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后感你好李煥英
寫觀后感可以提升你的寫作水平,同時讓你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電影觀后感你好李煥英怎么才能寫好?這里分享一些電影觀后感你好李煥英,方便大家學習。
電影觀后感你好李煥英篇1
沖著《你好李煥英》的好口碑以及提前做好緩解假期綜合癥的目的,大年初四我和家人一起看了這部“笑著哭”的喜劇片,進影院前我還覺得妻子問我要不要帶紙巾有點小題大做了,看完電影我才意識作為成年人的那點麻木的情感是多么的自以為是,我們善于迎接置身事外的故事,卻羞于表達關于自己的情感,比如我的表哥,電影里的包袱他笑得像吃自助餐一樣不遺余力,一到煽情的地方他就顯得很不自在的說應該快演完了吧。其實這部電影的雛形早在幾年前賈玲演出的小品中就有過劇透,局限于小品的節目容量和表現形式不足以撐起這個內容和情感都很飽滿的故事,但經過電影的打磨和升華后所營造的情感輸出足以像子彈一樣密集而準確的同時擊中觀眾的笑點和淚點,什么叫笑著哭最痛,我想《你好李煥英》無疑給出了標準答案。
想寫寫《你好李煥英》基于三個關鍵詞,一、共情,這部電影是賈玲紀念自己亡故的母親的電影,電影結尾有段字幕:“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媽媽一直是一個中年婦女,我常常忘記了,她也曾經是個小姑娘”,這句話很打動我,在我記憶里我母親也是這樣一副中年婦女的形象,母親從單位下崗后便一直在家做家庭主婦,我記得母親經常坐在靠近窗邊的靠椅上繡鞋墊,明晃晃的陽光投射在她的眼鏡上讓人忍不住眨眼,以至于她抬起頭叫我的時候,我都看不清她的樣子。母親去世那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個暑假,母親彌留之際,我夢見母親搬進了一座白色的大房子,我把夢告訴了母親,母親偷偷留下了淚,母親的離去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打不起精神,但外人看不出我的傷感,我明白我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就像電影里女兒為了讓母親高興做了很多努力,而這一切也是母親為了和女兒做最后的告別而掩飾的悲傷。整部影片其實都是母女共同營造了一個夢,女兒穿越到了母親年輕時的年代試圖去改變母親的命運,同時母親也陪伴著女兒完成她對母親的“拯救”。影片中女兒一邊流著淚奔跑,路上所有的景物一邊失去色彩,這注定只能是自我和解的歷程,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輪回,但我們可以努力像母親希望的那樣“健康快樂!”
二、懷念,子欲養而親不在,這種遺憾和無奈不知道折磨著多少失去至親的人,汪峰的《當我想你的時候》有句歌詞“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我不知道我有多少年沒流淚了,但在看電影過程中我留了兩次淚,第一次是女兒和母親邊哭邊喝酒的時候,第二次是女兒意識到母親已經去世淚奔過程中閃回的哪些兒時回憶,我甚至產生了某些記憶的重疊,我想起了衣柜里母親那件紅色緞面上繡著金色圖案的棉襖,那件我只在相冊里看到母親穿過的棉襖,照片里她很年輕,風有點大,我和她的頭發都有點亂了,她微笑著,我做了一個鬼臉靠在她身上。這些年我很少想起母親,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而渾然不知的淡忘了我原本以為清晰卻日漸模糊的母親的樣子,感謝李煥英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也懷念起我和母親在一起的日子,就像影片結尾時賈玲公開的那幾張自己和母親的照片一樣。
