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電影優秀觀后感井岡山2021
《井岡山》講述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早期共產黨員在國難當頭、內憂外患的國民黨統治時期執行農村包圍城市所創造的第一個根據地.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小編收集整理了革命電影觀后感井岡山5篇,希望可以幫助您,歡迎借鑒學習!
革命電影觀后感井岡山1
眾所周知,井岡山是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在觀看了《井岡山》這一紅色勵志電影后,我更感到井岡山這個地理位置在黨的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影片講述的是毛主席帶領秋收起義后的隊伍進入井岡山并建立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的內容。
在井岡山上,中國共產黨在上面的時間并不長,但為中國開辟了一條成功之路;尤其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在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領導人的帶領下在井岡山上多次反圍剿成功并建立革命根據地。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開啟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實踐。正是因為井岡山上毛主席的大膽創新,從此為中國革命迎來新的面貌。在井岡山上人們發揚傳統并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敢闖新路。
在黨的老一輩領導人的堅強領導下,同志們建立起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這是我從影片中學到的最大的知識,這更加讓我堅定了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決心。井岡山精神精髓的第二點實事求是的精神路線,這也是當下中國共產黨工作的重點。實事求是是對工作的認真,毛主席就十分深刻的理解并落實了這四字的真實內涵。實事求是這和我們現在所講的“三嚴三實”中的“三實”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還是
說毛主席在當時情況與我們現在十分類似呢?無論怎樣,實事求是都應該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做到的。
井岡山精神時是毛主席所創立的而其第三點更是鮮明提出黨管武裝的基本原則。即當下我們喊得最多的聽黨指揮,這是我軍永遠不變的軍魂,也是我們不變的信念。井岡山精神的第四點是血肉相連的干群關系。在紅軍出現之前,只要是軍隊就會和普通百姓有化不開的仇恨,而在紅軍來到井岡山的第一件事便是與當地老百姓搞好關系,開展群眾工作。老百姓也是第一次發現紅軍與其他軍隊的不同,從此也就發展成了血肉相連的干群關系。從影片中這一點更是得到多鏡頭的描寫。第五點就是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當時的軍隊沒有誰給發軍餉,沒有誰給發糧,槍都是從別人手里搶過來的。當時的軍隊一窮二白,如果當時沒有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就不可能有現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更不可能會有現今的新中國。創業精神是我們黨和軍隊立根發芽的一個重要基礎。聯系到現今,我們軍隊正是缺乏這種精神,沒有好好發揚創業精神。
革命電影觀后感井岡山2
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2007年8月,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在黃金時間播出了36集電視連續劇《井岡山》。它是一幅完整地表現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史長卷;是一段革命先驅面臨生死存亡,力挽狂瀾的風雨歷程;是一代偉人鐵骨柔腸里鮮為人知的非常情懷;是一曲匯集歷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懷著一份深情,帶著一種執著,我如饑似渴地看完了全部《井岡山》,它引我走近了這片紅色的土地,讓我倍加敬仰巍巍井岡山。因為中國革命的火種,就是從這里點燃。
1927年,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剛剛踏上井岡山時,斗爭環境異常艱苦,強敵“會剿”,又實行殘酷的經濟封鎖,根據地缺衣少食,日用品匱乏,困難到了極點。“抬頭望見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澤東;迷路時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照路程;困難時想你有力量,勝利時想你心里明。”是啊,當年的“毛委員”不正是工農大眾和紅軍將士們心中的“北斗星”嗎?我看到,毛委員晚上工作的燈芯,由三根減為一根。湘贛邊界紅色政權的財政部長余賁民,組織生產了大批棉衣棉褲,自己卻穿著單衣單褲過冬。我還看到,陳毅在大井割稻子,朱德用扁擔運糧,“三大紀律和六項注意”,還有膾炙人口的“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的歌謠。讓我更看到了紅軍將士們旺盛的革命斗志和樂觀主義情懷。
