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文紅色電影觀后感
越是今天的小朋友,越是要多看這樣的紅色電影,凈化我們的心靈,陶冶我們的情操,更堅強,更自信地面對明天,將黨的光輝傳下去,保持黨旗的顏色不變。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紅色電影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紅色電影觀后感1
很早聽到爸爸哼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總是不明白:共產黨是什么?難道中國還有新舊之分?那舊中國是什么樣的?……爸爸媽媽有時對我講講,可我總是睜著不解的雙眼望著他們,到最后,他們總是一句:“說也說不清,長大了自己看書、看資料,慢慢會懂的。”……
漸漸地,我長大了,能看懂很多書了。可書上的許多還是不能理解。正巧,爸爸那天打開電影頻道,當時我做完作業,想借機蹭個電視看看。沒想到這次“蹭”,媽媽一點也不反對,還說“《建黨偉業》該讓孩子看看。”于是我就正大光明地坐上沙發看起電視來。
看到一批又一批青年舉著旗子浩浩蕩蕩地游行,高喊“打倒賣國賊!”媽媽告訴我“這就是‘五四運動’”。我又不解了,這不是游行活動嗎?怎么叫“五四運動”?媽媽說,從這次北京青年游行開始,全國各地加入了反帝反封、反對賣國的活動中,所以叫運動……我還知道了因為中國弱,被戰敗,還要割地賠款,把青島等地讓給日本……生活中,兩人打架,受傷的一方是被安慰的,另一方要賠償的。而本來我國戰敗,已是傷痕累累,還要賠償,把我們的土地讓給他們,這多么不公平啊!
接著,我在電影中知道了偉大的革命先驅李大釗、瞿秋白、李達、周恩來、毛澤東等一批早期領導者。也看到他們在召開一大會議時隨時有特務跟蹤的危險境地……而不管如何艱險,他們都從全國各地奔赴上海,有的提前幾個月,有的還東挪西借籌路費,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布爾什維克,為了天下勞苦大眾,團結工人階級,讓普通的人成為主人……
今天,我明白了:我能幸福地和家人坐在一起看電視,是多么的不易!是多少像李大釗這樣偉大的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媽媽告訴我,如果不是為了革命,瞿秋白、高君宇都會是大文學家,(毛澤東更是位大文豪);聞一多會寫出更多的詩……可是為了黨,為了新的美好的中國,他們舍棄了愛好,舍棄了家,舍棄了自己的生命……
而現在的世界,和平之花并沒在每個角落綻放。我就在電視上看到伊拉克被摧毀、利比亞戰亂,人民受苦,更深刻感受我國國力強大,才不被欺負,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我也要努力奮斗,使我國更加繁榮昌盛,不受外侮!
紅色電影觀后感2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萬代……”。每當我閉上眼睛,回想起那動人的畫面,便不由自主地想到這首歌。
的確,在《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是在那個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的英雄少年。他機智勇敢、純潔質樸。特別是在他那顆象征著革命火種的閃閃紅星的指引下,潘冬子積極參加對敵斗爭,在惡劣的環境下茁壯地成長。
同時,在家庭方面,他的父母都參加了革命,也在做地下戰斗工作。他的母親為了掩護群眾,拋出了最后一個炸藥包,一連炸死二十幾個爪牙,最后在燃燒的大火中與敵人同歸于盡。那一幕深深地烙在了潘冬子的心中,也使小潘子從小立下了一定要去當紅軍戰士的誓言。我們今天生活在“溫室”中,很難歷經那樣的場面,看到這里我也同樣在問自己:能否經受住生離死別的考驗?
潘冬子在父親和鄉親們的鼓舞下不斷成長,時刻牢記毛主席的話語,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誓言。他破壞敵人的碉堡、吊橋,切斷敵人的后路,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敵人做斗爭。他巧妙地把鹽巴溶成水,躲過敵人的搜查;和椿伢子給游擊隊送情報;弄沉了敵人的運糧船;破壞敵人的搜山計劃,是個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
看完這部電影,我非常佩服潘冬子,他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學習,特別是這兩點:一遇事沉著、冷靜。他親眼目睹母親犧牲,面對惡霸胡漢三的盤問不緊張,與敵人周旋不退縮,這都是我要學習的。雖然今天沒有那樣的戰爭環境,但我們這一代人不能缺少那樣的毅意品質。二是吃苦耐勞。那個年代的條件是多么差,缺衣少食,有時都命都不保,還能講什么條件呢?但潘冬子在那種環境條件下仍然執著自己的信念,克服各種困難,肯吃苦,會吃苦,用自己的行動同敵人做斗爭。他的對手可不是跟他一樣的小孩,但他不怕,敢于與大人斗。回想起來,越是今天的小朋友,越是要多看這樣的紅色電影,凈化我們的心靈,陶冶我們的情操,更堅強,更自信地面對明天,將黨的光輝傳下去,保持黨旗的顏色不變。
紅色電影觀后感3
今天,我觀看了電影《共和國之戀》,這部電影深深地吸引了我。
《共和國之戀》主要描寫知識分子五、六十年代在科技戰線上為祖國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貢獻:原子彈爆炸成功,成功地發射氫彈,在東北找到了大油田--大慶油田,我國自己制造萬噸級遠洋輪船,我國自己建成南京長江大橋……
從《共和國之戀》中我看到:是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們的海外華僑都紛紛回到祖國的懷抱。其中李四光爺爺、錢三強爺爺最突出的兩位。他們不顧外國的高薪挽留,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毅然投身到當時貧窮、落后的祖國。李四光爺爺曾帶領石油地質大軍,打破外國專家“中國貧油”的斷言,在我國找到了三大油田;錢三強爺爺為我國自己制造原子彈、氫彈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所有的這些在我的頭腦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真打心眼里敬佩這些科技界的爺爺、伯伯和叔叔阿姨們。