三、原諒,愛麗絲。門羅說過:“我們總會被原諒,或我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但我們原諒了,我們每次都原諒了”,影片中女兒重復著一句臺詞“我沒有一次讓您高興過”,但母親始終相信女兒將來會有出息,就算只是說幾句遙遙無期的美好承諾也足夠讓母親笑得心滿意足。我們每一次傷害父母時,總是父母最先選擇原諒我們,我們從不需要任何借口就可以全身而退,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我們總以為對父母的報答是孝順是美德甚至是恩惠,其實我們只是在彌補作為子女對于父母那微不足道的問候和關懷,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父母對于我們的愛有多深。父母永遠都會理解我們的各種苦衷,他們會幫助我們找各種搪塞或者拒絕的理由,他們永遠相信我們牽掛著他們,而我們也一次次相信他們會原諒我們。母親已經離開我十七年了,有些事我已經無法得到她的原諒,我也無法體會到當時她的感受,我只知道無論我怎樣讓她生氣和失望,她都會等我回家。
電影觀后感你好李煥英篇2
《你好,李煥英》是賈玲自導自演的一部作品,改編自自己創作的同名小品。
賈玲在電影創作上初出茅廬,然而,這樣一部笑中帶淚,一部帶有喜劇元素的悲情作品打動了億萬觀眾,既叫好,又叫座。
劇情并不復雜,雖然運用穿越的手法切入,有點俗套,但也能使主人公在故事中跳入跳出,推動劇情發展,比單純回憶性敘事手法顯得生動活潑,同時也使觀眾產生一種夢幻與現實交織在一起的愰忽迷離的感覺。
《你好,李煥英》是賈玲自傳體作品,現實中賈玲的媽媽確實也叫李煥英。賈玲也算本色出演,作品中的賈曉玲明顯就是以賈玲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但文學作品畢竟屬于文學藝術創作,作品中的賈曉玲不能完全等同于現實中的賈玲。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賈玲和姐姐曾經談到過自己母親去世的原因。據賈玲說,父母一起去通稻草,因為草堆的比較高,媽媽坐在爸爸開的小翻斗車上,然后不小心失足摔了下來,摔倒了小腦,當場就去世了。在火葬母親的時候,賈玲還是難以相信這個事實,雖然賈玲的姐姐已經讓賈玲去看媽媽的最后一眼了,但是賈玲說,自己那個時候就是傻的不能相信媽媽已經去世的事實。這成為賈玲永遠的痛,也成為賈玲創作《你好,李煥英》的初衷,就是懷念母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沒等到賈玲成功,沒享受到賈玲成功的喜悅,更沒給賈玲回報她的機會,便匆匆撒手人寰。這成為賈玲心中邁不過的一個坎。所以,賈玲不惜運用穿越的手法,恨不得擁有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穿越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變身姊妹替母親分憂解難,甚至愿意創造機會讓“母親"(姐妹)嫁給一個干部子弟,而不是"鍋爐科"的父親,目的就是讓李煥英少受點罪。故事雖然荒誕,但把無以為報的拳拳愛母之心,表達的無以復加。
影片打動觀眾讓觀眾淚濕衣袖的就是親情,講述的也是父母與子女的故事。
這是一部有教育意義的影片,我是讀了魏山虎校長《你好,你煥英》觀后感,心生感動,于是我領女兒一起去觀看。
女兒學習比較用功,成績也比較好,但自從上了高中以后變得沉默寡言,有時心情煩躁,平時顧不上鍛煉,顧不上與同學交流,顧不上睡覺,課上課下鉆入書堆,身體也越來越差,心理上似乎有點亂了陣腳的意思,作為父親很是替她擔心。正如影片中李煥英所講的,我也愿意讓孩子健康成長,做一個快樂上進的人就夠了,善交流,有朋友,懂人情,能獨立。
電影結果后,我和孩子談影片中的故事,談創作手法,談人物命運,沒想到孩子對一些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并感慨地說,“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感同身受",我明白她說的是,賈曉玲穿越與李煥英作姐妹一事。孩子有了自己的思考。
電影觀后感你好李煥英篇3
賈玲導演處女作《你好,李煥英》,無疑是今年年春節檔最大的黑馬影片。該片由賈玲多年前大獲好評的同名小品,及賈玲母親親身經歷改編而來。片中李煥英,是賈玲母親真實姓名,是一部笑淚與共的溫情喜劇。
賈玲、沈騰、張小斐、陳赫,聯袂打造。表演真實自然,默契十足。影片的整體色調也采用了暖色調,給人一種既溫馨又復古的感覺。在片場,賈玲面對飾演自己“媽媽”的兩位演員,像介紹朋友一樣給她們講起李煥英,甚至劇本中很多臺詞都是賈玲媽媽曾經說過的話。
