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影觀后感
在寫觀后感的過程中,可以引用電影中的經典臺詞或引用他人的評論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寫好觀看電影觀后感要注意什么?小編給大家分享觀看電影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電影觀后感篇1
我曾經讀過一篇寓言,內容大概是“從前有一位富商,他養了一盆十分漂亮的紅花,人人見了都說美麗。那位富商覺得紅花下面的綠葉不僅不好看,而且還占地方,干脆把綠葉剪下去吧,要它也沒用。就這樣那位富商把紅花下面的綠葉剪了下去,但后來到他家里的客人和朋友都不在贊美這盆紅花漂亮啦。”
有了星辰就映得太陽偉大;有了小草就映出大樹的高大;而有了泓山泉就聚成了河流。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就連雙胞胎兄弟或姐妹也是不相同的,不說性格就外表也不盡相同;每個人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一種事或物不適合你,那也不代表所有的事或物都不適合于你。
“自卑”這個詞,早在我認識字時就從我的字典里撕去了,也找不到這個詞的解釋了。自卑是小人的表現,君子是表現不出來自卑的;自卑的哭是沒有道理的,而君子感動的流淚其解釋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個人都不需要自卑,何必哪!你,我和大家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有的,我也有,大家都有,你還有我們沒有的。渺小不代表無能,高大不代表偉大,正如老子說的:“事物都存在著對立面”一篇文章談到:“一位小女孩到劇場拍戲,但她卻只能演戲中的一條狗,那位女孩答應啦,而且演得非常出色。”
紅花也需綠葉映,自己現在雖渺小,但不代表未來你還渺小。
觀看電影觀后感篇2
昨天我學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沈同。我讀完后深深體會到了中國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這個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學的時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國》,《水滸》的影響,接觸了一篇文言文——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文章不僅僅只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更是世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就是《誡子書》的原文。 這篇文章不長,甚至很短。但只要讀懂它的人一定會說“英雄所見略同”,就一定會佩服這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作者諸葛亮。 諸葛亮就是想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才會有大作為。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就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就能達到遠大目標。諸葛亮當年躬耕于南陽,保全性命于亂世,他不求為諸侯做事,放棄了功名利祿。在劉備三顧草廬后,助劉備與東吳聯盟共抗曹操,后又輔助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而我也向往這種生活。
觀看電影觀后感篇3
——讀《少年周恩來》有感 南京市浦口實驗小學一(4)班 解佑祺以前,我就聽爺爺講過周恩來的故事,知道他是億萬中國人心目中最敬愛的總理。現在我讀了《少年周恩來》的故事,讓我更了解周恩來的一生是為祖國強大和人民幸福而奮斗的一生。這個故事追尋了周恩來成長的足跡,講訴了他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周恩來出生于亂世之中,從小就對百姓生活的困苦、社會現實的殘酷感受很深,因此,他獨立自強,勤奮好學,從小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大志向。文中還講到周恩來非常勤儉節約,他穿的衣服很簡單,夏天是一件白色大褂,冬天是一件藍色大褂。好幾次,家人要給他買幾件新衣裳都被他拒絕了,他很不解,干嗎要在這些外表的東西上花那么多精力。為了盡量給家里減輕負擔,他開始自己想辦法找些事情做,賺錢來補貼家用。為了省錢,只買豆腐店便宜的豆腐,星期日從家返校時,只帶一小瓶醬回校當菜吃。周恩來經歷的種.種磨難也激發了他努力拼搏、發奮學習的斗志。
看完這個故事,讓我懂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我們有些同學吃要挑三揀四,穿要名牌,不懂得珍惜,不刻苦學習,到將來后悔也晚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把勤儉節約這個美德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只有勤儉才能持家,只有勤儉才能強國。無論回顧過去還是面對未來,我們都要想周恩來學習,要牢記這一點,才能有所作為。
觀看電影觀后感篇4
