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十月圍城》觀后感600字
《十月圍城》講的是清朝時期,孫中山想從香港開始起義推翻腐敗的清政府,特意跑到香港,準備開辟一個嶄新的中國。下面是由小編精心挑選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電影《十月圍城》觀后感1
《十月圍城》講述的是清朝末年,一九零六年時,清政府羸弱,外墻侵略,民不聊生的國情。在水生火熱中,國父孫中山先生率領著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鮮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該片以時間為線索,拍攝了孫中山先生到香港前七天至達港之日發生的刻骨銘心的事件。
影片用飽含深情的鏡頭,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刻畫了一群偽走向共和到死不顧,引頸就戮的英雄人物。他們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眾沉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老板、腳夫、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參與舅父孫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為了老板,為了兄弟,為了愛情,為了救贖,但當一切塵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的人仰望和銘記。
《十月圍城》中所暗含的情感是無法簡簡單單用言語來表達的。電影中的父子情、夫妻情、兄弟情和兒女情在導演的拍攝下勾勒出一個個俠骨柔情的熱血男兒。一向演正派的胡軍,此次在電影中十足的演了一個大惡人。這個暴躁但忠烈的清軍官閻孝國被胡軍演活了。那份報效朝廷的愚忠、頑固和病態都融在他的舉手投足之間,可謂入木三分。也揭示了再那個年代里,那些腐朽的制度和思想,那些與歷史潮流作對的人,必將為自己的愚昧行為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十月圍城》的商業性也暴露無疑。作為一部愛國片,它的明星陣容巨大,青春偶像李宇春也加盟其中,雖然演員陣容仍敵不上《建國大業》,但它的商業性仍帶給它無限的商機。
華麗的武打動作,在熟悉甄子丹的影迷為之尖叫。每一場打斗戲都場面恢弘,氣勢磅礴。不愧為武打之星,影片畫面感沖擊力強,有一貫香港片的影子。但它所特有的愛國情感,又是先前的香港片所沒有的,也是無法比擬的。
影片中,我喜歡那個李重光。他和我們一樣是學生。差不多的年紀卻有如此偉大的目標。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不貪戀富貴之家,他目光炯炯地宣揚革命,他堅定著革命的理想,但也懼怕死亡的真實。他說:“我閉上眼,看到的是中國的明天。”他用鮮血染紅了最后一秒。
同樣的年紀的我們,在那個年代里會怎樣選擇。我們是做亡國奴,還是順應歷史的潮流去推動革命的進程。或許我們彷徨,我們無助,但我們能否像李重光一樣,為哦了新中國的明天,而挺身而出。
辛亥革命勝利了,它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我們可知道,在勝利之前,有多少烈士犧牲了。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去換來新的世界。他們肩上所扛著的是民族的責任,他們看到的是希望和曙光。
我們身處在和平的年代里,或許我們不需要像他們一樣去犧牲自己的生命去報效祖國,但是我們仍要有一顆奉獻的心,有一顆愛國的心。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好好學習,現代的中國史發展的中國,我們國家正需要一批又素質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們更是要努力學習知識。
沒有鮮血,沒有戰爭,我們要用知識的力量去建設我們的國家,讓她繁榮而昌盛!
