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電影錢學森初中觀后感
在錢學森的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電影錢學森初中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1電影錢學森初中觀后感1
今日午時,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錢學森》,我被故事里面的人物和事跡深深的感動著。
錢學森是我國杰出的科學家,他早年留學于美國,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成為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專家。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這在別人眼里,是多么讓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啊!然而,錢學森卻把這一切看得很淡,當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便立即決定回國。可是美國多方阻撓對錢學森威逼利誘不成,又把他軟禁在美國,并誣陷他,使錢學森被軟禁了八年之久。
在周恩來總理和毛主席以美國11名戰俘作為交換條件下,美國才把錢學森給送回國內。
在到了祖國后,由于國內設備不先進,技術不夠好的環境下,錢學森帶領著一批信仰堅定,肯為祖國作貢獻的科技人員,經過重重困難,最終制造出了中國第一顆導彈,并實現了兩彈合一的成果。使我們中國最終不會再被別國瞧不起,因為錢學森為中國鑄造了一把鋒利的寶劍。
我覺得錢學森值得我們學習的首先是他的愛國精神。在美國,錢學森什么都有了,金錢、地位、和名譽,他還是果斷放棄了,他準備回到祖國,報效祖國。其次,他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候,他的堅強信念支持他,不畏挫折,永不放棄的精神。
最終,他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奉獻終身,就是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此時神州十一號的順利升天,正是一代一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結果。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該院技術團隊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這是這樣的一個個年輕充滿朝氣、充滿戰斗力的航天技術團體。我們學習航天精神,就是要學習他們的戰斗精神,勇于擔當、善于擔當,充分發揮自我的專長,在自我的領域做出更大的業績。
2021電影錢學森初中觀后感2
看完錢學森這個電影,我有好多好多話想說。
錢學森1955年回到祖國,在準備回國的時候被監視,還被關進監獄。最終美國政府給了他很高的工作崗位,以此來誘惑錢學森,但錢學森還是堅持要回國并說,:“只要我回國,種蘋果也行。”
歷盡萬難,錢學森最終回到了祖國,他十分努力的制造了中國的第一枚導彈。導彈發射成功,全國人民就像燒沸了的開水一樣歡呼。
在建設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時候,因為中國太窮了,連導彈需要的最基本的零件都沒有,他克服了各種困難。最終,隨著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中國有了科技。錢學森看著八年完成的成果自言自語道:“這就是我種的“蘋果”!”
看完電影,我感到十分震撼,他在美國時,生活十分優越,可是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他放棄了優越的生活,回到了貧窮落后的祖國來貢獻力量,我要向他學習。錢學森這種奉獻、愛國的品質,值得我們去敬佩。在發射導彈的時候他遇到了:零件不夠、土地不夠、環境不好等等困難。可是這些困難并沒有打到他的信心,最終,他成功了!他讓中國有了科技,這是他勝利的果實!
看完電影,我深受啟發,在生活中,我也曾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以前我也有很多的機會,比如:練習舞蹈、學習鋼琴,可是就是因為太苦太累,我都半途而廢了。看完電影我感到十分羞愧,錢學森的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學習,以后再遇到困難,我必須要抓住機會,堅持努力,永遠不放棄。
2021電影錢學森初中觀后感3
今天,老師要我們寫一篇電影的觀后感,我想來想去,我一直被一個人的故事感動著。他,是我國導彈、火箭以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們心目中的“科學圣人”,他就是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奮斗終生的偉大科學家——錢學森。
他的一生充滿神秘和傳奇,雖然我看的不太懂,但看我看到錢學森的愛國之心、堅定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還是感動了我,特別是看到他在沙漠戈壁里的畫面,那風吹起的沙子,連對面的人都看不見,看到那時侯的生活的艱苦,再想想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我們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錢學森的身上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奉獻精神,他的民族氣節,他的堅強毅力,他的艱苦樸素,想想我們現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是多麼幸福,跟那時的錢學深爺爺相比,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還有他對父母老師的彬彬有禮,有力地顯示了他的品格,情操,令人景仰。看完了這部電影之后,作為愛國主義典范的錢學森,愛國主義是貫穿他整個生命的主旋律,作為一名小學生我的任務只有好好學習,將來作為有用的人報效祖國,錢學深爺爺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囚禁之后,終于踏上了祖國的熱土,這位享有國際威望的大科學家,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默默地為祖國做著貢獻,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錢學森爺爺的業績對于我一個普通小學生來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愛國,就是要努的好好學習,奮發向上,為我們的祖國的將來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錢學深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一位科學家的創新的力量。