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自我保護講座觀后感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感悟時,通過觀后感可以將其記錄下來,在豐富我們的思想的同時還能加深記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未成年自我保護講座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前來交流分享。
未成年自我保護講座觀后感(篇1)
通過認真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使我對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未成年人有哪些權益受到國家的保護、當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該怎么辦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成年人保護法是我國第一部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專門法律,它具體規定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指導思想、保護內容、保護工作的原則,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予以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方法與內容,以及各種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的法律責任,是一部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利的基本法。它的頒布和實施,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視和關懷,為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優化少年兒童成長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五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未成年人年齡雖小但同樣享有人格尊嚴,學校或教師不得對其人格進行侮辱或誹謗。特別是在未成年人發生違紀的情況時,少數教師會粗暴侮辱、厲聲訓斥,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這些都是不尊重未成年人的行為。再聯想我自己平日的班級管理與對學生的教育方式與上文提到的現象相似之處,令我不禁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這是在違法!要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得到保護,必須把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問題提高到法制的高度來認識,并自覺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我經過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之后,聯系學過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我認為教師在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方面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識,使教育者自覺遵守法律規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應落實到每一位教師在日常教學的具體行動中。
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觀需要,不以教師的主觀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點。比如孩子好動,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長時間安靜地坐著不動。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和理解未成年人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憑者自己的主觀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是要充分認識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危害性。不尊重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會使學生未成熟的心靈受到殘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兒會形成懦弱或強烈逆反的性格,將來可能成為對自己和社會都不利的人;受體罰的孩子為了躲避受罰,可能會養成說謊的`惡習。因此,教師對孩子人格尊嚴的侮辱,可以說是殘害兒童幼小心靈的無形殺手,必須堅決予以杜絕。
四是教師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講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教師既要嚴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對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關系,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是對于存在缺點、錯誤的未成年人,教師更應對其進行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勵和幫助他們改進。未成年人在受到尊重的集體中生活,才會體會到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的價值,長大以后,就容易成為自立、自強、有道德、守紀律的人。
未成年人是人類的希望,國家、民族的未來。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予以特殊保護,做好他們的培養教育工作,是一項具有戰略性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承擔著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培養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神圣義務。因此,我們教師要認真學習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識,不斷增強教育法制觀念,在教育教學中自覺地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法律、法規,正確的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斷增強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意識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未成年自我保護講座觀后感(篇2)
在這一段空閑的時間里,我閱讀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在這個閱讀里,我學會了很多知識,使我受益匪淺,懂得了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基本內容和規章制度。
其中,讓我最深感觸的是家庭保護里的第11條:第十一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沉迷網絡以及、吸毒、賣淫等行為。
有的家長自己本身的思想和品行有些不正確,再加上科學教育方法缺乏。就說我爸爸,自己沉迷于游戲就算,還拖弟弟下水。有一次晚上,爸爸給弟弟買了一份他最喜歡和他最夢寐以求的禮物—游戲機,弟弟得知爸爸給他買了游戲機,在當天晚上,他玩得暈頭轉向,就連老師布置的作業都沒有完成,在第二天時,弟弟因為這樣而被老師罵。然而他的成績一落千丈,有時媽媽還找他“談話”,弟弟因為被媽媽的“談話”而使他從這以后再也不接觸游戲了。
我的媽媽以前是一位很爛賭的家庭煮婦,她每天都出去打麻將,從來沒有問過我們的學習成績,學習情況,這樣的家庭教育是不行的。
在中國,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們想這樣的家庭教育能教育好孩子嗎?有些家長每次教育孩子都用臟話,弄得孩子都滿口臟話,使得他們出口成章(臟話)例如我們班有一個同學,他張口閉口都是臟話,如果同學們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即使同學們到了歉,他也要用臟話罵那個同學狗血淋頭。有一次,我放學遲了點回家(因為那個同學有問題請教我),她什么解釋都不聽,她就拿起雞毛掃,打我,打到斷。我想,許多的家長都會像我爸爸媽媽那樣,這樣的家庭教育是不行的。
不管在家還是在外,我們都要熟知規章制度,因為我們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會有良好的“棟梁”,請廣大的父母和同學們一定要熟知祖國的規章制度。
未成年自我保護講座觀后感(篇3)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祖國為我們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法律保護為我們在家庭、學校、社會中不受傷害,為我們的成長保駕護航!