凡是用來做笛子的竹子都需要經年歷冬,讓“風刀霜劍嚴相逼”,質地才能更加緊密結實,做出來的笛子才能不變樣,不走調。
文章作者孫君飛小時候認為能做成笛子的竹子也沒什么奇特的,覺得家里的木匠只是在敷衍他了事。當多年后,在賣笛人手中買笛、請教退休音樂教師解答疑惑,才知曉其中的“奧秘”——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春夏的竹子都長得太散漫,只有到了冬天,生長的環境惡劣,風霜對竹子的摧殘,使它的質地變得更加緊密結實;而這些并不是每根竹子都愿意經歷的。
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不是所有人都能成材。現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同作者一樣,認為只要是根竹子就能做成笛子。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卻因此而無視孩子的發展順序和個體差異,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能這樣,自己家的孩子一樣可以,認為孩子什么都能學會,什么都能學好,從而逼迫孩子學。一旦學不會學不好,那就是孩子沒盡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經歷過風霜,經得起挫折,才有可能成為對社會對家庭都有用的人才。一味的提高要求只會和“拔苗助長”的結果不謀而合。
表面上一樣的東西,而實質上是不同的。我們要用心取材、分辨事物的好壞。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能光看其表面的光鮮亮麗,還要透過表面看清實質。
觀看電影觀后感篇5
主角阿舍爾·霍爾姆是一個110報警接線員,影片故事就是從他接到一個女人的報警開始展開的。
從劇情來看這個報警電話很簡單,就是一個女人遭到前夫綁架,但事情似乎遠不止此。。。
電影鏡頭在有限的空間里,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盯著男主的臉在做特寫,但影片的空間感隨著男主接打電話而拉伸、延展,變得極為繁復。
畫面從各種電話間,落在公路上一輛瘋狂奔馳的汽車里,里面出現一個喪心病狂的男人和一個孤苦無助的女人。
警官阿舍爾的一個同僚那里,他剛喝了酒,正為明天出庭為同事做證而苦悶。
在那個瘋狂前夫的住處,剛剛趕到的同事,被阿舍爾命令踹門,去找“可能會有”的證據。
在這個接警電話的外間,阿舍爾一再被提醒,今天是你接線的最后一天,明天出庭后,你就能回到警隊了。
在公路上那輛汽車最終駛向的終點,一個精神病院。
《罪人》只有阿舍爾和身邊道具意義大于生物意義的一個同僚,但影片要說的事,關乎所有人。
一方是有罪的人,報警電話里的嫖客、醉漢、開車的前夫。
一方是無罪的人,報警的女人,無辜的孩子,或者是阿舍爾本人。
《罪人》的主題建立在一個反轉的基礎上。本著不能再劇透了的原則,我略過這一點。
影片的主題非常宏大,說的是誰是罪人,判斷有罪的標準是固化或者是所看到的嗎?
在阿舍爾接到女人報警電話之前,他接了幾個電話,處理方式其實是他行事作風的展示,用香港電影的語言就是,“一個霹靂刑警”。
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明天出庭,解釋在出警期間,開槍射殺一個年輕人的事。
那個報警的女人后來在電話里說,“他肚子里有蛇”,這句話也讓阿舍爾終于明白,“我也曾經殺過人。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殺了他,我不應該撒謊,我不應該說我是自衛。我就想,除掉一些雜碎”。
那個女人問,“他肚子里也有蛇嗎?”
有的人傷害別人是覺得別人肚子里有蛇,而有的人傷害別人是自己肚子里有蛇。
覺得別人肚子里有蛇的人,會受到法律制裁,是罪人。自己肚子里有蛇的人,先要接受道德的審判,但不一定覺得是罪人。
我們都是罪人,問題是,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罪?
觀看電影觀后感篇6
元旦假期追了一部電視劇,名字叫《大江大河》,里面有一句話很有感觸。
要致富要靠以下三個因素:人力、人才和政策。
我們來看小雷家(不知道為啥,村名叫小雷家)的情況:
1、有人。村里幾十條光棍漢每天像狼一樣嗷嗷叫,絕對想富。
2、有人才。老書記有威望;士根腦子好用;四眼高中生;雷東寶復員軍人,有膽量有見識。電線廠工人都是高中生,所以村里是人才濟濟。
3、有政策。在法制不健全,政策導向不明確的條件下抓住政策是至關重要的。小雷家想致富抓住的第一個政策就是包產到戶。試想,假如老書記壓著文件不讓村民知道呢?雷東寶的小舅子不是大學生宋運輝,解讀政策有偏差呢?假如雷東寶不認識徐縣長呢?假如雷東寶沒有陳原平縣長的支持呢?當然沒有那么多假如,可我們也應該看到小雷家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不是人多,也不僅僅是雷東寶膽子大腦袋好使,是國家的政策好,是小雷家緊緊的抓住了這個政策。
對我們的啟示:政策導向要明確。現在國家的政策就比較明確。黨中央已經明確,土地政策不會變,改革開放也不會變。這樣大家就不用在揣摩國家的政策走向,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小雷家。
所以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村,我們的政策一定要明確。
人才有的是,他們沒成才可能是他們不清楚或者壓根就不知道政策是啥!這樣的后果就是權利得到了尋租,政策因人而定,能不腐敗嗎?
說句俗話:考不進部委大院不是我能力沒你小舅子強,是TNN的我壓根就不知道部委要招人!!!