電影《十月圍城》觀后感2
多年沒看電影,今年一個月內看了兩場。18號陪老婆看了《十月圍城》。她是為了追某星,我是為了追老婆,順便看看一群星。
情節很簡單,清末孫中山要到香港籌劃起義,與各地代表會商兩小時。在這兩小時之內,清政府要不惜手段鏟除異黨,而革命黨人自然要不惜一切保護孫的安全,保證會談成功。這是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線索,而故事情節是展現在這場決定歷史走向的大事件、大舞臺中,或主動或無意甚至被迫卷進這次刺殺和保護行動中的那些小人物的命運。
看完感覺不錯,竟然中間有幾次掉淚。
即使經過十幾年教導,香港電影還是能堅持一些東西。首先是真實。革命是怎么回事,參加革命的人是怎么回事?我們被灌輸的概念就是胸懷革命者,或慨然赴死,或百折不回。《十月圍城》攝制組畢竟不屬文化部直管,就沒有這樣理想化、神圣化,參加到保衛孫中山行動中的人,除報社社長和少爺外,其他大多不知所保何人,所保為何,有人是感興趣,有人是為了承諾,有人為了感恩,有人根本不情愿,只是為了義氣。
其次是真情。原本認為是部打斗暴力的商業片,但未料到竟是一部情感戲,且讓人情不自禁。我感慨最多的是,阿四的命運。一個年輕,熱情,善良的車夫、仆人,第二天就要和自己心愛的阿純姑娘定親。他還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一個必死的結局,在死亡來臨之前的大多時間里,他仍能微笑著想象明天和心上人相聚的美景,當他知道死亡危險后,當他知道明天那個幾乎就是現實的美夢可能要破滅了,他退縮了,害怕了,但對少爺的忠誠,對老爺的感恩,又使他無法選擇逃跑,最終他還是拉起了黃包車。這時,他雖還是跑著,但是絕望、痛苦的,甚至是麻木的,淚水在阿純的模糊身影中流淌。從悲劇意義上講,阿四的遭遇是最打動我的。從他知道明天就可跟阿純訂婚后,他就覺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他每一次開心的微笑都讓我心里發痛。當他流淚時,我已經流淚多時了。革命是殘酷的,破壞性的,阿四的命運是最好的證明。
還有,沈重陽,一個感覺被周圍人鄙視、被親人背叛的人,每天沉溺賭博,窮困潦倒。當知道當年愛人離開自己的真正原因,當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女兒時,對親情、生活的渴望、熱愛爆發了,他拼命追上黃包車,看到那個如蔥般粉嫩可愛的孩子,知道這是自己的骨肉時,他難以控制地咧嘴大哭起來。一個飽經屈辱苦難的男人,放聲大哭,這種激動、宣泄的感染力是無法抵擋的。
看慣了那些高大全的革命形象,已對革命有所抵觸,但看《十月圍城》,反倒對革命有了新的認識。片中被保護者孫中山,穿插出現三四次,都是從容、淡定,一副領袖風范。當街頭上為了他血肉橫飛時,他如讀散文般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革命。當時就想:如果象阿四、沈重陽、王復明這些小人物死后知道,他們竟然參與了一次可能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行動,他們的犧牲竟然為中國的民主自由做出了幫助,他們肯定會高興些,雖然可能不全懂這里的意義。
這部片子如同所有引進片子一樣有一些漏洞,這都拜那幫不懂裝懂,裝很懂的混賬,拿剪刀剪出來的。但總體覺得,這是華語電影難得的一部主旋律片子,導演、編劇的努力值得尊重、支持。
另外記載一下,自從張大導演導出《三槍》,我這位鐵桿影迷徹底失望了。我沒看這部片子,根本就不想看,原因就是,張藝謀竟然欣賞小沈陽,或者竟然想到利用小沈陽拉票房,那我的品位或者眼光實在是跟不上他了。
電影《十月圍城》觀后感3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做革命。”
中國的近代是屬于紅色的,而這紅由淺而深。
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來香港與13省的革命代表開商討武裝起義的大計,組織一場全國性反清不能運動。清政府派暗殺部隊刺殺先生,社會小人物組成的仁人義士浴血奮斗,竭盡一己之能保護孫先生,由此腥風血雨染紅了192017年的10月天。(實際是8月)
“先生我們會等到這一天嗎?這一天何時到來。”“你們會看到這一天的……我是看不到了。”他堅定的目光仿佛還未敘述完自己對革命的信心,身體卻應槍聲倒下,鮮血暈開了微紅的十月。《十月圍城》將那段深埋的歷史呈現在我的眼前,觸人心魂。
重光。孫先生到港前四天收到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李玉堂堅定地說:“我兒子只能是個商人。”李玉堂明白在這個動蕩的年代,沒有人生,只有命運,他寧愿用自己的一切換取重光的那怕一點所謂的人生。他說自己只出錢不出力,但當他為革命黨捐第一分錢的時候,他就已經是革命黨人了。其實他自己是明白的。李玉堂拉著重光,而重光用堅定的目光看著父親失措的神情,說:“我不做亡國奴!我不做亡國奴!”那力量仿佛是他十七年積蓄下的,無可抗拒。懷表“哐當”一聲掉落在了冰涼的石板上,如同炙熱的理想突兀卻有必然地撞在了現實冷酷的身軀上。最終,重光躺在父親的懷里身體漸漸冰冷,李玉堂只能在這次行動成功的喜悅中痛苦。
“我不做亡國奴!我不做亡國奴!”
