜,有說其演的不好,有說不符合歷史的,這些都僅是表層的。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僅看一眼就這般評議它未免也太過跟風了吧,經典就是經典,毋庸置疑,在我看來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們全國上上下下的人都細細揣摩的影片。
《覺醒年代》劇如其名,講述的是從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到中國紅船革命之間近十年的歷史,短短十年,喚起了中國這沉睡了數百年的巨龍。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胡適,蔡公,魯迅等人成為這期間中國人思想之啟蒙,他們共同經營著新青年雜志社,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他們是光,照耀著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會終于覺醒了。
看劇的過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細節所打動,李大釗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講話,“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一群日本留學生中斬釘截鐵的他似乎象征著中國的意志。還有一幕尤為感人,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謀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襤褸的他和弟弟卻要看人眼色,飽受折磨,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著兩三大袋糧食沒站穩,倒了下來,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鮮紅的血印折射出當時社會之腐敗,處處充滿酸臭味的吃人社會,平民老百姓過得連牲畜也不如,延年和喬年啃著發了霉的干窩窩頭,身為哥哥的延年盡管生在黑暗中,卻一心向陽,碗中的一只小螞蟻也要將它放歸自然,這要是放現在,螞蟻早被人們碾死了。
劇中無聲勝有聲的細節片段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但從這些英雄的革命先驅身上,我們都不難發現,它們愛才愛國,不畏懼犧牲,心系革命,他們是革命的先驅,是中國14億人共同的偶像。
這部劇中涉及眾多,革命社會底層的婚姻,友情等眾多領域來自那個封建時期的韻味,只有細細揣摩才能悟出來,那時似乎每個人不論底層人士還是學術人士,都會有一場無奈的婚姻。
伴隨著共產黨的成立,影片即將落幕,我想說的是,影片會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歷史永遠都不會落幕。
中國之覺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犧牲,是信念的堅守。
謹以此片獻給那些革命先驅者們,歷史永存,國家騰飛,都源于你們的堅守。
電影覺醒年代觀后感篇2
最近追劇《覺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長了。兒時的記憶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電視,需要花錢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還是會厚著臉皮擠到鄰居家的門縫里偷看,被逮住了就會被驅趕,偶爾有了錢也會付費光明正大的去看。后來自己家也有了黑白電視,老媽說后來也有了彩電。總之,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后來老爸又背回來一個單缸洗衣機。那時候并不懂得這些到底意味著什么。
這么多年過去了,自己經歷了不少,從一個小姑娘單槍匹馬闖江湖,四處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國的懷抱,另有一番感觸。兒時追劇也只是看熱鬧,隱隱記得那時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戰爭和國共戰爭,只是看熱鬧。現在追劇會思考,在劇中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從《覺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馬克思主義的萌芽和確立、我們中國共產黨政黨的由來,以及思想的核心,為什么是中國革命而不是中國改良,為什么我們中國政黨是馬克思主義為基石,為什么會有中國共產黨。這讓我有種要把整個中國歷史系統的讀一遍的計劃。
劇中蔡元培聘請為北大校長,并邀請陳獨秀到北大助力,協助陳獨秀創立《新青年》。李大釗在北大組件馬克思主義研究室,與陳獨秀共同成功發起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和建立,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起工人運動、五一勞動節,以及8小時工作制的由來。引領中國新青年建立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影響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一代偉大人物。他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為中國尋找一條拯救國家的科學、民主的革新道路。
讓我聯想到我們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就是沿著這條走過來的。那些年并不關心也不懂什么經濟、政治政策,唯一考慮的是賺錢買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過好,也從來不懂這些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中,從土地下放,包干責任制,家里生活逐漸好起來,到沿海的改革開放,允許先有部分人富裕起來,帶動內陸發展。
電影覺醒年代觀后感篇3
連續觀看了43集電視連續劇《覺醒年代》,自己心情感慨萬千,心靈又一次受到了洗禮。學習觀看黨題材教育片,可以深化對黨的信賴,堅定對黨的領導信念,不忘黨、牢記黨。
從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為黨的創始人,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使黨走向正確道路歷史大劇,深刻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締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歷史。捍衛主權,北大學子行動起來,全國各大學校的學子行動起來,抗議巴黎不平等和約,五四運動代表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掀起了愛國主義運動,100年來歷史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推翻舊社會走向新社會,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國夢,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100年來歷史告訴我們祖國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富裕走向小康,強大的中國屹立在東方,我們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14億人在歡歌笑語。
自己作為新時代的黨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跟黨走,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投入到安全生產工作中去,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引領作用,樹型立標在崗位、在責任區,落實“責任心+責任制+基本功=安全正點”,在創建“毛澤東號”式班組中發揮積極作用,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用實際行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電影覺醒年代觀后感篇4
近期,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觀看了《覺醒年代》這部作品。這部電視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尚未完結,雖說只看了幾集,但給我的感觸頗深。等不到看完便來寫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觀感。
《覺醒年代》從新文化運動講起,陳獨秀歷盡艱辛從日本回國之后,以文學為基,創辦《青年雜志》,力求從思想上改變中國新青年,進行討袁運動。中國當時處在一個迷茫的路口,君主專制;君主立憲;民主共和…領導者不知道中國應該走哪一條路。袁世凱渴望恢復帝制,開倒車的行為為各路人士所不恥。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壓力將自己的考量,思路說與人們,中國的思想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毛澤東等人的努力下不斷發展。片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是陳獨秀由《國際歌》歌詞有感說出的話:大到國家,小到個體,自己的命運自己爭取。當初的中國剛剛推翻幾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階段,袁世凱卻到處借款,依托外國支持,打擊新思想,新制度,這是不可取的。且不說袁世凱有復辟之心,就借外債、依托外國過活這一舉動來說,他就已經失去了獨立之心,一個國家,如果連自立自強,獨立更生都做不到,依托外國,與殖民地何異。中國要想發展,獨立是必須的,必須有骨氣有方向,自己的命運自己爭取,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個人。這句話一律適用,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獨立之心,沒了前行道路,說句不好聽的,這樣活著和等死沒有區別。天下的路是給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當時的中國需要一條獨立,民主,科學的道路,陳獨秀他們便將民主科學的道路展示給眾人看。
電影覺醒年代觀后感篇5
最近,我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讓我感慨萬千。
新生的中華民國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不甘沉淪,一心想著救國,他們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并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才能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動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徹底消滅舊中國,建設新中國。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中國共產黨,史上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那么“南陳”與“北李”是如何認識,并走到一起的呢?他們的第一次交手,談論的是什么問題?劇中一開篇,就展現了陳獨秀與李大釗相識的過程。
開頭幾集,于和偉扮演的陳獨秀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卻不用力過猛,有氣場卻不虛張聲勢。既展現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無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溫度有情感,看起來極具感染力。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看歷史,年代感、畫面感極強。劇情清晰勾勒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風貌。劇中的人物刻畫非常生動和形象,往往一出場,便令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誰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現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人之風骨,為天下蒼生的擔當。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和理想抱負,積極投身于革新運動中,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奮發有為,積極探索,刻苦學習,爭做國家棟梁,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