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育的觀后感
當我們在看完電影或者書籍后,相信大家能從其中獲得不少感悟,讓我們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來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重塑教育的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重塑教育的觀后感【篇1】
這本書對我的思維的最大的改變認清了自己曾經是一個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如何成固定型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
卡羅爾在書中寫到,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天賦就是全部,認為人與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并熱切盼望成功,成功后感到的不僅僅是自豪,更多的會產生一種優越感,因為成功意味著他們固定不變的能力比別人強。
此時,讓我們對比一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他們認為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則個人的進步需要去學習新的知識,發展自己的才能。
不可否認自己確實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去學習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游戲都是在不斷地證明自己的天賦與能力,喜歡裝作一個輕松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歡提問、不喜歡向他人求助……其實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對自己發展的限制,看待事物發展的眼光也會受到局限。
比如很有趣的是先前我接觸了一款游戲叫“部落沖突”,但我并沒有持之以恒地玩下去,因為我認為游戲里不同等級的資源都是恒定的,所以我理所當然的認為部落的能力也是恒定的,一個三級部落的軍隊絕對無法攻下五級、甚至六級的部落。直到有一天,徐哲煒告訴我,他成功得把一個十一級的部落夷為平地(他是九級),并向我展示他是如何布局下兵的、細節到每一秒、每一處,策略又是怎么講究的,換作以前,我一定會不屑一顧,本身對游戲的興趣就不大,但恰巧那天我讀到了這本書,我驚奇地發現固定型思維模式在我身上就是這樣運作的。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思維模式呢?卡羅爾指出了很多的案例與方法,但是我思索下來的結論是: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清自己,必須承認自己的普通。承認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來就是特別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帶有著一些別的光環。當你覺得自己普通時、當你覺得自己并非一個天才時,你才會更虛心地學習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議、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敗與成功,這樣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能力。再此,送給我的朋友一句話:“無暇的信賴心是罪的根源,希望多年以后我們還是認識的我們。”
重塑教育的觀后感【篇2】
第一次感受到成長與停滯之間的落差是聽到那句“有的人活著,卻早已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人的生命可以分為生理層面和精神層面,死亡也是。
一個人死了卻依然可以活在世人心中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身體活蹦亂跳地在人間蹦噠靈魂卻像死了一般該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思來想去,那些靈魂早亡的人應該是忘記了生命隨時都有成長的可能吧!帶著如此關于“終身成長”的思考開啟了這本書的閱讀。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不算太好,略顯啰嗦的文字,不太習慣的語言和思維模式,翻譯書籍不可避免的一些難以理解。
但整本書讀完后,回頭發現原來作者橫跨多個領域,羅列眾多范例,一直都是在試圖讓我們的生活更貼近美好的模樣。用文藝一點的表達,我把它稱為——讓靈魂跟上歲月的腳步。
Enjoy life.
Use life well.
It is a one time offer.
奮斗的底氣:認識思維成長性。當我們意識到智力是可以成長的,即使現在還不夠優秀,即使沒有出色的天賦,依然可以無所顧忌地去努力,去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成長,這就是成長型思維帶來的奮斗的底氣。
突破的勇氣:做出一點點改變。生活中或許我們都曾渴望成為自己羨慕的那種人,但遇到困難時思維定勢的習慣和長期積累的經驗很容易阻止嘗試的腳步。當我們意識到原來成長隨時都可發現,或許在徘徊的瞬間會增添一份突破自我的勇氣。于我而言,這是近段的體驗與閱讀完美契合的部分。
堅持的志氣:笑對失敗的可能性。我們都希望努力就會獲得想要的結果,但不可能誰都成為常勝將軍。失敗總是會帶來沮喪、失望,也可能會讓人一蹶不振。當我們用成長的態度面對失敗時,失敗就只是一次努力暫時還不夠的證明而已。調整心情之后再次迎接調整,這份志氣就是成長型思維者獨有的樂觀與堅韌。
重塑教育的觀后感【篇3】
在公司組織的讀書分享會中,《終身成長》一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利用空余時間,也重新閱讀了一遍。
這本書最主要的核心內容就是如何擁有成長型思維。書中明確講到了,一個人一輩子要處理兩件大事:與自己相處,與外界相處。
如何看待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它深刻的影響著我們如何與外界相處。不論是做家長、剛步入社會、還是談一段感情,對自身的認知往往決定了你的成長速度。
如果你能明白天賦和努力的關系,那么就不會一味地去夸獎孩子的天賦,也不會因為他成長速度慢而過度焦慮。
如果你能領悟到工作技能是可以提升的,那么在工作中就不會自怨自艾的浪費時間,也不會因為暫時的不順,而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好,成天沮喪。
如果你能知道感情也需要付出努力來維系和經營,那么就不會因為迷信心有靈犀而一次次錯過溝通的機會,也不會總是對過去揪著不放而做一個永不快樂的人。
我們觀察自己,認識自己,學習書中提到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則是為了讓自己日日精進。結合實際工作,比如剛入職的新員工,雖然暫時不太熟悉工作方法,但卻可以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雖然有時候工作做得不夠好,但是結對師傅以及同事之間可以互相幫助。如此這般,你就會發現每天都在成長,每天都在進步。
我們還需要給自己制定一些成長型的目標。例如,要經常思考有哪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面對機會要如何把握?制定怎樣的具體步驟,去執行新計劃?做到這些以后,還應該隨時保持一種警醒的姿態去思考:“要保持不斷的成長,我還需要做什么?”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相信智力是可以提高的;希望每個人都能學會迎接挑戰,面對挫折堅持不懈;希望每個人都能相信努力的意義,懂得正視批評,并從中學習;希望每個人都能從別人的成功里得到新知和靈感;希望人人都能擁有成長型思維。
特別感謝公司工會提供的“讀書分享會”這個平臺,讓我們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學習到新的知識。最后,讓我們一起愛上閱讀吧,讀過的書多了,許多知識就融進了你的血肉,不僅能讓你及時審視內心,還能讓你抬頭看到詩與遠方。
重塑教育的觀后感【篇4】
人從一出生就是不斷學習的。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對一起都充滿了好奇,開始學習吃飯、走路、說話,問周圍人各種各樣的問題,并且期間會鬧出很多錯誤和笑話,我們卻依然興致勃勃。但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變得不一樣了?面對錯誤和挫折,有的人會勇敢面對,從批評中學習,但有的人只會逃避、不再努力。
原因在于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在我們小的時候在言談舉止中傳遞給我們什么樣的信息——如何看待自己?
