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觀后感150字
通過寫觀后感,觀眾可以記錄下自己在觀影過程中的情感和思考,并將其與他人分享。寫好電影奪冠觀后感150字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電影奪冠觀后感150字,方便大家學習。
電影奪冠觀后感150字篇1
女排的故事我是很小就聽奶奶講過的,但這里的精神二字,我還是幼兒園時才略知曉了含義,女排精神大概講的是努力拼搏,永不放棄吧!昨天王老師實現他的承諾福利,觀看《奪冠》后,我陷入了沉思,僅僅是這樣嗎?
影片開始展示的是八十年代,樸素的服飾樸素的笑,女排老隊員們配合默契,這時我有種領悟的感覺在我心頭徘徊,是什么呢?直到當老教練說出沒有你,沒有他啊,只有我們時,我突然明白這就是團結,她們都在為集體而戰,這是那個時代深深的烙印,為實現愛國主義而團結奮進的體現自帶榮耀。
鏡頭一轉到了三十年后,郎平以國際化標準改革了女排,這些新隊員們得到了更好的訓練資源,這時的女排應該站在巔峰才對啊,卻一次次的敗績另人迷茫,“老女排與新女排有什么不同嗎?”這個疑問隨著影片的播放在我心中停留,當隊員們連夜訓練時,我終于有了答案。第二天與巴西的對戰格外激烈,她們是帶著必勝的信念的。對,信念!他們的信念是把排球當做生命熱愛。三十年前老隊員們的信念是對于祖國的愛。信念也許不同,但它始終支撐著女排不停歇的腳步,我想這也是女排精神的體現。
什么是女排精神?
它不是一定贏,而是即使明知道自己會輸,也要一分一分地贏回來。
它是對祖國無限的熱愛,它是團結奮進、永不言棄,她是逆境奮起、不驕不餒。
它是刻苦伴隨的努力必勝的信念。
電影奪冠觀后感150字篇2
有一種驕傲,叫中國女排;有一種精神,叫女排精神!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1981年以前中國女排從來沒有拿到過世界冠軍,連中國男排都看不起她們,但她們并沒有放棄,每天都在教練的嚴格要求下堅持艱苦訓練,一顆顆豆大似的汗珠從臉頰流過,手上、腿上有一道又一道的傷痕,這一切都是為了1981年和日本女排爭奪冠軍。比賽那天,中國女排用自己的努力和辛苦換來了中國女排有史以來的世界冠軍。眾多中國人在一臺電視機前面為她們歡呼歌唱國歌……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奮力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電影中有個叫郎平的角色,人稱鐵榔頭,是“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她背負著國人重振國風的期望,一次次帶領中國女排站上世界之巔。她有著60歲的年齡,80歲的骨頭,人們都說她從脖子上到腳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好的。郎平的人生分為三個階斷:1981年她和隊員一起打敗了“東洋魔女”日本女排;2008年她移居美國,以美國女排教練的身份在北京奧運會打敗了中國女排;在2013年她辭退了美國教練的工作,返回到中國做女排教練,最后以3:2,戰勝了巴西女排。
我看完了這部電影后,受益匪淺。第一是我覺得我們在學習上就要具有女排精神,不要因為學習上有一丁點兒挫折就放棄。特別是郎平,時時刻刻為了祖國的榮譽,她半個人生,中國的字眼占據了一半。第二是我們要像中國女排幾代運動員一樣團結同心、無私奉獻。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體的力量才是強大的,我們要學會團結,才能發揮整個集體的最強力量!
總言而之,中國女排是我們大家學習榜樣!