還有我的爸爸、媽媽也是石油地質科研戰線上的一員,他們仍然在為他們的事業而辛勤勞動。這些對我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去年,當我姐姐考上了一所軍事院校后,我常常夸海口:“我長大了要考清華大學。”爸爸媽媽也常開玩笑說:“要保護我們‘小清華’的腦袋。”
看了《共和國之戀》,我更加堅定了將來考清華大學的信心。等我長大了,要做祖國的棟梁,把我的知識無私地奉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把我們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紅色電影觀后感4
嘎子,一位中國少年,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后,誓死不低頭,不向敵人透漏關于半點機密。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容,最后機智逃脫。他用生命作抵押,譜寫倔強青春。
老鐘叔,團結村民,齊心抗日,發明地道戰,名動一時。一次,鬼子夜襲,被老鐘叔發現,他毫不猶豫地走到村頭,敲響警鐘,卻暴露自己,不幸犧牲。他用性命,譜寫絢麗人生,充實人生。
最令我感動的是那倔強的劉胡蘭。劉胡蘭是一名共產黨員,因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日本人急切想知道其他共產黨員的下落,便想從她嘴里套出些消息。劉胡蘭始終我行我素,大義凜然。面對鬼子一次次的詢問,劉胡蘭始終說不知道。鬼子急了,老虎凳,辣椒水,點擊,鞭子抽,可始終撬不開劉胡蘭的嘴,撬不開劉胡蘭那顆堅定地心。他們見硬的不行就來軟的,金錢,權利……可她始終冰清如水,不為所動。
無奈,鬼子只好當眾把她殺害,試圖引誘出其他共產黨。當將她要被害時的時候,劉胡蘭面無懼色,從容勸慰父老鄉親們。
劉胡蘭是多么偉大啊!為了親人,為了戰友,為了祖國,不惜犧牲自己,換來他們的安定。
劉胡蘭是多么堅強啊!為了心中永恒的諾言,她始終守口如瓶,嚴于律己,不屈于淫威,不屈于富貴。
劉胡蘭是多么鎮定啊!面對自己的死亡,她非但不害怕,還若無其事地勸慰別人,使他們的心安定下來。
新中國來了,可劉胡蘭卻永遠的去了。舊中國正是由于這些革命烈士才會步進富強,才會邁入輝煌,踏入希望。
只有祖國富了,人民才會過上安穩的生活。只有我們好好學習,將來建設祖國,祖國才能安穩。我們要學習這些烈士甘于奉獻的無私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人生夢想,回報給我們親愛的祖國母親!
紅色電影觀后感5
作為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影片,《地道戰》上映已經整整四十年了。這部影片在幾代人的成長過程中能夠說是久演不衰,其原因何在研究這一問題,對于我們這天電影事業的繁榮,能夠說是不無裨益。
要細究《地道戰》青春永葆,魅力永駐的原因,我看主要還在其傳統的“寓教于樂”的審美價值取向。
首先,從它的“樂”,也就是營造其娛樂功能的因素來看,不外乎三點:一是有一個波瀾迭起,引人入勝的故事。《地道戰》主要表現的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進行的英勇游擊戰爭,這個大題材并不容易駕馭;而作為一部“教學片”,它主要的任務又是介紹地道戰的方法、特點,弄不好就極易流入解說、詮釋的枯燥。影片的制作者明智地以“一斑窺全豹”的方法,從高家莊群眾與黑風口據點敵人斗爭的視點切入,運用傳統的“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這就為沉悶的教學找到了一個鮮活的載體,并由此而生發出動人的故事。交錯其間的老村長報警,敵人喬裝武工隊等一系列的驚險情節的安排,即我們傳統戲劇中“戲眼”的運用,便使影片產生了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效果。其二是巧妙引導觀眾思維的投入和參與,從要不要挖掘地道到地道如何挖,從被動挨打到主動出擊,從村落地道到地道網絡,這些問題隨著故事的展開一個個提出,讓觀眾和劇中人一道思考,共同解決,使觀眾不由自主地身臨其境,獲得一種參與的緊張和成功的快感。其三是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大大強化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諸如三田隊長、湯司令的一些臺詞,鬼子進莊的音樂,影片的主題歌等,都
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四十年來一向為人們所熟悉和傳唱。
其次是《地道戰》的“教”。孔子有“詩、觀、群、怨”說,中國歷來重視文學的教育作用。《地道戰》的教育作用,即我們這天所說的社會效益又是什么呢一是讓觀眾全面學習和具體了解當年地道戰的作戰方法(在科學高度發展的現代戰爭中,地道是否仍有當年的地位和作用顯然值得研究);二是使這天的人們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歷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戰爭威力,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對我們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認識,呼喚人們時時記住這段悲壯的歷史,受到形象、生動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在我們這天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組織群眾來觀看這部影片,就有其更為重大的現實好處。
時代的發展也決定了某些一成不變的傳統審美趣味的落后,再加上四十年前那種“左”的思維定勢的制約,像《地道戰》這樣嚴肅的戰爭題材用類似輕喜劇的方式處理,淡化戰爭的殘酷,淡化我方的慘烈犧牲和代價,對人物高大全的臉譜、程式化的表現,影響了人物的立體塑造,影響了人們對歷史客觀、全面的認識,這天看來,不能不說是影片的一些遺憾和缺陷。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老百姓有其喜聞樂見的東西。對于當今在洶涌的商品經濟大潮沖擊下困惑、迷惘的中國電影,如果能從自己幼稚年代產生的《地道戰》等一批受到起觀眾鐘愛的作品中,冷靜地反思得失成敗,認真地總結、揚棄,那么必定能走向清醒,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