觀看電影觀后感篇7
感覺俞老師是一個幽默風趣又勤奮執著,特別有奉獻精神的人。他成功的經歷讓我明白,不是只有天才才能成功,任何事情都不是憑空取得的,是靠自己爭取的。
特別是他在講北大給他的意義的時候,在講北大校園北大學子的時候,感覺北大是崇高而又偉大的,是真正學子的天堂,真正歷練人的地方。更讓我明白,大學時成功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我們之前的學習全是按著家長老師的意思去做的,大學才是我們真正自主學習,培養目標的地方。如果在大學里沒有把握好時間,庸庸碌碌,那么未來將是一片瑣碎。雖然我們不是北大學子,但我們同樣是經過高考選報上來的。可能我們之前做的不夠好,但之后的路是漫長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我們同樣要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大學的學習中去,用我們青春的活力去開創美好的未來!
知道俞老師當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的北大,讓我很震驚——這是一種多么堅強的毅力啊!就像他說的那樣“你們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們十年干成的事情,我干二十年。你們二十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四十年。''可以想象當年俞老師坐在班里的時候,他是下了多大的決心,他的目標多么堅定。他一定是每天都像高考那樣,全身心的投入,為了北大而不懈努力!這就是他的能力——持續不斷的努力。我覺得我們就需要這樣的能力,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尤其是在大學里——這個格外開放的場所。沒有人要求你必須去干什么,只有自己努力!要想在大學里學有所成,靠的就是這種毅力。當然,這種毅力不是一兩天就能煉成的,需要長期的磨練。因此,需要我們堅持,堅持才會勝利!
俞老師說的成就自己人生的.兩樣東西——理想和良心。我認為可能還需要信念等。但這兩樣東西確實是不能少。也許我們以前是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可是現在再沒有的話,真可就前途渺茫了。想以前的名人異士,哪個不是早早的定下理想,才成就了一番大業。不用去舉許多例子,單說我們這些大學生。從五歲就開始上學,一直到現在,經過層層選拔越上越高。我們的思想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度,一個可以對這個世界有獨特看法的高度。因此,我們不能像那些中途輟學甚至沒上過學的人那樣隨波逐流。“歷史賦予了我們責任,我們就應該承擔起來。”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樹立理想,堅定信念。我們還要有良心,也就是要有道德。我覺得俞老師做的很好。我佩服他的就是他對室友那種無私的不怕吃虧的精神。自己吃點虧沒什么,都是親人朋友。如果在親人朋友面前也斤斤計較,那就太失敗了。道德,文明其實離我們很近,它可能是舉手的高度,可能是一張紙的厚度,也可能是一只手的力度。所以。我們要盡自己所能,做一些有道德有良心的事。
成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或許離我們有點遙遠。然而,從現在做起,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俞老師給了我深深的啟迪,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一定要像俞老師那樣成為一個有功之士!
觀看電影觀后感篇8
第一遍看完嚇一跳,在李寶莉身上看到太多自己的影子:一心為家庭,為孩子,到頭來卻誰都不領情,反而厭煩的厭煩,憎恨的憎恨,自己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說到底,還是情商的問題。刀子嘴,豆腐心,一心為整個家庭,從來沒考慮別的,換來的卻是丈夫和兒子對自己日漸的疏離。
李寶莉身上也折射出很多過得并不那么幸福的女人的影子。不會說話,不會繞彎子,不能考慮別人的感受,只會悶頭做事。可是,做再多事,也不及一句暖心的話;做再多事,也抵不過一句傷人的話。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電影的后半段,看李寶莉一個人早出晚歸,披星戴月,靠挑扁擔養活一家人,供孩子上學,著實心酸。“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李寶莉的一切,說難聽點,是咎由自取。小景勸過李寶莉:你要是不想跟他過,你就把錢財抓在手上,好聚好散,你不吃虧;你要是想跟他過,就想辦法好好留住他……可惜李寶莉沒有聽。以她的性格,她也聽不進去。即使她聽進去了,也不懂如何去做,后面碰到事情,一樣簡單粗暴,不留余地。因為她的情商對應的處事方式就是這樣,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報警捉奸,馬學武跳河……
小景說:你不要拿馬學武跟劉東峰比,劉東峰本來就是稀爛,而馬學武,是被你逼到這條路上去的……是啊,跟搬家公司討價還價,不讓馬學武敬煙,不讓兒子買飲料,出發點都是好的,是為了這個家。可是,馬學武要的,不關是一個省吃儉用,勤儉持家的妻子,他要的,更是一個,懂得尊重他的女人。可是李寶莉,始終不明白。
所以人啊,誰能過什么日子,都是自己決定的。像小景,從她勸李寶莉的話來看,她的情商絕對甩李寶莉好幾條街。如果是她來跟馬學武過日子,馬學武的結局也許就不會是跳江。所以小景與李寶莉的情商決定了一個開豪車,一個挑扁擔。
其實李寶莉也明白,所以后來馬學武跳江后,小景邀李寶莉來跟自己干時,李寶莉說,我就適合出力氣,你那些要口腦并用,勞心的事,我真的做不來。她明白她的缺點,可是她不明白,她需要改變,或者說,她不愿意,改變。
看電影第二遍的時候,理解了李寶莉為什么不愿意改變。因為,她認為自己改變不了。她的階層決定了她改變不了,她的眼界決定了她不去改變。
很多人的劣根性也在這里:對未知的恐懼,對不熟悉事務的排斥,寧愿呆在固有的,自以為的舒適圈里一直辛苦,也不愿接受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受的那在整個生命中微不足道的一點未知的苦。
所以,這就是菜農女兒的思維,這就是菜農女兒的眼界。沒有嘗試,就認為自己做不到。
其實在這部片子里,也可以看到教育。讓我們反思該如何去教育我們的孩子。就像小寶暴躁地對李寶莉說:“從小到大,你除了問我作業做完了沒,作業做完了沒,你還會說什么?”李寶莉愣了:“我的心是好的呀!”
