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時刻》電影觀后感
《決勝時刻》這部影片作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作品,其主要講述的是 1949年,黨中央領導人進駐北京香山,在國共和談破裂的千鈞一發之際,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精彩內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決勝時刻》電影觀后感1
影片《決勝時刻》讓大家在重溫激蕩人心的光輝歷史中,深感新中國成立的不易,這是無數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要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昂揚飽滿的工作精神、奮發有為的工作態度,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從南湖紅船到八一槍響,從井岡號角到長征壯歌,從抗日烽火到建國大業,從改革開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98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歸根結底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結果。新時代,斗爭精神不僅是一種工作作風,更是共產黨人干事創業的風骨、氣節、操守、膽魄。黨員干部唯有永葆“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精氣神,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戰士,才能在新時代長征路上經風雨、壯筋骨,行穩致遠。
看完電影《決勝時刻》讓我覺得,黨員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情懷。夢想從來不是一蹴而就,逐夢之途也從不是一馬平川,而仍有重巒疊嶂、狂風疾雨,我們還有不少硬仗、苦仗要打。廣大黨員干部要涵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情懷,始終樹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保持向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看齊的核心意識,把“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作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懷著真摯的憂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心,才能在逐夢之路上闊步前行。
看完電影《決勝時刻》讓我覺得,黨員要有“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實干情懷。俗話說:“100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實干是檢驗斗爭精神的試金石,也是逐夢成真的唯一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干興邦,空談誤國。”這話振聾發聵。廣大黨員干部要涵養“鐵杵磨成針”的實干情懷,像雷鋒同志那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像焦裕祿同志那樣,“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以擔當實干、攻堅苦干、善謀巧干,強發展、惠民生、優服務,讓復興夢想在“干”中繪就,讓美好生活在“干”中實現。有實干精神,才能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始終有破浪前行的勇氣動力。
看完電影《決勝時刻》讓我覺得,黨員要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情懷。斗爭就就意味著流血流汗,甚至付出生命無。縱觀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輝煌成就,無一不是黨員干部以忠誠奉獻鑄就的。逐夢新時代,黨員干部要始終涵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情懷,向黃大年、李保國等優秀共產黨員看齊,以一顆為黨為人民矢志奮斗的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謀群眾之所需,凡是吃苦吃虧的事,主動走在前面,毫無保留地把智慧和溫暖帶給群眾,滿腔熱忱地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做到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當好黨的“代言人”、群眾的“貼心人”。
看完電影《決勝時刻》讓我覺得,黨員要有“只留清氣滿乾坤”的清廉情懷。清廉是黨員干部的政治本色,也是取信于民、奮斗前行、實現夢想的重要品格。在逐夢路上,有腐蝕誘惑,也有清苦寂寞,這就要求黨員干部要涵養“只留清氣滿乾坤”的清廉情懷,把加強黨性修養當著終身必修課,修好廉潔自律的心學,時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做到心有紀、行守紀,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以清廉服務贏得群眾信賴,聚集逐夢前行的強大人民力量。
《決勝時刻》電影觀后感2
今天有幸作為總廠勞模家屬代表觀看了電影《決勝時刻》。金牌陣容、彩色開國大典、有趣的偉人日常……導演另辟蹊徑,將鏡頭分別對準偉人和小人物,通過平行的視角與觀眾“近距離”接觸,用人物的命運映射時代的變更,故事情節令人驚喜。
影片講述了1949年3月,中央從西柏坡遷址北平香山,在這里指揮渡江戰役、會見民主人士、籌備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等重大事件,展現真實的歷史軌跡。
“張治中前來談判,我不準備接機!”在以往的影視劇中,周總理一直都是溫文儒雅、和藹可親的形象,可影片中的周總理在談判桌上,為了四萬萬五千萬人民大眾與張治中據理力爭、寸步不讓,顯示出他鮮為人知的倔強和斗志。一切為了人民,國共談判,即便是自己的朋友也要守住絕對的底線。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鏡頭中不止一次透過總理的眼神、眼淚詮釋內心細節的變化。
影片著重塑造了毛主席的形象,陪女兒抓鳥、帶田二橋逛戲園子、幫警衛員寫情詩……通過偉人日常讓我們感受到毛主席“接地氣”的一面,呈現了他作為戰友、父親、長輩的和藹可親,影片中帶有反差的滑稽感讓觀眾陷入歡樂。
渡江戰役中,當英艦紫石英號執意進犯守區,面對漫天的炮火,以田二橋全家為代表的人民解放軍搖著木船在轟炸中挺進,占領敵方的防御江岸,像火球一般怒吼著撲向敵人,將紅旗插在了制高點,戰士們托起旗桿的那一刻也托起了他們堅毅的靈魂和心中的希望。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上演《決戰時刻》也是向為新中國浴血奮戰的英雄們致敬!
“這段應該是影像,預告介紹說是彩色的。”影片即將結束時,后排引起躁動,彩色的開國大典片段真實還原了現場的所有細節,鏡頭中城樓及偉人由黑白變換成了彩色,當歷史的真容不再囿于黑白,當時代的面貌清晰可見,這仿佛詮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飛速發展。
“燃點笑點淚點兼具,看完心里很溫暖。”偉人有趣的日常、談判的據理力爭、渡江戰役的浴血奮戰、開國大典的真實還原……年輕人了解一段歷史,父輩們重溫回憶,影片通過生活細節將歷史人物從書本里引到生活中,有人說這是一部適合各年齡段觀看的合家歡電影——令人驚喜!
