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
《流浪地球》作為我國首部科幻影片,影片講述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看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小學三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小學三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篇1
電影講述了一個關于未來2500年的大逃亡,但喚起的卻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動。例如從地面一向上升到俯瞰地球上萬個行星發(fā)動機的長鏡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則是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蚍蜉撼大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種悲壯,還有陳勝吳廣式的干勁與豪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夫死,死國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著傳統古典的文化內核。
這部電影真正觸動我的,并不在于那些溫情和犧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個數千年古老禮貌的靈魂,仿佛在一堆重工業(yè)的機甲外殼中重新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一向認同這樣的觀點,農耕文化屬性、標準意義的傳統中華禮貌其實早在南宋崖山海戰(zhàn)之后魂滅,其后明清可是是僵尸一般茍延殘喘的存在。禮貌的內涵高低,與物質禮貌成果的體量不必須有那么直接的關系。所以那些本質無非是在歷史故紙堆中摳摳索索,沉溺于千年禮貌古國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構成真正的文化輸出。
正如電影里所呈現的,脆弱的人類,包裹上堅硬機甲與外骨骼,在險惡的極端環(huán)境中艱難求生。那么,眷戀故土、鄉(xiāng)愁無限的農耕禮貌,在重工業(yè)鋼鐵基建的龐大外殼中,究竟是古老禮貌的復活,還是新型禮貌的誕生?
也許,兩者皆是。不一樣禮貌的相遇,并不必須就是你死我活的結局。歷史上的中華禮貌曾因野蠻民族征服而漸漸形存神亡,但古巴比倫禮貌卻與古埃及禮貌在海上遇合誕生出古希臘禮貌,并延續(xù)為一脈相承的古羅馬禮貌,又在文藝復興中成為現代西方禮貌的源頭。
《流浪地球》呈現了某種傳統禮貌與現代工業(yè)的融合,煥發(fā)出古老而又嶄新的生命力,才是這部影片最值得激動的地方。
“沒有利他主義就沒有真正的禮貌”,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卻顯然違反人性。盡管抒情詩朗誦式的臺詞對白比較影響觀感,這部電影中多處“利他”行為,其實都沒有脫離自利的基礎。
救援隊長王磊如此執(zhí)著運送火石去杭州,是為了杭州的妻兒(電影因刪減而未明確交代),劉培強若不是為了地球上的兒子,恐怕不必須會選擇為了地球存亡的一線生機(盡管AI計算的成功率為0)而放棄空間站,而最終聯合政府批準這一行為,也可是基于他們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絕對理性。
電影里最貼合原著精神的臺詞來自AI,“讓人類堅持理智,確實是種奢求”,然而個人更喜歡另一句,“沒有人的禮貌,不能算真正的禮貌”。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類似于奇跡。如果電影最終人類沒有選擇相信期望努力拯救地球,一個保存著受精卵和種子的小小空間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補給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談不上讓禮貌存續(xù)。倘若禮貌的內涵沒有具體而微地體現為每個鮮活個體的精氣神,就算保留歷史遺跡,禮貌實際上已經斷絕。
盡管國內電影工業(yè)水平與好萊塢存在著客觀上的水平差異,但《流浪地球》主創(chuàng)團隊盡最大努力用可能爭取到的資本和人力物力進行了尊重行業(yè)規(guī)律與標準的合理投入,并為資料產品注入貼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觀。所以電影在市場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或僥幸。