是呀,你的心是好的。你什么時候的心不是好的?你那么善良,那么堅強,然而呢?你的好心,你的堅強,把你的生活弄得一團糟!所以,你也意識到了,你沒文化,你沒見識。所以,你希望兒子不要像你,你希望他能靠文化過上比你更好的日子。所以你才不停督促他做作業;所以你那么辛苦,也要供他上學;所以他考了第一名,你的臉上笑開了花……
可是,孩子不光是學習就行了的。現在這個社會,更多的是眼界。你見的越多,你了解的越多,你的思維就越開闊,碰到事情,你才有更多更好的解決辦法。
就像李寶莉的婚姻,如果,她不是菜農的女兒,如果,她的成長環境不是菜市場,如果,她受更好的教育,如果,她有更開闊的眼界和思維,她的婚姻,不會走到那一步;她的半生,也不會如此辛苦……
所以,讓孩子成長得更好,更自信,勇敢,就該讓他去見識更多更廣闊的世界,擁有更開更廣闊的思維。
老祖宗教導我們,婚姻要講究“門當戶對”,是一點也沒錯的。馬學武的父母都是老師,可以說是書香門第,而李寶莉的父母是菜農,注定了他們的說話方式,處事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注定了他們的結合不會幸福……
這個片子里,李寶莉和健健,才是一對。而馬學武,和周芬是同一類人。如果李寶莉開始就選擇和健健在一起,不會像跟馬學武在一起時有高他一等的感覺,健健也不會像馬學武一樣嫌她沒文化,沒素質,因為健健與李寶莉一樣,雖出身城市,但是同是城市最底層的一員。他們說話直接,臟話連篇,卻同樣善良,耿直,他們才是“門當戶對”。而馬學武,喝過幾年墨水,是廠辦主任,男人,都有自尊,尤其是像他這樣,靠自己努力從農村躋身大城市的男人,更渴望有人崇拜,滿足其出身的相對卑微。
李寶莉從來沒有認識到這點,反而因著自己的卑微,找不是城里人的馬學武,來凸顯自己的優越。所以,馬學武壓抑,憎惡,轉而投向會認同自己“好像真的是這樣耶”的周芬也就不足為怪。
也許,一個女人,以崇拜認同的眼神與語氣對待自己,馬學武在家從來沒有享受過。那一刻,他是開心的,愉悅的,甚至,幸福的。出軌周芬,也就順理成章……
可惜李寶莉直到發現丈夫死后沒給自己留一個字,兒子幾年不叫自己,都沒有覺悟到,是自己,造成了這整個家庭,包括自己,的不幸……
當然,這些不幸也有馬學武的責任。這個男人,太沒有擔當,太不負責任。自己一了百了,卻把那樣一個家庭的重擔,扔給一個女人,甚至絕情到遺筆都不提她一個字!這是帶著多大的怨恨,多少絕望去跳的江?
李寶莉沒有恨他,甚至來不及怨他,就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這就是他們的不同:一個有文化,但膽小,懦弱,一個沒文化,但堅強,勇敢,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卻因為各自的虛榮或自我滿足而結合了,最終造成了各自的悲劇……
還是那句話,婚姻需要“門當戶對”。愿天下所有未婚男女都能明白:門當戶對,頻率相同的婚姻,才是一輩子幸福婚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