《決勝時刻》電影觀后感3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這部影片的敘事節奏控制得非常好,讓觀眾非常容易被代入,“整部影片的觀看過程當中,觀眾都沉浸在一種飽滿的情緒狀態中”。其中,的人民情懷和戰友情懷表達得非常充分。饒曙光說,自己在看到任弼時拉小提琴向戰友告別的段落時,忍不住掉下了眼淚,“這樣的細節有新鮮感,把幾十年浴血奮戰的戰友情表達到了極致”。他還提到,小人物的塑造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特別是小戰士還有毛主席的女兒,這些人物能夠跟當下的觀眾實現一個有效的對話,使得年輕觀眾不僅僅了解了革命歷史,更感受到革命烈士所帶來人性的表達和感動。”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身邊很多年輕觀眾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當時我就覺得這電影成了。這部電影立意很高而表達又平易近人,情感濃郁而又理性深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一川分享了自己的直觀感受,并進一步表示,“影片深度挖掘了北京香山在新中國成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設做到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我相信這部電影上映之后,雙清別墅和香山會成為北京文化旅游一個新的勝地。”
除了立意深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更肯定了影片在藝術上的突破。“以往我們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走過戲劇化、詩意化、多維度、細節化等不同階段,但這部作品又往前推進了一步,它是人物的歷史。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歷史其實是人的歷史,而這部電影就是用藝術的方式,讓一些消失的歷史和人重新在大銀幕上鮮活起來。”在他看來,影片很巧妙地設計了警衛員、播音員、主席的家人以及民主黨派不同個性的人士,為塑造人物創造了一個真實的空間,提供了讓人物活起來的可能性。此外,尹鴻也肯定了影片在制作上還原歷史的精準把握:“這兩年有些作品過度渲染戰爭場面,但《決勝時刻》在這方面樹立了非常好的標桿,使影片的質感和最后紀錄片的質感毫不違和,營造出真實的歷史感。”
“《決勝時刻》是一部出人意料的電影,一般重大歷史題材都會有波瀾壯闊的宏大敘事和全景描繪,但《決勝時刻》更多的是宏大歷史中的生動切片和壯麗史詩的細節。”《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注意到,影片的英文名是《1949》,“這個譯名很好地體現了它的藝術特點,代表了一種更有溫度的想象,一種更富細節的遐思”。
在細節處理上,《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特別喜歡毛主席幫貼身警衛寫情書、和小女兒抓麻雀、去戲園子看《霸王別姬》等情節,“這些情節生動刻劃了主席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兒女情長和人之常情。這種虛實銜接恰到好處天衣無縫,唐國強在塑造上真的是爐火純青。”
《決勝時刻》電影觀后感4
《決勝時刻》中劉勁也參加了專家研討會,自踏入影視圈,劉勁便成了專演的特型演員,塑造周總理有無可比擬的經驗。很多人說,演員塑造角色,但在劉勁看來,多年飾演的經驗也讓他不知不覺中重塑了自己。
劉勁回憶,第一次飾演是在1995年的電視劇《遵義會議》中。隨后的24年間,劉勁扮演過不同時期的周總理形象,讓他印象最深的是黃建新執導的《建國大業》及這次的《決勝時刻》。劉勁希望自己在《決勝時刻》中將的另一面表現出來:談判桌上,與自己亦敵亦友的兄弟張治中據理力爭、寸步不讓,但在談判桌下以情動人規勸張治中,展現兄弟情誼,“以前我們看到的是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為黨為人民的革命情懷,理想信念表現得較多,但在這部戲中,周總理的形象會更為立體和豐滿。”
研討會現場劉勁還表示,演員能碰到一個好題材是最幸福的事,“十年前我和黃導拍攝了《建國大業》,我們一直期待再合作,這次通過《決勝時刻》我終于又回到了這個團隊。這是一個非常溫暖、強大、出作品、出經典的團隊,演員在現場隨時都是一種創作狀態,我們8月份拍3月份的戲全是穿著大棉襖,不拍戲時也不會把衣服脫掉,因為想一直在戲里。”
《決勝時刻》電影觀后感5
電影《決勝時刻》講述了等中央領導人自1949年再回北平進駐香山后,到國共和談、渡江戰役再到籌劃新中國的建立等一系列事件。
從前的我們對毛主席的印象似乎只停留在“一位偉大的”。而電影選取了許多生活的小事,讓毛主席在我嗎=們的心中逐漸豐滿。
“我離開北平時才26歲,轉眼間56嘍。”輕松的語氣,微笑的神態,然而三十年來的辛酸苦楚有幾人知曉。剛入北平便知火車站外有國民黨埋伏,依然微微笑著從容迎接。這種幽默豁達或許早已經深入了主席的骨髓,如此才能讓他一次又一次帶領著人民解放軍走過一次次危難。
和女兒一起抓小鳥,躲在樹后悄悄等待的模樣完全就是個沒長大的孩子;關心下屬的感情生活,教他用詩經里的愛情詩歌表白,事成之后滿臉驕傲;為了能去戲園看梅先生的戲,“套路”自己的警衛員;看著老鄉捎來的辣椒笑彎了眉……這一件件的小事讓主席十分的“接地氣”,主席不再是處于云端只能仰望,他就是我們身邊一個偉大的普通人。
“一切為了人民”是貫穿、人民解放軍工作的基礎思想,為了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而奮斗不息。國共和談本不必談,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足夠的力量解決一切障礙”。但為了人民免受戰火紛擾,我們一讓再讓。“天下為公”是他們永遠的初心。南京政府派來的和談代表來到北平時說“人人笑容掛念、容光煥發”。全國上下都渴望著解放軍的到來,因為他們帶來和平與自由。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影片末尾時,16歲的田二橋緊緊抓著旗桿不讓它倒下,最終獻出自己的生命。那封留著彈孔,浸著鮮血的信是他對祖國最深情的告白。有這樣一些滿身烈焰從炮火中走來的人,勝利怎么會不屬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