“我活了十七年,原來就是在等著一刻……”
他毅然用自己十七歲年輕的生命渲染了革命。
阿四。“過了明天我就娶你。”一張單薄的卡片上,滿載著阿四羞澀的幸福。而,今天,誰又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呢?這樣的電影中本來就很難承受這樣的愛情,但這也是影片中唯一的一處溫暖。阿四和阿純的愛情沒有華麗的諾言,僅有的是他們的純真和質樸,他們是冰冷中溫暖的存在,也都因為身處革命的十月而不得不過早地夭折了。如果說阿四對阿純的愛是寄居在心靈深處那么他對重光少爺的愛則是蟄伏在表面的。有人說阿四是奴性的,無我的,但這早已在他抱住閻孝國的腿不放的時候被全盤否定了,他無私的愛,他的感恩之心早已是他人格中的那最為亮麗的一抹。他不是那個時代奴隸的縮——仿佛看到他穿著臟兮兮白卦子,破舊的布鞋,傻傻的笑著拉著黃包車奔跑著,而他追逐的方向即是幸福。
看完電影后,直在想著一個問題,為了保護一個人,而他的到來僅僅兩小時而已,卻犧牲了這么多人,值嗎?不過,又想起陳少白說過:“孫先生就是希望,孫先生就未來,中國就只有一個孫先生。”所以無數的仁人儀士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他們輕如草芥,與世浮沉。他們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保護的誰,因為他們的目的不同,他們并不是為了革命,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們都不知道何為革命?為何革命?“我叫王復明!我叫王復明!”在生命線停止的那一秒,他用盡全力推倒牌坊的同時,也盡力喊出了他的名字,只為讓別人知道自己叫王復明,他說“過了明天我就回少林了。”說話的那一刻他無比的幸福,滿足。因為要打壞人,因為要回少林,所以他可以不知道自己獻出生命要保護的是誰,他不知道什么是革命。終于看到一家三口團聚的畫面了,而那只不過是重陽死前的幻境罷了。一個賭徒也渴望家人團聚,因為他身為父親的責任被喚醒了,所以他不惜生命保護了自己的情敵,用自己的生命憤力一擊。他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一個單薄的女孩子,狠狠的抵住了門,只為等待炸彈暴炸的那一刻與那些行刺者同歸于盡。他只是靜靜地說“父親,女兒不孝……”她只知道“爹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她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但她巾幗的氣慨正如她的名字——方紅——方乃浩氣湯湯,紅為碧血悠悠。
他們原因不同,追求不同,理想不同,他們只唯一相同的是都不知道自己保護的誰,什么又是革命。他們如此的義無反顧。
也許《十月圍城》中都并不一定是真實的情節,但我們應該相信,那個年代的本質就是那樣真實,是用鮮血染紅的十月。
電影《十月圍城》觀后感4
香港著名導演陳可辛拍攝的電影《十月圍城》,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優秀的作品。首先,就電影本身來講,剪輯配樂及演員的表演功力都相當不錯。
從配樂方面講,這部電影的配樂采用的事既悲壯又凄美的旋律,旋律多變,但又很恰好地配合上了畫面上的故事情節,讓觀眾隨著影片悲傷歡喜,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那驚心動魄緊張凄美悲壯的“護孫”行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陽在精疲力竭即將喪命的時候,影片沒有采用任何配樂,只是有那凝重困難斷斷續續的呼吸聲來烘托故事情節、人物狀況。這種處理效果能夠打動觀眾,再好的配樂也終是比不得那垂死時的呼吸喘氣聲來的感人、打動人心。
