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茶館觀后感1500字
在寫觀后感的過程中,你需要回顧和總結自己所觀看的內容,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里給大家分享電影茶館觀后感1500字,方便大家寫電影茶館觀后感1500字時參考。
電影茶館觀后感1500字篇1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里的道理可真多呀!
電影茶館觀后感1500字篇2
可以說《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傳世經典之作,我們從這個小小茶館的興衰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半個世紀的興衰。小說里面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滿了個性,簡單的一個茶館我們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文中茶館的老板王利發,其實算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館可以好好地經營,但是在故事的結尾他也是落得一個悲劇收尾。
其實這是關于一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蕩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茶館都是堅強的存在著經營著,可是終究還是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打擊,悲劇是注定的結局。
關于茶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無論怎么說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底層的人民群眾們,里面也有沖有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想著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可是他們都被悲劇的打壓了,就是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才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當時的中國被列強欺辱。
還有文章中的各種小人物的各種性格的描寫也是十分的傳神,可以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充滿民族正義感的國民的話中國這個泱泱大國是不能真正的站起來,老舍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只有記住那個時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現在的發展之路。
電影茶館觀后感1500字篇3
幾乎所有人都說《茶館》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題記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做裕泰的茶館里。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征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這部話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走向破滅的故事。歷經了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國黨統治時期的裕泰茶館,在當權者和小人的謀劃下最終被改成了“花花聯合公司”。而一生守護著茶館的王利發掌柜選擇了在他的茶館里自殺。《茶館》該劇可以說是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而惡人不一定有惡報。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敗被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唏噓不已。
先談談這幕話劇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
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殺。這一情節,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再談談這部話劇的特殊之處。《茶館》的成功在于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于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嘆為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松散但有了連貫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著的群體依舊存在,并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最后,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
電影茶館觀后感1500字篇4
幾乎所有人都說《茶館》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題記《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做裕泰的茶館里。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征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這部話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走向破滅的故事。歷經了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裕泰茶館,在當權者和小人的謀劃下最終被改成了“花花聯合公司”。而一生守護著茶館的王利發掌柜選擇了在他的茶館里自殺。《茶館》該劇可以說是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而惡人不一定有惡報。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被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唏噓不已。
先談談這幕話劇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殺。這一情節,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再談談這部話劇的特殊之處。《茶館》的成功在于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于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嘆為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松散但有了連貫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著的群體依舊存在,并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最后,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
電影茶館觀后感1500字篇5
前陣子,聽到了有種新型教學叫“后‘茶館式’”的,心中感覺非常好奇與新鮮,只感覺肯定是在一種很輕松地、無拘無束的氛圍下,在茶館里大家就某事高談闊論。不過真很難想象在課堂上到底怎么開展教學呢?暑假里,我終有機會拜讀了本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所著的《后“茶館式”教學》一書。
本書中,張校長生動具體地介紹了后“茶館式”教學的內涵及其精髓,并以各種教學例子來證明和闡述,非常令人記憶深刻——簡單來說后“茶館式”教學就是:讀讀、練練、議議、講講、做做!讀讀,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議議,就是提倡學生自覺議論,主動探討問題,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練練,就是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具體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它是學生學習知識、鞏固知識和形成技能的一條重要途徑;講講,即是講解、解惑,可由教師講,也可由學生講,變一言堂為群言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后茶館式教學"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自己學得懂的,或者部分學生自己學得懂的,教師不講。這一教學特征體現了“先學后講”或“先學后教”的理念。當然,這個先學可以在課前,也可以在課上。這個先學,可以是學生先“讀”,也可以是學生先“練”,也可以是學生先“做”,甚至是學生先“議”。同時,也體現了“講是為了不講”“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
第二:盡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為關注“相異構想”的發現與解決。不管學生的己有經驗,沒有學生的經驗與文本的對話,僅有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這樣的教學就是灌輸。即使有的課堂教學有“暴露”,教師津津樂道的也是“閃光點”,而不是關注班中還有哪些“相異構想”。這一課堂特征的呈現,不但在于“暴露”,更在于解決。
歸納起來,后“茶館式”教學的特點是:一個核心,“議”為核心;兩個基本特征,學生自己學得懂的或部分學生學得懂的教師不講,盡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為關注“相異構想”的發現與解決。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教學形式更加靈活,教學的價值取向更加明確。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應牢牢記住了張人利校長的一句話:“作為一個成功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要你做到一點,只要改進一點,兢兢業業的改進一點,勤勤懇懇地改進一點,扎扎實實地改進一點,而這一點你堅持做下來,那你就成功了。”
電影茶館觀后感1500字篇6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好處。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性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后,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位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發奮下。他逐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作過程中,這樣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因此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凈、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刻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三教九流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壞)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阿婆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透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換包裝不換資料。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帶給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館》讓咱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多謝!多謝您留予咱們如此寶貴的財富。”
電影茶館觀后感1500字篇7
茶館,大家嘮家常、談天說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出生命的炫彩。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
劇本的結尾三個老人在舞臺上“撒紙錢”“祭奠自己”,走投無路的王利發懸梁自盡,這是一個很有象征意味的結局,既是對舊時代的控訴,也是對之唱了一曲“葬歌”,彌漫著一種陰冷凄慘的氛圍。
看出當時三個舊時代共同表現出的:政局混亂、是非不分、惡人得勢、民不聊生的特點。
最使我受益的作品的語言。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館登臺亮相,構成了一個展覽式的“浮世繪”。他避開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描繪,而是描述這些歷史事件在民間的反響,將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
老舍對北平口語與舊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內在的沖突。
《茶館》中的情景必然是以當時社會的背景,而當時社會決定了〈茶館〉中突出的社會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這種社會面臨的必然是革命。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社會矛盾是在中國強大的國力、穩定發展的新社會中出現,必然是次要矛盾,是可以解決的。所以中國的發展成就告訴我們對未來應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