在劇中,李煥英說,我未來的女兒,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行了。這是母親對孩子的真情告白。賈曉玲一心想讓母親為自己驕傲、自豪,這也是每個孩子心中的愿望。但是母親們要求的可能并不多,也許健康快樂其實才是真正的成功。優異的成績,驕人的工作,傲人的財富。這些其實都比不上心靈的滿足。中國人從來都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我們中國人活著的一個最明顯的動力就是為了父母,為了子女。做父母的要為孩子準備一切,讓他們幸福。做子女的想要“立身揚名,以顯父母”。有的時候,因為這,彼此傷害。而更多的時候,因為這,彼此成就。有最好的父母才有最好的子女。反過來,最好的子女身上從來都映射著父母的光輝。
以現實為基礎,真誠地講述自己的內心。《你好,李煥英》得以用藝術化的形式,幫助那些抱憾的人們消解念念不忘的執念;也提醒那些幸運的人們,珍惜身邊的親人。賈玲表示“她是真的想用我的疼來告訴你們千萬不要像我一樣疼。這個真的是拍給媽媽的電影。不光是拍給我的母親,也是拍給觀眾的母親。”
電影觀后感你好李煥英篇4
今天去電影院觀看了《你好,李煥英》這部賈玲導演的電影,這部電影有笑點,也有淚點,許多人都是歡聲笑語地進,淚眼婆娑地出,今天看的這部電影,覺得這部電影火爆全國也是有原因的,它很真實,很扎心。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賈曉玲媽媽遭遇了車禍,賈曉玲在醫院穿越到了1981年,那時她還未出生,她看見了年少時的母親,還很快就成了朋友,宛如閨蜜,她想盡辦法的想讓母親開心,甚至舍去了自己出生的機會,拼命撮合廠長兒子和他母親,上演了一幕幕感人又催淚的情景。
其實賈曉玲永遠邁不過的一條坎,就是她從未讓母親驕傲過。從小到大,他給母親帶來的是老師無盡的指責和周圍家長譏諷的嘲笑,感覺自己很對不起母親,所以她在穿越的時候不顧一切的想逗母親開心,甚至撮合廠長兒子和母親,想讓她擁有一個全新的生活,讓她有一個次次考年級第一的女兒,讓她有一個在好萊塢工作,月薪八萬的女兒,讓她能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我女兒考上UCLA導演系月薪八萬,在好萊塢工作。但是到最后她和母親互訴衷腸,吐露心聲的時候,母親僅僅是那一句,我希望我的女兒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別無他求。許多人當場淚目,這或許就是母愛的偉大吧,我沒給你驕傲,你視我為珍寶,或許和我在一起沒有鮮肥之味,沒有華麗的衣衫,沒有豪華的房屋,你仍然愿意陪我陪到海枯石爛,有人指責我時,母親會挺身而出,即使我們給母親惹再大的麻煩,她也會一笑而過。
老話說的好“盡孝在當下”影片中賈曉玲想回報母親,卻無門回報,所以不要總說等我長大了就回報您,從現在點滴做起,關愛身邊的人,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發生了。
電影觀后感你好李煥英篇5
《你好,李煥英》上映后,奶奶、媽媽都想看,表哥也吵吵,擇日不如撞日,昨天晚上,一拍即合,我們一起去看了這部既搞笑又催人淚下的影片。
這部影片是賈玲編劇并執導,賈玲、張小斐領銜主演,沈騰、陳赫主演,演員都是我喜歡的;“愿所有母親都能被歲月溫柔以待”,“我能讓你更高興”等關鍵祝福語,是打最動我的。故事講的是曉玲穿越回1981年,和媽媽李煥英母女變閨蜜,“神助攻”媽媽找對象,勢必要讓老媽更開心更幸福!賈玲使出十八般武藝幫媽成為“人生贏家”。過程讓人捧腹大笑,整個影院不時傳來全場的爆笑,其中一些劇情讓我眼淚都笑出來了,我以為這就是一個喜劇演員導演的喜劇片。
后半部分反轉,濃濃的母女情,讓所有人潸然淚下,我媽媽和爸爸、奶奶、哥哥、姐姐都哭的稀里嘩啦。
曉玲從小到大都不優秀,感覺從來都沒讓媽媽高興過,也沒考上理想的大學,自己造假弄了一個假的錄取通知書,就是為了讓媽媽高興,還穿幫了。一場車禍奪去了媽媽的生命。悲傷中,曉玲竟然穿越到媽媽少女時代。她要讓媽媽開心,要看到媽媽笑。其實,她不知道的是,媽媽是跟她一起穿越,媽媽知道曉玲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的,她配合自己的女兒,自己開心,也讓女兒開心。
我們都不是人中龍鳳,大部分孩子長大后都會成為普通人,我們的媽媽雖然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加優秀,但是,她們更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一生。我的媽媽也是這樣的。看了電影,我更加愛我的媽媽!