從剪輯方面講,這部影片的剪輯也很成功,武打場面和追蹤場面都很扣人心弦,最精彩的兩場莫過于由黎明扮演的劉郁白大戰數十名清兵及由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陽大戰清廷高手的打戲。黎明扮演的劉郁白在大戰數十名清兵的時候,我們不是看武打場面得知戰斗慘烈的,而是由屋內李少白等人的糾結擔心傷痛,屋外劉郁白叫聲慘烈,衣服被拉扯地七零八落、東鱗西爪這正側兩方面的拍攝手法得知的,這種手法將劉郁白這位小人物的英勇頑強淋漓盡致呈現在了觀眾的面前;而沈重陽大戰清廷高手則更多地是從正面拍攝,武術的一招一式都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讓觀眾身臨其境般地為沈重陽捏了把汗、揪了一次心。
從演員的表演上看,我不得不對老演員生出佩服之情,我很喜歡白學析和梁家輝他們二人的表演,白學析扮演的李玉堂和梁家輝扮演的李少白形象豐滿、表演生動,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那么地恰如其分。同時我佩服吳軍和謝霆鋒的表演,吳軍扮演的是分不清是非只知愚忠清廷的聞孝國,即把他的兇狠表現出來了,同時也把這個人物愚忠的可悲表現出來了,看后是對他既恨有同情。而謝霆鋒扮演的阿四,既有小人物身上的不足,但更多地史閃著熠熠發光的優點,他心里想著地史娶阿純,報答主人李玉堂的恩情,也對少爺李重光有著兄弟般地照顧,他為少爺李重光擋下那一煙桿,后腦勺留下的是鮮血,那何嘗不是鐵證如山的兄弟情啊!但我對李宇春的表演就不那么認同了,說不是為什么,總感覺她的表演欠缺點什么,也許是她第一部作品的緣故,難免有些生澀稚嫩。
其次,我想談談我對影片名字的解讀。我認為這部影片“十月圍城”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由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組成的阻擋清廷刺殺孫中山的安全圍城,他們甚至不知革命為何物,但依舊愿意以血肉之軀當圍城的墻磚,將孫中山隔離在危險之外。法國拿破侖的凱旋門早已揚名全球,但“圍城”可曾被人記得?勝利的將士可以享受來之不易的名利,可誰曾記得那些在炮火中失去生命的普通人民大眾呢!他們是圍城,身先士卒的是他們啊。他們最先被敵人的炮火擊倒,只為了守著城內人的安全與城內即將升起的希望和曙光。那些不知名的士兵還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他們,可有什么來紀念那些在茫茫人海中難覓蹤跡的壯士英豪,為王復明、方紅、劉郁白、沈重陽、李重光、阿四等一大群的壯士奏一曲贊歌呢!《十月圍城》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普通大眾的奉獻犧牲,并把普通大眾當成影片的主角,我們應該會對孫中山幾乎沒露臉感到奇怪,但我們應該說這正是導演的良苦用心所致,這樣處理更能讓觀眾體會到“人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真理吧!第二層則是頌揚那些普通大眾沖出心里的圍城。王復明、方紅、劉郁白、沈重陽、阿四等都不是完人,他們有著囿于他們生活狀況的種種缺點。王復明是從少林寺出逃的和尚,方紅一心只想著過安定的日子,劉郁白為了一個父親的女人氣死自己的老父,也逼得他愛的女人自盡,沈重陽是一個賭徒,最后也把妻女賠了進去,阿四是一個帶著傳統色彩的男人,他的心中只有娶妻生兒、報答主人的觀念。但最后他們都為“護孫”行動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保全了孫中山,這是一種沖出圍城的高尚的行為啊!而另外一種人則是很可悲,他們囚禁在自己的狹小固有的圍城里,如聞孝國,他不是一個貪求榮華富貴的人,他想報國,但由于他思想的局限,他只懂如“義和團”般地誓死效忠清廷,他不相信革命,極力扼殺革命,當他自以為殺死孫中山卻要斃命的時候,他最后的一句話是“學生我以報國恩了”,令人可恨又可憫!