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些《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重點吧,可是非常有用的哦!同學們要認真記住啊!
每年的春節都是我們小朋友最盼望的節日,因為長輩們都會為我們準備壓歲錢,有保佑我們,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那小朋友們知道嗎?我們對這個壓歲錢可是有財產所有權的哦!對它我們有占有、收益、使用、處分的權利。我們可以盡自己力量用它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是對它的使用權;不用的時候,我們也不能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壞習慣,可以將它存儲在銀行,或者請爸爸媽媽協助我們用它進行適當的理財產生效益,再將這些錢總在需要的地方,比如買些我們需要的文具,書籍,或者幫助想幫助的人或這地方。大家聽了這些介紹是不是對壓歲錢的使用有了更新更好的認識呢?
我們是家庭的一員,對于家里發生的事情或者關系到我們自己的事情都有知情和參與權。爸爸媽媽不可以覺得我們是小孩子就不告訴我們,或者幫我們拿主意。應該讓我們知道,參與其中,這樣可以培養我們的參與意識,增強自信心,更能讓我們學會如何地維護自己的權益。我們也可以更好地跟爸爸媽媽溝通,減少代溝呢!是不是很棒的一件事呀?
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同學們有沒有想好好學習一下《未成年人保護法》呢?那就行動起來吧,做一個知法,懂法的法律小能人吧!
未成年自我保護講座觀后感(篇4)
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之后,聯系學過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我認為教師在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方面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識,使教育者自覺遵守法律規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應落實到每一位教師在日常教學的具體行動中。
二、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觀需要,不以教師的主觀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點。比如孩子好動,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長時間安靜地坐著不動。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和理解未成年人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憑者自己的主觀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要充分認識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危害性。不尊重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會使學生未成熟的心靈受到殘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兒會形成懦弱或強烈逆反的性格,將來可能成為對自己和社會都不利的`人;受體罰的孩子為了躲避受罰,可能會養成說謊的惡習。因此,教師對孩子人格尊嚴的侮辱,可以說是殘害兒童幼小心靈的無形殺手,必須堅決予以杜絕。
四、教師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講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教師既要嚴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對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關系,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是對于存在缺點、錯誤的未成年人,教師更應對其進行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勵和幫助他們改進。未成年人在受到尊重的集體中生活,才會體會到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的價值,長大以后,就容易成為自立、自強、有道德、守紀律的人。
通過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知道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自我保護講座觀后感(篇5)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利用寒假我又重新學習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通過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內容,我深深知道知法是重要的權利義務,學法是重要的必修課程,守法是重要的師德內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護法是重要的基本職責。教師這個群體,在現實社會中充當著多重角色。
作為教師要有教師的職業道德。作為社會成員,應具備社會公德。作為家庭成員,應有家庭美德。由于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因此有人稱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同時對教師的苛刻與責備也日益增多,這就要求做教師的不僅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系統的理論知識,有較強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博大寬闊的胸懷……還要有甘于清貧的孺子牛精神,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境界。而忽略了教師面對成千上百性格各異的、情緒不寧的幼兒時所承擔的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之下可能產生的心理反應。
不過這種壓力也造就了教師百折不撓、勇于奉獻的青松般的性格,但教師畢竟是人而不是神,老師的言行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我們提倡教師要講究職業道德,要棄那些功利的、腐朽的思想、簡單的粗暴的方法,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把培養社會主義優秀接班人的責任勇敢地承擔起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個性差異,用多樣化的、積極的方法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避免與幼兒發生沖突,多鼓勵,少批評,多表揚,不諷刺、挖苦幼兒,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幼兒,使幼兒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從而迸發出學習的熱情。
同時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加大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力度。對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及時、有力的打擊、懲處。要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根據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點,因材施教,因人而導,有的放矢;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能用老套套,要注意改進方式,不斷創造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把社會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來;將一些原來形成的工作機制、工作做法規范化,用規范化建設來提高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工作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