電影觀后感你好李煥英篇6
如果說喜劇都有一個悲劇內核。那悲劇是什么?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
故事開頭交代賈玲出車禍穿越到幾十年前,現實是賈玲的母親因為車禍去世,這是現實和虛擬的錯位。
中間有很多包袱,都挺好的。但觀眾此時看著這些美好,就像看著將要凋謝的花朵。花兒越美,凋落的時候越讓人傷感。
最后一段演繹的都是家庭瑣事,可能你我都經歷了無數遍,可你知道,她再也沒有機會經歷了。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感覺這段如果可以再收斂一點,觀眾的情感宣泄會更充分。
這部影片笑中帶淚,通過一些簡單的故事,描繪出了母親對于我們那些我們從未知曉的關愛。母親應該就是這樣的,簡單而普通,但在為人母這件事情上,母親做的不簡單,或者是在別人眼中看似簡單,母親已經傾其所有了。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母親,或者說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母親。
電影觀后感你好李煥英篇7
沖著《你好李煥英》的好口碑以及提前做好緩解假期綜合癥的目的,大年初四我和家人一起看了這部“笑著哭”的喜劇片,進影院前我還覺得妻子問我要不要帶紙巾有點小題大做了,看完電影我才意識作為成年人的那點麻木的情感是多么的自以為是,我們善于迎接置身事外的故事,卻羞于表達關于自己的情感,比如我的表哥,電影里的包袱他笑得像吃自助餐一樣不遺余力,一到煽情的地方他就顯得很不自在的說應該快演完了吧。其實這部電影的雛形早在幾年前賈玲演出的小品中就有過劇透,局限于小品的節目容量和表現形式不足以撐起這個內容和情感都很飽滿的故事,但經過電影的打磨和升華后所營造的情感輸出足以像子彈一樣密集而準確的同時擊中觀眾的笑點和淚點,什么叫笑著哭最痛,我想《你好李煥英》無疑給出了標準答案。
想寫寫《你好李煥英》基于三個關鍵詞,一、共情,這部電影是賈玲紀念自己亡故的母親的電影,電影結尾有段字幕:“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媽媽一直是一個中年婦女,我常常忘記了,她也曾經是個小姑娘”,這句話很打動我,在我記憶里我母親也是這樣一副中年婦女的形象,母親從單位下崗后便一直在家做家庭主婦,我記得母親經常坐在靠近窗邊的靠椅上繡鞋墊,明晃晃的陽光投射在她的眼鏡上讓人忍不住眨眼,以至于她抬起頭叫我的時候,我都看不清她的樣子。母親去世那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個暑假,母親彌留之際,我夢見母親搬進了一座白色的大房子,我把夢告訴了母親,母親偷偷留下了淚,母親的離去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打不起精神,但外人看不出我的傷感,我明白我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就像電影里女兒為了讓母親高興做了很多努力,而這一切也是母親為了和女兒做最后的告別而掩飾的悲傷。整部影片其實都是母女共同營造了一個夢,女兒穿越到了母親年輕時的年代試圖去改變母親的命運,同時母親也陪伴著女兒完成她對母親的“拯救”。影片中女兒一邊流著淚奔跑,路上所有的景物一邊失去色彩,這注定只能是自我和解的歷程,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輪回,但我們可以努力像母親希望的那樣“健康快樂!”
二、懷念,子欲養而親不在,這種遺憾和無奈不知道折磨著多少失去至親的人,汪峰的《當我想你的時候》有句歌詞“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我不知道我有多少年沒流淚了,但在看電影過程中我留了兩次淚,第一次是女兒和母親邊哭邊喝酒的時候,第二次是女兒意識到母親已經去世淚奔過程中閃回的哪些兒時回憶,我甚至產生了某些記憶的重疊,我想起了衣柜里母親那件紅色緞面上繡著金色圖案的棉襖,那件我只在相冊里看到母親穿過的棉襖,照片里她很年輕,風有點大,我和她的頭發都有點亂了,她微笑著,我做了一個鬼臉靠在她身上。這些年我很少想起母親,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而渾然不知的淡忘了我原本以為清晰卻日漸模糊的母親的樣子,感謝李煥英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也懷念起我和母親在一起的日子,就像影片結尾時賈玲公開的那幾張自己和母親的照片一樣。
三、原諒,愛麗絲。門羅說過:“我們總會被原諒,或我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但我們原諒了,我們每次都原諒了”,影片中女兒重復著一句臺詞“我沒有一次讓您高興過”,但母親始終相信女兒將來會有出息,就算只是說幾句遙遙無期的美好承諾也足夠讓母親笑得心滿意足。我們每一次傷害父母時,總是父母最先選擇原諒我們,我們從不需要任何借口就可以全身而退,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我們總以為對父母的報答是孝順是美德甚至是恩惠,其實我們只是在彌補作為子女對于父母那微不足道的問候和關懷,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父母對于我們的愛有多深。父母永遠都會理解我們的各種苦衷,他們會幫助我們找各種搪塞或者拒絕的理由,他們永遠相信我們牽掛著他們,而我們也一次次相信他們會原諒我們。母親已經離開我十七年了,有些事我已經無法得到她的原諒,我也無法體會到當時她的感受,我只知道無論我怎樣讓她生氣和失望,她都會等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