不僅為中國人的科學創造留下閃光足跡,對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也作出重要貢獻,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和科學家的價值。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主要表現在文明創造,反映在科技發展上。一個偉大的民族只有為人類文明提供了大量創新成果,方可證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當代中國,弘揚錢學森的科學創新精神,對于引領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走向極其重要。而對于我們新一代的小學生來講,我們的學習可能沒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們也一樣要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2021電影錢學森初中觀后感4
很早就已在課本中學習過錢學森歸國的故事,那時就被他突破重重阻撓,一心回國,報效祖國的精神深深打動。這次公司組織全員觀影活動,我通過影片《錢學森》更加直觀地了解到了當時的那種困境,同時也對錢學森的傳奇一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50年代的中國剛剛建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但當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激起了他強烈的歸國愿望,雖然受到了重重阻撓和各種壓迫,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
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堅毅、執著、永不放棄以及對祖國深深的熱愛。1964年,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接著,他帶領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等困難,完成兩彈對接,并且在羅布泊靶場成功試射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為中國的導彈事業奠定了基礎。他用他一生對正義的追求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祖國和人民的莊嚴承諾。他用他的一生對科學的探索證明了一個知識分子對科學理論的攀登永無止境。
新中國成立以來超高純鋁、鈦、鉭、銅等靶材原材料都依賴進口,被日本、美國的公司所壟斷。20_年江豐電子正式啟動了高純鋁鑄造項目,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江豐第一爐超高純鋁正式下線試驗生產,當兩根鑄錠緩緩從鑄井中升起的時候,我的內心十分激動,江豐終于在超高純鋁的生產研發領域邁出了最堅實的一步,也許再過幾個月,我們的靶材就能用上自己鑄造的超高純鋁了,不用再依賴國外進口,受到國外企業的限制了。
作為新世紀的技術工人,我們更要學習錢學森的精神,更要繼承錢學森的精神,愛國、堅毅、執著、勇于創新。雖然我們不能像錢老那樣偉大,但我們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業。就像錢學森要離開美國的時候,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錢學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國,我總是能做些什么,也許,我還可以種蘋果。”也許,在錢老看來,只要為祖國做事,哪怕是種蘋果,也是對祖國的報效。而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創造價值,就是對國家、對公司最大的報效。
2021電影錢學森初中觀后感5
在知道要看一部名為錢學森的電影時我激動難平,因為不久前我剛剛看完一本名為錢學森的書。這使我在看電影時能夠多角度的更全面的看透影片中的每一個小細節,而且我并沒有純粹把它當作一個藝術品愛欣賞,更能是我感動的是影片傳遞出來的一種錢學森精神。
影片開頭是運用了大量的珍貴歷史現實影片與虛擬飾演錢學森的陳坤的活動交替上演的,這是我們體會到了故事的真實性與嚴肅性,而這樣的概括也能很好的讓觀眾們大概的了解錢學森是一個對我國有多大貢獻的人,這種由粗到細的敘述方法倒是讓我耳目一新,讓我不得不正襟危坐的來期待故事的展開。
故事的前一半是在美國展開的,故事的后一半是在中國展開的。而這兩個部分的設計卻讓觀眾深刻的體會到了影片團隊的用心。在美國時,大家都說英語,不管是錢學森還是蔣英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美國佬在交流的時候都在用英語交流。而回國后,每個人運用的語言又有變化了,雖然大家都在說普通話,但每個人的普通話中都帶有他們自身的獨特的濃濃的鄉音。或許有人覺得我大題小做,美國人不用英語談話用什么?中國人不講中國話說什么?但是問題是,這只是一部電影,現在大多數電影都只為了博票房而把電影規范化,通俗化,雖然這讓更多的人能看懂聽懂,卻失了事件本身的真實性。我覺得尤其是那種拍傳體時,真實性是尤為重要的,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影片沒有把錢學森完美化也是他的成功之一,影片中在錢學森教導大家關于導彈的問題時,錢學森的惡語傷人,也讓錢學森更貼近我們,是這一幕又讓我們感到真實。而且對照我看的文獻資料,影片中展現出來的事與現實發生的相似度達到百分之九十,而沒達到的那一部分卻是在是電影這個平臺的限制。
影片的細節拍攝也是我為之叫絕的一個。我從資料上了解到,錢學森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理科男,他的作業可以達到一氣呵成且沒有任何修改的地步。而在影片中我也確實感受到了,錢學森筆直熨燙平整的西裝,秀麗工整的草稿,甚至一幕錢學森講課的那一幕,黑板上粉筆字的設計也讓人強烈的感覺到了錢學森的知識淵博和態度嚴謹。影片中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在美國研究所時,一個研究人員把一個程序中的小地方由于粗心算錯了,這使錢學森大為不滿,這也符合錢學森對自己苛刻要求以致對別人也要求嚴格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