電影奪冠觀后感150字篇3
10月8日晚,我與媽媽一起在電影院觀看了電影《奪冠》。
剛開始是在1978年,中國全面改革開放,我們也組建了屬于自己的女排。
真的很震撼,在最早的排球訓練館中,沒有燈,沒有高科技,只是兩筐球,一張網,幾個杠鈴。當時的訓練很苦,球員們訓練完回到宿舍后,基本倒頭就睡。其實教練也是有苦衷的,因為當時中國科技并不發達,于是,為了防止其他國家通過計算機來得到自己隊員的實力信息,他不得不通過高強度的訓練,使隊員們在賽場上爆發出最強的實力。由于這樣高強度的訓練,才使得我們的女排在日本比賽時,面對著既是東道主,又是東亞魔女的日本女排,我們中國憑借自己的努力,險勝。
我覺得如果把《奪冠》這部電影總結成一句話,那一定是“努力終會有回報”。比如說當時的郎平,教練讓她舉重100公斤后再碰球。這其實就是教練在刻意練她的臂力,因為在球場上臂力與技術同等重要,也正因如此,她才會成為中國女排的主教練,帶領女排走上世界舞臺,成為世界第一。
努力終會有回報,努力、堅持、不放棄,也是女排精神。
電影奪冠觀后感150字篇4
大年初一,電影《奪冠》上場。這是由陳可辛執導,鞏俐主演的劇情片。20_年8月22日,里約熱內盧。時隔12年,女排姑娘們再度殺入奧運決賽。惠若琪的一記探頭球,讓全場屏住呼吸。一個高速旋轉的排球,勾連起幾代排球女將的熱血與青春,女排姑娘們三十余年的沉浮圖景被緩緩打開。
提起“女排精神”,就如郎平所說:不是勝利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了,它是恒久存在的。“女排精神”是一種力量,一種不服輸的勁頭,一種默默付出頑強到底的精神,是我們中國精神的一個縮影。不管是比分落后,還是稍稍領先,或者不相上下,我們的女排姑娘們都體現出每球必爭的決心,詮釋出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拼搏精神永遠是中國競技體育之魂”,這種不放棄、不拋棄的拼搏精神,不僅僅能夠喚醒大國夢想,也足以振奮13億多中國人民。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總有刻骨銘心的團體記憶、共同情結,對中國人來說,女排姑娘們就是團體記憶、共同情結。新一代女排姑娘們在里約的偉大勝利,又在中國年青一代中延續和強化了對這支隊伍和“女排精神”的認知和情感。我們要繼續弘揚學習女排精神,學習她們團結奮進、一致向前,永不言棄、敢于拼搏,逆境奮起、不驕不餒,愛國情懷、大國風范,這就是女排精神的傳承意義之處。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很多優良的傳統美德,有很多意志品質,現如今,女排精神也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從世界杯冠軍到世錦賽,再從奧運會到亞錦賽,女排姑娘們的運動員們用自我的努力和實力證實了我們頑強拼搏、奮勇前進的精神。在諸多采訪中,令我不禁淚目的就是郎平指導那一句:“只要穿上帶有中國國旗的衣服參加比賽,我們的目標就是升國旗、奏國歌。”升國旗、奏國歌,這不是簡簡單單的行為,這是在向世界證實我們中國的實力,女排姑娘們不以自我奪冠作為目標,不以奪冠為利益,升國旗、奏國歌,女排的運動員們這是把國家同自我相連。這是女排精神,一切以國家為重。
女排精神還有扎扎實實,勤學苦練;女排精神還有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女排精神還有同甘共苦,團結戰斗;女排精神還有刻苦鉆研,勇攀高峰。
世界上沒有唾手可得的勝利,所有的競技體育沒有扎實的本領、刻苦的訓練,都是無法突破的。我相信每一個運動就有他們所擅長的技能,可是,從小練習,日復一日,應對傷痛依舊頑強拼搏,這些才是每一位體育健兒能走到今日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學習的精神。排球作為一項團體運動,必不可少的就是團隊精神,回望上世紀,中國在設備基礎設施不好的條件下,女排團隊也用自我的合作與團結戰勝了種.種困難,無論是硬件設備上,還是自身實力上,女排人有著釘子一般的精神,團結一心,像一只手,手指雖然單獨有自我的長短,可是團結起來,緊握起來就是重拳,是能到達一切的重拳。
女排姑娘們,世界第一!可是她們的的世界第一不是簡單而來,而是有著精神支撐,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激勵我們前進!
