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觀后感最新5篇
影片講述了一個叫千尋的小女孩和爸爸媽媽在搬家的路上迷了路,誤闖入了神明的地方。他的父母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貪吃了別人的食物,變成了豬。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最新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千與千尋觀后感1
已經不記得我第一次看《千與千尋》是在什么時候了,甚至不記得我是否看完了,直到我第二次看《千與千尋》,看到片尾千尋回憶起了白龍真正的名字時
我的記憶星空里關于《千與千尋》的記憶
才再一次閃爍了起來。
我覺得用“歷久彌新”這個詞來形容它第一次上映時的2001年到在中國上映的2019年的這18年再好不過了,不管是畫面還是故事,放在近20年前,還是現在,都是真的值得在電影院里看一次的啊。
有看到這樣一句話,說的是小孩子在這部電影里看到的是“愛”,而大人在這部電影里看到的是“人生”。
當我在看電影時意識到這一點是多么深刻時就禁不住哭了出來,原來直面自己的成長是那么一件刻骨銘心又特別需要勇氣的事情啊。
電影中除了千尋之外的人物,都不是小孩子了啊,可他們在看到白龍與千尋的感情時,都說了同樣一句話,“這是愛啊”。
第一次看的時候我覺得那是要告訴千尋什么是愛,可第二次看的時候我覺得那不是說給千尋聽的,是說給他們自己聽的,即使那不是他們最想要的人生,可還是要相信愛是存在過的。
之前有聽到這樣一句話,“不要讓別人輕易地給你貼上不好的標簽”,我一直都不贊成這個觀點,因為就是會有人會不問緣由、不懷好意地給你貼上不好的標簽啊,哪怕你并沒有做錯什么事情。
千與千尋觀后感2
千與千尋,在沒看電影之前,沒有想到這個滿懷詩意的名字,竟然真的是個名字,貫穿了整個夢境故事的名字。
父母決定換一個新的環境,就像千尋手中的花被摘下,就注定枯萎一樣,是一個不可逆的事情。
千尋看著手里的花,心里一陣難過,那花仿佛成了千尋自己,她緊緊的握著它,不肯松開,想回到那個沒有被摘下的地方,那個她熟悉的地方。
千尋大聲的對媽媽講,花枯萎了。媽媽說,你握的太緊,當然枯萎的就會更快。
車子開到了石像旁停下,在爸爸孤注一擲的瘋狂駕駛下,有驚無險。
千尋這個小孩子,看到那個怪異的石像十分恐慌,不肯走進石洞,但她改變不了父母的決定,就像無法阻止他們搬家一樣,她改變不了父母的觀念與想法。
只能像木偶一樣遵從,于是就有了我們童年時候,都會有的夢。
夢境從這里開始,在千尋眼里,爸爸媽媽的自以為是,完全像兩只蠢豬。在夢境里,他們無法抗拒食物的誘惑,坐在那里大吃特吃,千尋阻止不了他們的行為,只能一個人孤獨的走在路上。
在這個夢境里,陸離光怪的東西逐漸出現,千尋怕了,她想回到原來的世界,她希望這個夢只是一場夢,這時那個神一樣的男人出現了,那個可以拯救她的人。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男人帶著她,一路披荊斬棘。回到她和爸媽分開那里,他們果然變成了豬。
那個神一樣的男人叫小白,小白告訴千尋,進入油屋是唯一的出路,拯救父母和自己的唯一出路。于是,他們準備偷偷潛入油屋,在進入油屋的時候,在無臉男的注視下有驚無險。
沒有學會獨立的千尋感覺害怕,不肯讓小白離開。可是小白說,你必須這樣做,也只能這樣做,才可以生存。社會生存需要獨立!
千與千尋觀后感3
成長在茫茫的人生路上,對于不論是即將起航還是已經起航的人來說,如何在茫然無措中獲得生存的勇氣,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這堂課無關年齡、性別。《千與千尋》這部影片以一個少女的一段冒險經歷為我們講述如何修得這門課的學分。
10歲少女千尋在搬家途中和父母誤入異界。父母吃了那里的食物,違反了那個世界的法則:不干活,就變豬。一瞬間,千尋失去了唯一可以依賴的父母,在這個陌生的異界,只剩她一個人在孤身奔跑,想要逃離。在這個連父母都無法依靠的世界,她還能依靠誰?只剩自己,她必須學會獨立生存。
既然無法改變這個世界,那么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為了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拯救父母,她就要遵守這里的法則,首先,她需要得到一份工作。她去懇求湯婆婆,能讓她在這里工作。在她的再三懇求下,湯婆婆終于答應了,但前提是,從訂立契約的那一刻開始,千尋就只能用千這個名字。千也不再是以前的千尋了。
千與千尋觀后感4
在吉卜力的動畫電影中,最為讓我鐘愛的便是《千與千尋》,這是一部不僅獻給孩子更是獻給大人的寓言童話,在主人公千尋看似平凡的外表下,她的純真與勇敢,不僅成為了其面對神怪世界的利器,也無時不刻的不在觸動著觀眾對成長的共鳴,宮崎駿用動畫寓言現實的光影之夢卓爾不凡。
電影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千尋的成長過程:從一開始有些任性、有些淘氣的女孩,成長為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大人
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影片中被夸張地放大描述的事物與行為,影片中的事物都有著象征意義。如片中體現的最生動的是“吃”,“吃”意味著貪婪的欲望,千尋的父母因貪婪地吃食物而變成豬。無臉男孩在吞食貪婪的青蛙后,也越來越貪吃,越來越邪惡。失去姓名,失去父母,失去自由,干尋,就在這陰暗的氣氛下,開始了她充滿挑戰的成長之旅。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畫面的色彩風格。整部電影都采用偏暗的色彩,畫面上的所有事物都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陰影,營造了一種壓抑、略顯陰郁的氣氛。但在這灰暗的天空下,主人公千尋,卻堅持面對一切困苦,執著地走在成長之路上。偏暗的色彩中,卻時常出現那暗黃色的溫柔的燈火,黃色象征著希望,這恰好能夠體現在城鎮黑暗氛圍之下所包含的溫暖的人性光輝,雖然微小,卻一直堅持著照亮城鎮。
千與千尋觀后感5
每次看這些神作的時候想到這是動畫片這是一群牛人一筆一筆畫出來的,就覺得漏看掉一幀都實在是對不起他們啊 。
故事的場景結安排在一個日本古時期的澡堂。一方面借此場景表現日本民族傳統文化,本土觀念更易回歸,另一方面,場景本身有其寓意,千尋在這個場景中成長與洗練,是洗滌身體,更洗滌靈魂。
宮崎駿作為第一個將動畫升華到人文高度的人,看過他的動畫的人無一不為之震撼、回味。這部一篇告訴我們:真誠(千尋對待身邊所有人)、執著(千尋為了救出因貪念變成豬的父母)、勇敢(面對丑陋邪惡的錢婆婆)、信念(白龍和千尋)。強烈推薦你們看,它告誡我們的東西很多!
大概是宮崎駿老師的最后一部力作吧,最喜歡的意境和創意,既有感動又有反思(給河川之神沖澡那一段,流出的垃圾,很好的反映了現實生活的環保問題),結尾雖然千尋回到現實與白龍分離有點不盡人意,但正因為這樣才給我們留下無限的追憶和遐想~~。。。
文化是沒有國界的,誰敢把中國的動畫電影拿到頒獎臺上去領獎??我對自己很失望,希望我們這一代有能超過宮崎駿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