原本,科幻小說在國內大眾文學中算是相對冷僻的類型,而國內落后的電影工業(yè)體系里,商業(yè)電影和藝術電影更缺乏清晰區(qū)別的產銷流程。作為藝術作品的電影,佳作的誕生或許更取決于天才型電影人。而商業(yè)電影的制作,如果總靠靈光一閃、情懷一現或流量明星,則注定不可能持續(xù)。作為商業(yè)電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嚴格來說還算不上精品,可是相比市場上多年充斥的粗制濫造精神垃圾,已經是“物以稀為貴”了。
期望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帶動國內科幻小說題材從冷僻轉為熱門,也能推動電影工業(yè)體系逐漸完整和成熟,能夠穩(wěn)定批量產出具有文化和價值觀輸出意義的合格品,這才有更大可能性創(chuàng)造出高質量的經典作品。
小學三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篇2
很多人紛紛預測,《流浪地球》將超越《戰(zhàn)狼2》,登上內地票房第一的寶座。
時隔近4年,依然還是劉慈欣,與他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流浪地球》,正式按下了“中國科幻元年”的按鈕。
《流浪地球》導演一欄寫著郭帆(《李獻計歷險記》)的名字,但編劇和監(jiān)制的名單上,都出現了劉慈欣的名字。
這部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面對太陽即將毀滅的境地,人類不得不實行“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在整個絕地拯救的過程中,許多人做出了竭盡全力的嘗試,以及可歌可泣的犧牲。
主要演員有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以及年輕一代的趙今麥和“戰(zhàn)狼”吳京,可以說陣容涵蓋老中青少各個年齡層了。
順利面世的《流浪地球》,是首位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人劉慈欣一眾科幻小說里,第一部真正變成影像的作品。
為了呈現小說里的宏大格局,該片的概設團隊和美術團隊費時15個月,依據小說內虛構的超現實場景和細小道具,制作了3000多張概念設計和8000多張分鏡頭畫稿。
一旦涉及“科幻”,如何去展現一套獨有的世界觀,則是最艱難的部分。《流浪地球》除了在劉慈欣原著基礎上進行改編,還請來了中科院的科學家參與討論。
在制造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一部硬科幻片這條路上,《流浪地球》可以說很努力了。
《流浪地球》的出現,在筆者看來,不僅填補國產片在科幻領域的空白,讓人看到了中國科幻的力量,也在無數青少年心中埋下了科幻的種子,對兒童科幻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
如果說科幻電影的表層,是一種類型化的敘事,是對影片本身的科學邏輯的關注,那么深層次的科幻,一定是超越類型的,它必然是對人類命運的深層關懷,既是對個體的,也是對全人類的;是對人類腦力疆界的追問,也是對人性本身的質詢。
更重要的是,它還必須帶來一種具有足夠格局的宇宙觀,并把人類放置在其中一個全新的節(jié)點位置。《流浪地球》基本做到了。
在太陽不斷膨脹的情況下,地球面對著遭遇著嚴重的生存危機,為了人類的繁衍,一項持續(xù)兩千五百年的宏大遷徙計劃正在運作著……
這是一部典型的男人戲,其對白的干凈簡練也頗具男性色彩,女性是危機世界中的一抹亮色。
父子情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組人際關系。譚家明的《父子》中,糾葛難斷的父子情結讓人唏噓,荷蘭奧斯卡獲獎電影《角色》中的父子關系,則更讓人感到虐心。
父子間的情感難以書寫,是因為我們太難以把握父子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感情,換句話說,我們很難為這份情感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不僅僅是親情,也不似戀愛中那樣熱烈的爆發(fā)。
相反,父子間的感情總是隱忍克制的,對立中又帶著雪中送炭的溫情,沉默中暗含著千言萬語的訴說。
影片的一開始,并沒有急于進入劇情的主線本身,而是耐心地交代了兩對父子之間的情感關系,較為簡單的是韓子昂與劉培強之間的情感表露。