紅軍是人民的軍隊,紅軍的改編和建設,都以不損害根據地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原則。劇中有多個情節向我們展示了軍民一家親的感人場面。如在起義部隊開赴井岡山途中,鐘大龍利用短暫休息時間到老鄉地里挖來紅薯,分給饑渴疲勞的戰友,卻遭到毛委員的批評,他還自掏銀元讓羅榮桓送到紅薯地里。又如發現曾士峨鞭打俘虜,毛委員便語重心長地教育他說,俘虜也是窮苦農民出身,不可虐待。不僅不能虐待,不愿意留下的,還發給回家盤纏。而所有這些以民本為主導的新型措施,都為紅軍贏得根據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所有這一切,形成了一道道軍民血肉相連,什么力量也攻打不破的“真正的銅墻鐵壁”。井岡山根據地成為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新起點。
1929年,紅軍反“圍剿”失利,敵人以20倍的兵力向根據地反撲,瘋狂地叫囂要把井岡山“石過刀,草過火,人換種”。當時,留在小井紅軍醫院的130多名傷病員,因不肯暴露部隊行蹤,一一慘遭屠殺。在那濃煙滾滾的陰霾下,500里井岡,一片火海,滿目瘡痍,處處焦土。面對生死考驗,堅定的共產黨人大義凜然,威武不屈。花蓮縣縣委書記劉仁堪臨刑前,高呼革命口號,被敵人割掉舌頭,就用腳趾蘸著自己的鮮血寫下“革命成功萬歲”幾個大字,最后壯烈犧牲。朱德同志的妻子伍若蘭在戰斗中不幸被捕,面對敵人的酷刑和利誘,她斬釘截鐵地說:“共產黨人從來不怕死,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榮。若要我低頭,除非日從西邊出,贛江水倒流。”我注意到,每每在革命遭受挫折的時候,都會聽到毛委員這樣教育他的戰友,失利是暫時的,付出一些代價也是必需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岡山永遠不會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正是這種堅強如鋼的革命信念,使得井岡山軍民同仇敵愾,同心協力,齊上戰場,共同殺敵。那些揮舞著大刀長矛、土槍土炮的群眾,滿山飄揚的紅旗,四處的喊殺聲,形成震天的威力,百折不撓,愈打愈勇。
井岡山這段驚天動地,光照千秋的革命歷史,是與毛澤東個人的大智大勇密不可分的。選擇井岡山只是他科學分析敵我形勢后,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發展和保存革命火種的第一步。其后,井岡山火種的每一次旺盛,都無一不是他的正確主張得到貫徹執行的結果。相反,井岡山火種的每一次挫折,也無一不是因為他的正確主張受到干擾、抵制甚至排擠的結果。紅軍將士們不斷從勝利中總結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毛澤東同志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朱德同志說:“井岡山丟了,我們還會打游擊,邊走邊打游擊,邊播下革命的火種。”我看到,在地圖上,凡有紅色箭頭所指之處,必有鋼鐵撞擊之火。“留下一點星火,定能燃遍萬里江山”(陳毅)。井岡山啊,有多少熱血男兒,從四面八方涌向你的懷抱。井岡山啊,你慷慨地接納了千萬兒女,用你寬闊的胸膛,鑄就了革命的搖籃。一支槍,一桿梭鏢,一排石陣,一門大炮,讓強敵丟盔卸甲,“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有人曾疑問:山溝里能出馬克思主義?毋庸置疑。在井岡山彎彎曲曲的小路上,毛澤東同志邊行走邊沉思,寫出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永新調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首次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回答了一些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理論。這一理論,像七月的圣火,驅散迷霧,蕩盡烏云,使東方的巨輪駛出歷史的漩渦。這一理論,像一盞明燈,在井岡山翠竹間閃爍,照亮了二萬五千里漫漫長路,照亮了華夏神州的上空。這一理論,使中國革命從黑暗走向黎明,從勝利走向勝利,取得了最后成功。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讓井岡山精神長存,讓井岡山火種,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革命電影觀后感井岡山3
暑假,我在家看了一部紅色電影——《井岡山》,感觸非常深。《井岡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老革命家在毛澤東的帶領下開辟第一個農村根據地,與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斗爭的故事。
看了以后,我非常有感觸,老一輩們為了解救勞苦大眾,拋頭顱,撒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就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作為新時代的兒女,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不應該忘記那艱苦的歲月。我們今天可以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而在那時,有多少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卻挑起了革命的重擔,不惜自己的生命,為我們換來了幸福的今天。我作為一個團員要繼承革命前輩的遺志,爭取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為祖國、為人民獻出自己的一切!