最后,我對一個場面特別印象深刻,那就是當李玉堂抱著李重光的尸體時,他說的那句話“重光,我說了這兩天不安全,你怎么還不聽話呢!”,然后是李玉堂那悲涼的哭泣聲,看到這一幕,我很心酸,一位老來得子的父親,面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情況,千言萬語,匯成一句看似不相干卻又讓人心酸的話,言者無意,聽者卻是真真正正地感動了。李重光十七歲前都是害怕父親的,但為了革命,他反抗父親,跟父親對著干,革命的火焰把他心中的那堵怯懦之墻焚毀了。也許他的父親之所以有這么一句話,一是為他的死傷心,但更重要的是他為他兒子的大義勇敢驕傲啊!
電影《十月圍城》觀后感5
俯仰之間,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那是革命與戰爭的五十年,無論是對于世界,抑或是對于中國。辛亥革命便是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的開始。一直以來,孫中山的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總得到強烈的認可,無論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的官方意識形態,抑或是社會上的普遍觀點,我們認為這是一場勢在必行的革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也為革命最后的功敗垂成而扼腕嘆息,嘆革命黨人的軟弱妥協,恨袁世凱盜竊了革命的勝利果實。在我們眼里,辛亥革命一直被視為一個點而不是一個過程。自辛亥革命后,標榜愛國、民主和正義的激進洪流便勢不可擋,辛亥革命的意義在于它打開了關閉激進主義洪流的那扇門,但是每一次運動的背后所付出的代價相比之下卻無足輕重,這其中也包括辛亥革命。
可以說以往的任何講述革命的影視作品,都離不開上面的主題,從而一直都充斥著強烈的正反對立,主旋律式的劇情,影視作品和政治教化和政治宣傳合為一體。最近的《十月圍城》毫無疑問有著傳統的主旋律式的色彩,卻也讓我看到了少有的一抹亮色。
以往任何講述革命或激進運動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贊美革命的,而且電影的視角無非都是集中在革命的領導人身上,少數偉人的英明決策和叱咤風云。但是《十月圍城》的焦點是屬于底層的平民,不是英明神武的偉人們,底層民眾的選擇和付出才是電影所關注的。正因為如此,革命的更多細節得以披露。生命的價值與革命是天平的兩端,《十月圍城》就是這部衡量的天平。 《十月圍城》視角的轉變提高了電影的可解讀空間,革命主角從偉人到平民的轉變,使我們能夠更深的去了解什么是革命。革命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群眾運動,這是革命的主體。但革命的主體并非僅僅是無數個人簡單的相加從而形成的集體運動,簡單的個人不通過引導和組織,是不會形成集體力量的,因此對于革命主體的討論,僅僅停留在無數個人這一現象是沒有意義的,他們為什么會產生集體行為,這才是重點,而導致集體行動產生的力量,才是真正意義上革命的主體。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呢?或許大家已經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再熟悉不過了,因為有人早已給出了回答:因為政治上的正確,通俗的說就是:孫中山的暴力革命是正確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符合時代潮流的。但是這個世界并非只是簡單的按照政治標準而劃分善惡,而把人民單一的歸納為某一群體也只是探討問題上的偷懶,無助于我們更好的去理解這個現象。試問,他們都能理解革命的目的和他的綱領嗎?《十月圍城》中,沈重陽、伙夫阿四、小販王復明、流浪漢劉郁白、被通緝的軍人方天和他的女兒方紅等人,他們都是因為理解了同盟會革命黨人才選擇了義舉嗎?正如后面一個情節所講的:阿四告訴他的未婚妻阿純,他明天要去保護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卻不知道那個人究竟是誰,可見,政治上,他們都是政治上無知的普通人,在當時香港是如此,在中國大陸更是如此。單單是政治上的動員,是無法發動一場運動的,因而僅僅是政治上的正確性是無法成為革命的主體。