人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傳遞出一個信息,而孩子對這些信息的敏感和關注程度又是非常驚人的。
比如,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或者老師跟孩子這么說:
“你學的真快,你真聰明!”“你太棒了,你根本沒有怎么看書就得了優!”
很多父母和老師認為,說一些鼓勵孩子的話會讓孩子增強信心,但是孩子可從這些話中聽到另一種意思:
“如果我學東西不那么快我就是不聰明。”“我最好不要努力學習,不然他們會覺得我其實沒有那么聰明。”
卡羅爾·德偉克博士針對數百名學生進行七項實驗后發現:對孩子智力水平進行表揚,會損害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表現。這其實就是在向孩子傳遞一種固定型思維模式:你的能力永遠不會變,而我正在對你的能力進行評定。
父母認為通過表揚孩子頭腦和天賦可以給予孩子持久的信心,但事實上卻起到了反效果,這種做法會讓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立即對自己產生懷疑,甚至會為了掩飾自己糟糕的成績而選擇撒謊、欺騙。最后,雖然告訴孩子很聰明表揚他們的先天潛力,但卻讓他們感到愚蠢甚至做出蠢事。
卡羅爾·德偉克博士提出,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該避免對孩子的智力和才能做出表揚,而是應該對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學習、堅持不懈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達到成就的這個努力的過程做出表揚。并且在跟他們談到其成就時,更傾向于表示自己欣賞和贊揚他們所付出的的努力和做出的選擇。這就是一種成長型的思維模式:你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我對你的成長很有興趣。
讀后感 篇1
認知決定眼界,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選擇,選擇影響命運。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受到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在“聰明,尖子生,三好學生”這種基于考試成績的評價下,我想我們這一代人的很多個“我”都養成了很明顯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會努力學習,但是為了獲得成績和認可,而并不是真正去研究去感受“學會”帶來的樂趣;我們會死摳自己,不愿意和周圍人探討,擔心會暴露自己的無知;我們頭腦里會天馬行空,有很多想法但遲遲沒有勇氣采取行動,因為有聲音告訴你:哪有那么簡單,不可能成功的……
現在的我正在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過程中,處于一個既有成長也有固定模式的混合期。這種變化更多的源自于工作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指數型成長”的氛圍,源自于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總會有人去發現你的變化提點你的成長。所以思維模式是需要以身作則示范而非要求的。
在成長型思維模式里,如果認知到“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提升的”僅僅是第一步,止步于此便是“虛假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真正挑戰的且真正有效果的在于“制定目標和階段性的具體的行動計劃并且去踐行,直至養成循環的習慣”,以及“用俯瞰視角跳出來擁抱并觀察現在的你,了解思考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誘因并教育它”。
終身,唯成長不可辜負!
重塑教育的觀后感【篇5】
《終身成長》這本書是由美國人卡羅爾德韋克著寫,卡羅爾德韋克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公認的杰出學者,是斯坦福大學路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博士在著作中提到決定人生成敗的兩種思維方式:
一、固定型思維模式,使這個人在生活中對待事情要引以為戒,不要明知故犯;
二、成長型思維模式,使這個人在生活中要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對待和處理身邊發生的人情事。
書中引用了大量經典故事,其中“CEO”綜合征案例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和經歷的事情,安于現狀,永遠喜歡睡在自己過去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享受著自己往日的光輝,陶醉在自己巴掌大的夢境中,自我認為是“天下第一”。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做起事來,事事不順,與人交談起來格格不入,拓展事項,處處碰壁。對自己故步自封自我限制,對待事情自我完美,從不進取,不改變自己陳舊的觀念,充當井底之蛙,只看井底之天。
如何改變思維模式,書中講述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建立在相信變化的基礎之上。改變自己確實不容易,自己的性格、思維、處事方法、交流方式等在自己大腦和身體器官存在多年,可以說是先天性就具備的,要想進行改變確實不易。正如博士所說“改變也許艱難,但我未見誰說過不值得”,所以我們要改變自己,去適應大環境,努力在大環境中獲得成功。