劉培強將通行證交到他手上的一刻,意味著翁婿之間的訣別,而這次訣別,卻顯得是那么的輕描淡寫,又是那么的如負千鈞,男人間的情義在此表露無遺。
在一串簡練的電影語言背后,暗含的是托孤責任的傳遞。
而令人訝異的是,被托孤的對象,竟然是自己的父輩,這儼如次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提前預演,兩人的內心如同明鏡似的明白,但他們也同樣知道,在地球遭遇危機之際,人類的大愛高于家庭,這顯然是男人間無需贅言的共識。
為了一項宏大的事業(yè),他們必須要承擔起自己的命運。
而對于孩子來說,事情卻并非如此。劉啟與劉培強的情感沖突,在影片中以一種較為突兀的方式呈現,雙親的缺失造就了一個敢想敢做的劉啟,一個典型的中國青少年形象,而另一方面,劉啟的敢想敢做無異于“叛逆”的代名詞。
劉啟的叛逆源于雙親的缺失,這也正是他與劉培強的矛盾所在,對于劉啟來說,父親的形象具有雙重意義:
一方面是對于“父權”的反抗,正如影片中劉啟一次次拒絕劉培強對他的指示,另一方面,父親對于劉啟來說,同樣意味著家庭的圓滿,從影片中我們得知,在影片設定的背景下,劉啟的家庭自始至終都處于殘缺的狀態(tài)。
正因如此,劉啟與劉培強之間的情感始終處于一種愛而不會表達的曖昧狀態(tài),大多數的時候,他們是對立的,但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劉啟的感情得到了釋放,他理解了父親選擇的艱難,第一次與父親感同身受,完成了一個男孩到男人的心理蛻變。
這種特血肉情的處理,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沒有時間去為犧牲的人哀傷,人類為了自身大共同體的延續(xù),自愿選擇了負重前行,韓子昂如此,劉培強如此,劉啟如此,在巨型重聚變發(fā)動機上勞作的人類,無不是如此承受著自己的感情。
個體,永遠是人類延續(xù)中的螺絲釘,或是一個個密密麻麻的關節(jié)。真正偉大的是人,一個大寫的人。
《流浪地球》告訴我們,人類的頭腦、勇敢、行動是可以累積在一起的,在一代代的延續(xù)中,通過數不清的累積,人類超越著自身的限制,甚至擁有了為地球尋找新家園的野心、耐心、智慧與魄力。
《流浪地球》之所以能成為標桿性的一部硬科幻電影,甚至被贊說“可能會開啟中國的科幻片元年”。
這既與劉慈欣的高質量劇本有關,也和導演郭帆融入中國人無法離舍的親情元素和家園情結的創(chuàng)作手法密不可分——在宇宙中去丈量家園的尺度,這成為了國產科幻片的一條新出路。
沒有什么比科幻電影,更能檢驗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yè)實力了。
在中國太空年,《流浪地球》將會是一個不俗的開端,讓中國電影在科幻這條艱澀的道路上,終于又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小學三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篇3
“北京市第三區(qū)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這句經典的交通安全提示語多次出現在《流浪地球》這部科幻災難電影中。讓我們在被電影劇情感動和為人類拯救地球而加油的時候,給我們帶來了一點點的詼諧幽默和心里安慰。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是根據“中國科幻小說之父”劉慈欣大神的中篇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是:為地球提供適宜人類生活環(huán)境的太陽在若干年后急速膨脹,地球危在旦夕,人類即將滅絕,人類前所未有的通力合作,在地球的一側建造了上萬座巨型推進器,并在每個推進器下方深深的地下建造了供人類生活的巨大的城市。人類利用推進器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過程中,遇到了木星引力,即將毀滅時,人類為拯救自己做出最后努力并獲得生機的故事。
這部電影中從始至終都在講述只要團結才能自救,深刻的詮釋了人類團結所產生的巨大能量。人類拯救自己是一個巨大而又漫長的過程,要想讓地球到達“新家園”,人們需要建造一萬多座巨型推進器和一座“領航員”超級空間站;在遇到推進器關閉的時候,幾萬個救援隊同時出動任務重啟推進器;空間站和地球上的人通力合作并作出巨大犧牲斥離木星;最后人們還要經歷漫長的2500年才能結束“流浪地球”計劃,我粗略的計算了一下,就算是三十年一代人,那也得需要80多代人才能完成這次任務。
這些數據都是多么令人難以置信啊!但是如果地球真的遇到類似劫難的時候,沒準我們真得啟動——“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