電影奪冠觀后感150字篇5
女排精神需要我們去傳承,中國的女排奪冠之路是艱辛的,保持一個勇不放棄的品性。《奪冠》這部電影寫出中國女排的奪冠歷程,推薦大家觀看。
老一代的女排奪冠更是不容易,沒有先進的科技,為了冠軍甚至往死里打。那時的教練對女排是狠,一刻不許停歇,郎平在那時也是中國女排的一員,她對自己充滿信心,心中也有很足的勇氣,她扣球時的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的受傷,膝蓋上的血也是越流越多。而她每一次吃的苦都是為自己的成功搭起了階梯。
到后來,郎平由美國教練轉為中國女排教練,她對女排的改革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好。當女排與巴西爭奪第一的那一天,中國好似已經豁出去命了,那一個個跌倒的身影也擋下了一個個球,朱婷表現最為突出,所以她的跌倒次數比其它人都多。她一咬牙,艱難的從地上爬起來。看到這,我懂了,女排精神是什么?是頑強的體現,都保持一個“我是團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沒有我,中國女排就不會成功”的信念。
只見中國女排的惠若琪擋下了一個又一個的球,再回想起她們原來努力時的場景,舉重,打排球打到站不起,被球打得鮮血淋淋,就是為了比賽的奪冠。此時,她們在賽場上拼命,不怕受傷還不斷擋下排球,摔到地上,也毫不氣餒。最終,中國女排把巴西打贏,奪下了冠軍。
當國歌回響在賽場上空、女排耳朵周圍,此時郎導和中國女排面帶微笑接受獎牌和獎杯,付出得到了回報。《奪冠》令我受益匪淺。
電影奪冠觀后感150字篇6
在萬眾矚目的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排山倒海的加油聲響徹小馬拉卡納體育館,無數面五星紅旗匯成氣勢恢弘的中國紅,郎平率領的中國隊在先失一局的情景下力挽狂瀾,戰勝勁旅塞爾維亞隊,時隔12年再次登上奧運最高領獎臺。
“致敬!”“她們配得上所有的贊美”“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從深夜的里約到午間的北京,從電視機前到網絡空間,融為一片歡樂的海洋。13億中國人分享著勝利的榮光,感動于拼搏的精神。從小組賽2負3勝的坎坷磨難,到強敵環伺下的背水一戰,女排姑娘們以蕩氣回腸的逆襲征程,不但為中國代表團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更激蕩起無數中國人深埋心底的愛國情懷,奏響了超越自我、頑強拼搏、團結奮進的時代強音。
奧運之美,綻放在體育健兒們勇攀高峰、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中。總書記深刻指出:“重大賽事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奪金牌,而是體現奧運精神。這正是中國人講的自強不息。”高手云集的奧運賽場上,沒有“一分一分咬牙頂”的頑強堅持,何來女排沖出“死亡之組”、勇奪冠軍的驚喜與奇跡;缺少了迎難而上、追求卓越的進取意識,“大男孩”孫楊也無從克服困難奮力摘金奪銀。從女將鐘天使和宮金杰為中國實現自行車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到乒乓球隊包攬四金傲視群雄,拼搏精神激勵著奧運健兒們奮勇向前,不但構成賽場上一道閃亮的風景,也生動詮釋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
奧運之力,流淌在愛國主義的樸素情感中。競技場上,總有一種力量穿越時空、跨越國界,激勵著運動員全力以赴、爭創佳績,那是對祖國發自內心的熱愛,那是為國爭光的自豪與幸福。科威特選手阿爾哈德尼勇奪金牌,卻因本國奧委會被“禁賽”無法升起國旗潸然淚下;難民代表團無處安放的愛國之情,更讓我們深切感受到祖國的可貴。無論何時何地,祖國都是體育健兒最堅強的后盾、最溫暖的家園。獨自代表中國參加奧運馬術比賽的華天最大的夢想是“讓中國的國旗飄揚在里約上空”,舉重選手龍清泉奪金感激祖國:“這股力量是祖國給我的”……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國歌回蕩在賽場內外,我們為勝利鼓掌歡呼,更體會到愛國主義的深沉力量。這是凝聚起所有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這是我們心中澎湃不已的情感暖流。