革命電影觀后感井岡山4
看《井岡山》這部電影一事隔多年,但他具體的內容仍清晰的刻畫在我的腦海中。
看到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武裝起義打響,當時的我是如何的激動中國第一個農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斗爭,因此,毛澤東與朱德成了我所崇拜的對象,每在電影上看到他們總有種說不出的激動。
龍潭口大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刀不斷的舞動,槍聲不斷響起,炮火不斷的轟鳴,不知是什么力量,讓戰士們在死神面前仍前赴后繼?不知是什么信念,讓戰士們在炮火面前仍向前沖殺?更不知是什么勇氣,讓戰士們在敵人面前揮動大刀,奮勇殺敵?是開辟從農村包圍城市的力量;是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道路的信念,是一萬多人凝聚一堂,共同抗戰的勇氣。我感動過,我敬畏過,也立誓過——心中樹立永遠的井岡山。
“我們只有維護人們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這是千千萬萬個戰士心中永記的話,有了這句話,才有那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我曾想過,作為當代少年,我應該以怎樣的面貌來報答井岡山,回報井岡山千千萬萬的英雄,如果沒有當時井岡山這個革命根據地,后邊的壓迫也許是無止境的,用血汗,用身軀,筑起保衛中華的“長城”,他們感動過億萬中華人民,登上井岡山,無論是誰都會體會到井岡山會師的精神,那里靈魂永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武裝革命,包圍中華。一團烈火,燃燒著中華大地,燃燒著我的心。
革命電影觀后感井岡山5
坐在回程的列車上,我回想起井岡山上發生的種種。
這里的美麗包括青山綠水。層山被茂密的樹木覆蓋,空氣中是潮濕的清冷的味道。流水是清澈的透明色,在石頭上沖擊出白色的浪花。這是在大都市難得一見的景象。
這里的美麗包括激瀾壯闊的革命。參觀井岡山博物館,這里陳列著革命先烈們戰斗、生活時使用的物品,看著這些好像就看到了當時紅軍們奮勇抗擊敵人的畫面。通過一次次周密的部署和勇敢的作戰,我們大獲全勝,老百姓們熱烈慶祝,熱鬧的場面一下浮現在眼前。紅軍們和老百姓并肩作戰,朱德同志工作辛苦卻依舊與百姓一起走過崎嶇的小道挑糧食。毛主席在辛苦的工作,連飯都顧不得吃的時候還記掛著戰士們的飯吃的好不好。軍與民同心協力的美好關系令人感動。
這里的美麗包括感人至深的革命精神。北山革命烈士陵園,沉睡著無數烈士的忠骨。多少有家國情懷的青年人為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不顧一切奔向戰場拯救腳下這片土地。張子清師長在自己身受重傷的情況下,還把僅有的鹽貢獻給廣大戰士們,最后在26歲就犧牲了。曾志同志為了革命,忍痛把自己的孩子寄養在農民家中。他們這種偉大的精神是值得我們銘記的。四萬多犧牲烈士中也不乏與我們一樣的青少年,在那個本應天真玩耍的年齡,小小的他們心中已經有了赤誠的報國之心。令人動容不已。
雖然現在已是和平年代,但沒有昨日的犧牲就沒有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記住這段歷史,堅定自己的目標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