《十月圍城》中的人物在訴求。通過訴求,我們往往能知道他們究竟為了什么。 曾經的將軍方天,戰爭失敗,清廷向聯軍妥協,方天由于協同義和團,因此被清廷通緝,逃亡香港,而方天的愿望便是以合法的身份回故鄉。而當方天死后,方紅的訴求則是為父報仇。小販王復明,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但是他的正義感除了來自自己的感性判斷之外,還有他對俠義人士的崇拜,愿意惟命是從。流浪漢劉郁白,他受到商人李玉堂的知遇之恩,愿意報答李玉堂。伙夫阿四,他的訴求就是——老板滿意我就開心了,是一種很純真的主仆之間的效忠紐帶。沈重陽的愿望則是為自己以往的過失贖罪。
這些訴求,本質上都是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但又都是鄉土的,樸素的。雖然他們各不相同,
但是他們都離不開我們的傳統社會的情結。阿四對李玉堂的效忠不亞于臣民與皇帝的關系;王復明和劉郁白,則是一股強烈的“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息;方天和方紅,表面上是恩怨情仇,實際上對故土的眷戀才是他們的最大的動力;沈重陽希望能夠做會一個爸爸該做的事;甚至是維護清廷的閻孝國,恪守“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倫理,即使是面對陳少白這位他眼中的“叛黨”、“敵人”,師恩的遠遠高于政治利益上的生死,讓他放走了其關鍵作用的陳少白。這種鄉土情結,這種傳統觀念,它們并非為了革命而生,然而在革命當頭,它們確能夠為革命凝聚力量,或者說革命黨人利用了這股力量,而不是他們通過政治宣傳而產生的群眾依附,比起后面這股力量,前者不可謂不強大。所以傳統觀念才是革命的真正主體,是傳統觀念讓他們做出了這番生與死的選擇。
而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目標就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清廷,取消帝制,然后建立新政權之后進行西方的政治經濟改革。在陳少白和閻孝國之間的爭論中,陳少白認為封建等級和封建等級最大的象征——帝制,是導致國家衰弱的原因。暫且不討論這種結論是否正確,如果革命的目標就是要將封建秩序連根拔起,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國長時間的混亂和痛苦(1911——1949)或許已經有了它的必然性。曾經有過這么一個哲學的悖論:上帝會創造出一塊他自己也搬動的石頭嗎?同樣的悖論是,革命會為了它的宗旨而毀滅了自己嗎?事實上,革命所針對的對象便是它自己,它的主體,它所要推翻的,恰恰是它賴以發動的價值觀,根深蒂固的社會理念,帝制所要求的君君臣臣,恰恰是傳統觀念的一部分,倫理等級向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帝制的存廢,牽一發而動全身。事實上,上帝是聰明的,對于那個他是否能創造出他搬不動的石頭,他沒有給出回答,更不會去實踐;而革命卻往往是失去理智的,而更加可悲的是,革命的人卻從來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它一直到導演著一場自我毀滅的悲劇。這也就是革命所面臨的最大悖論。
或許我們還可以說,他們都是為了國家的強大,為了實現一個強國的夢想,這種夢想也能凝聚千千萬萬的人投身革命,但是我們不禁要反問如果說孫中山、陳少白他們胸懷強國的理想,那么清廷以及閻孝國就不是如此嗎?以往的作品里以立場為界,立場讓所謂的反派連訴求上都是投降賣國的,而《十月圍城》卻給了閻孝國很大的空間,他讓我們看到事實上沒有所謂的正和反,陳少白與閻孝國的爭論或許事關生死,但是他們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們只是在為如何能強國而爭論而已。
電影的最后,孫中山道出:“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十月圍城》已經讓我們見證了一出革命的悲劇,這出悲劇不僅包括社會每個個體肉體上的毀滅,而且也包括他們精神世界的滅亡,革命的最大合理性僅僅在于它用教條宣揚著能夠創造出一個更加合理的世界,而當血淋淋的過程擺在我們的面前,當革命的熱月過后,是無秩序的混亂而不是無秩序的美好時,我們難道不應該質疑“文明之痛苦”的必要性嗎?我們的社會為了激進運動已經犧牲太多太多,如果鮮血還不足以喚醒我們,那么嗜血的群眾和魯迅筆下麻木的國民又有什么區別呢?
一場革命,一場血淚,一場矛盾。革命是對傳統觀念的顛覆,對世界新思想的吸收,我們否定著自己文化,又在肯定著正確文化中融入新的文化。這個過程必然是灑血灑淚的,但也是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