正如中國女排隊長惠若琪所說,此刻這個社會需要一種精神,不論是球場上還是生活中,都需要打出中國人的精氣神。不管時代情境如何變化,女排精神永可是時,愛國主義和團體主義精神永遠是我們開拓前進的力量之源。今日的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巍然屹立,但我們依然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臨發展征程上的諸多問題和挑戰。身處啃硬骨頭、涉險灘的改革攻堅期,步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發展陣痛期,應對脫貧攻堅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硬仗,我們更加需要以“蠻拼的”勁頭迎難而上,用釘釘子的精神勇毅篤行,匯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磅礴力量,才能攻堅克難、闖關奪隘,在國家發展、民族提高的競技場上續寫中國奇跡,創造新的輝煌。
電影奪冠觀后感150字篇7
但由于地理環境、飲食上的差異,亞洲人相較歐美人還是要更“嬌小”靈活些。所以很多體育競技上的“大球”類項目沒有“小球”類項目那么出色。
唯一一個振奮一代中國人的大球類運動就是排球了。
七連勝,五連冠,激情燃燒四十載的背后,是中國女排們一如既往的堅持——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排球體育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1981年,中國女排以7戰全勝姿態獲得冠軍,成為三大球中的首個世界冠軍。
之后在1981-1986年創造了“五連冠”的奇跡,很是振奮人心。
穩定的發揮,強力的扣球技術使得有“鐵榔頭”之稱的郎平進入公眾視野。
之后隨著老隊員退役,新隊員經驗不足,發揮不穩定。90年代女排成績開始下滑,跌入谷底。
直到世界杯賽,陳忠和教練帶領中國女排奪得了闊別的世界大賽冠軍。并于雅典奧運會上奪得了闊別的奧運冠軍。中國女排成績開始回升。
電影以北京奧運會,陳忠和帶隊的女排和郎平帶隊的美國女排交鋒拉開帷幕——
三十年的老隊友一朝成為對手,串聯起了女排三十多年艱苦打拼、實現輝煌的競技歷史。
因為身高的劣勢打不上男排主力,于是來到女排做陪練的陳忠和終憋著一股不甘的勁:“他們不信啊,他們說我們永遠高不過俄羅斯,也跳不過巴西,也沒有塞爾維亞和意大利的力量。”
那我們就在賽場上“一分一分地把球咬回來”。
曾望著墻上的國旗說“3.22米是海曼的摸高,總有一天我會超過她的”的郎平,在女排再次跌入低谷期時二進宮接手中國女排。
從女排世錦賽亞軍,到時隔十一年,重返世界之巔拿到了世界杯冠軍。再到里約奧運會摘金,女排大冠軍杯,六戰六勝再拿冠軍。
到20女排世界杯,中國女排順利獲得奧運會資格,并且以11連勝的驕人戰績衛冕世界杯的冠軍。
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離不開日復一日的訓練,咬牙堅持的意志。
被具象化成為訓練場墻面上深淺不一的凹痕,那是女排姑娘用血汗與意志一個球一個球鑿刻出的努力證明,是歷史的印記。
而陳可辛導演為了“希望讓觀眾從中看到真正的女排精神和年代變遷”,在專業排球隊運動員中挑選了外形神似第一代中國女排的12位選手。
還找來郎平的女兒白浪扮演青年郎平。
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郎平、陳忠和則由鞏俐與黃渤強強聯手出演。
不管是題材、演員、服化道等等無一不體現了用心二字。激情燃燒四十載的英雄血淚史,值得我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